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繪畫寫生觀在當下教學中的探究

2020-12-01 11:53左小康
文存閱刊 2020年23期
關鍵詞:傳統

左小康

摘要:在山水畫的基礎教學中,寫生課程占據了重要的比重,并且貫穿山水畫創作的始終,關于寫生和創作的關系思考,寫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的作用,以及遇到的思慮和問題,都在中國畫的基礎教學中得以顯現,為了在中國畫基礎教學中呈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有必要對這個問題進行重新的梳理和思考。

關鍵詞:傳統;寫生觀;當下

中國傳統繪畫中,無論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實際上都非常重視寫生,自魏晉以來,在諸多畫論和作品中都有體現,特別是山水畫尤為明顯,在顧愷之《畫云臺山記》中,就描述了一個十分寫實,布局合理的精美構圖,其所呈現的終極目的是“欲使自然為圖”,然而,在顧愷之的畫論中,所謂的寫生更重視的是感官體驗,以及體驗后經過內心升華呈現出來的心象,《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梢?,在顧愷之觀念中,并非是對自然忠實描摹,而是游歷之后,根據所見所感,總結為心中理想的心象。王微在《敘畫》中講到:“吾性知畫績,蓋亦鳴鵠識夜之機,盤迂糾紛,或記心目。故養山水之愛,一往跡求,皆仿像也”[1]。

王微作為早期山水畫家,他所思考和傳達出的理念應該是值得研究和關注的,他平日喜愛觀研山水,銳意經營,深有造詣,這段話中提到了“或記心目”的觀念,如果通篇理解的話,應該是一種創作方法,是在面對真實山水時候,不是簡單描摹自然景物,而是游歷和體驗后記在心中,創作的時候以回憶和感受的方式進行描繪。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講到:“畫像布色,構茲云嶺……身索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在宗炳的觀念中,對真實自然的追求應該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提出了近似于現代寫生的方法:

“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于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暎,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2]。

這段論述看似追求真實自然的寫生,然而實際上,宗炳在追求真實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自然景物和心中感念結合之后的超真實體驗,“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皯繒摹薄芭P以游之”的觀念是宗炳對于寫生的功能性描述,并且最終提出了通過游歷山水,對自然和人生進行深刻的體悟和觀照并獲得身心的滿足,最終達到“暢神”的終極目的,此類論述在早期畫論中不勝枚舉,經過詳細的考察分析,早期山水畫家十分重視向自然學習,注重對自然的真實表達,但對自然的真實表達并不等于真實的描摹自然,而是基于真實的自然物象,在游歷和體悟中得到一種升華之后的心象表達。

唐五代至宋,山水畫達到了傳統意義的高峰狀態,對這一時期山水畫寫生觀的考察,是有重要意義。唐代畫家張璪提出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是中國美學史上關于向自然造化學習的代表性言論,關于這個言論闡釋更是繁多,但總的來說,他所表達的觀念,是山水畫創作要師法大自然,不僅僅是表現自然真實美,而是經過畫家內心情思感悟和重新構設之后轉化的結果。這一時期許多山水畫家都重視深入現實生活。荊浩長期隱居太行山中,對形態各異的松樹進行比較客觀的描繪,他在《筆法記》中提到:“揣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可以見到荊浩對奇特動人的物象進行真實描繪,但這些描繪只是他創作的素材或者基礎性工作,他的目的是“度萬物而取其真”,通過對真實自然描繪,但不停留在“似”的反映,而是在“似”的基礎之上的“真”,“真”是比“似”更為高層次的范疇,也即是自然景物經過畫家個體內化后的審美意象,更加重視心靈世界的參與,從而升華為心象表達,在符合自然規律基礎上,是畫家內在精神世界的物化。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講到:“學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則花之四面得矣。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形出矣。學畫山水者何以異此?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景象正矣。山近看如此,遠數里看又如此。每遠每異。所謂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側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兼數十百山之形狀,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謂四時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陰晴看又如此。所謂朝暮之變態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可得不究乎?[3]”

可見郭熙的寫生觀也是遵循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觀念,首先從理性角度,對物象進行客觀真實的觀察,從物象各個方向,從山的遠近正側等角度進行理性分析,繼而從不同時節,不同天氣狀況下進行重新的感官體驗,創造出既合乎自然又超出自然的意象。元代黃公望外出時,隨身攜帶類似于現在速寫本的本子,長期徘徊在富春山中,碰到奇松怪石以及可以入畫物象,常常描寫在冊,以備創作的時候作為素材。

由此可見,山水畫并非是純粹的唯心造象,傳統山水畫家十分重視對自然物象的真實描繪,并非僅僅停留在“肖似”的層面,而是基于自然物象基礎上,詳細探究自然原理,對自然窮盡其理的分析,進而融入個人的情思感念,物象心象盤錯,最終升華為心中意象表達。這種寫生的觀念在明清時期隨著畫譜的出現,開始逐漸失去生機,畫面逐漸脫離自然,直到二十世紀寫生風氣的出現,才重新注重寫生在山水畫學習中的作用,然而,在今天寫生盛行的狀態下,梳理傳統山水畫的寫生觀念,為當下的中國畫基礎教學提供一點學理參考,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注釋:

[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365頁。

[2]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453頁。

[3]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576頁。

猜你喜歡
傳統
傳統的玉雕與玉雕的傳統
Task 7
在傳統與創新中尋求制衡點
傳統楊式太極拳85式(節選40式)(二)
傳統楊式太極拳85式(節選40式)(一)
少年力斗傳統
異國新年前夜的奇葩傳統
清明節的傳統
論傳統雕塑的民族性
漫談寫意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