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成就與經驗

2020-12-08 10:16徐雯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89期
關鍵詞:成就經驗

徐雯

【摘 要】70年來,我們偉大祖國的面貌發生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這一偉大躍遷的基礎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本文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成就與寶貴經驗三個維度進行闡述,以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行動指南。

【關鍵詞】經濟發展歷程、成就、經驗

一、引言

70年來,我們偉大祖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的經濟發展史,總結經濟發展的成就與經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現實、把握未來,在新時代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二、經濟發展歷程

回顧70多年的歷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主要包括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真正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但是,建國初期的中國還是一個基本靠天吃飯的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農業大國,加上新中國成立前一百多年的戰亂,使中國農業經濟處于一種凋敝的狀態。從外部環境來看,由于西方列強的孤立和打壓,使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和威脅??梢哉f,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的是一個貧困落后、民不聊生和內憂外患的發展窘境,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全國之力,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國民經濟在1952年得到了全面的恢復。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即“一化三改造”,同時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著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完成三大改造后,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自此,中國共產黨人踏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和曲折發展之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雖然歷經“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和“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但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以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目標、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導向的“四個現代化”戰略,至1978年,中國已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經過建國初期以來將近30年的發展,雖然中國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安全,但是受到重工業優先發展等等政策導向的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扔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比較低、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城市就業問題比較突出、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等等。特別是中國開眼看世界,看到了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巨大差距,在內外壓力的共同推動下,改革開放就成為了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抉擇。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順利召開,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推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自此,對內進行改革,同時對外進行開放。具體來說,首先,改革從農村啟動,表現在農民與土地關系的變革。為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發起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了重新配置,把這一時期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有力地推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伍山林,2016)[1],同時支持、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調整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喚起了經濟發展活力,調動了中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從此,中國經濟發展一飛沖天。其次,通過對外開放的方式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不斷深化市場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國內儲蓄不足和外匯缺口兩個制約其發展的資金瓶頸,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導致了生產供給能力不足;人民收入水平低決定了需求有限,由此導致國民經濟“低水平循環”,國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持續的高速增長之后,帶來了諸多高增長“后遺癥”: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大、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和挑戰;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及不穩定性明顯增加,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世界進入變革動蕩期。面對國內外的發展難題,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新的出路。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力推進我國經濟發展變革,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根本路徑、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制度支撐、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來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針對消費者在一些領域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不得不將大把鈔票花費在“海淘”購物、出境購物上,致使大量“需求外溢”這樣一種經濟發展中供給與需求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的經濟現象的出現,黨中央作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并將其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作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具體來說,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劉明定,2006)[2]。從需求端著眼,緊緊把住擴大內需這個基本點,以持久戰視角,加速推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推進的新發展格局。最后,還要突出“暢通”,就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第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經濟更好發展的關鍵是效率,要想效率,就得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效率。市場經濟之所以有效率,就是因為利用好了利益的杠桿,去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但我們實行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來保駕護航。具體來說,政府就是要克服市場失靈,比如在壟斷、信息不對稱、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包括經濟波動等方面的不足,去彌補市場干不了的事,政府把市場失靈的事辦好,政府的作用就發揮好了。

其次,實行新發展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正確的理念為指導。新發展理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孕育而生的,新發展理念內涵豐富,包括解決經濟發展動力的創新發展、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發展、發展內外聯動的開放發展、解決社會公平正義的共享發展(張開等,2020)[3],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根本路徑和方法。

最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國家要想強大,經濟體系必須強大,只有這樣才能為其他領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將大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增長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及經濟結構優化,促進我國經濟朝著高質量發展邁進(裴長洪等,2019)[4],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

三、70年來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

70年來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不勝枚舉,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70多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轉變,正在向“強起來”的偉大征程邁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貿易的全面起飛,實現了我們中國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轉變;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以中國橋、中國路、中國高鐵及中國網為基礎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轉變,正在向“強起來”的偉大征程邁進

