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

2020-11-28 07:20史守劍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生產力

史守劍

摘 要: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生產力、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和以人民生態訴求為中心的生態民生觀的集中表達,也是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發展。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內蘊了保護與開發并重、生態和民生兼顧、人與自然協調的辯證思維,對于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民生建設和生態保護等都有重要指導意義,所以應以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指導當代中國的改革發展、經濟轉型、生態保護等。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產力;生態系統;自然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主張,如經濟發展要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建設是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等,這些拓展了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形成了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現代生產力理論。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內蘊了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和諧發展理念,資源、環境和生態協調發展思想,生態保護和民生建設相融合思想等,體現了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成果。所以說,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是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當代發展,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和美麗中國的理論基礎。

一、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生產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習近平敏銳洞察到了傳統生產力理論的弊端、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提出了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重大理論主張。顯然,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是馬克思生產力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生態生產力,它體現了生產力發展從掠奪自然資源到保護生態環境的思維轉型。

1.傳統生產力理論以掠奪自然資源為要義

傳統生產力理論以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為哲學依據,它更加重視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等,將生產力的定義表述為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1]顯然,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是物質生產力,即人類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所呈現的物質能力、科技能力、精神力量等。首先,傳統生產力理論重視人在生產活動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鼓吹和膜拜人的主體性力量,將客觀世界、自然環境等看作被動的、任人索取的對象。在傳統生產力理論看來,在人類面前大自然是無言的“他者”,只能被動地接受人類的擺布,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創造能力將大自然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其次,傳統生產力理論認為,大自然是上帝賜予人類的財富,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的,人類可以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不用為自己的野蠻行為付出任何代價。傳統生產力理論只看到了大自然的經濟性、工具性、被動性等,主張人類以經濟增長至上、物質利益最大化等理念開發自然,并對圍湖造田、浪費資源、毀林開荒等破壞自然的行為大加贊賞。這種“零責任”、無顧忌的改造自然思想必然會放縱人類的行為,導致人類肆無忌憚地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

2.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以可持續發展為內核

在傳統生產力理論指導下,人類瘋狂地掠奪自然、破壞環境,導致垃圾圍城、生態失衡、氣候變暖、霧霾多發等生態環境問題日漸嚴重,也導致人與自然關系陷入僵局。在這種情況下以可持續發展為內核的生態生產力理念應運而生,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就是生態生產力理念的集中表達。從理論淵源上看,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是對以人類為中心、以掠奪自然為目的的傳統生產力理論的反思、批判和揚棄,也是以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為內核的現代生產力理論。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包含以下內容:大自然是先于人類存在的自在自然,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外部環境,保護自然風光、維護生態平衡、節約能源資源等能夠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所以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的“物質家園”,我們不僅應當保護被人類破話的生態環境,還應當改善不利已人類生存的惡劣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承認人類的認知局限性、能力有限性等,強調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性、稀缺性、能動性等,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共榮作為生產力發展的終極目標,從而使人類的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等擁有了更多的人道主義色彩。顯然,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不僅推動了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也為當代中國的環境污染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所以應當以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指導經濟體制改革、綠色經濟發展等,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二、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

習近平指出,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等發展問題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要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是對工業文明理念的揚棄,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所以應當以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指導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贏發展。

1.傳統生產力理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在傳統社會中由于科技水平、認知能力、價值觀念等因素影響,人們將大自然看多至高無上、孕育萬物的存在,完全屈服于大自然的“淫威”之下。在工業革命以后,人類的實踐能力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人類不再敬畏大自然,而將大自然看作上帝賜予人類的財富,肆意開發和掠奪自然資源。在傳統生產力理論下,人們多從直觀的、感性的、主觀、局部的視角看待人與自然關系,不能深刻把握自然生態系統與生產力發展的辯證關系和深層規律,比如人們往往只看到土地、森林、河流、礦產等自然資源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并未看到良好生態環境、生態系統健康運行等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意義,人們只重視大自然的客觀性、自然性、被動性,將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自然資源視為自然環境,反而忽視了生態系統對人類生產活動的重大影響。這些直接影響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態度,從而產生了重視自然資源、忽視生態環境的錯誤認知。[2]

