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登高》看杜甫的宇宙意識與文人情懷

2020-12-14 04:04李小寧
文學教育 2020年11期

李小寧

內容摘要:杜甫《登高》一詩,千古絕調,前兩聯重在表現詩人的宇宙意識,后兩聯重在抒發個人的文人情懷。讀懂《登高》,可以培養讀杜詩的真興趣,進而讀懂杜甫的真人生,以比況自己的當下,提高覺解層次,提升人生境界。

關鍵詞:《登高》 宇宙意識 文人情懷

所謂宇宙意識,就是人對蒼茫宇宙,即永恒時間與無限空間的感知與覺解。馮友蘭先生把覺解程度最高的人稱為“天地境界”的人,“只有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才是圣人”[1]。杜甫的人生修煉是否達到天地境界,是否已為圣人,筆者姑且不去長篇大論,但在詩歌創作方面他的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所以被世人尊稱為“詩圣”,當是實至名歸。

杜甫對時間的流逝很敏感,總感覺時不我待,人生易老;而長期漂泊生活,使他有了遼闊的地域感。這樣,時間亙長而人生短暫、空間遼闊而自身渺小的感覺就時時伴隨著他,使他難以超脫。

文人情懷的核心內涵,一般指家國情懷,即表現為對家園的熱愛、依戀,以及努力入世、報效國家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杜甫是著名的愛國詩人,寫了大量的感時傷世之作,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讀者。

人總是在途中,詩人卻永遠在漂泊。特別是杜甫,他一生都痛苦地匍匐于苦難的大地之上,活得艱辛而悲戚。他的大部分時光是在戰爭的縫隙中穿行,到頭來弄得全身心的瘡痍,久久不能痊愈。他的詩是用血和淚鑄就的,他是一位現實主義的吶喊者與控訴者;他傾吐心聲的詩篇被公認為“詩史”。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季,詩人當時正漂泊于夔州。全詩通過詩人登高所見秋季長江特有景象的生動描摹,抒發了詩人在浩渺的宇宙中如同一只孤鳥一般翱翔無依的孤寂感受。全詩意象蒼勁,立意高遠,意境雄渾,格調孤絕,攝人心魄。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以對仗句興起,圍繞夔州這一特定的地點,攝取意象,由“風急”一詞領起,橫空一聯,遂成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地處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向來憑著水疾、風大、猿多而出名。農歷九月之初,應是秋高氣爽的明麗節氣,但這里卻往往狂風驟吹,冷氣逼人。詩人迎風而登上高處,極目高天,但畢竟人還是處在峽谷之中,看不見天際的遙遠與空闊,只著一“高”字,就給人無限的縱深感。峽谷之中時時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似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2]的凄涼意趣,讓人情何以堪?俯視江邊沙洲,白沙在這昏暗的天氣里顯得格外耀眼。詩人獨立于高臺之上,不知過了多少時間,抬頭再次仰望天空,只見群鳥在低空回旋,好一派凄涼、紛亂的景象。本自開闊的江面,但愁緒滿懷的詩人看到的物象,聽到的物鳴,以及所能感受到的氛圍,無不透露出悲涼之氣。

