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體、現狀與建構:對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綜合考察

2020-12-14 04:23陳啟超
理論導刊 2020年11期

摘 要:批判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的靈魂,其源于對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基因的繼承、社會發展的需求及人性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由“于內的學科反思”與“于外的社會批判”構成,二者相輔相成。作為一項社會性共同事業,思想政治教育凝聚起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其批判性發揮著學科、社會和思想三方面的建設意義。當前由于對“批判性”內涵的不完整詮釋,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正面臨著現實缺位的狀態,主要表現在社會批判不足與學科反思不足兩個方面。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建構過程中,應深刻把握其內涵的時代新解,在繼承發揚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基因的基礎上,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批判性思維,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從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建構式批判”。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學科反思;社會批判;批判性建構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0)11-0118-06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學生項目):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大學生學業倦怠研究”(KYCX18_05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啟超(1994-),男,安徽黃山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

批判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特性,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功能的發揮和批判活動的開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能夠立足于一定階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品質,對錯誤思想觀念和行為進行否定分析,并在理論和實踐上指出其錯誤實質的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繼承傳統與超越現狀的重要方式。其指向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實踐批判”是思政工作創新的重要方式,“理論批判”是思政知識創新的靈魂?!皠撔滤枷胝谓逃R的動力,一個是對實踐進行的哲學沉思,另一個是對已有知識進行批判質疑?!盵1]80批判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論工具和實踐手段,也是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應具備的品質。

現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研究聚焦于: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批判”方式的運用及對受教育者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批判性建設與發展、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功能的發揮等方面。上述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更多地被視為課程、學科和意識形態所具有的批判性,缺少用發展的眼光將思想政治教育視作一項社會性共同事業,進而探討其批判性應當肩負的對社會和個人發展所具有的意義?,F有的研究大多論證批判性何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如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功能,而對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本身及其發展現狀的考察較少。因此,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本身,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本體分析和現狀考察,思考作為一項社會性共同事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批判性及其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本體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不是憑空產生的,有其理論與實踐淵源。其本身是復雜的結構化構成,內含因素間的互動關系?,F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僅作為學科、課程存在,用發展的眼光看,它正在成為一項“普遍的社會性共同事業”,凝聚起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服務于社會與個人的協調發展,其批判性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

1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溯源。首先,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批判性的基因?!榜R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原理?!盵2]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極富批判性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批判舊哲學中誕生,確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用剩余價值理論向資本主義剝削實質發起徹底批判;科學社會主義在理論上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進行批判,更在實踐中指導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進行“武器的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理論層面,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直接來源和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辯證、理性的基調;在實踐層面,落實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樹立了“三觀”,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如此,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的基因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路徑中被繼承下來。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根源于社會的現實訴求。思想政治教育參與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功能維度、理念維度、價值維度、實踐維度”[3]發揮治理作用。社會的“輿論場”和人們的“思想界”是思想政治教育參與社會治理的主要工作場域。社會轉型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相對眾多且棘手的社會問題,其過程和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社會發展具有“風險性”特征。迅速擴大的政治參與和溝通的需求,也不斷改變并重塑原有的權威結構。社會關系的不穩定發展風險會轉嫁到思想領域,帶來精神領域的混亂與危機。對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扮演“教育者”“服務者”角色的同時,更應以“批判者”的角色入場,“以思想、精神、價值觀等觀念性的作用方式滲透于社會生活,把握多樣化社會群體的思想狀況,通過思想引領、價值認同和化解精神危機等方式達成服務社會的目標,最終營造健康、和諧的精神家園”[4]。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滿足人性發展的需要。批判性思維在個人身上體現為一種認知技能,涉及信息的提取、推理、演繹、歸納等認知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維與人們的性格塑造和智力發展有著密切關聯。心理學家哈本認為:“批判性思維不僅是在適當環境下成功地使用合適的技能,同時也是一種態度或人格傾向,能夠讓個體發現一項技能是否需要并且通過智力來實現它?!盵5]在生活中培養并運用批判性思維,對人們的創新性品格和思維能力提升是有益的,這符合人性與心智的發展規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以人的思想為直接對象”[6]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受教育者提供有益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培養其獨立思考、創新實踐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肩負的職責。

2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構成。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指向兩個方向:于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反思;于外,指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場域——社會,即社會批判。

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反思包括學科建設反思、理論生產反思、實踐活動反思,于內批判的目的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設,在批判、選擇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正確路徑,暴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理論、實踐環節的偏斜現象,對值得進一步商榷的建設路徑和理論體系進行討論和完善,在自我反思與改進中拾獲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和理論成立的根基,從而在學科建設、理論生產和實踐活動中發展一條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批判,是指對社會思想環境的維護和創造,主要包括對社會思潮的批判、意識形態的監管和輿論的引導。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利益關系等方方面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現實世界的變化往往意味著思想領域的同步震蕩,思想政治教育批判使人在思想震蕩中保持正確的思想前進方向、堅定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內外兩方面相輔相成。于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為理論常新、實踐常明提供保證,為于外的社會批判提供理論自信,這種自信來自于兩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敢于對自身批判,說明對自身立場、理念、原理等的自信。其次,經過批判歷練過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更合理、更切合社會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更加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于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為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反思創造社會環境,在進行社會批判過程中社會大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饋,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反思的重要參考,二者相輔相成(如下圖)。

