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池三山”造園理念在當代園林景觀中的運用

2020-11-25 02:39陳智康汪輝
藝海 2020年10期
關鍵詞:道家思想景觀設計

陳智康 汪輝

〔摘 要〕“一池三山”造園理念歷史悠久,其海上仙山式的造園模式蘊含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仙境的道家思想,為后代各類園林的建造奠定了基礎手法。本文結合句容上清湖景觀設計案例,從規劃布局、設計手法等角度剖析“一池三山”造園理念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一池三山,道家思想,造園理念,景觀設計

一、“一池三山”與道家思想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深信道家莊老學說,追求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千人尋仙境、求仙藥。但最后他夢想破滅,退而求其次,營造了一處人間仙境——建阿房宮,挖湖筑島,通過模擬海上仙山的景象來慰藉自己求仙不得的失落,而蘭池宮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進行挖湖筑山的古典園林,求仙活動也成了秦漢時期皇家園林的主要功能之一。東方蓬萊神話,海外三仙山等傳說的流傳,使得“蓬萊”一詞成為“仙境”的代名詞,歷代帝王對于海上求仙、追求永生的活動樂此不疲。漢武帝在長安營造建章宮時,在宮中挖鑿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島,取名為“蓬萊、瀛洲、方丈”,象征東海三神山,通過自然山水來模擬人間仙境。建章宮也是第一個具有完整三仙山式的皇家園林,“一池三山”也成為皇家園林的主要建造模式,北魏華林園、元大內太液池、清代頤和園都沿襲這種建造方法。

二、“一池三山”園林布局特點

1.山水式園林多以大水面為主題,通過橋、堤壩等設施對水面、陸地進行分割、連接,園林中水面往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割,形成主次之分,而蜿蜒曲折的小水系也貫穿全園。

2.水體中挖筑的“三山”,高低錯落,豐富了景觀視覺效果。水岸、山島上栽種植物,山島藏匿在綠色植物之中,虛實交錯,增加了景觀層次,豐富了視覺效果。

三、案例分析——以句容上清湖景觀設計為例

1.項目概況 (1)項目區位 上清湖公園景觀作為溫泉谷項目的部分,整體項目場地位于江蘇鎮江句容市茅山風景區腳下,茅山作為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

(2)周邊用地狀況 公園位于溫泉谷中部核心區,周邊分別是別墅、溫泉區、農業、老街等部分,承擔提供觀光、游憩的功能的作用。

2.設計理念 (1)道教與景觀環境的融合 茅山歷來為道家圣地,道教文化濃厚,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道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修德,需要人們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不管是個人還是外部世界都應該返璞歸真,回歸山水自然之天地本源。

以中國傳統自然山水文化為主要理念元素,創造“天人合一”“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景觀,體現“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之意象意境。用內部山水與外部的茅山與茅山湖的形成共同形態,人工與自然相一致,天人合一。

(2)“一池三山”手法的應用 通過挖鑿水池、堆筑土山,利用橋梁分割水體等方法,創造出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景觀空間。山體是園林的骨架,而水形成貫穿全園的脈絡。一池三山中的島嶼作為景觀最重要的主體,在島嶼上布置高低錯落的游憩型景觀建筑,增強景觀的空間層次感和游玩趣味性。而大大小小的水面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呼應,增加空間景深的同時,也起到延伸或阻隔視線的作用。

3.案例規劃 (1)總體規劃 上清湖公園整體規劃面積8.7公頃,地勢較為平緩,南北高差約6m。在規劃設計中,通過倚虹橋將水面劃分為大小不同的兩個部分,在大的水面空間之中堆筑彼此襯托、相互聯系的三個島嶼,其中較大島起到主導作用,在島上建造以道教文化為主的休閑建筑,通過游船碼頭與島嶼進行交通聯系。

(2)分區規劃 上清湖公園景觀分區設計主要通過采用不同類型、景觀特色的植物來進行,結合各個分區的特色和景觀營造需求,將公園劃分為七個主要部分,包括十里風荷、桃李春風、一池三山等。從植物類型和配置模式多樣性的角度出發,不同片區的園林空間進行經濟合理、自然美觀、符合生態規律的植物配置。以游賞意愿為框架,貫穿山水、林島,沿線組織不同的植物景觀,在山與水的相互交叉、林與島的融合中,創造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植物空間形態。

①蘭桂齊芳:以玉蘭和桂花為代表性植物,價值高,寓意美好,突出入口處植物景觀特色。

②十里風荷:還原古詩里“歸途十里盡風荷”的意境,體現夏季美景

③柳浪聞鶯:以垂柳植于岸邊,襯托烏桕、楓楊及黃菖蒲、千屈菜等植物。視野開闊,是欣賞湖景的觀景佳地。

④樹海陽春:利用起伏的地形密植櫸樹、香樟、欒樹等觀賞價值高和季相變化豐富的林木,作為湖區背景林。

⑤杉林水韻:以蘆葦、茭白等水生植物散置在水域中,水岸邊種植池杉、水杉等耐水濕喬木。輔以人行木棧道、休憩亭、船塢等,增強人的可達性與視覺觀賞性。

⑥桃李春風:在水岸邊栽種桃樹、櫻花等觀賞性較強的植物,營造休閑舒適的景觀環境。

(3)一池三山景區規劃 以圓明園、頤和園等中國傳統園林為設計參考依據,堆筑三島,以模擬“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以上清湖為基底,依托周邊茅山道教文化背景,形成舒適安逸的休閑環境。為增強游覽的趣味性和景觀豐富性,以游船活動進行輔助。

四、設計手法

1.虛實結合 山水相依,水是“虛”景,蘊含無限的內涵與文化,其中承載了道家文化中的“意”;山是“實”景,讓文化內涵有寄托之地,體現游人對“道”的追求。虛實結合,引導整體游覽路線,在不同景點的穿插行進中感受文化內涵。

2.布局形態 “一池三山”造景模式一方面精神文化層面對道教的追求,對自然的崇尚,另一方在布局形態上,在大面積的水體之中設置三山,并通過各種方法對水面進行切割與聯通,可以使得原本空曠的水體變得富有生機,增加公園觀賞性。

結 語

在中國古典園林漫長的發展歷程之中,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一池三山”造園模式始終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也為當前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通過汲取古典造園藝術的精華,結合實際需求,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園林藝術的意境美與自然美。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1]孟培,夏涵.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園林模式[J].美術教育研究,2017(22):62.

[2]張建平,劉純青,古新仁.“一池三山”造園思想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傳承與演繹研究[J].園林,2019(11):46-49.

[3]靳薈民,陳煒.一池三山對傳統園林空間布局的影響[J].建筑與文化,2020(04):113-114.

猜你喜歡
道家思想景觀設計
巧用景觀設計和諧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高科技園區景觀設計探討
探討現代景觀設計中意境的體現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李白詩歌悲劇意蘊探析及其走向
簡論李白詩歌中的道家思想與人格力量
森田療法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伍丹景觀設計作品
關于兩漢時期的道家思想社會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