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不同時間腎臟替代治療對重癥急性腎衰患者預后的影響

2020-11-30 08:52董燊燊
健康大視野 2020年22期

董燊燊

【摘 要】 目的:對不同時間腎臟替代治療對重癥急性腎衰患者的預后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方法:隨時選取我院在2018年3月~2020年3月實施治療的88例重癥急性腎衰患者,將其平均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為>12h腎臟替代治療,觀察組患者為6~12h腎臟替代治療。對比分析其臨床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的BUN、Scr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顯著,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治療后的BUN、SCr差異并不明顯,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CO-3、K+和治療前相比,差異顯著,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R、Na+、MAP和治療前相比,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比較也并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照組患者的病死率為47.7%,觀察組患者則為50.0%,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患者病死率隨其腎臟替代治療時間開始時的腎外器官數量增多的逐漸加大。結論:在重癥急性腎衰患者臨床治療中,不同時間腎臟替代治療對患者的預后影響差異不大,兩者均具有較高病死率,為了能夠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應該進一步對其臨床可操作性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 重癥急性腎衰;不同時間;腎臟替代治療;預后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2-193-02

急性腎功能衰竭(ARF)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短時間內腎功能急劇下降,酸堿、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是危重病患者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目前針對重癥急性腎衰治療仍存在住院時間長、患者預后差、病死率高等現象,雖然臨床上針對此給予了多種治療方法如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間歇性血液透析等是腎臟替代治療方式,但還存在一定的爭議。為了探討分析腎臟替代治療(RRT)時間對重癥急性腎衰(ARF)患者預后,對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重癥急性腎衰患者做出了臨床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重癥急性腎衰患者88例,并將其分成對照組(>12h,44例)和觀察組(6~12h,44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7例,年齡39~72歲,平均年齡(54.1±2.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患病時間進行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兩組患者連續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方式治療,其溶質清除原理與CAVH大致相同,兩者唯一的區別則是建立血管通路采用中心靜脈留置單針雙腔導管,進行體外血液循環運用泵驅動。CVVH血流量可達到100~300ml/min,稀釋后輸入置換液,尿素清除率可達36L/d,置換液在用前稀釋法時可達到48~100L/d。之后根據患者情況進行抗凝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腎功能治療前后變化值對比,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和血生化對比等各項狀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對統計所得的具體數據進行分析,所有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如果P<0.05,則表示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腎功能治療前后變化值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BUN、Scr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顯著,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治療后的BUN、SCr差異并不明顯,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單次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和血生化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CO-3、K+和治療前相比,差異顯著,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R、Na+、MAP和治療前相比,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比較也并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患者預后情況對比其中對照組患者的病死率為47.7%,觀察組患者則為50.0%,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患者病死率隨其腎臟替代治療時間開始時的腎外器官數量增多的逐漸加大。88例患者中存活44例(50.0%),死亡43(48.9%),其中還有1例因家屬放棄治療后自動出院。

3 討論

臨床醫學將急性腎衰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腎前性,腎實質性和腎后性。尤其是腎前性急性腎衰,其發生率占急性腎衰的55%~50%,,由于各種因素引起的有效循環血量減少,造成腎臟灌注壓下降,使腎小球不能保持足夠的濾過率是產生腎前性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根本原因。而急性腎衰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腎實質病變所致,發生率占急性腎功能衰竭的35%~40%。腎后性衰竭主要是因尿流的梗阻發生在腎臟至尿道途中任何部位,導致腎小球濾過率的降低。重癥急性腎衰患者RRT的主要目標是維持血流動力學和容量平衡、糾正代謝異常、清除毒素,并保證患者一定營養物質,使進一步的沈損害可以有所避免。RRT之所以廣泛應用于急性危重患者,因為它持續的液體和炎癥介質清除能力強,比IHD血流動力學穩定性更好。本文研究中經過使用RRT方法治療后,BUN、SCr均明顯降低,經對比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預后情況,88例患者中存活44例(50.0%),死亡43(占48.9%),其中還有1例因家屬放棄治療后自動出院。從上述數據可看出,雖然RRT是一種穩定的治療方法,但如何設置透析劑量仍然存有爭議,還需進一步研究。綜上所述,雖然在治療重癥急性腎衰中廣泛應用腎臟替代治療時間法,但仍然存在較高的病死率,如果能保證有較高置換劑量,對照組和觀察組對于重癥急性腎衰患者預后影響不大,但其具有十分強大的臨床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黃志勇,鐘家浩,卓建欽.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重癥急性腎衰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03(15):20-21.

[2] 宋綱,劉麗娟.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重癥急性腎衰的對照研究[J].四川醫學,2013,34(4):139-142.

[3] 朱銘力,倪兆慧,嚴玉澄,等.腎臟替代治療時間對重癥急性腎衰竭患者后的影響[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1,23(7):46-47.

[4] 陳玉平,伍錦泉,潘志銑,等.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在老年重癥急性腎衰竭中的臨床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4):268-26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