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留香

2020-11-25 02:40冀美俊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10期

【摘要】《寶賢堂集古法帖》與《古寶賢堂法帖》,是收藏于太原市雙塔博物館的大型集刻帖石,分別鐫刻于明弘治二年與清康熙五十七年,具有重要的歷史、學術和觀賞價值。建立專題博物館,在保護的前提下,借鑒現代科技成果和展陳理念,通過趣味性、參與性等手法,讓冰冷的石頭來講述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字藝術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關鍵詞】“寶賢堂法帖”刻石;太原雙塔博物館;保護性展陳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一、法帖價值與展陳的可行性

“寶賢堂”為明代晉莊王朱鐘鉉堂名。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晉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晉莊王朱鐘鉉之命,以《大觀帖》為主要底本,①在太原集刻十二卷本的書法叢帖,名為《寶賢堂集古法帖》。時隔二百多年后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太原知府李清鑰集唐、宋、元、明至清前期20位書家作品,匯刻成另外一部四卷本的法帖,其規模、形制、選字等雖與明法帖有很大不同,但因其旨在復《寶賢堂集古法帖》之意:“即名帖曰:《古寶賢堂法帖》?!雹诮袢藶閰^別起見,十二卷本的《寶賢堂集古法帖》又稱為《大寶賢堂法帖》,四卷本的《古寶賢堂法帖》稱為《小寶賢堂法帖》,二帖合稱“寶賢堂法帖”。

中國古代刻帖活動自唐朝始,經宋代帝王的推動而大盛??烫蔀楫敃r學習與傳播書法的重要手段。明代,藩王成為刻帖的主體,刻帖之風又一次興盛起來?!秾氋t堂集古法帖》即為其中代表。全帖共分十二卷,以十二天干為各卷編號,收錄了上自史前倉頡,下迄明代張弼,縱貫數千年,共計128位書家的作品。法帖所收書家墨跡皆為中國書法中的精品之作,又大膽選擇蘇、黃、米、蔡等宋人尚意法書,并以當代(明代)書法家作品入石,在明代中期書風改變、帖學繁榮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傅山《補鐫寶賢堂帖跋》云:“汴帖扶勒無豐采,肅帖豐肥濃態側出。晉帖圓秀遒媚,出周肅之上,二王勾勒尤為精妙?!雹?/p>

晚清通儒沈子培《寐叟題跋》記載了他收集到一函《寶賢堂集古法帖》時的趣事,那種喜悅之情,也讓我們看到法帖的價值所在?!按恕秾氋t》明拓本,覃溪所謂市估多更題偽《大觀》,不得自申其光氣者也。此幸未遭割剝,蠹蝕已甚,裝裉復不工,披覽殊令人不快。然余求此三四十年,及今乃得之。新歲將更,明年六十七矣,翰墨之緣,知復馀幾?自今夏來,頗與《大觀》為緣,所見凡四本,皆宋拓宋刻。殘臘乃復遘此,亦是《大觀》眷屬。品次尚在南海風滿樓所藏改題《大觀》、成親王及吳荷屋題為名帖者上。珍此敝帚,后世當有以兼金享余者?!雹?/p>

《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原存晉藩王府,明末戰亂,刻帖毀損散佚。清順治十六年(1659),太原知府宗彝搜集殘石,在太原府署后圃建寶賢亭貯藏,并增刻宗彝、王京乘二跋石。據王京乘跋語所載:“原石勒帖共一百六十六號,兩面勒字者卅塊,實石一百卅六塊。今止存石八十八塊,內殘缺者廿二,兩面勒字者十八,共存帖一百六號。時維清順治十六年,歲己亥秋八月?!雹菘滴跏拍辏?680),陽曲縣令戴夢熊薄書之暇,游心翰墨,與名儒傅山訪求藏本初拓,補五十三塊,“復捐修亭屋十間,以蔽風雨之剝蝕”⑥??滴醵辏?681),移置三立書院。此后與《古寶賢堂法帖》一起輾轉至督軍府、傅公祠等處。1980年,二部刻石遷至永祚寺碑廊,《寶賢堂集古法帖》補刻兩塊。2017年,太原市雙塔博物館(時為太原市雙塔寺文物保管所)再補刻六塊,《大寶賢堂》刻石又成完璧。

