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設計類專業美學基礎知識教學探討

2020-12-06 10:32梁海霞
大觀·東京文學 2020年10期
關鍵詞:藝術設計

梁海霞

摘 要:自高校擴招以來,藝術設計類的學生人數也大幅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突出表現為學生美學基礎知識欠缺,由此造成藝術表達能力的不足。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在授課過程中注重美學知識的滲透,以彌補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校藝術生;美學基礎知識;藝術設計

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美學基礎知識欠缺的具體表現

(一)缺乏構圖能力

藝術設計類新生入校的第一門課程是素描,因為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可以檢驗和鞏固學生的造型基礎,從而為后面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素描寫生內容中,無論是幾何形體、靜物還是景物,當學生面對一張白紙動手作畫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構圖。構圖的好壞意義重大,也是學生審美能力強弱的反映。

那么,構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均衡、有美感。在素描學習中,學生作業里經常出現的問題是:構圖太大太滿、構圖太小太空、構圖太偏而重心不穩、構圖呆板而缺乏美感。這些比較低級的錯誤,是學生構圖能力缺乏、美學知識嚴重不足的直接體現。

(二)缺乏色彩搭配能力

藝術設計類新生入校的第二門課程是色彩,這是因為色彩和素描一樣,是造型藝術的基本功。形與色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兩大構成要素,素描解決造型問題,色彩解決色彩搭配問題,所以色彩課程所講授的色彩基礎和配色規律非常重要。

在色彩基礎中,色彩三要素——色調、明度和飽和度是課程的核心內容,理解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掌握色彩規律的關鍵。學生在色彩寫生中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色彩對比太弱而晦暗、色彩對比太強而刺目、色彩單一而乏味、色彩雜亂不協調。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生對色彩三要素認知不夠、色彩搭配能力欠缺。

(三)不懂形式美法則

形式美,是指客觀事物和藝術形象在形式上的美的表現,具體而言,是指在社會生活、自然界、藝術領域中各種形式因素(線條、色彩、形體、聲音)有規律地組合所產生的美的表現。形式美法則,就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美的表現方式。掌握形式美法則,學生就能夠快速提高構圖能力和藝術創作能力。

形式美的原理是“變化統一”。這簡單的四個字,涵蓋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體現了美學法則的矛盾與統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則,諸如對稱與平衡、對比與調和、節奏和韻律、重心與安定等等,其實是對形式美原理“變化統一”的具體闡釋。如果學生理解和掌握了這些規律性美學知識,他們在藝術設計上就會如虎添翼,輕松駕馭設計規律。而這些,對于藝術設計類大一學生來說,是比構圖、色彩搭配更為陌生的難點。

二、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美學基礎薄弱的原因

(一)考前美術班的應試教育訓練方式

多年來,藝術生在考上大學之前,一般都要參加培訓班。由于距離高考時間很短,老師很少跟學生講解系統的理論知識,比如構圖、色彩心理、形式美法則等美學基礎知識,而是圍繞如何在專業考試中獲得高分,要求學生畫得像、“吸睛”效果好,讓學生在不求甚解、照葫蘆畫瓢的狀態下,短時間內掌握所謂的表現規律和技巧。因此,學生入校前在美術班學到的,大多是較為膚淺的繪畫之“皮毛”。

(二)學生選擇藝術類專業的投機性和輕率性

高校擴招后藝術類院校招生人數大幅增加,學生入校門檻明顯降低,這一客觀事實所帶來的影響是,大量文化課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在感覺選擇文理科升學無望的情況下,退而選擇了文化課分數要求較低的藝術類專業。于是,不少沒有藝術天賦也不愛好藝術的學生,較為輕松地考進了藝術設計專業??梢韵胍?,這樣的學生入校后,如果沒有后天的特別努力,就很難成為優秀生。更何況,藝術類專業對天賦要求較高,沒有天賦的學生,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難成為行業精英。比較糟心的現實是,近年來,不少藝術設計類學生,因為天賦和興趣都談不上,入校之后,學習動力不足,專業成績落后,在渾渾噩噩中浪費了青春時光。這一選擇上的投機性和輕率性,也是藝術設計類學生美學基礎薄弱的重要原因。

