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風吹笛

2020-12-14 03:52林清玄
中學生閱讀·初中·讀寫 2020年11期
關鍵詞:笛聲蟬聲溪水

林清玄

遠遠的地方吹過來一股涼風。

風里夾著呼呼的響聲。

側耳仔細聽,那像是某一種音樂。我分析了很久,確定那是笛子的聲音,因為簫的聲音沒有那么清晰,也沒有那么高揚。

由于來得遙遠,我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懷疑:有什么人的笛聲可以穿透廣大的平野,而且天上還有雨,它還能穿過雨聲,在四野里擴散呢?笛的聲音好像沒有那么悠長,何況只有簡單的幾種節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鄉下的農田,左右兩面是延展到遠處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樂顯然是來自竹林,而后面的遠方仿佛也在回響。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時候我覺得所有的林間,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歷史悠遠的竹林。因為某些樹林再密,陽光總可以毫無困難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葉,有時連陽光也無能為力;某些再大的樹林也有規則,人能在其間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無規則的,有時走進其間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親就告訴我們“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況有的竹林中是有亂刺的,像刺竹林。

這樣想著,使我本來要走進竹林的腳步又遲疑了。我在稻田田埂上坐下來,獨自聽那一段音樂。我看看天色尚早,離竹林大約有兩里路,遂決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樂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懾了,它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涌,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發現,原來灑過了小雨的竹子,上面有著水漬,互相摩擦便發出尖厲如笛子的聲音。而上面滿天搖動的竹葉間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風,發出許多細細的聲音,配合著竹子的笛聲。

每個人都會感動于自然的聲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蟲鳴唱,春晨雀鳥的躍飛歌唱,甚至刮風天里滔天海浪的交響。凡是自然的聲音,沒有不令我們贊嘆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靜的夜里聽到遠處的春雷乍響,心里總有一種喜悅的顫動。

我有一個朋友,偏愛蟬的歌唱。孟夏的時候,他常常在山中獨坐一日,為的是要聽蟬聲。有一次他送我一卷錄音帶,是在花蓮山中錄的蟬聲。送我的時候已經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著錄音帶,一時萬蟬齊鳴,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無數的蟬在盤飛對唱,那種美,有時不遜于在山中聽蟬。

后來我也喜歡錄下自然的聲籟,像是溪水流動的聲音,山風吹拂的聲音。有一回我放著一卷寫明《溪水》的錄音帶,在溪水睜琮之間,突然有兩聲山鳥長鳴的銳音,盈耳繞梁,久久不滅,就像人在平靜的時刻想到往日的歡愉,突然發出歡欣的感嘆。

但是我聽過許多自然之聲,總沒有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的聲音那么深刻。原來在自然里聲音常是獨奏,再美的聲音也僅彈動我們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響整個包圍了我,像是百人的交響樂團剛開始演奏的第一個緊密響動的音符。那時候我才真正知道,為什么中國許多樂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的植物能發出像竹子那樣清脆、悠遠、綿長的聲音。

可惜的是,我并沒能錄下竹子的聲音,后來我去了幾次,不是無雨,就是無風,或者有風有雨卻不像原來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來要聽上好的自然聲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變化無窮,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沒有風,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風,竹子才變成音樂,而有風有雨,正好能讓竹子摩擦生籟,竹子才奏出交響樂。

失去對自然聲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當有人說“風景美得像一幅面”時,境界便低了,因為畫是靜的,自然的風景是活的、動的;而除了可目視的,自然還提供各種聲音,這種雙重的組合才使自然超出人所能創造的境界。世上有無數藝術家,是從自然中吸取靈感的,但再好的藝術家,總無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為自然是有聲音有畫面的,還是活的,時刻都在變化的,這些全是藝術達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藝術一定有個結局。自然是沒有結局的,明白了這一點,藝術家就難免興起“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繪下長江萬里圖令人動容,但永遠不如長江的真情實景令人感動:人能錄下蟬的鳴唱,但永遠不能代替美麗的蟬在樹梢唱出動人的歌聲。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聽到竹子隨風吹笛,竟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陽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經停了,我卻好像經過一場心靈的沐浴,把塵俗都洗去了。

我感覺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沒有自暴自棄的理由。

(選自《中國當代名家散文集萃》,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有改動,點評/唐惠忠)

第1、2段獨句成段,寫從觸覺、聽覺等角度感受風。

開始寫風中的笛聲。第3、4段以推測的口吻側面描寫“我”聽到的笛聲,形成懸念。

把竹林與其他的樹林做比較,突出其“最神秘”,為下文寫竹林中豐富而獨特的美感蓄勢、做鋪墊。寫父親的告誡,增加了竹林的神秘色彩,在情感上屬于抑筆。

“我”決定去竹林里探尋,行文起了波瀾?!拔蚁?,有音樂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流露出“我”對美的崇尚。

運用比喻的手法,描寫竹林里的音樂,突出其“聲威遠大”的特點,渲染神秘感,強化懸念。

揭示竹林里的樂聲是如何產生的,觀察細致,表現出作者強烈的好奇心和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美的敏銳感受。

由“竹子的笛聲”延伸到“自然的聲音”,拓展、深化文意。

插敘朋友愛聽蟬聲、錄下蟬聲的事和“我”“喜歡錄下自然的聲籟”、聽溪水聲的事,突出自然聲音之美、人們對自然聲音之美的熱愛,并為下文寫竹林的聲音做鋪墊,突出竹林的聲音。

對“自然的聲籟”的描寫細膩、生動,體現了“我”內心的敏感與靈性。

“但是”筆鋒一轉,前后形成對比。

由感性到理性,由敘述到議論,表達自己的理性思考,深化主旨。

由議論轉入敘述,直接點題?!爸褡与S風吹笛”,運用擬人手法,將竹子人格化了。

結尾段由敘述轉為議論,言簡意賅、有余味。

猜你喜歡
笛聲蟬聲溪水
楊優秀
蟬聲
蟬鳴
之間
牧童
溪水
聽蟬
我們去登高
蟬聲這道菜
迷宮彎彎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