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院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改革

2020-12-14 04:13薛璐徐偉洲馬春艷白蕓卜耀軍
環境與發展 2020年10期
關鍵詞:水土保持環境監測課程改革

薛璐 徐偉洲 馬春艷 白蕓 卜耀軍

摘要:《環境監測與評價》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前導性、概論性、基礎性課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人類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新期待,對于《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轉變考核方式——即“二整、三改、一轉變”的方法實現《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的改革。

關鍵詞:水土保持;環境監測;環境評價;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10-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0.008

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is a comprehensive, advanced and basic cours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 have raised new expectations, and the new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teaching are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form of this course is realized by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ode, trans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 and test item type. Namely, the method can be summarized as “two integrate, three reform, one transform” achieves the goal of reform.

Key word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Environmental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eaching reform

《環境監測與評價》是高等院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專業選修課,該課程的內容涵蓋了環境基本原理、各環境要素(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以及物理環境)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環境監測、評價、規劃等相關技術和方法[1]。

該課程要求學生了解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概念,在了解各種環境問題發展過程的基礎上,掌握主要環境污染物的監測、控制與防治方法。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環境污染物的監測及控制的相關技術,同時,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將來從事相關工作奠定一定基礎[2]。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人類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新期待,對于《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整體上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轉變考核方式——即“二整、三改、一轉變”的方法實現《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的改革。

1 整合教學內容

《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覆蓋內容多,綜合性和實用性強[3]。近年來,隨著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環境標準的逐年調整以及污染物監測方法的逐年更新,當代社會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新期待,因此,對高等院校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內容提出了新要求。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及時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和整合,采取有效的方式對整個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使教學內容結構合理并與時俱進[4]。具體將課程的內容分為兩大板塊進行整合。

1.1 環境監測內容整合

環境污染物的監測方法原理復雜并且綜合性強。針對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屬于非環境類專業,所以,根據課程的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對于環境監測內容涉及的專業的技術方法不采用逐一細講的方法。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整合:根據各環境要素(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以及物理環境),將環境問題分別劃分為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以及物理環境問題五大類環境問題。同時,在每一大類環境問題中,根據知識結構進一步劃分知識點,分析每種環境問題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主要轉化過程以及每一大類環境問題涉及的國家最新環境標準,通過對照環境標準,將污染物的監測方法、技術與原理穿插在其中進行講解,這樣避免了專業監測技術的枯燥與乏味,做到課程內容條理清晰、重難點突出、邏輯性強,使學生能夠有側重的學習和掌握各章知識點。

1.2 環境評價內容整合

為了培養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學生的環保理念,更全面的了解環境類相關知識和政策,所以在環境評價內容中增加環境規劃、環境管理方面的知識。針對環境評價、環境規劃以及環境管理課程內容如果詳細展開講述,每一部分內容都足夠一門基礎理論課程的分量,按照課程內容涵蓋三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同時兼顧授課總學時數和教學重點的原則,該部分內容采用按專題講課的方法。將該部分內容分為環境評價、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三個專題,結合教材并收集最新資料,把新理論、新問題、新政策等都納入教學中,同時每部分突出重點與熱點,弱化一般傳統理論的條條框框。采取上述方式,通過整合現有教材結構,有效地突出重點、熱點、難點,將需要講解的內容梳理出來,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點。

2 改革教學模式

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改革,包括:推進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加強實踐活動等措施。

2.1 推進現代化教學手段

環境監測與評價這門課涉及的知識點多,信息量大,需要借助大量的視頻、圖、表來展示問題,多媒體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5]。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播放與當代社會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相關圖片,使學生們更直觀的了解各種環境問題,同時增大了課堂信息量,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大氣環境問題這一章節的時候,給學生播放收集到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引起了學生的高度共鳴,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現代環境問題的思考。

2.2 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傳統課堂采用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聆聽為輔的授課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知識點的羅列,但是容易產生學生聽課興趣弱化、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6],產生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是忽略了學生的主導性。在新的教學方式探索中,以學生為主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課堂中增加教師與學生們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7]。比如:每節課在課前采用“問與答”的形式,老師一問,學生一答,回顧和重溫上堂課程舊的知識點或是引導新課程內容的開啟;同時,在學期中布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環境問題進行資料的整理,并做成ppt,再集中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匯報自己整理的ppt,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收集資料數據的能力,也鍛煉了他們制作ppt的技能,使他們真正參與課程的教學,提高其學習的興趣。

