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視角下高校藝術設計課程的改革創新

2020-12-06 10:32靳浩琦
大觀·東京文學 2020年10期
關鍵詞:創新改革

靳浩琦

摘 要: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文章結合實際情況,探究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如何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來順應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趨勢,引導高校學生接受科學合理的教育,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非遺視角;藝術設計課;改革;創新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重要性逐漸得到國人的認可和重視。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教學方面跟不上,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沒有被納入正統的教育體系中。這十分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诖?,本文從實際經驗出發,探討高校的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如何與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相結合,希望以此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為我國相關教學活動的改革指明方向。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不同,其界定的標準也有不同的側重,例如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就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有所不同。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被人們看做其文化構成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突物和空間場所,并且能夠歷經世世代代的傳承[1]。

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于一個民族中的人而存在,是一個民族的民族審美、民族特性的“活”的體現。正因為其是以人為依托,因此具有脆弱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十分重要。

二、藝術設計類課程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價值

(一)豐富教學資源,開拓學生視野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包括口頭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手工藝以及相關的文化空間等。相較于以往藝術設計類課程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引入課堂,可以為學生開拓視野、了解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機。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方便教師根據課堂教學要求進行選擇,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融入地方特色,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首先,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不僅需要發現美,還要能夠結合實際經驗以及美的事物,創造美的享受。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都是集實用、審美于一身的瑰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中華文化的美,提高其藝術鑒賞能力,提高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具有民族性、獨特性,彰顯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獨特藝術風格和審美。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課堂有利于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獨特民族風格和特色,培養民族文化的大局觀念。

(三)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文化活力

首先,高校作為正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肩負著傳播知識的責任,更承擔著傳承中華文明的重擔[2]。因此在高校藝術設計類教學過程中有機地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有利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彰顯我國優秀文化、豐富遺產的重要形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為了傳承中國悠久的文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而引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繼承,保障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長久發展。其次,學生代表著新生力量,其改革、創新思維濃厚,引導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保護,有利于激發學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建言獻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從而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生動力。

(四)完善學科體系,提高科研能力

高校不僅需要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還肩負著推動學術發展的重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融入藝術設計類課程,從學科體系上肯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引導高校的科研人員加強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促進學術成果的產出。

三、非遺視角下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具體措施

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彰顯我國文化的豐富性、傳承中華文明十分重要,并且當前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從實際的措施及其實施效果來看,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教學改革仍然存在不足之處,本文根據現實情況,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具體如下:

第一,明確教學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一旦高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納入到正式的教學活動中,那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目標則不僅僅是培養合格的人才,同時還承擔著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在教學方向上,高校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設置,內容可以包含戲曲音樂、手工編織以及書法繪畫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原則,既要重視理論教學,讓學生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要擴大實踐教學比例,提高學生動手制作的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思想認識。要想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須要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因此相關教師需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適當地開拓新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紀錄片、動畫等方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教學實踐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開展藝術調研,使之親身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技藝、情懷和生活;還可以采取雙導師制度,在傳統的理論課堂教學之外,創造機會讓學生能夠進入一線與相關的企業、機構和傳承人溝通。創新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日復一日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新鮮感,減輕其學習的厭煩疲倦感,從而增強其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第三,豐富課外互動形式,開展專題講座。要想讓學生充分認識、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靠傳統的課堂和單一的教學方法是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除了傳統第一課堂之外,高校還需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培育和熏陶的作用。例如舉辦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競賽活動,也可以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來開展專題講座,通過近距離面對面的交流讓學生深入了解傳承的內涵,更加熟練地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工藝。豐富多元的第二課堂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潛移默化地收到熏陶。

第四,加強對人才隊伍的支持力度。作為教學互動的主要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素質能力的高低對教學的質量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想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藝術設計教學課程,必須提高教師的相關素質。首先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一方面要提高教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只有教師自身充分了解并認可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為學生做好榜樣和表率。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技能要過硬,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法律、構成體系具有清楚的認知才能為學生提供清晰、科學的教學服務。其次要加強人才引進和資金支持,引入相關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高素質人才對教師隊伍的輻射作用,利用其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思維帶動教師隊伍觀念的革新。同時充足的資金支持可以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使教師全身心地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最后要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對教學效果良好、改革教學的有力推動者進行一定的獎勵,反之予以一定的懲罰,加強對優秀教職工的宣傳力度,通過這種方式充分發揮榜樣的模范帶頭作用,增強教師隊伍的活力。

第五,建立完善暢通的網絡資源共享和交流平臺。學生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過程中,除了需要專業的教師、豐富的活動、科學的教學方法之外,還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的支持。雖然當前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但是網絡信息質量參差不齊、良莠不一,學生在進行信息的搜尋或篩選時極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高校需要建立一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師生共享的信息資源平臺。該平臺對網絡相關的信息進行篩選和處理之后呈現給師生,既保障了信息的安全與健康性,又可以減少學生搜索信息的時間成本。除此之外,該平臺還需要建立師生之間彼此溝通交流的渠道,使學生能夠將學習中的問題及時反映給教師,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反映的問題作出針對性的回應,提高教學的質量。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活動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高校教育責任的擔當。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僅僅通過高校一方面就全面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是不現實的,需要國家、相關機構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楊麗英.基于設計創新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以江蘇大學藝術設計教學為例[J].設計,2018(13):98-100.

[2]成卓,李征.非遺視角下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戲劇之家,2015(3):158.

作者單位: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創新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改革”就是漲價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