這個變化應該說是在世界史上,各個國家,全球一百七八十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史上,它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民族的崛起,在這個過程中令世界矚目。

1.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

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對內銳意推進改革,對外全力擴大開放,我國經濟發展進行彎道超車,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經濟總量不斷攀上新臺階。2020年我國GDP按可比價格價格計算較1978年增長40.15倍,年均增長9.19%,平均約每8年翻一番,遠遠高于同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的年均增速,位列全球經濟體發展前列。2020年首次站上100萬億,達到101.6萬億元,較上年增長2.3%,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為全球經濟的恢復發展貢獻了巨大的中國力量。

經過70多年的發展,我國成為在世界經濟中位次提升最顯著的國家,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我們從世界歷史、世界經濟史的比較來看,我國成為在世界經濟中地位提升最顯著的國家。我們看幾組數據,1949年我國的GDP規模只有123億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我們是一窮二白,經濟基礎非常薄弱,到了1978年,我們的GDP規模達到了3678億美元,增長了近30倍,占全球比重達到2.6%,接近3%,位居世界第九位,2010年是一個重要的標志,我們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變化過程確實是很戲劇性的。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升。1978年我們GDP的規模僅占全球2.6%,到2006年升了約3個百分點達到了5.5%,到了2010年在全球的比重超過10%。2019年我們約占全球16.34%,40年間我國的經濟規模占全球的比重提高了13.74個百分點。

人均GDP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人均GDP從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年的23美元,上升到1978年的156美元之后,200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達到中低收入水平,人們的生活解決了溫飽問題,向小康社會邁進;2019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2020年人均GDP為1.05萬美元,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

2.科技和國防能力增強

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在國防和科技上取得最大成是“兩彈一星”,對國家安全和相關技術的突破具有重大意義,更是大國崛起的一個重要標桿。改革開放后30年,我們在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稀土分離、量子信息、納米技術、生命科學等這些重大的科技方面都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的成就。十八大以來,最近這些年的成就應該說是更顯著,主要表現在高端裝備創新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飛速發展、網絡建設高速推進等等一系列搶占全球科技制高點的舉措??萍己蛧滥芰υ鰪?,得益于近年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支出的逐年增長為中國創新增添蓬勃力量。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逐年增加,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R&D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歷史新高,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3.新的世界百年之大變局:從積極參與者到戰略塑造者

一百年前的世界變局中國被邊緣化,但是100年后的今天,中國成為世界變局的積極參與者,現在我們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要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我們的重要作用。中國展現了大國擔當,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貢獻了中國智慧并提供了中國方案,包括“一帶一路”、亞投行的創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積極的開展大國外交,成功地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等等,中國都在世界發展的變局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從積極參與者成為了戰略塑造者。

4.中國的外匯儲備高居世界榜首

在世界的影響上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中國的外匯儲備高踞世界榜首,對我們國家的經濟安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67億美元,到了2006年,大概不到20年,我們的外匯儲備首次突破了1萬億大關。2020年末我們的外匯儲備達到32165萬億,現在我們的外匯儲備就是長期世界第一,足夠來支持我們應對許多外部金融風險的沖擊,為中國不斷發展強大注入了底氣。

(二)工業化、城鎮化和貿易的全面起飛,實現了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工業化,工業化是核心,工業化使我們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們國家的財富,我們的科技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工業化更使我們的比較優勢得到了顯著得提高,我們講貿易又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也就是說工業創造供給,通過貿易與世界發生交易,把我們的比較優勢顯現出來,同時喚起了我們大量的外匯,用于進口我們所必須的技術。所以,7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離不開貿易的助力。

1.中國的工業化全面起飛

1.1我國制造業增加值世界第一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工業化,中國之所以崛起就是因為工業化的崛起。1990年以前我國的工業發展是明顯落后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1990年我國的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居世界第九,2007年居世界第二,2010年我們的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躍居世界第一,我們現在是制造業大國,正在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制造業還是我們的最大的優勢。

