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中國建筑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0-12-09 05:42楊倩
山東青年 2020年11期
關鍵詞:思政教育課程

楊倩

摘 要:為融入民族復興戰略,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探討高職《中國建筑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本文首先探討這門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并且,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該課程具體怎樣結合思政教育進行闡述研究:從中國文化中的人本精神、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文化、大一統的必要性、頑強創新精神等角度,向學生闡釋了中華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中國建筑史》課程;思政教育;中華文化的精髓

現在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整個社會投入了更加高效的生產建設中。但與此同時,社會上也充斥著各種企圖干擾中國偉大進程的言論,而且絕大部分是非常難以辨別的,但是那些言論在不知不覺中誤導著人們的觀念。所以,當下的中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戰略。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必須培養即能夠放眼世界,又同時具有堅定的愛國信念,愿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努力付出的優秀人才。

作為高職院校建筑設計城鄉規劃等專業基礎課程的《中國建筑史》這門課,應當如何承擔起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課程中來的重任呢?

一、高職《中國建筑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建筑史課程的主要內容,就是闡述不同國家地區在主要歷史時間線上的建筑與聚落、城市等演變的脈絡與特征。但是,該課程更本質的問題,是讓學生理解這些脈絡與特征背后的本質,這樣才能真正對建筑是什么、建筑會怎樣等問題建立最根本的認知。而這個本質又是什么?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產關系;以及建立在其上的社會關系、文化觀念等等。

但是上述充斥于中國社會的種種誤導煽動性言論中,有一大類,就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竭力抹黑詆毀(我們不否認有糟粕,但那不是主流),以及對西方歷史文化的過度美化抬高(當然,西方文化優秀的部分我們應當吸收)。而這會在不知不覺中,動搖學生對中華民族的熱愛,更進一步弱化甚至消解對建設中國的信念。

而建筑史這門課程,正好可以在絲毫不偏離課程本體的基礎上,澄清許多不良言論的誤導,也使學生對建筑史本身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并激發學生對中國建設事業的熱情與信心。

二、高職《中國建筑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在中國建筑史論課程中,應當著重探索在如何將中國古代建筑、城市、園林等方面的建設,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結合方面進行闡述剖析,并以此引導中國當下及未來的建筑城市景觀的核心精神,并且讓學生們更加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樹立起我們必須在此精髓的基礎上兼收并蓄開拓進取的堅定信念。

(一)在建筑史課程中弘揚中國古代建筑中人本精神思想

一些刻意貶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言論,總是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信仰;而沒有信仰的民族就什么壞事都敢干……”。這種言論中的所謂的信仰,指的是類似西方基督教中對神的信仰(但是信神的國度中,爾虞我詐血腥殺戮的歷史并不罕見)。

誠然,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宗教確實沒有起到主導性的作用,但是正因為中國人的心靈沒有被神凌駕愚弄,才使得中國人更多地把關懷的目光集中在人的自身而非神;把努力的動力著眼于讓人發展得更好,而非上天堂。而且,在西方中世紀“神”以不容質疑的權威統治著人間的時期,也是西方最愚昧貧窮黑暗的時期。

在中國古代絕大部分地區的城鎮建設中,宗教建筑不會占據最主體的位置,也基本不會以非常巍峨高大的形象凌駕于城市天際線。以唐長安為例,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并沒有建在城市的中軸線上,而是偏于一側;而科舉考中進士的人,會在大雁塔上題詞,以彰顯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而大慈恩寺的唯識宗,本身就與所謂神靈沒有太大的關系,而是以非常哲學的姿態思考人生、宇宙等命題。這也是以老子后代自居的李唐皇族,為何能夠如此尊重唯識宗的原因,也在城市景觀中,給予了唯識宗相對隆重的載體——大慈恩寺。唐長安樂游原上的青龍寺雖然是一座密宗寺廟,但卻不妨礙樂游原是唐長安的公共園林。

中國古代有許多三教合一的廟宇,即一座廟宇同時供奉著儒家、道教、佛教的造像。當然,儒學本身就不是宗教,但這更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包容寬厚,以人為本?!段饔斡洝分幸财鞄悯r明地談論過佛教道教不要爭奪高低先后的理念——其本質就是中國不以宗教立國,而以人文為終極關懷;所以,就不會有西方那種裁判“異教徒”的宗教裁判所。

在中國古代的許多鄉鎮聚落,最重要的建筑是宗祠,而非寺廟。因為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特征,需要以宗族血脈為紐帶,在共同的土地上共同發展生產力。而解決問題的一切著眼點,也在于人的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既要維護自然的可持續活力,也要保障人自身的發展。比如在皖南的祠堂,不僅供奉先祖,還是宗族議事的場所。這也是一種中國古代的群眾參與治理,以及這種社會運行方式在建筑方面的體現嗎。