就詩人的意象選擇而言,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諸物象都是秋季特有的,也是三峽特有的,具有鮮明的時令與地域特色,又都是杜詩中用得較多的傳統意象,能夠引起讀者的移情與共鳴。這些信手拈來的典型景象,捕捉入詩,形成氣象萬千的遼闊畫面,讓讀者如睹其形,如聞其聲,如置其境,頓生無限遐想,從而引起無窮無盡的悲秋情思。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把鲇^宇宙之大”,茫無涯際,蕭蕭而下的木葉早已紛亂了詩人的心緒;“俯察品類之盛”,浩浩大江以不可遏阻之勢奔騰而來——此處著一“來”字,把詩人直面時間的蒼茫感寫盡了。詩人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盁o邊”是說空間之遼闊,“不盡”是說時間之久遠,疊詞“蕭蕭”“滾滾”的運用,不單使意象的描繪有聲有形,使人覺得境界闊遠,而且讀起來也更有韻律感。更重要的是,從這里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詩人對自己韶華已逝、壯志不酬的無奈與苦痛之情。透過深沉壯美的詩句,可以感受到詩人如椽巨筆所傳達出的力過千鈞、超凡脫俗、出神入化的表現力,確有高屋建瓴、阪上走丸、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詩的前兩聯重在化境造勢,在時空縱橫交錯的一個小小的坐標點上,公元767年的重陽節,長江邊上的夔州,詩人一出場,就被急風所裹挾;當然被風吹高了的天空,不乏回旋的鳥兒,還有紛紛揚揚的落葉……一切都是紛亂的景象;在猿猴哀鳴的背景音樂聲里,詩人出場了;他獨自登上那高處,內心充滿無限的悲涼之情。人是什么?人在哪里?人歸何處?——此時的詩人不能不由外到內,關注自身,觀照自己的心魄。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陡然一轉,由對蒼茫宇宙的大手筆的書寫,過渡到對作為一個清醒的知識分子文人自身悲苦命運的情感抒發。此聯寫詩人年老體衰,又一直患病,卻無法回到故土,依舊飄蕩于外,在這蕭瑟的秋季里,觸景而發“秋士”之悲,當為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詩人刻意錘煉“萬里”“百年”兩個語詞,顯示出詩人胸襟的博大寬廣與對時間流逝耿耿于懷的無法超脫的情感。一縱(時間)一橫(空間)之間,一個被世事所羈絆的詩人又被拋置于茫茫蒼蒼的宇宙之中了。南宋批評家羅大經分析此聯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盵3]這個評說相當到位,所以多為后世分析此詩的詩評家所引用。所謂“八意”,即八種可悲之情。深厚的感情,來自豐富的生活;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際遇,但讀者卻可從中窺見戰亂時期廣大人民的苦難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博大情懷,宇宙的遼闊與亙久,人事的艱難與不可期遇,而歲月似這奔騰不息的大江,一去不返。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時局動蕩,世事難料,以至于“霜鬢”昭昭;怎奈何生活一直“潦倒”,以至于停止了以酒澆灌胸中塊壘的銷愁行動。尾聯轉入對個人際遇及身邊瑣屑之事的悲嘆,與開篇天地雄渾的大境界,形成鮮明的對照。上句寫詩人自己容顏衰老,卻因國運艱危而憂慮重重;生活困頓,滿懷苦恨,兩鬢衰毛,幾乎如霜般雪白。面對人生如此不堪之境,又適逢事業不達的暮年,詩人雖欲匡時濟世,然而卻深感力有不逮,因此用“苦恨”二字概括表達了種種矛盾復雜、難以排解的深沉情緒。詩人滯淹他鄉,歲月久延,艱難愁苦自然增多,設身處地因而倍感衰老,以至于心境黯淡,靈魂孤寂。本想借登高望遠來舒解心中的沉郁,但面對如此浩渺的一江秋水,愁緒卻越理越亂。

此詩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在宇宙意識的宏偉背景的映襯之下,個人際遇的情懷關注就顯得那么真實而感人至深。起承轉合,在寫法上極盡抑揚頓挫之妙。首聯很像四維的風景畫,從多個角度刻畫眼前的具體景象,近視遠眺,俯察仰觀,再加上猿啼鳥鳴的聲響,又輔以時間推移的暗示,詩人的悲傷情懷可以窺探得出來。頷聯又似山水畫家的大寫意,雖尺幅有限,卻蘊藏著大意境,揮毫潑墨之間留有大片的空白,虛虛實實,引起讀者無窮的聯想與想象。頸聯轉入抒情,詩人把自身放置于宇宙中的一個小點上,去感受人生真實的悲苦。尾聯當然要收了,以困厄斷酒收束全詩,似乎“小氣”了一些,但局外人倘若不經歷時世艱難、潦倒不堪的長久漂泊生活,那里領悟得到這其中的真人生呢?

景語即情語,情語即景語,在一首意境渾成的詩中,如何分得清楚?如何要分得清楚?對于讀詩,筆者提倡“渾淪”把握,“混沌”理解;當一個讀者避開所謂詩評家鋒利的刀子,自己進入詩境之中,一方面在詩人所經營的大意境中感受其宇宙意識,設身處地,移情于其中,以類比自己的當下,在詩人真誠的言語里,喚醒自己內心深處原本就有的純真,自己把自己感動,這就足夠了。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4卷[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2][北魏]酈道元.水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重點課題“基于校本教材《詩歌鑒賞基礎》的詩歌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Z03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一中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