1.2我國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

在500余種的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個產品位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說,我們有40%多的產品世界第一。按照世界鋼鐵協會發布的消息,2019年我們的粗鋼產量是9.963億噸,同比增長8.3%,占世界比重一半以上,意味著中國的粗鋼產量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都多;水泥產量我們是23.3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7.32%,意味著中國的水泥產量也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都多;煤炭占全球總產量的47.31%;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高速列車、高速高鐵、機器人、隧道、高速公路、計算機和手機的生產國。

2.中國的城鎮化全面起飛

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大關,意味著中國有很大的市場,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城市經濟、城市購買力遠遠強于農村購買力,所以對于市場的發育、市場經濟的增長、市場規模的增加以及中等階級比重的提高,城鎮化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并大步邁進世界貿易強國

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并大步邁進世界貿易強國,

第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初到2000年,我們的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15.3%,第二階段是我們加入WTO之后,進入對外貿易加速期,進出口的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率提高到20.2%,比較優勢在這個階段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第三階段就是說2013年以后,也就是現在正在向貿易強國轉變,成為了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三)人民生活由溫飽走向小康,正在向富裕轉變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體來說,我國城市和農村的人民生活質量逐年提高,城鎮居民于2014年達到富足狀態,農村居民也于2019年達到富足狀態,同時城鎮和農村的生活質量差距在不斷縮小。最簡單的衣食住行的變化,就是經濟發展成果在每個不同年代的中國人身上鮮活而富有說服力的展現。

人民的穿衣從單調沉悶向追求個性轉變,居民審美觀念也在改變,具體表現在:衣著顏色向多彩轉變,成衣材料更加的豐富多樣,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向著多樣化、個性化趨勢發展,繁華霓裳的背后,這樣的成績是中國人對于美好生活和時尚品質的不懈追求造就的。

人民的飲食從“糧票經濟”向“綠色健康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經濟基礎薄弱,食品等物資匱乏,物資緊缺,吃什么都要憑票購買,許多的居民都在溫飽線上掙扎,因此,糧票、油票、肉票、糖票……成了那個時代的代名詞。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商品經濟的發展,各種物資開始慢慢地豐富起來,使得老百姓的菜籃子越來越豐富,百姓的選擇性也更多,人們的飲食結構由單一型向多元化發展,居民也從解決溫飽向追求健康的轉變。

人民的居住從“混合共用”到住有所居的轉變。隨著收入的提升,人民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開始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對于住房的要求不再是吃飯睡覺、遮風避雨的棲身之所,而是人們休養生息、享受生活的“安樂窩”。如今,寬敞且明亮的鋼筋混凝土大樓和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小高層成為居民住房的“標配”,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質的飛躍。

(四)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改善、區域經濟發展多姿多彩

1.基礎設施水平全面完善

中國橋飛速發展。港珠澳大橋被譽為“新世紀七大奇跡”之一,中國建造了世界最長的前100座大橋中的大部分。世界橋梁業認為21世紀的橋梁建設看中國,對中國的橋梁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如今正在將中國的城市和鄉村連接在一起的75萬座橋梁,是中國橋梁建設成就的集中體現,目前中國的橋梁建設水平,已經躋身全球的第一梯隊;中國路創造世界矚目的中國速度,人民出行從過去坑坑洼洼的泥濘的鄉間小道到如今平坦且寬敞的柏油路,出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國高鐵是中國一張亮麗的新名片。截至2020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世界第一,超過其他國家總和,建立完備的鐵路技術體系,中國高鐵從最初的“追趕”到如今的“領跑”,很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中國高鐵做到了;中國網正在改變全國甚至全球的生活方式?,F如今在中國隨處可見移動支付,小到路邊攤達到買車買房,移動支付已成為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和進步,正在改變著全國甚至全球的生活方式,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捷。

