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平均數,推開統計門

2020-11-28 07:47蘆建章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0年11期
關鍵詞:份數平均數數量

蘆建章

平均數是小學階段重要的統計的量,它能反應一組數據的真實情況或一般水平,人們經??梢杂盟鼇砼袛嗪皖A測后面將要發生的事。

在傳統教學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進行教學的,主要側重于對給出數據的計算,求其平均數;在教學上通過計算平均數理解平均數意義,容易將平均數的學習演變成一種簡單的計算技能的學習。如果用新課標的眼光來看,傳統教學中的平均數是作為“數與代數”領域進行教學的。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但要在新授環節中揭示平均數統計上的意義,培養學生統計的意識,更要通過練習,滲透統計的概念,傳遞統計的思想,訓練統計的思維,傳授最基本的統計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是統計的范疇,真正走進統計的大門。下面,結合筆者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談談平均數練習設計上的幾點建議。

一、抓平均數意義本質設計練習,滲透統計的概念

既然平均數的本質屬性是“統計”,那么平均數的練習理所當然應反映統計的內容,要從平均數統計意義的角度設計練習。從統計的角度看,求“**平均數”,就應收集兩方面的數據:總數量與總份數,而且這兩方面的數據是要相對應的,這樣的設計才能突出統計的本意,才是比較合理恰當的練習。

(一)杜絕出現非平均數意義的練習

如:王司機開機,5小時行駛40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又如:買3千克蘋果需要7.8元。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此類練習,從問題來看,好像都是在求平均數,其實不是在教學怎樣求平均數,而是在教學解決一般數量關系的問題。像上面的兩道題目,就是解決“路程÷時間=速度”“總價÷數量=單價”的一般數量關系的練習題。

(二)避免出現似是而非的練習

如:小明買了5本書用了70元,那么平均每本書是多少元?

像這樣的練習就似是而非了。如果這5本書是相同的書,那么此題又回歸到了解決一般數量關系問題的練習了果這5本書是不同價格的書,才是計算平均數的練習題。我們不防把上題改為:

小明買《新華字典》用了18元,買《格林童話》用了12元,買《小作家》用了10元,買《翻轉數學》用了25元,買《海洋世界》用了5元。平均每本書是多少元?

這樣一改,就是一道計算平均數的練習了。

在設計平均數練習時,我們應該還平均數的本來面目,摒棄傳統的非平均數意義、似是而非的平均數問題,換成學生比較熟悉、具有現實意義的統計內容,讓平均數回歸到統計的范疇。

二、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設計練習,訓練統計的思維

(一)加強“移多補少”的練習

求平均數常用的有兩種方法:一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二是“移多補少”。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選擇“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進行教學。因為教材中的練習設計基本上也是采用這種方法來計算平均數的。而相對于“移多補少”的練習,不管是教材編排上,還是在平常的公開課、教研課的練習設計上,都是少而又少的。事實上,利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進而明白“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是對“移多補少”的一種簡便計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移多補少”的練習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就多次設計了有關“移多補少”法的練習,以強化學生對這一方法的掌握、運用。如在講解例題中的“移多補少法”后,馬上適時加入了相應的練習(圖一)——用移多補少法,求第三組同學收集礦泉水瓶的成績,進行模仿練習;在鞏固提高環節,求班級學生平均身高時(圖二),也讓學生利用移多補少法求平均數。在多次運用中,加深對“移多補少法”的理解。

(二)解題策略的選擇性

上面已提到平均數常用的方法:一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二是“移多補少”。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選擇第一種,但并非第一種是最簡單的。

上面圖四中,第一行的平均身高可選擇“移多補少法”更為方便,而第一列的平均身高用“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則更為簡便。當碰到大數據時,我們還可選擇以最少量為標準,把多出的量平均分……因此,在教學求平均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利用練習,根據實際情況,訓練學生選擇恰當的解題策略,這也是統計思維的培養。

三、從學以致用角度設計練習,傳授統計的方法

數學源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學了平均數后,教師要善于利用平均數的意義,向學生解釋生活中的平均數;能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判斷平均數的合理性;并能學以致用,運用統計最基本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

(一)平均數的現實性

在學生知道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后,老師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平均數,并把學生課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展示:2017年全國人均收入61658元,人均住房面積40.8平方米,人均壽命76.7歲,男性人均身高167.1cm,女性平均身高155.8cm……引導學生說一說這里面的每個數據分別表示什么,再次重溫平均數的意義,使得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提高了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

(二)平均數的合理性

從統計的角度看平均數,平均數必須是能代表一組數據(或物)的整體水平,所以選擇的數據必須是有意義的,具有代表性、全面性的。

在計算出上題(圖二)第一行與第一列的平均數后,老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

請你說說用哪個數據作為這個班的平均身高更為合理,為什么?

生1:用第一列的平均數145cm比較合適。

生2:我也認為用第一列的平均數做全班的平均身高比較合理。因為第一行的6位同學都坐第一排的,按我們班級的情況來看,第一排的同學身高比較矮;而第一列5位同學身高有高的,也有矮的,比較全面;所以用145cm作為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更為合理。

通過學生的反饋可知,學生不僅能選擇合適的方法計算平均數,還理解了平均數的合理性——平均必須是能代表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三)平均數的樣本性

在計算平均數時,如果求出的平均數是所有研究對象全部數據求出的,就是總體平均數;但我們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很多平均數,是抽取一部分數據來求出平均數,即樣本平均數。如上面學生收集到的一些平均數:2017年全國人均收入61658元,人均住房面積40.8平方米,人均壽命76.7歲,男性人均身高167.1cm,女性平均身高155.8cm……這些平均數是抽取一些有代表性、全面性的,有意義的數據進行統計求出平均數的,就是統計的樣本平均數。

在學生明白了各個平均數據意義后,再設計拓展練習,學生不僅知道了求總體平均數的方法,而且通過教師及時補充的樣本平均數知識,還明白了求樣本平均數的最基本的方法,真正達到了聯系生活,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從教學形式豐富上設計練習,傳遞統計的思想

平均數既然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內容,就離不開統計的素材。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向學生傳遞平均數是統計的思想,筆者在練習設計時,給學生呈現了多種形式的統計數據,除有文本描述形式的求平均數外,還有從統計表中收集數據來求平均數的,更有從統計圖中分析數據來計算平均數的。多種形式的統計素材,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素材的呈現方式,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有效刺激,也在潛移默化向學生傳遞:平均數是統計的重要內容;將平均數問題從簡單的數學文本中解放出來,培養了學生從多方面分析、理解數據,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平均數是統計學的前置知識,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以平均數的本質屬性“統計”為前提,設計科學適合的練習,讓平均數教學散發出統計的氣息和味道。

猜你喜歡
份數平均數數量
加權平均數的應用
如何利用題組訓練提高分數“量”與“率”的區分度
對提單及保單出具份數的思考
統一數量再比較
“份數法”的妙用
條條道路通羅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