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錘煉

2020-12-09 05:42歐求忠
山東青年 2020年11期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創新

摘 要:近年來,我國先后印發了一系列有關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定、剛要、意見,明確指出大學生具備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性?;诖?,文章首先對文化問題進行綜述,然后就文化錘煉進行探討。文章指出,文化防御、文化汲取、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新是外語課堂教學文化錘煉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的分析與實施有助于提升外語課堂文化學習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同時,加深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理解和錘煉,提高大學生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錘煉;外語課堂教學;文化創新

1.引言

在新時期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在教育戰線上默默耕耘的教師和充滿壯志豪情的學生,不可避免的會迎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雙重洗禮,一不小心就會處于萬劫不復的境地。近年來我國先后印發了一系列有關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定、剛要、意見,其中包括《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等,強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性,也強調了大學生學習并具備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必要性。這說明,認同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引起政府和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關于治國理政的著作(外文版)的世界發行,不僅僅是向世界推介中國治國理政理念、中國方案和中國和平,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個人推介我國新時期背景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提高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涵蓋著許多為人處世的道德規范和生存智慧,是穩定社會結構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文明和優秀歷史資源,提升文化素養,增加愛國情懷,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诖?,本文擬探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外語課堂教學熔爐中進行錘煉。

2.文化問題綜述

在高等院校,一般的外語專業都開設有跨文化交際課程,特別是翻譯專業還開設有專門的西方文化、中國文化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一方面讓學生有機會系統性的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另一方面讓也拓展了外語語言文化教學的研究領域和視野。事實上,中西語言文化的研究一直以來都受到研究者的青睞,在研究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頗有見地的建議。

2.1 文化安全問題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外語已經成為我們了解他國文化、進行各種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在此過程中,外語教育事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外語教育中的文化安全問題也就日益地凸顯出來。曾敏(2015)將大學外語教育放置到國家文化安全的背景框架中,分析現行的大學外語教育在教育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與使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文化安全問題,提出在外語教育實踐行為過程中的文化安全問題的應對建議。

2.2 文化失語問題

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人們接觸外來文化的機會日益增多,再加上外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上很少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涵蓋進去,導致教師無論是上基礎課還是專業課甚至限選課,都在灌輸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卻很少談及。陳桂琴(2013)采取問卷調查和教師訪談的形式,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調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指出學生文化學習與運用情況不夠理想,存在著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普遍很低。

2.3文化互補問題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性,也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認同性,在某些方面比如飲食文化方面,中西飲食文化在互相影響著對方商務發展。目前在國內有許多人喜歡吃西餐,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認可了西方的飲食文化;在國外中國的飲食也頗受歡迎,也同樣說明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的認同。

關于文化互補和認同問題,也有許多學者做出了研究。宋雋(2017),從形而上的層面分析文化互補思想作為跨文化教育的優先選擇的可能性,并基于文化互補論提出跨文化教育實踐的理念、目標、原則、內容和實施方式,提倡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尊重文化多樣性與差異,確定互補的文化立場等理念。教師自身的跨文化素養和能力決定跨文化教育的效果,也影響學生的接受程度。程為民(2017)從國家、社會、高校、家庭和當代大學生自身五個層面入手,提出了當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路徑,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牢基礎,具有一定的現實理論與意義。李彩娜(2018)從校園文化建設、課程教學以及優化教師自身素養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促進大學生生產性文化認同,避免消減性文化認同。

2.4文化出口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戰略是我國根據國家發展的整體利益、順應全球經濟和文化發展規律而提出的一項綜合性的國家戰略。曲慧敏(2012)認為,整體上來看,中華文化走出去在國際上還處于弱勢,中華文化的對外影響力不強,諸如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比較片面甚至是刻板、走出去的文化內容缺少吸引力、中西文化交流失衡、中國傳媒影響力弱、文化貿易逆差嚴重以及國際文化人才嚴重缺乏等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的步伐和效果。因此,指出文化走出去最根本的是要文化本身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并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建議。

上述研究者主要是基于跨文化交際,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對于文化問題,特別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研究探討,所關注的問題集中于文化安全、文化認同與文化出口。換句話說,就是指三個方面:文化防御、文化汲取與文化突圍。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防御,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就是突圍。中國借鑒西方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補充,就是汲取;西方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補充,同樣也是汲取。中西文化雙向互動,就是文化互補與認可。毋庸置疑,文化汲取、文化防御與文化突圍關系處理好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接觸中將處于不敗之地,永葆傳統本色,不失與時俱進特征。

