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拜倫“I Saw Thee Weep”英詩中譯的美學效果

2020-11-28 07:20王淑惠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詩歌翻譯穆旦拜倫

摘 要:拜倫是英國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之一,其詩作在國內有多人嘗試過翻譯。本文選取其中一首短詩“I Saw Thee Weep”,以穆旦先生的翻譯版本為對照,從音韻、字詞和修辭三個層面來探究譯本所傳達的美學效果,筆者認為,穆旦的翻譯大體上遵循原詩的韻律與節奏,整體把握了詩歌和韻腳的設置,用詞凝練,文風自然。

關鍵詞:拜倫;穆旦;詩歌翻譯

詩歌,作為高級的文學藝術,有其獨特的形式排列與文字表述。在英詩中譯的翻譯問題上,大致有兩種不同意見。主要集中在形式譯法問題。一種主張把英詩按“中國詩”的詩歌樣式來譯;另一種主張譯詩應該遵循原詩的形式,使它盡量接近原作。詩歌到底要怎么譯呢?無論是嚴復提出的“信、達、雅”還是許淵沖追求的“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靈動而不呆滯,是詩歌創作和翻譯的共同原則;準確而能變通,則是詩歌翻譯的基本要求”。本文選取了英國19世紀初的偉大詩人拜倫的一首作品“I Saw Thee Weep”,以穆旦(查良錚)的翻譯版本為對照,嘗試從音韻、字詞和修辭三個層面來探究譯本所傳達的美學效果。

一、詩人和譯者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出身于蘇格蘭貴族。1788年1月23日出生于倫敦。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言辭之間都明顯地流露出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之后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寫成《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1816-1817)、故事詩《錫雍的囚徒》(1816)、歷史悲劇《曼弗雷德》(1817)、長詩《青銅世紀》(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倫最重要的一組詩,半莊半諧、夾敘夾議?!短畦穼懲甑谑?,拜倫已準備獻身于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了。這是詩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輝的一業。1824年,拜倫忙于戰備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志哀二十一天。死時年僅36歲。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另有筆名“梁真”等。1929年穆旦考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便開始創作詩歌,并參加抗日活動??箲鸨l后,進入西南聯大,跟隨當時在聯大教書的英國青年詩人燕卜蓀讀艾略特、奧登等近代歐美詩歌,與當時其他青年詩人杜運燮、袁可嘉、王佐良等一起形成了一個被稱為“昆明的現代派”的詩歌小團體。20世紀40年代,穆旦、杜運燮、鄭敏等9人共同出版詩集《九葉集》,故而得名“九葉派”。在西南聯大期間,穆旦寫了《野獸》《贊美》等著名詩篇,出版了《探險隊》《旗》《穆旦詩集》等個人詩集,形成了硬朗深沉的詩風。穆旦早期專注于反映時代特征的詩歌創作,1954年之后由于在特殊時期,穆旦的詩歌創作幾近停止,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完成了大量的英文和俄文詩歌翻譯。1975年,穆旦恢復了詩歌創作。1977年2月26日,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結束了詩人坎坷卻瑰麗的一生。穆旦先生對英國浪漫派詩歌的翻譯主要是翻譯英國積極主義浪漫派的詩歌,特別是拜倫、雪萊、濟慈的詩作。作為詩人翻譯家,穆旦堅持“以詩譯詩”的翻譯原則,執著追求譯詩的詩性美。

二、“I Saw Thee Weep”中譯本的美學效果

“I Saw Thee Weep”這首詩選自拜倫的《希伯來歌集》。該歌集收入拜倫1814年至1815年間寫的30首詩,當時拜倫從游歷歐洲大陸歸來,居住在英國國內,這些創作是對于其游歷的一些感悟和對生活的聯想。下面是這首詩以及穆旦先生的翻譯版本。

I Saw Thee Weep

1

I saw thee weep—the big bright tear

Came oer that eye of blue;

And then, methought, it did appear

A violet dropping dew;

I saw thee smile—the sapphires blaze

Beside thee ceased to shine;

It could not match the living rays

That filled that glance of thine.