三、補救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美學基礎、提高其審美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任課教師用心負責,在教學過程中查漏補缺

教學過程包括課堂上講課、做作業、批改和點評作業等環節,任課教師可以在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之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適當補充美學基礎知識。例如,在素描寫生中,補充構圖的有關知識:構圖的原則、要求和常見形式等。在色彩寫生中,補充色彩對比、色彩心理、色彩主調等知識點。這不僅擴充了課程的容量,提高了含金量,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表達能力,讓他們在專業學習上快速提升。當然,這需要任課教師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

(二)引導學生多讀國學經典,在古典詩詞中發現美學

在當今時代,網絡信息充斥著人們的頭腦,壓縮了紙質媒介的生存空間。玩手機看電腦占用了學生的大量時間,以至于靜下心來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當代大學生自小就生活在電子產品的包圍之中,愛好讀書的學生較少,因此多數學生不太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尤其是對中國古典文學愛之不多、知之甚少。然而,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它們在本質上的表情達意,以及在表達技巧上對美學法則的運用,往往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鑒。所謂廣聞博覽、融會貫通,道理也在于此。

所以,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多讀經典,在唐詩宋詞中發現節奏和韻律之美,在《紅樓夢》中發現園林造景的布局之美,這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將是有益的補充。

(三)外出考察課中,要引導學生從特色建筑中發現造型與色彩之美

藝術設計類學生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至少有兩次外出實踐機會,每次兩周時間。在這些實踐必修課程中,學校事先聯系好的校外實習基地,既有南方的蘇杭一帶,也有北方的太行山,還有西南的重慶等地。例如,在安徽黟縣的西遞、宏村,帶領學生參觀徽派建筑時,可以充分挖掘建筑風格所蘊含的美學意義:白墻黛瓦的簡潔素樸之美,黑白二色與紅花綠葉相映襯的明快亮麗之美,馬頭墻的高低錯落所呈現的對比,宏村半圓形的月沼所呈現的“月盈則虧”的哲學寓意……這些由建筑本身所展示的美學知識,任課教師可以面對面地講給學生,以避免學生走馬觀花看熱鬧。

(四)活學活用,讓藝術法則與生活美學相結合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學生,在學習知識、完成學業的同時,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在穿衣打扮上,往往追趕潮流、追求個性,尤其是女大學生的表現更為突出。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美學知識通俗化、生活化,例如,在講形式美的“對比”法則時,可以就地取材,以班里女生的著裝為例。所謂對比,即強調事物的差異性,是把質或量反差很大的兩種形式要素成功地配置在一起,使人感到既鮮明生動,又統一和諧。那么,女生T恤衫的圓領和V字形的項上掛飾,就形成了曲線和直線的對比。在講畫面之間的“呼應”關系時,可以列舉女生上衣左上角的刺繡和右下角的刺繡形成的呼應關系。當女生的發飾和鞋子的顏色與衣服顏色相近時,既是一種上下呼應關系,也是一種整體色調的和諧美。在講色彩的“膨脹與收縮”“前沖與后退”等共同心理現象時,可以列舉瘦人穿淺色衣服顯得豐滿、胖人穿深色衣服顯得苗條等例子,以加深學生對色彩美學的印象。

四、結語

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而美學基礎知識是學生完成審美活動的必要基礎。審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鑒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創造能力指在具備一定的審美感受、鑒賞和評價能力的基礎上,運用某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創造美的藝術形象的能力。審美能力是后天培養的,發展審美能力,培養審美創造能力,是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藝術類學生應該努力的方向。正視當前藝術設計專業的現狀,在教學過程中力所能及地增補美學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是一個“不見其增但日有所長”的美好歷程,相信經過我們持之以恒的努力,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邵彥.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鑒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比厄斯利.美學史:從古希臘到當代[M].高建平,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

洛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猜你喜歡
藝術設計
《自然生活》
張弢作品
花影
小院系列之二
試論創新思維在室內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書封與現代藝術
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環境藝術設計辯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