2020年,雙塔大景區建設啟動,為了將二部法帖刻石進行更好的保護和展示,使文物保護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太原市雙塔博物館有意將這一批珍貴的刻石文物移入展館,一對一展示拓本釋文,增加數字化互動專區,讓這些厚重的刻石與觀眾對話。恰好雙塔博物館西區有七十年代至今陸續建設的一處磚仿木四合院,原為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之土質文物保護基地,經過協商,遂成為“寶賢堂法帖”刻石的展館(見圖1)。

二、展陳空間的利用

展館為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面積2420平方米,依據已有的空間布局、碑刻內容和游覽順序,將南房列為第一展廳,東廂房列為第二展廳,西廂房列為第三展廳,北房列為第四展廳。第一、二、三展廳共計598平方米,用于展示《寶賢堂集古法帖》,第四展廳112平方米,用于展示《古寶賢堂法帖》,第四展廳的負一層386平方米開辟為觀眾互動區域,包含茶飲區、拓碑和書法體驗區、文創產品展示區。

根據《寶賢堂集古法帖》中各刻帖內容的異同,將《寶賢堂集古法帖》劃分為八個單元展示。第一展廳包含四個單元,共計93塊碑刻。即“第一單元:緣起(卷首)”共5塊碑刻,“第二單元:古風意蘊——魏以前法書(卷一)”共10塊碑刻,“第三單元:帝王翰墨(卷二)”共20塊碑刻,“第四單元:‘二王韻致——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卷三——卷七)”共58塊碑刻。第二展廳展示兩個單元,共計43塊碑刻。即“第五單元:世家書法——兩晉至隋書家(卷八——卷九)”共26塊碑刻,“第六單元:‘法度華章——唐代書家(卷十)”共17塊碑刻。第三展廳展示兩個單元,共計43塊碑刻。即“第七單元:‘尚意好古——宋元明書家(卷十一、卷十二)”共27塊碑刻,“第八單元:卷尾”共16塊碑刻。第四展廳展示《古寶賢堂法帖》,分為兩個單元,共計39塊碑刻。即“第一單元:崇法向意——唐宋書家”共9塊,“第二單元:集古研今——元明清書家”共27塊,另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山西巡撫鄂弼據家藏舊拓刊刻的蘇東坡《赤壁懷古》3塊。

四個展廳圍合的四合院由青石鋪就,輔以園林小品和北方樹種,作為展廳的延伸空間,整體營造一種靜謐雅致的氛圍,使來者流連而去者依依。

三、形式設計的創新

“寶賢堂法帖”經過數百年的顛沛流離,整體相對保存較好,一些刻石也有剝蝕破損的情況,其中21塊帖石剝損嚴重或較為嚴重。故而,展陳中首先考慮的是保護,即如何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展示刻帖的內涵和文化魅力。這些刻石進入展館前,全部經過純凈水清潔保養,對部分剝蝕、斷裂刻石進行可逆性加固粘接。在展館內,每塊刻石放置在獨立的展臺或懸架在展墻上。這樣,石質文物保護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即露天風化和地下水蒸發造成的酥堿,均得以有效解決。其次是展示和利用。設計結合布展的要求,努力為觀眾提供一個舒適優雅的環境,讓觀眾在與文物對話的同時,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和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長64厘米左右,寬42厘米左右,《古寶賢堂法帖》長64厘米,寬42厘米,厚13厘米。寶賢堂展館基本采用鋁方通黑色吊頂,濱州青火燒板鋪地,展壁為沖壓鋼板氟碳噴涂制作工藝,為防止沖壓鋼板氟碳噴涂變形,保證整體鋼板的穩定性,在其背板植筋加固,并安裝背板定制掛件,承重骨架為加寬加厚的型鋼骨架。展臺的制作主要是1.5毫米厚的黑色鋼板,每塊刻石的展架也均為黑色鋼板,且每一個都是量身定做,保障了刻石無論是承放于展臺還是懸掛于展墻都能處于安全狀態。

