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2020-11-30 09:08董亮李克振
人文天下 2020年20期
關鍵詞:時代藝術專業

董亮 李克振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雹儆纱丝梢?,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趨勢已經勢不可擋,這樣的新形勢對傳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培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的高校,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模式顯然不適應新環境的需求,需要結合融媒體時代碎片化信息傳播、受眾細分的傳播特點,找準人才培養模式定位,找到符合融媒體時代發展的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策略。

一、融媒體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定位與社會需求脫節

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原北京廣播學院,最初以培養廣播和電視節目的播音員、主持人為主要培養目標,主要開設課程有普通話語音與發聲、語言表達技巧、廣播播音主持、電視播音主持,這種人才培養的模式也奠定了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高等教育的根基。到2005年左右,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大都借鑒了中國傳媒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就造成了同質化現象嚴重,缺少自身特色的局面。后來的專業發展建設中,很多高校開始摸索自身的教學特色,進行培養目標的設定。例如綜合類大學依托新聞傳播學科的優勢明確了新聞類播音員的培養目標,藝術類院校則側重于戲劇影視學科的優勢找到了節目主持人的培養目標等。但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畢業生在真正從事媒體工作后,往往表現出“力不從心”、“后勁不足”的情況,例如:習慣于靜態坐姿的有稿播報,不適應動態站姿的無稿播講;鏡頭和話筒前穩定性有余,駕馭性不足; 面對突發事件應對、化解水平不夠等等。這些問題從某些方面反映出了傳統教學理念、方法與當今融媒體傳播需求之間的脫節。

(二)實踐教學平臺資源有待擴充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藝術學科性質決定著它有很強的實踐性。媒介信息傳播快速發展,各類媒體要想迅速占領市場,就要不斷涌現新的設備和媒體平臺。而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有些高校對實踐教學體系做了調整,增加了一些教學設備,但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媒體的更新換代要求。所以大多數高校的實踐教學在進行的過程中就受到了教學平臺設備短缺甚至落后的困擾。有的高校語音發聲和語言表達這些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踐訓練,還停留在教室中“學生說、老師聽”的單一化教學模式;有的高校錄音間、演播室等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學生實踐匯報的劇場難以保證;有的高校缺少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業界專家的信息交流實踐平臺......這些都會降低學生實踐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教學質量。

二、融媒體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和策略

(一)融入新理念,適應新要求

融是指“融合”,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要改變姿態,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高校教師面對媒介傳播方式的變革,也要改變過去機械的、模式化的教學觀念,注重融媒教學理念的培養,融入“互聯網+” 教學思維。首先,清晰認識到新媒體時代對播音員、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培養與就業密切掛鉤。 在教學手段上,教師要積極探索使用現代化的軟件和設備,打破固定的教學空間,翻轉課堂進行動態授課,授課過程中適時讓學生參與討論,增加學生在課堂授課中的“參與度”。其次,實踐訓練平臺既要有傳統媒體的演播室訓練,還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例如喜馬拉雅、花椒直播等APP等布置作業,分組完成話題直播。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也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二)“以人為本的人格化培養,表達與交流并重”的教學目標

首先,融媒體時代改變了過去的“我播你聽”的單向性、被動性的傳播方式,受眾參與度的提高標志著傳播過程由單向傳播向雙向傳播進一步邁進。人人都可以作為信息的傳播者、人人都可以發表觀點。在這樣紛繁復雜的傳播環境下,作為培養傳媒人才的高校,更需要發出有“態度”、有“溫度”的聲音,更要注重以人為本的人格化培養。加大跨專業的全媒體工作能力的培養,增強媒介素質教育、培養出綜合素養較強的“內外兼修”的播音主持人才。其次,融媒體時代讓信息呈現碎片化傳播特點,信息的獲取途徑更為便捷。傳統媒體的播音主持崗位多偏向形象端莊、字正腔圓的表達,而融媒體環境下,大家更喜歡思想上有見地,表達上有方法,能夠從容自如交流并且有及時感、溫度感和個性化的主持人。

(三)以“口語傳播”為切入點,重組課程教學體系

口語傳播狹義上是指研究節目主持人、播音員口語表達的思維方式、創作方法等。而融媒體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更要立足于大眾傳播的語境,充分利用口語傳播、人際傳播的優勢引領和提升語言的溝通質量,形成高質量的大眾傳播并且達到傳播的最大化。所以廣義上我們也可以認為口語傳播是一門公共表達的藝術,例如競賽的演講者、政府企業的公務人員、營銷員、新聞發言人以及講解員等當眾講話的職業和環節。所以口語傳播在融媒體時代播音主持專業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覷,這也是我們進行專業定位、重組課程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例如上海戲劇學院的主持藝術專業,專業成立之初就以培養節目主持人為立足點,積極探索即興口語傳播和現場駕馭能力的教學研究,明確了自身的教學定位和課程體系,教學成果頗豐。山東藝術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以“能播音、會主持、懂制作”的教學理念,注重融媒體環境下的教學探索,重新整合了課程體系,積極探索適應新媒體時代需求的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方法,增設了“主持藝術概論”“演播言語組織與空間處理”“節目主持創作”等課程,系統科學地提升學生的即興口語表達能力,鏡頭前的空間意識以及節目的策劃、主持、制作等綜合能力。通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結合學生參加專業賽事和就業情況反饋進一步明確了培養目標并形成了鮮明的教學特色。

(四)實踐教學平臺打造與提升

首先,在融媒體時代,要借力技術和平臺的優勢,讓科技因素成為人才培養的助推器。隨著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媒體傳播的主戰場也在發生著變化,傳播的趨勢由“大屏”轉為“小屏”,以手機為代表的傳播渠道讓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在課堂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把手機“變廢為寶”,利用不同移動終端的功能和價值,分組做直播或錄音訓練,讓學生帶著專業興趣“上課刷屏”。其次,加大建設傳統演播室的智能建設力度,練就學生“靜態演播+動態演播”的節目駕馭能力。

(五)強化實踐教學,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

當下,大數據分析的先進技術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各種媒體、各類平臺的節目制作理念也就隨之變成了“你想看什么我就生產什么”。在這個多元、開放的環境下,受眾更喜歡自己去選擇、對比信息傳遞的質量,這無疑對播音主持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媒體時代下的播音員、主持人不僅要會有稿播報,更要提升無稿播講的能力。在實踐中掌握融媒體的傳播特點、注重與受眾的情感溝通,因此,高校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個性化的培養。例如在高年級加大節目制作課程,使學生能夠深度參與節目的策劃、主持、制作等全過程。增強學生的“作品”意識,努力把課堂”作業”提升為可傳播的”作品”。與此同時,加強校企、校臺合作,把產、學、研相結合,充分挖掘學生個性化的風格,鼓勵學生自我定位,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意識。

結語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面臨著媒介迅速轉型的嚴苛考驗,也有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在教學理念的改變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上要不斷下狠功夫,找準定位、精準發力,努力適應時代需求,為新時代的傳媒事業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傳媒人才。

注釋:

①《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鞏固全黨全人民共同思想基礎》,《人民日報》,2019年1月26日。

(作者簡介:董亮,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學院院長;李克振,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師)

猜你喜歡
時代藝術專業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部分專業介紹
專業修腳店
紙的藝術
探秘那些不冷不熱的專業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