?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研究綜述

2020-11-25 02:40余偉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10期
關鍵詞:民族特色少數民族鄉村振興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了多樣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村寨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是發展特色經濟的寶貴資源,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本文擬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經濟發展、村寨保護與發展等各方面進行梳理,期能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向,為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的少數民族村寨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校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習近平關于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論述融入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qnsysz201915)。

2009年,國家民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隨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在全國范圍內的開展,新聞界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宣傳工作和學界的調查研究工作也隨之展開。自2009 年開始,國內眾多專家學者也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行研究和探析。本文梳理并分析國內的研究現狀,期能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向,為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的少數民族村寨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經濟發展研究概述

(一)探討少數民族村寨可持續發展問題

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不僅是少數民族地區,乃至是世界都需要去思考的發展問題。針對少數民族村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有,如:黃勇、黃曉認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要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要抓住鄉村振興戰略新機遇,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與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主要任務有機結合起來,圍繞產業興旺、文化傳承、建筑特色、生態宜居、民族和諧等方面來打造民族特色村寨。[1]凡延海研究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理州彌渡縣特色鄉村建設問題,作者選取了彌渡縣特色鄉村建設中相對典型的三個村,深入了解其特色鄉村建設,探索原因、總結經驗、提出推動特色鄉村建設的改進建議。[2]嚴進進以黔東南黎平縣北侗民族傳統村寨彥洞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文化、經濟、生態、社會治理等多方面,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實現民族村寨可持續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3]

(二)研究民族村寨發展經濟旅游問題

在研究民族特色村寨經濟發展方面,較多學者把研究焦點放在發展和創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層面。如:姜靜研究了三合村民族特色旅游發展課題。在對三合村民族特色旅游發展狀況、制約因素及對策措施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為三合村民族特色旅游提出對策建議。[4]向光華也研究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發展問題。他認為,發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要正視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協調各參與主體利益,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社區居民及游客等各方力量創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發展方式,增強特色村寨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帶動能力。[5]

(三)研究貴州少數民族村寨發展問題

如:周真剛從貴州少數民族村寨聚落的建筑結構與空問布局、裝飾、美學價值、地域特征、文化內涵和開發保護研究等諸多方面綜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貴州少數民族村寨聚落的研究成果,同時對今后的研究方向進行了探討。[6]劉孝蓉選擇貴州民族旅游村寨西江千戶苗寨作為實證研究個案,探討文化資本視域下民族旅游村寨不可持續現狀的分析,尋找不可持續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探尋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對策。[7]武其楠在她的碩士論文中以貴州省施洞鎮塘龍寨的旅游發展情況當地以銀飾技藝為代表的銀飾文化內涵和傳承情況的分析,探索苗族銀飾及其鍛造技藝作為旅游商品在當地社區參與下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利用,以及當今文旅融合消費市場背景下的創新開發路徑。[8]陳燁在鄉愁視域下探究貴州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以旅游凝視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工理論為理論基礎,結合貴州黔東南郎德上寨的旅游發展和矛盾反思,以小見大,提出發展貴州民族村寨旅游的可行路徑[9]。

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研究概述

(一)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一般性研究

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個案研究。劉瑋以朗德上寨為例,結合朗德上寨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和相關原則出發,明確其保護與發展的對象與目標,并提出保護與發展須遵循的原則,探尋朗德上寨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具體保護方法與發展策略。[10]以郎德上寨的特色村寨建設為研究點的還有吳靜文,提出將傳統文化作為村寨建設和旅游開發的核心價值的觀點。[11]

馬靜、張河清、王蕾蕾則以貴州黎平縣堂安村的貧困人口為調查對象,發現該村在貧困人口參與度、旅游扶貧基礎設施、少數民族資源開發等五個方面存在困境,構建了鄉村振興主要內涵與旅游扶貧相對接的運行系統,提出了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五大策略,[12]等等。

(二)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護與發展一般性研究

發揚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渠道,其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李瑞蘭、趙勝男、董俸馳、李國春對如何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文化進行了思考,他們認為,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對少數民族村寨文化的滲透是兩面性的,為閉塞的民族村寨帶來了新奇的“異域”文化。為此,他們就促進少數民族村寨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13]彭曉烈、高鑫通過研究發現,在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再衰敗和異化兩種極端的蛻變村寨,并提出了多渠道保護民族村寨建筑文化的策略。[14]陳品冬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要保護和發展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應該堅持“繼承”“保護”“培養”“投入”,增強民族榮譽感和使命感,從而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保護和發展。[15]

(三)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個案研究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除了普遍性研究外,還有較多學者關注個案研究。如:蔣志釗選取鳳凰縣拉毫村、吉信、曬金塘苗寨等“邊墻”沿線獨具民族特色的村寨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在全球化及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保護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方式。[16]張紅麗、李豪豪、陳露以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族鄉為例,關注了鄉村人口流出,出現空心化導致的民族村落減少,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阻礙的現象。他們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促進對民族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及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17]如何傳承貴州少數民族村寨文化,藍東興認為,既要著眼于傳播內容、媒介、手段、傳承、受眾、環境,也包括對傳播文本、傳播風格、傳播功能、民族關系、社會組織等的分析,[18]等等。

