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童謠的原生態文化特質及傳承

2020-12-02 05:54陽靜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黃河之聲 2020年2期
關鍵詞:童謠卷子方言

◎陽靜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湖南童謠是流傳于湖南地區,由一代代人口耳相傳,在兒童之間傳唱,帶有濃厚地方特色,音節和諧、形式簡短、讀來朗朗上口的民間地方歌謠,已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湖南童謠是湖南生活的鏡像,記載了湖湘大地的歷史變遷及民俗民風,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在目前搶救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背景下,研究湖南童謠特質及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湖南童謠的分類

湖南美麗的山水自然環境孕育了深厚的湖湘文化,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湖南童謠取材于生活,真實體現了各地區民族的語言、生活習俗、思維方式、情感色彩以及獨特的地名和事物,具有內容淺顯,篇幅短小,韻律感強,方言俚語濃郁,詼諧幽默,富于哲理等特點。根據其內容可分為8大類:

(一)游戲類。童謠與兒童游戲相伴相生,這類童謠數量是最多的,如老鷹抓小雞唱的:牽羊賣羊,一賣賣到荷葉塘。老板哎,買羊?!€有跳繩歌《馬蘭花開》、猜拳游戲的《卷子卷》、捉迷藏的《雞公叫》等。

(二)親情類。傳遞親情,描述與孩子嬉戲、哄兒、育兒的家庭日常生活。如膾炙人口的《月亮粑粑》、《搖啊搖》以及母親抱嬰兒對月唱道:“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花簍。一提提到大門口,大門園里結石榴……”

(三)安慰幼童類。孩子被蚊蟲咬,馬上唱“點點蟲蟲飛,山上捉一對。捉對花花蟲,咬噠手背背?!眮磙D移孩子的不適感。

(四)日常習慣類。用來規范教育孩子的日常習慣,如《排排坐,吃果果》。

(五)自然事物類。描述自然景物或事物,喚起兒童本能的親近感,達到對自然事物正確的認知。如形象的《落雨》:大些落,細些落,落得摩登打赤腳。

(六)敘事類。用孩子的語言講故事,如《西游記》:唐僧走路屁只咯沖,后背跟扎孫悟空,孫悟空,走得快。后面跟扎豬八蓋。豬八蓋,走得慢,后背跟扎沙和尚。沙和尚,挑擔子,躲得山里屙下屎。屙下屎,冇帶紙,后背跟噠雜小粒子。

(七)當地特色類。展示當地市井生活,民俗民風,如:楊裕興的面,奇峰閣的鴨,德園的包子真好呷,火宮殿樣樣有,有飯有菜有甜酒,還有白糖鹽醋藕。

(八)醫事類。給孩子避邪護身、攘除惡夢、去除疼痛,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

二、湖南童謠的原生態文化特質

湖南童謠用湖南人熟悉的方言母語講述著湖南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具有湖南文化自身的傳承性與延續性[1]。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漢、苗、土家、侗等55個民族,其中世居的有9個民族。各地區民族方言不同、宗教信仰各異、民俗民風各具特色,由此童謠豐富多彩。湖南童謠的原生態文化特質主要表現在語言特點、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征三個方面。

(一)語言特點

1、方言特征鮮明。湖南境內的方言非常復雜,素有“十里不同音”之說,可分為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方言。漢語方言主要有湘語、贛語、客家語等,少數民族方言主要有苗語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語的龍山土話、保靖土話等。童謠是基于地區方言創作傳播的,湖南各地各民族童謠體現了鮮明的地域語言文化特點。如長沙童謠:天上的星星擠密阿密(很多很密),地上的油石頭姑擠得冇得縫。我拿起掃把去打橫橫(金龜子),哈哈,冒(沒)打中!又如常德童謠:馬馬嘟嘟騎,騎到家家(外婆)踢,家家不殺雞,妹娃兒我不七(吃),家家不殺鵝,妹娃兒要過河。湖南童謠中保存大量的湘方言特色詞語,語義語音與普通話有很大差異,必須用方言念唱才能展現最佳效果。

2、表述兒化、口語化、擬人化。湖南童謠常將單音詞重疊獲得兒語化效果,如衡陽童謠:蟲蟲飛,飛到大山低。撿甲(個)伯伯蛋,回來厭(咽)晚飯。撿甲伯伯鳥,回來呷一口。簡單的詞匯常反復出現,好記易誦,也符合兒童主要靠表象進行思維的特點。如:卷子卷子一,卷子卷子二,卷子卷子三,卷子卷子四,卷子卷子五,上山打老虎。擬人化也是湖南童謠的重要特點,如:消防車,穿紅袍。救護車,穿白襖。嗚嗚嗚,一路跑,救火救人最重要。這些語言的表述特點貼近孩子生活,在吸引兒童傳唱的過程中,給兒童帶來無窮的樂趣。

