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生態”素材,孕育“味道”童年

2020-12-07 06:16沈潔
家庭·育兒 2020年5期
關鍵詞:廢舊材料美術課堂生態

沈潔

【摘? 要】在學前教育中,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育幼兒審美、認知、創新等方面大有裨益。幼兒園需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開展多樣化的美術活動,創設合理的美術活動空間,有效投放美術活動材料,尤其要加大對幼兒生活材料的有效挖掘,引導孩子用恰當的材料表達出自身的情感,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廢舊材料;美術課堂;創意活動

幼兒階段是孩子想象力、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拼拼貼貼、涂涂畫畫等具備一定動手能力的美術活動是這個年齡段活動的主旋律。但限于傳統的育兒觀念和定式思維,幼兒園在美術活動材料選擇方面較為傳統,以畫筆和紙張等傳統的美術材料作為幼兒創作的主要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幼兒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幼兒園及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幼兒美術活動材料進行重新開發,充分挖掘身邊的活動材料,發揮美術活動的教育功能和游戲功能,多方位地調動幼兒的感官,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個性。

一、材料類型多樣化,體驗創作樂趣

在日常的美術活動中,由于色彩對比鮮明的特性和傳統的思維模式,白色紙張往往是幼兒美術活動的首要素材,其余色彩則由其他的繪圖工具所提供,這就導致了色彩來源、材料質感的單一化現象,限制了幼兒更深入的創作能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幼兒的活動興趣,強化多類型活動材料的使用力度,逐步培育幼兒收集和使用多樣化材料的能力,增添創作成果的生動性。

例如在實踐過程中,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尚未健全,對于材料的分類認識并不熟悉,筆者通過“材料小專家”“游園會”等美術材料認知活動,全方位調動幼兒的視、嗅、觸覺等多感官體會材料在顏色、質感等各方面的不同,從而提升其色彩感知力和材料應用力。如筆者在美術活動開展前期,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園內植物、觸摸水果蔬菜的自然色彩初步建立幼兒對于色彩的基本認知,指導孩子在生活中尋找到相同或相近色彩的廢棄材料進行自由創作。如在我園開展的自然染色活動中,幼兒在學前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下挖掘葎草、藎草等野草作為草本染料,以自己穿不下的淺色衣物作為染布,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染色操作,從而在親身體驗中品味藝術的魅力、自然的神奇;在拼貼畫的創作過程中,筆者鼓勵幼兒不僅僅只是使用彩色卡紙作為拼貼素材,而多思考身邊廢棄材料的多樣化使用。如小美在創作其作品《公主的新裙子》時,并沒有完全使用油畫棒填充她繪制的公主裙,而是采用家中閑置的棉麻制、呢制、塑料制、金屬制等各類材質不同、大小不一、色彩各異的紐扣進行裝飾,不僅讓色彩更加豐富,也增添了作品的立體感;小華深受“游園會”活動的啟發,利用在園內收集到的各類形狀的花瓣、落葉、石子、砂礫等自然材料進行《生命之樹》的創作,使作品更加具備藝術感和表現力。

二、工具選擇豐富化,提升創作能力

幼兒常規的創作工具為水彩筆、油畫棒等,這就將幼兒的創作固著在書面繪畫上。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幼兒的認知特征和動手協作能力,大力發掘生活中的各類材料作為幼兒美術活動的創作工具并定位各類材料工具的適用范圍,從而提升幼兒的美術構圖和造型能力。

例如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除了常規化的繪畫教學還有意識地訓練幼兒區別各類創作手法,通過繪本以及創意視頻讓幼兒了解美術構圖、掌握美術構圖,有效使用各類創作工具,使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如在彩繪教學中,筆者除了為幼兒提供彩鉛、水粉等常規繪畫用具,還鼓勵幼兒打破常規思維,利用身邊如棉簽、紙巾等小材料進行藝術性創作。如小芳在繪制《梅花圖》時,使用廢棄塑料瓶的底部作為畫筆,蘸取顏料繪制梅花的主體,極具有新意;在以《我愛運動》的手工制作活動中,由于土豆、洋蔥、石頭等主材料的特殊性,常規顏料的畫筆無法進行上色,筆者就鼓勵幼兒進行多樣化的嘗試,最終發現在牙刷、小噴壺、勺子、牙簽等各類工具中,唯有牙簽和噴壺能有效進行上色。

三、創作形式自主化,留白創作空間

在幼兒的美術教育中,學前教育工作者在材料和創作形式方面的過多干預和全方位包辦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的創作主動性和創新性,壓縮了孩子的自主創作空間。因此創設孩子的自主創作空間是現階段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進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的重點問題。如小彭、小明等四個孩子自由組成一個搭建小隊,自主設計,筆者在幕后提供隱性指導,利用各類大小不一的紙殼構建“活動小屋”,用瓦楞紙材的舊紙殼作為小屋頂,舊木條作為小屋房梁,再剪下塑料瓶作為窗戶玻璃,經過幼兒的自由組合和拼貼,一個簡易的、由幼兒自主設置的“幼兒美術活動小屋”便坐落而成;在《我的肖像》制作活動中,筆者在將主題傳達給幼兒后順勢引入如樹枝、花朵、石子等自然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讓幼兒自主選擇肖像制作形式,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點。如小凡選擇用紫砂泥制作自己的個人肖像,利用胡蘿卜頭作為泥人的鼻子,樹枝樹葉等作為自己的頭發,撕開花瓣作為嘴唇;小向利用廢料冒險粘貼出自己的形象,以蜷曲的黑色毛線突出自己自來卷的個性特點,更加生動有趣。

總而言之,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設計美術活動時,從材料類型、工具選擇、創作形式等三方位充分開發和運用生活中的“生態”素材,引導幼兒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大顯身手”,發揮想象能力,培育美的意識,體驗藝術,孕育“味道”童年。

參考文獻:

[1]朱金鳳.利用廢舊材料拓展幼兒園活動的實踐[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2(08).

[2]盛彩娟.巧用自然材料開展幼兒美術活動[J].考試周刊,2018(49).

猜你喜歡
廢舊材料美術課堂生態
廢舊材料在建筑創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廢舊材料在中等職業院校體育游戲中的應用與研究
利用廢舊生活材料 培養設計創造能力
就業導向視角下中職美術課堂教學提升學生能力路徑探析
用好課堂提問,讓美術課堂動起來
美術課堂學生活動方式的空間定位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利用廢舊材料培養兒童創新能力研究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