2

As clouds from yonder sun receive

A deep and mellow dye,

Which scarce the shade of coming eve

Can banish from the sky,

Those smiles unto the moodiest mind

Their own pure joy impart;

Their sunshine leaves a glow behind

That lightens oer the heart.

我看過你哭

1

我看過你哭——一滴明亮的淚

涌上你藍色的眼珠;

那時候,我心想,這豈不就是

一朵紫羅蘭上垂著露;

我看過你笑——藍寶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發閃;

呵,寶石的閃爍怎么比得上

你那一瞥的靈活地光線。

2

仿佛是烏云從遠方的太陽

得到濃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黃昏的暗影

也不能將它從天空逐開;

你那微笑給我陰沉的腦中

也灌注了純潔的歡樂;

你的榮光留下了光明一閃,

恰似太陽在我心里放射。

1.音韻美

首先,這首詩分為兩個詩節,每個詩節八行,且隔行交互押韻(ABAB)。從形式上看,長短句交互。第一詩節每兩句結束后加一個分號,很整齊,讀來舒緩有節奏。而第二詩節稍微有點變化六句之后跟一個分號,最后兩句單獨附加。這樣的形式變化令詩的氣流也跟著從舒緩到一氣呵成,節奏加快。最后兩句像把整首詩合上,情感上也似達到了頂峰。穆旦的翻譯在形式上工整和原詩貼近。做到了長句加短句的變化安排。在韻律上,第一詩節里“珠”“露”,“焰”“閃”“線”押韻,第二詩節里“彩”和“開”,“樂”和“射”也分別隔行押韻。這樣的翻譯使得詩歌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原詩的韻律基本保持。另外,穆旦還增加了語氣詞“呵”,表達出詩人強烈的感情,加強語氣。同時使得長句頓開,詩句之間有了呼吸。

2.意象美

穆旦的翻譯從具體技術上做了個別詞的取舍?!皌he big bright tear”中“big”一詞并沒有直譯為“大”,而增加漢語量詞“一滴”,這樣的處理符合漢語表達,我們并不用大淚珠來形容女子的眼淚,“大”一字過于笨拙和夸張。反而,“一滴”顯得輕盈生動,若直譯出了“大”,就會顯得死板不自然。本詩值得考究之一的是對于“saw”的翻譯,“看過”和“見過”哪個更好呢?“看”傳達的是表面上無意的視覺感官印象,像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置身于外的不經意的動作?!耙姟彼坪躏@得更主觀更刻意一點,像是有目的的觀察結果,印象深刻。是不是“見”字更有感情一點,效果更好呢?我想起當下一首流行歌曲《一次就好》里面有這么一句“想看你笑,想和你鬧”,沒有用“想見你笑”,“看”更口語隨意,比“見”字更能傳達出生活的簡單輕松感。拜倫這首詩是他描寫自己心上人的一顰一笑,愛戀的感情洋溢其中,熱戀中的感情往往都是膚淺而沖動的,是一瞬間的,就這樣簡簡單單地看著愛人笑和哭就是最美好甜蜜的。所以,筆者覺得“看”字很有感覺,符合浪漫主義詩歌隨性,真摯的表達。很好地傳達出相戀男女的圖景。其次,關于“dropping”一詞的翻譯,穆旦意為“垂”,相比“滴落”,“垂”字簡練又形象,似滴未滴,又如睫毛上掛著的淚珠,將女子嫵媚的神態刻畫了出來,“一朵紫羅蘭上垂著露”結構上僅用一個“露”字做賓語,頭重腳輕的結構倒想是一幅畫,沉甸甸的花朵低著頭,花瓣上掛著一滴露水,似乎風一吹就要滴落似的。詩中有畫,妙哉。