2.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傳統生產力理論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主客二分、二元對立的,大自然不過是外在于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大自然的存在價值就是被人類所開發和利用、滿足人類的需要等。這些意味著人類不用對生態系統負任何道德責任,不必為破壞生態環境、掠奪生態資源而感到內疚和不安。在這種片面的生產力理論指導下,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漸嚴峻,并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胡錦濤、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都深刻認識到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意義,并就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比如2004年胡錦濤在江蘇考察時就指出,生態環境建設是生產力持續發展和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前提;2013年習近平在考察中指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些充分說明國家領導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3]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價值目標的生態文明觀,它不僅包括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的能力,還包括人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能力。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認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都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內容,其中自然環境、生態系統對人類社會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是潛在的、長期的、間接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說明生態環境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比自然資源更具有價值,比如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孕育更多的森林、草原、河流、新鮮空氣等自然資源,能夠為人類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環境、生產資料;能夠更好地接納和消化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傷害和破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共榮等。習近平指出,與自然資源相比,生態環境是間接的隱性的,是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的。所以應當以生態文明就是生產力思想指導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4]

三、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以人民生態訴求中心的生態民生觀

傳統生產力理論只是從能力維度審視生產力的本質,將生產力視為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反而忽視了生產力的價值維度。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從民生建設審視生產力發展問題,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嶄新的理論視角,推動了生產力發展的價值轉型。

1.傳統生產力理論以發展生產為中心

生產力發展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然而民生問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價值范疇,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民生問題的內容、形式等并不相同,比如在經濟非常落后、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的傳統社會中,最大的民生問題就是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在經濟發達、物質豐裕的現代社會中,民生問題更多地表現為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生活的需要,所以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發展的價值目標是不一樣的。傳統生產力理論片面地認為,自然只是人類征服和利用的對象,良好的生態環境上自發生成的,保護自然并非人類必須承擔的義務,人類沒有必要在保護生態環境上付出太多代價。不可否認,傳統生產力理論在經濟落后、生產能力有限的傳統社會中有較大的可行性,因為人類面臨著嚴重的物質匱乏問題,亟需在開發自然資源、獲取生產資料,同時人類的實踐能力和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非常有限。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無產階級應當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力總量,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但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無視”往往會產生災難性后果,帶來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

2.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以生態民生為中心

在建國以后的相當長時間里,我國都面臨著物質資料匱乏、溫飽問題無法解決的民生問題,所以黨和政府將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生產總值、解決物質匱乏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首要問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基本國策,實現了30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但我國也為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發展模式付出了生態環境代價,如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失衡等。當前我國許多區域都面臨著生態環境超載、生態系統紊亂、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就要求國家將生態權利、生態利益視為民生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積極回應民眾對生態民生的深度關切,將“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抓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民生建設的融合發展。習近平就提出,環境就是民生,生態環境保護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關乎民生人民福祉的重要問題。所以應當堅持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基本原則,不僅要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目標,還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民生建設的價值訴求,通過頂層設計、制度建設、經濟轉型等方式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生產力和生態民生。[5]

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是對傳統生產力理論的揚棄,也是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所以應以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思想指導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民生建設,不斷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徐水華、陳璇.習近平生態思想的多維解讀[J].求實,2014(11)

[3]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J].環境經濟,2013(6)

[4]張磊.習近平生態思想探析——兼論“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J].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評論,2018(4)

[5]馬欣、劉建濤.中國共產黨環境生產力思想發展過程論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

猜你喜歡
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生產力
來不及生產力
應投資于教育以提升生產力
論中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方法
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醫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對提升鄉村文明旅游活動的研究
淺析越南經濟發展展望
生態系統視角下:農村留守幼兒情緒問題的形成
基于價值共創共享的信息服務生態系統協同機制研究
在“自然”課堂中探索幼兒教育新途徑
網絡空間的生態化治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