2.區域經濟發展多姿多彩

70年來,隨著區域發展戰略的不斷實施,我國各區域經濟總量不斷攀升,改革開放后各區域經濟增速明顯快于改革開放前,并呈現各區域均衡發展的良好態勢。國家在推進區域全面、協調發展上不斷發力,具體表現在:推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戰略等等,區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呈現東部地區領跑、各區域均衡發展的良好態勢。

四、中國奇跡是如何產生的

如今的中國今非昔比,在成功解決14億多中國人溫飽的基礎上,成功摘掉了積貧積弱的“窮帽子”,甚至一躍發展為世界主要經濟體??梢哉f,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全體中國人民的努力下,中國實現了從一窮二白的落后時代到趕超世界甚至引領時代的質的飛越,書寫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探尋中國經濟發展奇跡是如何產生的,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對于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一)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中國經濟是一艘巨輪,體量越大,風浪越大,中國共產黨的掌舵領航就顯得越重要。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主要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黨中央始終總攬全局,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二是各級黨委抓經濟工作必須關注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凡涉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方針政策、工作總體部署等重大問題,一般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在實施過程中,加強黨對政府部門工作的領導。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優化升級的節點上,特別是面對愈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應對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

(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歷史上的中國,因為經濟發展,所以強大,也曾萬邦朝拜。但是近代以來,因為貧窮落后,被欺辱、被掠奪,生靈涂炭、人民受苦。中華民族不斷反抗,驗證了一個真理:不發展就沒有國家的尊嚴、人民的幸福。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才能滿足現實發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跳出這樣那樣的陷阱,進而真正強起來。

(三)堅持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相互促進

當今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動,中國要想謀求發展,必須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貿易和產業分工體系。中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及時抓住了經濟全球化這一重大機遇,對內深化改革,對外堅持開放,同時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在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發揮比較優勢,最大限度開拓發展空間,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

(四)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齊抓”

堅持政府和市場發展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更好地發揮市場和政府相得益彰的作用。我國經濟成功的關鍵就是一方面是利用好了市場這個杠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去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去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另一方面利用政府的作用來克服市場失靈,去彌補市場干不了的事,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五)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不動搖

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樣人民群眾給予我國經濟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中國經濟發展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不動搖,70年來憑借著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偉大創造力,憑借著人民群眾敢干、實干,勇于探索、自立根生的韌性,把中國建設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奇跡。

(六)堅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兩頭突破”

在社會主義國家搞市場經濟是中國人民干的一項新事業,是沒有先例的,更是沒有成功經驗可循的,因此,我們只能在實踐中探索,在實干中學習,在做好年度計劃、戰略安排及發展規劃等等一系列頂層設計的同時,十分看重試點、看重先行先試,強調摸著石頭過河,看準了再推開、成熟了再推向全國,保證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七)堅持問題導向制定經濟發展政策

經濟發展矛盾的表現形式是一系列問題,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政策,是認識和化解矛盾的重要方式,為經濟工作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突破口。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求復興,其本質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現實問題。我們強調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提出新發展格局等等,都是針對一些牽動面廣、耦合性強的深層次矛盾的。

(八)堅持穩中求進經濟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對于中國經濟增長,我們既不任其“自然下滑”,也不“以跳求進”,而是強調“穩中求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在世界經濟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因難而上,表現出色,是“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的最好詮釋。

參考文獻:

[1]伍山林.農業勞動力流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J].經濟研究,2016,(2):97-110

[2]劉明定. 建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比較研究[J]. 喀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張開,王聲嘯,王騰,鄭澤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0(3)

[4]裴長洪,倪江飛. 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題[J].財貿經濟,2019(12)

猜你喜歡
成就經驗
張一鳴的9條經驗
樂淘淘“先進”經驗
樂淘淘“先進”經驗
燧人氏鉆木取火
年輕有為
創意成就冠軍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關經驗
不在乎
伊朗巨大核成就引世界猜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