事實上,無論是文化汲取,還是文化防御與文化傳播與突圍,歸根到底都需要一個重要環節,即文化錘煉。只有中西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可靠的錘煉,才能真正實現文化汲取、文化防御與文化傳播與突圍。而這個環節的實現就需要文化創新,因為文化汲取、文化防御與文化傳播與突圍,實質上都存在文化創新的意義。因此,外語教育在課堂上不僅要錘煉西方文化,更要錘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精華,去除糟粕,實現創新,才能達成汲取、防御與突圍。

3.文化錘煉

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曾經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這里的“一打就垮”和“不打自垮”都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強調了提高國家的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性。在外語課堂上,更加要注重語言文化知識的錘煉,因為外語專業的大學生接觸到的文化知識層面更傾向于外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往往會導致他們認為外族文化優越于華夏民族文化。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甚至未來,仍然有許多人千方百計去國外,美其名尋求知識的巔峰,盡管有些優秀的人才回國效力,但仍然出現大量人才流失,因為有許多人被外族文化所迷惑、侵襲、洗腦,溫水煮青蛙,最后成為民族的敗類,這不僅是國家人才儲備的一大損失,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危害到國家安全。因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錘煉至關重要。文化錘煉,就是要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打磨、研究,使其深深的印在腦海里,無論遇到什么風浪都會使之屹立于多重文化海洋浪潮之峰巔,從而提升大學生民族文化素養,增加愛國情懷,有助于提高國家的文化競爭力。

3.1文化防御

文化防御就是要在文化領域上豎起一道或無數道堅硬的護盾或文化堡壘,防止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襲,堅守華夏民族文化精粹的陣地。體現在外語課堂上,就是如何使大學生具備中國優秀語言文化素養。

眾所周知,語言文化界幾乎都公認這樣一個觀點:學習語言就是學習語言文化。只所以要把文化打上語言的烙印,那是因為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背景是無法學好目的語的。因此,在外語課堂上,教師不可避免的要談及西方文化,而且還必須要滲透該語言的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在語言文化接觸中就會面臨大量的西方文化,很可能無意識中導致“美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美國比中國自由”等似是而非的觀點,從而動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堡壘??梢娫谕庹Z課堂上不僅要學習西方文化,更要學習中國文化,并進行對比,突出中國文化的優越性,同時也不排除熟悉西方文化的可能性。例如,在英語語言學課堂上我們講英語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時可以把漢語和英語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漢語是世界上有連續書寫系統的歷史最長的語言,是英語所無法比擬的??梢娡ㄟ^對比漢英語言的起源與發展,突出漢語言的悠久,使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源遠流長,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化的歸宿感。此外,還可以通過漢英語言的詞匯構成規則的對比,使學生明白漢語是世界上惟一不使用字母的表意語言,它可以聯想,思維面非常廣闊,是一種立體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漢語語言文化自信。

只要大學生提高了本民族文化自信,那么文化防御系統就自然生成,形成民族文化堡壘,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襲與洗腦。

3.2文化汲取

形成文化堡壘并不意味著閉關自守。學習外國語言文化就是一個汲取外國優秀文化的精粹、去除糟粕的過程。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其優秀的文化傳承,只要對我們有利的、能促進我國向前發展的文化就應該汲取,不利的、有毒的要堅決排除。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步伐不斷深入,沒有接觸外國文化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吸收優秀的外國文化,補足自身民族文化的不足,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這是一種必然趨勢。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封建王朝,閉關自守的文化特征非常明顯。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啟動,中西文化的不斷深入交流,外語教學的慢慢普及,引進和融入先進的文化知識使我國的文化特征發生了變化,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文化特征,其文化競爭力在國際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在某種程度上說,文化汲取就是文化防御的補充,使文化防御堡壘更加堅不可摧。不吸收或借鑒外國先進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補充,而一味的強調本族文化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一味的強調外國文化的先進性而忽視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那是崇洋媚外。兩者都不可取。例如,美國在愛國主義的教育上還是有些可取之處。高級英語課程中一篇課文(Inaugural Address)有一句話世界聞名:...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不要問你的國家為你做什么,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了些什么)。如果學生真的能體會到這話的深刻含義,那么愛國的情懷就會在心靈深處激發。

西方文化中腐朽的一面必須去除。在外語課堂上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宗教、人權、自由、民主等西方文化要素,這些文化要素很容易讓學生迷惑雙眼和心智。例如,美國獨立宣言有一句經典名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句話不僅僅表達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的人權觀,也體現了西方人的民主自由文化觀(歐求忠,2019)。然而,這里的“造物者”是西方民族的“上帝”,而不是華夏民族的“女媧”,因此所謂的“人權”、“自由”、“民主”也只是屬于西方人的人權觀,不是中國人的人權觀??梢?,西方的人權觀只能借鑒,不能照搬全抄,因為總體上西方人權觀不太符合中國國情,最終是要排除的。

