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村垃圾管理瓶頸及其破解

2020-12-14 04:15黃戲李強王三秀毛美媚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10期
關鍵詞:垃圾村民政策

黃戲 李強 王三秀 毛美媚

目前我國大力推行農村垃圾多層級管理,旨在激發村民主體自覺,融入環境整治主體角色。該管理模式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存在政策“懸浮”,即政策無法下沉,其核心在于單向治理下官民互動缺失,政策遭遇下沉阻力。針對該問題,一方面需轉變數量化管理向質量提升轉變,另一方面應結合我國鄉土社會特有的組織資源提高村民參與性,實現多元共治。

在我國農村,垃圾問題日益嚴峻。生活垃圾作為農村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年增長率逐漸超過城市。國家重視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但以城市治理為主,農村地區垃圾處理相對薄弱,呈現分散式、落后性等特征。

目前學者們對我國農村垃圾管理開展了豐富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兩方面。一是基于實證研究表明:農村垃圾基礎服務缺失是農村垃圾管理最明顯的問題;村民受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影響,參與積極性呈現波動。二是管理模式運行遭遇制度壁壘:鄉鎮政府存在“結構性”與“功能性”空洞現象,基層政府功能喪失;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損害農民的環境利益;政府治理碎片化,權責推諉不清,政策措施無法落實等,學者們對這些問題分別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對策。

以上研究有著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對分析現實問題、改善我國農村垃圾管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多數研究立足于政府行為分析,或是村民單向個體研究,并未關注政府與村民之間的互動效果對政策執行的影響。政府與公眾的合作效果是影響公共政策執行的重要因素,政府要讓公眾感受到項目推行以公眾利益為重,才能增強公眾對政府的認同感,從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1]并且政策執行是一個動態過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存在預期效果與執行效果誤差。應遵守追蹤反饋原則,不斷調整原來所選擇的策略,逐步達到或接近預期目標。如果忽視動態的運行狀況,實際執行效果會偏離目標軌跡。重視公眾參與,根據公眾行為變化調整政策資源是農村垃圾管理的關鍵,然而,以該角度解決農村垃圾管理問題的研究相對欠缺。

為進一步研究農村垃圾管理中的官民良性合作,推動多元共治,同時遵循政策執行的追蹤反饋原則,讓政策更好落地生根,文章從政府與村民兩個主體出發,構建官民良性互動推動政策落地的環境條件:結合我國鄉村社會的治理優勢,構建官民良性互動路徑,克服政策“懸浮”問題,促進農村垃圾有效管理。

我國農村垃圾管理的瓶頸及其原因

1、農村垃圾管理出現政策“懸浮”

政策“懸浮”是指中央制定的政策內容沒有在底層實施貫徹,“懸浮”在機關之間無法落地,政策執行達不到理想效果。[2]農村垃圾管理出現了政策“懸浮”現象:政府針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頒布一系列政策,但由于基層政府單向治理與村民主體缺失,導致政策沒有下沉的推力和對象,停留在數量化指標以及上下層政府之間,無法實現資源有效配置。

(1)數量化與形式化管理

從中央到鄉鎮基層政府,政策任務層層分解,逐級下達落實,實行目標責任制,評價標準是數量化成果。[3]我國農村垃圾管理實行中央部署、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以普及率、百分比等可量化、可監測、可考核的具體指標作為人居環境質量提升的體現與考核驗收標準。稅費改革后,以上級政府撥款方式建設農村,基層政權從過去的汲取型變成與農民關系更為松散的“懸浮型”,[4]村級組織沒有多余的財務調動權,鄉鎮政府是建設環衛設施的主力,農村基層組織以管理、整理資料為中心工作,村干部要規范填寫、制作各類資料、報表與記錄。[5]

在廣西S縣H村調研①時發現,鄉鎮政府下達任務至農村基層組織,由于未實施精細化管理,村務更多是粗線條上報。即使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村干部也會美化村內形象,只要能完成上級制定的目標,正如H村的一名干部說,“鎮里只要我們及時上交報表”。注重垃圾治理的數量化成果,治理成效取決于村務上報的完成率,而不是環境改善,垃圾治理停留在鄉鎮政府與農村基層組織之間,村民行為變化處于黑箱狀態。

(2)村民缺位割裂共治格局

村民主體缺位導致政策沒有下沉的對象。政府配置政策執行的資源,村民行動并享受政策下沉的成果,當村民獲取豐富的環境信息且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時,才會贊成認同鄉村自治工作,自愿參與其中,具備主體自覺性。[6]從調查情況來看,H村有21個隊,每隊約150人,成面狀居住,每隊配置四個中型敞口垃圾箱。經觀察,村里存在垃圾堆積現象,垃圾箱四周垃圾散亂,箱內垃圾混合。對于垃圾隨意堆放問題,1隊村民(A)說,“垃圾箱太遠,垃圾堆在墻角很方便,我們習慣燒垃圾”;15隊的村民(B)說,“隨便倒垃圾是正常的”。問及村民是否了解環境保護時,6隊的村民(C)和村民(D)表示,“村里干凈很好,但和自己關系不大”,村民(D)補充說,“村口有‘愛護環境、垃圾分類等標語,我們能做到的很少”。村民如實反映了意識與行動的沖突:有愛護環境的意識萌芽,卻缺乏主動參與的行動,即使部分村民遵守規則指定投放垃圾,在垃圾投入垃圾箱過程中出現飛濺、掉落,也不會動手拾起,于他而言,公共區域由大家負責,無需耗費個人時間、勞力成本。