如何讓觀眾看清看懂并喜歡上展陳文物,是展陳設計者時刻不忘的。在設計時每一單元均有展品歷史文化內涵的概括性介紹,重要碑刻還有相關歷史背景及書家的解讀,如:第一展廳中對“二王”的解讀,第二展廳中對王、謝、郗、庾四大家族的重點說明,第三展廳對“宋四家”的特別介紹等。寶賢堂法帖書體均為行書或草書,對于這些龍飛鳳舞般的藝術品,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普通觀眾是難以辨識的。難于閱讀內容,便不能理解書者的心境,更難于欣賞書法藝術的魅力。對此,則采取在每一塊刻石上方,將其拓片進行一對一展示,觀眾在刻石上看不清的文字,可以通過拓片較為清晰地進行辨認,而在刻石下方是對應的楷書釋文和書家介紹,使觀眾了解書者的同時,也對書法作品有一個基本認識(見圖2)。

在《大寶賢堂法帖》中,大部分是一面刻石,但還有27塊為雙面刻石,雙面刻石中,文字一正一反,即,一面刻石為正面時,則另一面的刻字就是倒著的,在展陳設計中,我們遵循以保存相對好的碑面內容為主要展示序列,背面內容采取復制重刻,放置在與其內容相符的序列位置上,并放置原刻石拓片,力求達到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雙面碑中的兩塊特殊刻石,據考證為宋代刻《絳帖》原石,⑦(圖3)可謂吉光片羽、鳳毛麟角。為更好地展示此“絳帖”原石,我們在空間設計上營造出相對獨立的空間,并特意制作兩組展柜,以顯示其珍貴難得。

如何增添觀眾的趣味性也是我們在設計時特別關注的。在每個展廳,我們都特別設置了音頻、視頻內容,使展覽更加形象化,如:在第一展廳西區中心頂部,設置有7平方米的《曲水流觴》動畫,觀眾抬頭之間,便可身臨其境,與王羲之、謝安等東晉名士一起舉杯,共襄那場史上最浪漫、影響力最深遠的雅集,感知魏晉風度,名士情懷(圖4);在第二展廳,設置“蕭翼賺蘭亭”微視頻,通過唐太宗下令訪求王羲之書跡、君臣合力搜訪鑒別、弘文館拓書人鉤摹響拓等故事內容,將唐太宗對蘭亭序的癡迷和對王羲之的推崇表現得淋漓盡致,為觀眾再現了王羲之書法長盛不衰的風姿麗影。

為強化與觀眾的互動性,我們設計了“眼辨手書”的游戲環節(圖5)。在“眼辨”游戲開始之前,系統會先彈出王羲之和王獻之書法風格的解讀和對比,觀眾瀏覽提示之后,便可進入游戲內進行“考試”,將彈出的書法作品一一找到對應書家。在“手書”環節中,觀眾可在屏幕上選取要書寫的書體,有行書和草書可供選擇,書寫完畢后點擊確定,即可獲得神、妙、能、次等書法評判等級。在拓片互動區,觀眾可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親自動手制作拓片,感受中華傳拓文化,其拓片成品亦可作為紀念品帶離展館。此外,在文創產品展示區內,由博物館內相關文物衍生出的兼具傳播、教育、實用和裝飾功能的文創產品,亦可使觀眾穿越時空阻隔,觸摸歲月滄桑,將凝固下來的活生生的歷史帶回家中。

總之,展陳設計的目的,就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展陳理念,使“寶賢堂法帖”刻石真正地被活化,讓冰冷的石頭講述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字藝術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并融入觀眾的心靈。這既是我們建設改造寶賢堂法帖刻石展館的初衷,也是我們貫徹這一展陳設計思路的有益探索。

注釋:

①關于底本,有的學者認為摹自《絳帖》,參見《傅山跋》《寶賢堂集古法帖》,晉祠博物館編《寶賢堂集古法帖》,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456頁。在本文中,采用《大觀帖》說,參見王鴻賓:《寶賢堂集古法帖底本溯源》,《文物季刊》,1995年第1期。

②太原市雙塔寺文物保管所編:《初拓古寶賢堂法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第210頁。

③晉祠博物館編:《寶賢堂集古法帖》,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456頁。

④林志均:《帖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14頁。

⑤晉祠博物館編:《寶賢堂集古法帖》,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454頁。

⑥晉祠博物館編:《寶賢堂集古法帖》,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458頁。

⑦考證為宋代原刻的《絳帖》,其背面刻制的為《寶賢堂集古法帖》的“卷首三”和“卷四卯一”。參見王鴻賓:《寶賢堂集古法帖》與《絳帖》,《文物季刊》,1993年第3期。

作者簡介:冀美?。?973-),女,漢族,山西省平遙縣,在職研究生學歷,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石刻書法類文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