中國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外交關系,文化交流也成了常態。毋庸置疑,文化汲取是有利于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中國文化競爭力。

3.3文化傳播

過多的向內文化輸入而沒有向外輸出與傳播,那是不對等的、不可取的文化交流,有可能會使中國文化堡壘出現裂縫。因此文化交流除了文化輸入外,還應該有更重要的另一面,那就是文化輸出,就是中國文化向外突圍,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尤其是了解并認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傳播與突圍就是一種變向的文化防御,文化傳播力度的強弱就意味著文化防御力度的強弱??鬃訉W院在國外的開辦就是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見證,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認可。然而,當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時候,某些國家或地區卻擔心“中國化”,總想去“中國化”。因此文化傳播的路還很長,力度有待加強。事實上,中國的文化內涵里面從來就沒有“掠奪”的字眼,從來就沒有在某一國或地區實施“中國化”。我們的文化傳播秉著和平友好的胸懷,旨在增強國家間文化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中國的崛起不會給任何國家帶來災難,相反的只會帶來實惠。因此,我們在外語課堂上要強調中國文化向外傳播、向外突圍的重要性。

中國每年有許多大學生出國留學深造,學習國內沒有的或比中國更加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也在向外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對于這部分學生,特別是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學生來說,很有必要參加中西文化專門培訓,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培訓,使他們進一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重要性,使他們在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同時,成為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急先鋒。

3.4文化創新

文化學習、文化汲取和文化傳播都離不開文化創新。文化在學習的課堂上沉淀,在吸收的土壤中融合;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沉淀、融合、傳播及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也離不開社會實踐,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在課堂層面上,輸入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優秀文化的內容、手段和方法都要創新。課堂上似乎只是傳授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一個平臺,和文化傳播沒多大關聯。實際上課堂本身就是文化傳播平臺,只是有的課堂呈“顯性”傳播(往往指專門的語言文化課程),有的呈“隱性”傳播(一般指非專門的語言文化課程)。我們認為,不管是“顯性”文化傳播還是“隱性”文化傳播,課堂文化的傳播內容、手段與方法的創新之處就在于“與時俱進”?!芭c時俱進”的文化傳播內容、傳播手段與傳播方法,遠比過時的、落后的文化傳播內容、傳播手段與傳播方法更有效。

在新時代背景下,由于互聯網的普及,有些文化內容可以通過網絡查閱,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接觸一些過時的、不健康的文化內容,這就增加了課堂優秀文化傳播的難度,有些文化知識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與興趣,有些則難于引起學生的共鳴,相反的可能會導致學生的文化抵觸。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在內容、手段與方法上去創新。內容要與時俱進,要給學生輸入有利于學生人格發展、有利于培養愛國情懷的文化知識;手段與方法也要與時俱進,通過多媒體手段,通過線上或線下討論等方法,傳播中西優秀文化知識。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某些看起來是優秀的文化但對于中國來說就不一定是好的。因此教師必須在文化創新問題上嚴格把關,只傳播富有正能量的中西優秀文化,杜絕腐朽的、倒退的文化在課堂上傳播。

4.結語

外語課堂不僅是語言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平臺,同時還是文化知識學習平臺。語言和文化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肢解,要一起放在外語教學熔爐中去錘煉。如何才能更好地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錘煉中西方優秀文化,特別是錘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實踐的文化創新過程。但在錘煉中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文化防御、文化汲取、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新缺一不可。文化創新是核心、是靈魂,只有文化創新,才能達成文化防御、文化汲取與文化傳播。文化防御、文化汲取、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新等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錘煉語言與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競爭力,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船踏波于文化海洋中永不顛覆。

[參考文獻]

[1]李彩娜.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中的文化認同研究--以X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生為例[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8.

[2]曲慧敏.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3]曾敏.外語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4]程為民.當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研究[D].武漢大學,2017.

[5]陳桂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項基于黑龍江科技大學的個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6]宋雋.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教育研究——文化互補論的視角[D].山東師范大學,2017.

[7]歐求忠.新時代背景下的英語課堂文化滲透和突圍.山東青年,2019,(10):27-28.

(作者單位:武漢商學院中西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56)

猜你喜歡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淺談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與海南綠色崛起的關聯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