2.3 加強實踐活動

環境監測與評價雖然是一門理論基礎課,但是其實踐環節是教學過程中一部分重要內容,尤其是如何在理論課時為主導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在講述涉及環境問題防治的技術與監測方法時,盡可能地把相關實驗儀器、裝置以及環境監測的實驗現場講解給同學們。突出對監測方法與技術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要讓學生重點了解當代環境治理技術以及在實際應用中如何用現代技術解決當代環境問題。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提醒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一些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實踐活動,比如:在“6·5世界環境日”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會組織的相關活動,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完成該項活動,學生深刻理解目前環境問題的多樣性、環境保護知識宣傳以及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三是:選擇當地某一監測或環境管理部門,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加深學生對實際過程的了解和驗證,使課堂教學得到延伸和完善[8-9]。通過這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在鞏固基本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3 轉變考核方式

《環境監測與評價》因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因此對于成績認定采用傳統計算方法。即:課堂考勤30%和課后作業70%。對于課堂考勤主要采取“點名”方式,目的在于掌握學生姓名和出席率,但每節課的課前點名不僅會浪費課堂教學時間而且有些同學會反感這種“警惕式點名”。為了優化課程教學,同時兼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因此,特意在該課程平時成績的鑒定中,增加了學生課堂表現該項內容,包括:學生日常課堂參與度,回答問題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等。這樣平時成績的鑒定轉變為:課堂考勤10%、課堂表現40%和課后作業50%。這樣新的成績計算方法,突出了課堂表現百分比,這樣既達到了考勤的目的,又能使學生很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提高學生對環境監測與評價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在改變傳統成績認定方式的基礎上,對考試題型的改革也非常必要。對于試題題型,之前主要有名詞解釋、選擇題、判斷題和簡答題,現在將試題題型轉變為名詞解釋、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和實踐操作題。題型改革后,通過考試后和學生交流反映良好,學生會發現名詞解釋題可以以判斷題的形式出現,簡答題可以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在選擇題中增加了多項選擇題,主要考核知識點表述的嚴謹性和知識點掌握的全面性。尤其是增加了實踐操作題,主要考核實際問題解讀、分析的能力[10],將課本中環境監測的技術方法運用在實際的問題解決中來。題型多樣化,要求學生對于所學知識點要真正理解,方能有效獲得良好成績,而不是片面地認為只要背下某一知識點,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成績。

綜上所述,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轉變考核方式——即“二整、三改、一轉變”的方法實現了《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的改革,更好地實現了課程目標。通過課程內容的整合,實現了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連貫性;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體現了多元性教學,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的興趣;通過轉變考核方式,建立了良好的師生交流平臺,幫助學生真正鞏固所學知識點。

參考文獻

[1]奚旦立,孫裕生,劉秀英.環境監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馬俊杰,王伯鐸,宋進喜.“環境科學概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6(4):57-58.

[3]譚燕宏.環境監測課程改革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2007,9(2):76-77.

[4]張永利.PBL教學法在《環境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73.

[5]牛國新,王育欣.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J].網絡與信息,2008(2):72.

[6]王素娜,楚純潔.《環境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5):234-235.

[7]彭軍洪,雷開菊,游鵬飛,等.互動式環境教育-環境教學的全新模式[J].四川環境,2000,19(2):67-68.

[8]劉鳳,任百祥,滕洪輝,等.高校環境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2):3752-3754.

[9]胡將軍,劉慧龍,肖玫,等.聯系校園實際改革環境監測實驗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1):87-88.

[10]吳德東,舒展,肖鵬飛.《環境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效果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雜志,2014(12):435-468.

收稿日期:2020-08-03

資助項目:榆林學院校級教改項目(JG1947);陜西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9JK1001)

作者簡介:薛璐(1989-),女,漢族,博士研究生,實驗師,研究方向為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

猜你喜歡
水土保持環境監測課程改革
土壤環境監測方法探討
分析3S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水土保持工程質量控制措施解析
嚴懲環境監測數據造假 誰簽字誰負責
試論水土保持方案落實階段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雙創”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基于創意的對口單招色彩課程改革突破點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