(3)政策過程非動態化

政策議程建立到評估每一環節都可能出現不可控因素,從而影響下一階段的行動,掌握每一階段的動態信息十分重要。[7]政府未將政策執行視作動態過程,只注重投入,沒有持續深入追蹤政策的執行效果,政策懸浮在資源配置上,而不是資源配置的效果。許多縣鎮政府沒有設立環保機構,未能持續性定點檢查設施的運行情況。政府人員較少深入村莊內部檢查,無法對設施的需求與供給進行準確判斷?;鶎诱凑丈霞壷噶钆渲孟鄳Y源,卻不關注垃圾處理全流程運行,無法根據村民的需求調整資源。政策的短期化執行,較少追蹤村民的行動變化以及忽視對村民的持續性引導,難以根據治理的制約因素與發展需求優化管理方案。

2、農村垃圾管理政策“懸浮”的原因分析

(1)壓力型體制缺陷放大

第二,根據管理動態信息調整資源配置。鄉鎮政府可以選取一些典型指標獲取信息,指標主要有農民對政府垃圾管理的滿意度、農民隨意傾倒垃圾的污染指數、基礎設施的使用率等,重點獲取村民的行為、態度等信息。具體而言,借助評價手冊等工具記錄在案,以家庭完成的垃圾堆肥次數、垃圾日產量等指標為主,依據指標的量化結果給予物質激勵;深入了解村民的投放需求,掌握垃圾箱的設置是否便于投放、垃圾車清運是否及時,村內隨意傾倒的垃圾點數等信息。

結 論

從目前實踐來看,農村垃圾管理重心在于數量化的成果指標,而不是村民行為態度的實質性變化,導致預期目標難以實現,因而需要轉變管理思路,改善現狀。農村地區有鄉土人情的優勢,村民期望獲取他人的認可,尤其是鄉村權威的認同,為實現農村垃圾有效管理,堅持實效性治理的前提下,應重視對村民主體自覺的培養,推動其積極參與;同時遵循政策動態執行的追蹤反饋原則,獲取全面的動態管理信息,依據村民實際環境需求供應資源,實現政策下沉,保證農村環境整治計劃順利實施。

注釋

① 材料來源于筆者2019年7月初至10月初在廣西S縣H村的調研,行文涉及的地名與人名均做了處理。

參考文獻

[1]李燕,朱春奎,姜影.政治效能感、政府信任與政府網站公民參與行為——基于重慶、武漢與天津三地居民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7(06):35-43.

[2]龔宏齡.農村政策縱向擴散中的“懸浮”問題[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58-64.

[3]周黎安.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員激勵與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9-210.

[4]周飛舟.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民關系之影響[J].社會學研究,2006(03):1-38+243.

[5]袁明寶.扶貧吸納治理:精準扶貧政策執行中的懸浮與基層治理困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3):57-64+153-154.

[6]徐頑強,王文彬.鄉村振興的主體自覺培育:一個嘗試性分析框架[J].改革,2018(08):73-79.

[7][美]威廉·N·鄧恩.公共政策分析導論[M].謝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434-435.

[8]榮敬本.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轉變——縣鄉兩級政治體制改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28.

[9]王漢生,王一鴿.目標管理責任制:農村基層政權的實踐邏輯[J]. 社會學研究,2009(02):65-96+248.

[10]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1968(162):1243-1248.

[11][美]查爾斯·D·科爾斯塔德.環境經濟學[M].傅晉,彭超譯.北京: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72-111.

[12]Zhiyong Han,Dan Zeng,et,al.Public willingness to pay and participate in domestic waste management in rural areas of Chian[J].Resources,Conservation&Recycling,2019(140):166-174.

[13]熊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分析與模式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2(07):36-44.

[14]丁勝.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自發秩序與鄉村治理[J].東岳論叢,2018,39(06):140-148.

[15]孫秀林.華南的村治與宗族——一個功能主義的分析路徑[J].社會學研究,2011,25(01):133-166+245.

[16][美]羅伯特·帕特南.獨自打保齡——美國社區的衰落與復興[M].劉波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48-155.

[17][美]杜贊奇.文化權利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王福明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148-149.

[18]楊嬋,賀小剛.村長權威與村落發展——基于中國千村調查的數據分析[J].管理世界,2019,35(04):90-108+195-196.

[19]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1-59.

[20][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經濟繁榮[M].彭志華譯,海南:海南出版社,1999:85-90.

[21]Zhijian Zhang,Liange Zhao.Voluntary?monitoring?of households in waste disposal:An applica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d[J].Resources,Coservation&R ecyling,2019(143):25-49.

[22]李偉民,梁玉成.特殊信任與普遍信任:中國人信任的結構與特征[J].社會學研究,2002(03):11-22.

[23]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

[24]翁列恩,錢勇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模式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4,7(02):20-26.

作者簡介

黃 戲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垃圾治理、環保政策

李 強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垃圾治理、環保政策

王三秀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社會治理、公共管理

毛美媚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垃圾治理、環保政策

猜你喜歡
垃圾村民政策
“三提高”“兩保障”: “雙減”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
走進蘇村,共賞蘇村民歌
盞盞路燈照亮村民“幸福路”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國出臺三孩政策
垃圾去哪了
非暴力
地球村民們的笑容
倒垃圾
股指沖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