(二)在建筑史課程中帶領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精致

在儒家思想中,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家思想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國化了的禪宗思想中有“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

中國的古代村落的營建,非常講究風水。而風水,除去那些迷信的糟粕,其中不乏包含了許多環境心理學,地理學、水文學等知識的實際應用,應當說是秉持了對天人合一的追求,體現了中國古人一種融理性與審美高度合一的人生理念。

而中國的文人園林,也是在欣賞自然與人造景觀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心靈與人格的內省與建設。中國有不少名為“滄浪”的園林與建筑。而“滄浪”二字 ,來源于屈原的《楚辭·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1]屈子的歌賦中,是將高潔的人格,與自然的滾滾波濤,用一聲質樸的感嘆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所以,即便在后世文人士大夫的人工園林中,“滄浪”二字所具有的人格天道合二為一的內涵也被繼承下來。

在拙政園中,主廳為面對滿池荷花的遠香堂。而遠香二字,也來源于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中“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边@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移情說,把對人格的理想寄托于自然的景物中。

(三)在中國建筑史中為中華儒家文化正名

中國的儒家文化,也一直是不良言論打擊的對象。但是,儒家文化具有的精神內涵,是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發揮其珍貴價值的。比如,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等內涵,我們也同樣可以在中國建筑史中解讀。

宋代的范仲淹,以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名垂青史。但他做的比說的更實在。諸多功勛中,只說范仲淹的城市建設。蘇州地區的水利建設,主持疏浚了白茆塘、福山港、黃泗浦、許浦、奚浦、三丈浦、茜浦、下張浦和七丫浦等吳淞江的支流,范仲淹還在那些支流的入海、入江處設置水閘,隨時啟閉,遇到大旱,可以引水灌溉;遇到洪澇則可以宣泄洪水。同時,還能有效規避海潮侵襲時的泥沙淤塞問題,可謂一舉三得。[2]

而蘇軾,也是一位將民眾疾苦放于心上的文人士大夫。他主持修建的杭州西湖的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筑而成。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不僅這道景觀的美麗,更可見民眾對于蘇軾的愛戴。

而這些景觀,都是儒家的為民理念,以及對高貴士人品格的追求為先導,融合了技術,造福黎民百姓的成果。

(四)結合中國建筑史教學,應當闡明中華大一統理念的必要性。

中華文明的發展演進中,已經形成了對大一統的必要性的深刻理念。而很多當下的言論,卻在煽動中國的分裂。在建筑史課程中,有必要借助一些大尺度的工程建設,闡明統一對于中國的深刻意義。中國的萬里長城,如果不是在數個統一的朝代,是不可能得以建設并連為一體的。而在分裂的時期,黎民百姓生活在流離失所水深火熱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因為沒有強大的政府和統一的邊防去維護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運河的意義,可以用唐代皮日休的“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來定性其重要意義。因為運河將中國南北水路打通,而漕運對于國家與民眾的意義都是極其重要的。但如果沒有統一的國家,強有力的政府,這將也是非常難以實現的。

(五)中國建筑史中,追尋中國文化中的的頑強與創新精神。

盡管在近代,由于缺少西方大航海(跟古希臘一樣,都是被客觀因素逼出來的,此處不展開論述)這樣的客觀歷史因素的推動,中國在工業、科技等方面確實落后了西方,但仍舊不能否認,中華自身的確是個充滿創新精神的民族。

都江堰是一個非常杰出的范例,它的巧妙以及合理性被今天的水利專家稱道。都江堰解決了成都平原的灌溉問題,把這個地區變成了秦國的糧倉。[3]都江堰絕對是科技強國范例。

而趙州橋的選址對地層、水文條件有很好的考量,還有敞肩拱的技術創新。

再看宋朝商業街,從唐代的里坊制,偌大的長安,商貿卻只集中在東市西市的圍墻內部。但是到了宋代,卻隨著商業文明的發展,應運而生了商業街這種形式?!肚迕魃虾訄D》中的描繪的城市街景便是證明。這種街景我們今日認為是稀松平常,但是在那時卻是創新之舉。

三、結語

上述只是筆者在建筑簡史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如何將專業教學內容本身與思政教育相融合,進行的初步探索,應該還有更多需要澄清與弘揚的思政理念,可以在建筑史課程中被挖掘。

[參考文獻]

[1]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范仲淹與蘇州水利:百度學術.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aa4275b1de6cca55e0e717778e9df8b9&site=xueshu_se.

[3]復合型世界遺產及其資源基礎和文化內涵——以“峨眉山—樂山大佛”與“青城山—都江堰”為例:愛學術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d064210cc8b7f3f6.html.

(作者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猜你喜歡
思政教育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論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討
“學而時習之”的課程值得贊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