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心聚力齊抓共建奮力開創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新局面

2020-11-30 13:35宜昌市民宗委
民族大家庭 2020年2期
關鍵詞:創建活動宜昌市民族團結

文/宜昌市民宗委

2017 年以來,湖北省宜昌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以加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為根本途徑,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采取有效措施,創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全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豐富宣教形式,營造良好氛圍

培訓全覆蓋。以學習中辦發〔2018〕65 號和鄂辦發〔2019〕9 號文件為重點,通過“黨委中心組學習、黨校培訓、干部教育”三納入、“專班宣講、系統會議、座談培訓”三同步,實現了對黨員干部等重點人員的培訓教育“全覆蓋”。

宣傳全范圍。堅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拓展民族團結宣傳平臺,實現了“電臺、電視臺、報紙”三入駐和“微信公眾號、部門網站、市民e 家”三上線,建立了民族團結宣傳全媒體、多平臺、廣渠道的立體格局,形成在全社會廣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

活動全領域。針對不同社會群體,以特色活動為抓手,開展好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教育活動,近年來,通過課堂教學、知識競賽、升國旗儀式、主題黨日、學習十九大、開展政策法規教育等形式,開展了“民族團結手拉手、粽香濃濃心連心”“各族兒童慶六一”“端午共話愛國情、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團結教育進校園”“進家庭”等系列活動,打造了一批“中華民族一家親”活動平臺,讓民族團結進步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創新服務管理,促進交融發展

提升服務效能。推進宜昌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各縣市區分中心、重點社區少數民族服務站(窗口)三級服務平臺的規范化建設,扎實開展“互聯網+ 放管服”改革,實現了“一站式服務”和“窗口化服務”。

按照“一格一員”的原則,強化網格員的走訪、調查、慰問職責,定期對網格內的少數民族群眾進行走訪,做到平時有人訪、信息有人報、困難有人幫。扎實開展“互聯網+放管服”改革,優化服務流程、縮短辦事時限,減少各項證明,讓數據多跑路,讓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少跑路。近3 年,每年全市高考優錄審核3000 人以上,中考優錄審核500 人以上,實現了零差錯、零投訴。

解決民生難題。以社區為平臺,從日常環節入手,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氛圍。

少數民族群眾風俗習慣得到充分尊重,民族優惠政策有效落實,少數民族人員定期享受技能培訓、法律援助、上崗就業、免費體檢等方面的服務。先后幫助解決了回族群眾子女入學、門店租賃、大病救助、維吾爾族群眾車禍受傷幫扶等一些具體問題,少數民族群眾上學、就醫、創業等實際困難得到有效解決。少數民族群眾較好地融入到所在社區,培育了環城北路社區、漢宜社區等一批“民族團結示范小區”。

深化精細管理。推進“互聯網+民族宗教政務服務”工作,開通在線服務功能。通過網絡平臺,掌握了全市47.2 萬少數民族常住人口、115 名新疆籍務工經商人員和147 家清真“三食”網點的信息情況。

目前,網絡服務已覆蓋到小區、樓棟和家庭,做到基本信息全掌握。宜昌市成為“深入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城市”。

創新“雙語”培訓。深入推進少數民族務工人員語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務工作,將主要針對邊疆少數民族開展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提升到“對少數民族群眾開展漢語培訓,對重點行業、窗口單位、基層街道社區干部開展簡單少數民族語言培訓”,在全省率先探索開展“雙語培訓”,開發全省首套“雙語”微課堂電子教程和“雙語微視頻”教學。全市共設立3個固定教學培訓服務點和5 個臨時培訓服務點。2個培訓點被表彰為全省培訓工作先進單位,“宜昌經驗”得到省委有關領導的多次批示肯定。

深化創建內涵,打造典型示范

拓寬活動載體。堅持“民族地區全范圍、散居地區有重點”的思路,不斷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載體,探索創建工作經驗。

五峰、長陽自治縣堅持高標準、創特色,“八進”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合力共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潘家灣土家族鄉全面啟動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工作;三峽機場和宜昌火車東站探索開展“宣傳平臺+服務機構+服務手冊+文化景觀”創建活動,積極探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重點服務窗口”模式。

秭歸縣九畹溪鎮中心學校和西陵區常劉路小學開展“民族文化+傳統體育+團結教育”創建活動,打造了散居地區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钡姆独?;三峽大學創建開展“少數民族學生聯誼共處+各民族學生結對共建”活動,探索了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經驗;遠安縣民族團結進醫院、伍家崗區民族團結進學校、枝江市民族團結示范經營戶、猇亭區民族團結代表“漢族郭大爺”等一批新的示范正培育形成。

打造特色品牌。堅持重心下移,以基層單位為主體,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創建工作,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特色品牌。

西陵區環城北路社區開展以“網格服務暖人心、民族團結一家親”為核心的系列創建活動,凸顯民族團結文化基因,被國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和省民宗委確定為“民族團結文化示范社區”創建試點單位。

猇亭區歐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以“少數民族就業基地、民族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基地、民族團結示范企業、扶貧助學責任企業”為核心的創建活動,樹立企業開展民族團結創建活動的“拓荒”精神,成為宜昌市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先鋒。

五峰自治縣腰牌村堅持村委主導和群眾參與相結合,通過“特色產業+特色民居+民族文化活動+民生工程”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推進了民族貧困地區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五峰自治縣幸福小學根據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抓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校園文化和學校亮麗工程建設、師德教育和品行教育、弘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學校社團活動”四個有機結合,成為民族地區“硬件創一流、教學有特色,活動有亮點”的示范學校。

培育典型示范。鞏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活動成效,培育典型示范,近年來成功爭創4 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22 個“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2019 年,宜昌市1 集體2 個人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榮譽稱號。

加強組織保障,健全長效機制

強化統籌協調。宜昌市委、市政府統籌全市各級各部門加大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力度,出臺《宜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十三五”時期全市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的意見》,細化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將有關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全市統戰工作目標考核,帶動各縣市區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形成了各級各部門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上共同參與、齊抓共建的社會化工作格局。

強化監督保障。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對民族工作定期開展督查,對市直部門、公共場所、市內高校的民族政策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和指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定期開展專題調研、檢查和視察,有力促進了各項民族政策法規在我市貫徹落實,提升了各級各部門對創建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

強化協作共建。建立流入地和流出地雙向合作管理機制,簽訂雙向合作協議,制定雙向管理措施,做到無縫對接。加強新疆工作站的建設管理,提高新疆工作站工作水平。

健全風險聯動化解機制,構建市直相關部門及區、街道、社區治安維穩防控體系,確保管理“無死角”“無真空”,維護了全市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歡
創建活動宜昌市民族團結
·楊寧出席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現場推進會時強調·打造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
民族團結之歌
宜昌市舉辦中小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培訓班
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實踐與研究
民族團結教育融于數學教學的思考
十佳工作品牌 “五好”基層關工委創建活動
省婦聯精心組織開展“我愛我家”主題系列活動 大力推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創新發展
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到青少年心里
我國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廣研究——以宜昌市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