四、綜述評價

通過中國知網搜索“布依族村寨文化”得到的研究成果極少。如:甘代軍選擇貴州省花溪區石板鎮鎮山布依族苗族村寨為個案,通過調研,他認為,貴州鎮山村的民族文化在旅游開發和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具體情境中揭示出文化自覺的真正動力,“內源性”即是該動力的本質內涵與特征。[19]王超通過對貴州省六盤水市布依族村寨補雨村的實地考察,針對布依族村寨文化旅游開發缺失,存在資金缺乏、配套政策不完善、當地居民參與積極性低、開發層次不夠深入等問題提出從系統規劃、因地制宜、人才培養、旅游宣傳、保護文化、加強監管、溝通平臺等幾個方面,促進布依族村寨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20]

就上述綜述情況來分析,對于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研究成果較多,有個案研究,也有普遍性研究。作者關注到,貴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五個世居民族: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和瑤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絢麗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村寨。其中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水族人們具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通過知網搜索關鍵詞“水族村寨”發現,有研究“水族傳統家庭教育”[21],有學者研究三都水族習慣法變遷問題。[22]還沒有學者專門對水族,特別是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三都水族的村寨保護問題進行研究。同樣,通過中國知網搜索關鍵詞“布依族村寨研究”,共有31項,其中,王嬋娟根據貴州郎德苗族村寨和貴州鎮山布依族村寨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旅游發展模式的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對兩種村寨的具體描述,概括出兩種旅游發展模式。[23]龔德全研究了《現在語境下布依族婚姻儀禮變遷——一個布依族村寨的實例》[24]等,也沒有相關學者對布依族特色村寨的研究成果。

五、總結

通過梳理發現,就目前國內關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研究而言,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為多民族國家,對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等問題研究總體來說還不夠,特別是作為布依族民族特色村寨的傳統村寨、門樓、生產工具等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工藝特產、地方風味等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較少,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今后可以作為一個新的課題方向進行研究。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并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二十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時期就如何實現鄉村真正意義上的振興,其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占有重要地位。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進行研究,深入特色村寨調研,客觀全面地展現布依族民族特色村寨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村情村貌、房屋特色、產業結構等方面現狀,不僅能拓寬少數民族村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民族文化等領域的研究視野,而且對鄉村振興進程中實現鄉村振興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的雙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勇,黃曉.貴州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鄉村振興路徑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7).

[2]凡延海.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特色鄉村建設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18.

[3]嚴進進.鄉村振興視域下貴州民族傳統村寨發展問題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9.

[4]姜靜.三合村民族特色旅游發展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5]向光華.旅游人類學視域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大學,2019.

[6]周真剛.近二十年來貴州少數民族村寨聚落研究綜述[J].貴州民族研究,2012,33(1).

[7]劉孝蓉.文化資本視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續發展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3.

[8]武其楠.貴州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商品創新開發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6.

[9]陳燁.鄉愁視域下貴州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9.

[10]劉瑋.鄉村振興視域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9.

[11]吳靜文.民族旅游背景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3.

[12]馬靜,張河清,王蕾蕾.鄉村振興進程中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貧策略研究——以貴州黎平縣堂安村為例[J].經濟論壇,2019(2).

[13]李瑞蘭,趙勝男,董俸馳,李國春.關于少數民族村寨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8(2).

[14]彭曉烈,高鑫.鄉村振興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3).

[15]陳品冬.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護與發展機制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18,33(2).

[16]彭曉烈,高鑫.鄉村振興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3).

[17]張紅麗,李豪豪,陳露.鄉村振興背景下鄂倫春族特色村保護與發展研究——以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族鄉為例[J].黑河學刊,2019(4).

[18]藍東興.貴州少數民族村寨文化傳承研究的內容、價值與意義[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19]甘代軍.文化自覺的動力——一個布依族村寨文化的審思[J].云南社會科學,2010(2).

[20]王超.貴州連片特困地區布依族村寨文化旅游開發路徑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6).

[21]彭凱,韋仕娟.論水族傳統家庭教育——以水族村寨苗草村為例[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34(2).

[22]文永輝.外來文化沖擊下水族習慣法的不同變遷——貴州省三都縣兩個水族村寨的比較[J].貴州民族研究,2010,31(4).

[23]王嬋娟.民族旅游村寨發展模式研究——以貴州郎德苗族村寨和鎮山布依族村寨為例[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24]龔德全.現代語境下布依族婚姻儀禮的變遷——一個布依族村寨的實例[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31(1).

作者簡介:余偉(1990-),男,貴州鎮遠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政治學、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民族特色少數民族鄉村振興
Jiao Ayi| 《嬌阿依》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的服裝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穿著校服去上學
民族特色是創意設計的靈魂
《少數民族舞》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