3.修辭美

這首詩最動人之處是隱喻的使用。詩歌的第一節就分別用了兩個比喻:前四行把心上人藍色眼珠上的眼淚比作紫羅蘭上垂著的露珠,讓人心生愛憐,其效果一如中國常用“梨花帶雨”形容女子哭泣時的楚楚動人的樣子,“雨”和“露”都體現了女子的柔美,嬌滴之態,在意象上的選擇由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在西方,紫羅蘭有著其特殊的代表意義,西方有句名言“一只腳踩扁了紫羅蘭,但是它卻把香氣留在了踩扁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弊狭_蘭代表永恒的美與愛、質樸、美德,而“紫羅蘭上垂著的露珠”是有這典故的:據古希臘神話記載,主管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因情人將要遠行,惜別的時候依依不舍,晶瑩的淚珠滴落到泥土上。來年的春天,就從維納斯淚珠滴落的泥土中,抽出嫩芽生枝,并開出一朵朵馥郁絢麗的花兒來,這就是紫羅蘭??梢?,這一意象具有很特別的意義,翻譯的時候需要保留。后四行則把心上人的笑容和藍寶石的火焰相比,來表達其璀璨奪目,使藍寶石的火焰也黯淡,她那“靈活一瞥”的光線,以此來體現戀人的笑容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為第二節做鋪墊和埋下伏筆。中國的古典詩詞里也常常借用意象來形容女子的淚珠。如紅樓夢詩詞里“彩線難收面上珠”“相思血淚拋紅豆”將眼淚和珍珠、紅豆相聯系。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在第二節詩人仍然運用比喻,他把自己的心靈比作烏云,把戀人的笑容比作太陽。

這首詩中拜倫其實并沒什么具體的來描寫戀人的哭泣,而是用大量的比喻來告訴其戀人,對方的哭泣對于他的影響,體現了戀人在拜倫心里的地位和分量,和對戀人的依戀和羈絆。這種虛實結合,虛實相映有著個人豐富的聯想。這其實與拜倫自身的生活有關系,拜倫父母離異,拜倫跟隨母親生活,雖然是貴族,但其母親粗俗,野蠻,所以對于他而言親情就表現的可有可無,又因其自身是跛腳,有殘疾,他有著深深的自卑感。因而拜倫通過愛情來體現自身的意義。他對于愛情是非常的依戀和看重。

九葉詩派的詩人一方面受到西方現代派詩歌的影響和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上顯得更加開放和創新。另一方面當時解放戰爭和動蕩的社會環境激發了詩人表達訴求的一腔熱血,社會在革新,詩人的語言也隨之積極尋求突破舊詩體的束縛,形式上做出新的嘗試,情感上直抒胸臆。

三、結語

詩人拜倫為詩歌殿堂增添了精彩絕倫的藝術作品,而更值得欣慰的是,國內優秀譯者也愿追隨詩人的詩情畫意,用自己的譯品傳達出詩人融于自然的浪漫主義情懷。詩歌是民族語言的寶庫和生長不息的源泉,帶著只屬于此的神韻、旋律和歷久彌芳的民族氣息。譯詩需要用另一種語言重新創作詩歌,不是單純地對韻腳的機械模仿,譯出來的詩在基本遵循原詩的內容和風格基礎上,達到文風生動、凝練、自然,留下的不僅是形式的美感,更有言外之意的那種東西。

參考文獻:

[1]穆旦譯.拜倫、雪萊、濟慈抒情詩精選集[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30-31

[2]王宏印.詩人翻譯家穆旦(查良錚)評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張曉玲.查良錚的詩歌翻譯及其翻譯思想[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10):986-991

作者簡介:

王淑惠(1990--)女,漢族,安徽全椒人,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與教育。

猜你喜歡
詩歌翻譯穆旦拜倫
《穆旦詩編年匯?!返囊饬x
野外,心中的一方“靜”土
檢驗鉆石
主持人語
闡釋學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研究
詩意與詩體的“旅行”
拜倫擰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與電風扇
穆旦研究的集成之作——讀《穆旦與中國新詩的歷史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