(二)民族特色

湖南境內各民族和諧相處,文化互相交融,然節慶習俗、勞作方式、生活習慣、歌舞服飾等民族文化依舊保留著民族原生態。各民族童謠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是兒童感知本民族文化的特有載體,能夠促進兒童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形成。如:《咚咚奎》常用于孩童們興起時共同念誦逗樂的嬉戲游戲,來源于土家族單簧豎吹樂器咚咚奎的曲牌名,流行于湘西龍山、保靖、永順等土家族聚居地區。再如另一首土家族童謠《嘎里刀刀》:嘎里刀刀,吃得櫻桃,打落砂刀(弄丟土家族刀耕火種的重要工具),前門短到(阻擋)后門殺了。這首童謠是土家文化對一種啼叫聲類似“嘎里刀刀”的鳥兒的起源解釋。這些民族文化內容凝聚在童謠中,在一代代兒童中傳承。

(三)地域特征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三面環山,北靠洞庭,地貌多樣復雜,西有高山,中為丘陵,匯聚湘資沅澧四大水系。各區域之間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習俗,彼此又相互交流融合,由此促成了湖南童謠的豐富多樣。在山石峻奇,少數民族聚集的湘西地區,童謠常涉及人們的生活場景,禮俗以及對未知力量的態度,如:《賣龍車》、《捉鬼》、《大力士》都呈現出對“鬼”或“雷”的敬畏,同時又表現出人們認知和對抗神秘力量的勇氣?!稛熥訜煛烦尸F的則是湘西過年烤臘肉一家歡聚的情形。老人往往一手幫孫兒趕走煙熏,一邊念誦“煙子煙,莫煙我,我是天上的梅花朵;狗搬柴,貓燒火,老鼠子起來挨家伙?!倍诔h名城長沙,童謠則體現了南方文化之靈動和人文情懷。如《月亮粑粑》,詼諧通俗、韻律規整的語言讓亙古如常的月亮,變化成生活中的萬千形態,伴隨著人的生命成長,成就了人們對于永恒美好的追求

三、湖南童謠的保護傳承

隨著全球化趨勢加快,我國文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一些依靠口授傳承的文化遺產逐漸消失。湖南童謠來源于民間,然而當今的年輕人熟知的童謠很少,童謠面臨失傳的問題。童謠濃縮湖南人民兒時美好的回憶和對家鄉的眷戀,是湖南重要的非遺項目,必須重視湖南童謠的傳承保護[2]。

(一)成立童謠保護專門機構,搜集整理現有成果,對已有的關于湖南童謠的文字,影像資料,湖南童謠創作等搜集整理,按不同的類別設立專柜歸檔。將各市縣文化站、各級學校及熟知湖南風情熱愛公益事業的市民組織一起,深入各地進行調研,做好訪談記錄,將收集到的童謠進行整理分類。

(二)加強對湖南童謠的保護工作,對已有傳承人提供一些經費支持。與時俱進,運用計算機等現代技術開發童謠數據庫,為人們了解童謠提供便捷通道。

(三)關注童謠的傳承工作。加強對新傳承人的培訓,擴大童謠傳承隊伍,為童謠傳承提供持續性保護。加強童謠的宣傳力度,借助網絡等傳媒力量,建立童謠基地,借助湖南童謠特有的教育價值,將其列入教育范疇,建立完善的童謠師資隊伍。統籌對湖南童謠有深入研究的專家,系統整理童謠,編寫相關教材。在小學音樂課堂進行童謠教學。

(四)創新發展。經過世代人口傳心授的傳統湖南童謠無法滿足當代兒童的需求,需要創作順應社會發展,貼近當代現實生活的新童謠。以傳統童謠為基礎,以傳統童謠節奏為依據進行詞句、音樂舞蹈、游戲創作,使其描述內容、形式更貼近當代社會。

結 語

湖南童謠是湖南兒童成長的良師益友,承載人們對湖南的共同認知。目前湖南童謠保護教育傳承現狀嚴峻,要加大宣傳力度,將童謠與現代學校教育結合,更好的保護傳承湖南童謠。通過對童謠進行創新發展,賦予人們對湖南文化更深的認識,推動湖南童謠文化的傳承發展。

猜你喜歡
童謠卷子方言
方嚴的方言
方言
童謠里的童年
快樂童謠
哪些方言有利于經商
我的感覺
試析陜西方言中的[]與大同方言中的
還是那樣
烤糊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