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當代生態治理探析

2020-12-01 03:11祁慶茹閆延敏王苗苗
文存閱刊 2020年23期
關鍵詞: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自然

祁慶茹 閆延敏 王苗苗

摘要:基于對傳統生態治理理論與實踐的深刻審視與探討,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深刻分析和解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強調“‘人與‘自然互相實現”,它旨在追求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價值、雙重實現,成功開辟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成為實現生態治理的唯一出路。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生態治理

近年來,資源趨緊、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生態危機席卷世界,如何化解危機實現社會永續發展迫在眉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上為生態危機與生態治理危機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一、當代生態治理現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在十大自然生態危機之外,當代人類還面臨著嚴重的社會生態危機,貧富差距懸殊激化的階層矛盾,富者的窮奢極欲、異化消費,貧者生活低劣、過度索取等,城市化進程中自然環境的污染、等都急劇增加了生態環境的壓力。

自然生態危機與社會生態危機的結合為我們呈現出一幅滅頂之災的畫面,為阻止生態危機的擴大與蔓延,人類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生態治理。但也正在人們熱火朝天的生態治理環境保護時,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生態災難頻發,或者說陷入了新的危機——生態治理危機。所謂“生態治理危機”是指人類現有的常規的生態治理觀念與手段,只能減緩甚至加快生態惡化的速度,無法阻止或改變被生態顛覆的命運的一種生態狀態。追溯原因,反思人類常規的生態治理觀念,剝離人類現有的生態治理手段,在探索中生態覺醒。

二、“生態治理”根源探索

在當代生態危機面前,人類首先注意到的是裸露在外的自然生態危機,忽視了潛伏在自然生態危機下的社會生態危機。馬克思指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根源在于人與人的關系,社會生態危機才是生態危機產生并惡化的根源,更是生態治理危機的根源,根源不除,危機不止。

“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這是對人與自然生態生存關系的直接肯定,也成為了生態思想的基本立場。同時指出“在這種自然的、類的關系中,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地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的關系”,表明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中內在的包括著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這種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統一成了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核心。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偉大之處,正是在于指出了人與自然和人與人是統一的本體論,這為今天將原本屬于人與人關系范疇的價值理論外推到生態上提供了可能??梢哉f,馬克思構建了一種既符合自然生態原理又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價值的生態思想,實現了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雙重價值的一體化。

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反思生態治理措施,都是一種單向的人針對自然的生態治理,而忽略了對社會生態危機的治理。片面的生態治理是遠遠不夠的,它并沒有反思到人類自身的行為上來,沒有觸及到禁錮人類思想和行為的政治觀念、經濟生活的現實生活中來,沒有擺脫掉資本邏輯對人類的統治,就始終做不到重塑人與人關系、融合生態與社會經濟領域的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是生態治理的唯一出路

生態治理需要的不是隔靴搔癢的改良,而是全面的革命。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就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相統一的生態思想基礎上,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上,攜手“以人民為中心”的舵,攜手生態文明的船,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一)“人”的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中,人是主體,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取決于人的發展。對“人”的建設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在精神層面,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推動人的變革,規范人的行為,將人培養成集生態正義、生態理性、生態倫理、生態責任于一體的“生態人”;其次在物質層面,要讓人積極主動的生態治理,前提是要保障“人”的基本發展,要允許貧者在“滿足當代人基本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基本需求”基礎上發展經濟,只有這樣,人們才有可能轉變為“生態人”。

對于傳統生態治理觀念來說,要想做到一種思想變革,實現正本清源的變化,教育是必須的。人們要將教育“生態人”作為生態保護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要通過教育以實現自我約束,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因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碍h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眲t時刻強調生態環境與人的一體性,轉變了人們發展等于財富增加的傳統觀念,強調了教育對“人”的建設的必要性?!胺鲐毐胤鲋恰备鼈鬟_出了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才能更好的實現“生態人”的代際傳遞的觀念。

(二)“自然”的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中,自然是客體,“自然”的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白匀弧钡慕ㄔO包括環境保護、污染治理、資源節約、綠色建設等。在生態破壞程度已經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的情況下,“自然”的建設有賴于人對自然的保護,要堅持資源節約、生態保護,控制生產生活污染、人口增長,使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在動態平衡中發展。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嚴格控制人口為前提的,“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我們必須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清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欠賬。

(三)“人與人”的建設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生產力又決定著社會關系的發展。因而,“人與人”的建設的關鍵在于人對物質占有多少尤其是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的平衡。生態治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反對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生態剝削與生態侵略,對目前已經形成的富者對窮者、前代人對后代人的經濟侵占與生態破壞,要采取環境修復、技術補償等手段來維護“人與人”的平衡。

在實現“人與人”的建設過程中要落實“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生態原則,讓經濟最大受益者承擔最大的生態責任,摒棄“多占便宜、少擔責任”的功利主義思維,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民生福祉。

(四)“人與自然”的建設

“人與自然”的建設的關鍵在于如何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人向自然排放的污染物要控制在自然界可以承受、可以自我修復的范圍,自然為人類提供的資源能量要滿足人類發展進步又尚能自我恢復的基礎上。

首先在社會生產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不斷實現轉化以創造新的生存發展方式,這就依賴于生態技術的發展?!皻㈦u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生態文明發展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要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讓綠色發展代表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其次在社會制度上,生態文明不是自發形成的,它還需要一定的制度、機制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社會關系。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再次在生活消費上,人們的高消費同高生產一樣,會因異化消費造成資源的大量消耗與浪費。生態生活需要社會物質財富的合理分配以及合理分配基礎上的合理消費。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恢復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與和諧。

在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統一中實現生態治理的生態化,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核心價值。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是立足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訴求,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創新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是以“生態人”的建設來實現“生態自然”的建設的,以解決人與人的生態問題推動人與自然的生態問題和當代的生態治理難題的,旨在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目標,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生態和諧的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習近平.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祁慶茹(1993年-),女,河北邢臺人,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閆延敏(1986年-),女,河北邢臺人,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王苗苗(1990年-),女,河北邢臺人,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猜你喜歡
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自然
發展綠色經濟背景下的中日能源與環境合作社會發展與法律多元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文化產業生態治理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自然》關注中國科技雄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