3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性共同事業具有的批判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性共同事業發揮重要的思想建設作用,成為全社會共建、共享的事業。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融入到社會建設之中,社會性愈加凸顯。其不僅關乎社會思想的穩定發展,對構成社會的每個個體的成長、發展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吸引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經濟發展穩步提升的同時,思想文化建設需求越發凸顯,自覺接受和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在共建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共享其成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不單是一項工作,而是成長為需要長期堅持、發展的社會事業。其在愈加完備的目標、內容、過程體系中,成為社會系統的重要子系統,協同社會系統長期發展。

因此,作為社會性共同事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具有學科、社會、思想等多方面的意義。其批判不是控訴與徹底的否定,而是對原有認識的辯證判斷和新知補充,作為社會性共同事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批判性更加強調批判的建設性功能。具體來說,其批判性具有以下體現:其一,在學科建設領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經過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亦同。必須依賴理論批判這一有力的學科建設武器,進行批判性反思。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是在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過程中進行的,在鮮明的問題意識與主體責任下,應具備將理論研究的“問題意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科是在不斷對現有發展模式的辯證批判過程中發展進步的,在現實中進行批判反思,是保持學科理性的基礎。其二,在社會發展領域。思想政治教育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發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功能,在思想觀念、道德精神、政治政策的領域內廓清是非,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不僅進行正能量的弘揚,更應對社會負面現象進行批判。其三,在思想發展領域。思想政治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個體的思想獨立,培養社會個體完整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僅僅依靠思想理念的輸入,更需要通過對現實社會文化的批判、揚棄,來塑造人們的辯證思維。新時代,每個人面對的是社會發展匯注的“信息的汪洋”,只有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信息選擇,才能構建個體的認知框架。

二、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現實缺位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現實缺位體現在社會批判和自我批判兩方面,其根源在于對 “批判性”內涵的不完整詮釋。一方面,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只是部分甚至錯誤地詮釋了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內涵,僅僅將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理解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工具,忽視了其在社會和人的發展中具有的指導思想實踐的意義。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部,尚未形成普遍的批判性思維,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對學科獨立的理性思考。

1.社會批判不足。對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內涵認識滯后?!袄碚撛谝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7]在革命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為革命服務,發揮“生命線”的作用;在多種意識形態針鋒相對的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批判要完成“擊倒”對立意識形態,守護意識形態陣地的任務;在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了更多發展性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為改革與發展服務,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任務也由原來的“擊倒”變為“廓清”“引導”,即通過批判活動來呈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刻內涵,廓清人民大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除承擔政治任務外,促進人和社會的發展也成為其重要使命。因此,時代的發展帶來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內涵的延展。反觀現狀,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內涵的認識仍較多地停留在意識形態批判的領域,其建設性的意義未得到足夠重視,由此帶來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批判的缺位。

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實踐上的畏縮與不徹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應對輿論挑戰時暴露出互動乏力、對話機制陳舊、話語權威羸弱的軟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著對批判性內涵的誤讀,將批判視為階級對抗的工具和一種零和博弈,進而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時如履如臨、怯不前,因此在實踐上呈現為“輕視批判、畏懼批判、批判不徹底”的狀態。同時,“好人主義”盛行,有問題不指出成為常態,這種對問題視而不見的態度,對于社會發展而言,是極度危險的。問題不會自我修復,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思想問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批判進行修正、揚棄,否則,只會帶來問題的發酵和集中爆發。

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工作方式面臨升級。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論教學、宣傳教育來實現育人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立足于學校教育,穿插在教材、教學、講座、演講等教育活動中。在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工作方式暴露出組織化、信息化弱勢的缺陷,批判的效率低且效果不明顯,面臨升級。信息化時代,復雜多元的社會聯系和個人異質性要求被放大,網絡思想復雜多元,思想問題也層出不窮。思想政治教育批判融入網絡,需要依靠高度專業化、組織化的力量,對網絡輿情和熱點社會問題快速反應,持續跟進。

2學科自我批判尚需加強。學科自我批評是學科成長的重要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成立30 多年來,成就是顯著的,學科自我批評機制正在形成當中,但機制中的關鍵要素仍處在缺失狀態。這主要表現為:

一方面,對“元理論”(metatheory)研究的誤用和輕視。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學界存在著對“元理論”的一種望文生義的誤用,即根據漢語中“元”的涵義,將“元理論”理解為最本質、最根本的基礎理論,相當于“根本理論”的用法。而事實上,作為一種成熟的研究方法,“元理論”是指“運用分析哲學方式對以語言為表征的特定理論展開的語用學、邏輯學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該理論所用語言具有明晰性、公共性”[1]100。作為研究方法的“元理論”是同批判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對“元理論”的誤用,使其從一種研究方法淪為一個研究范疇,在這一過程中,丟失了其原有的動態,成為一個靜止的名詞。而被正確理解的“元理論”在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后也缺乏足夠的重視,其對理論的檢視、批判功能始終未被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喪失了學科自我批判機制的關鍵要素。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發展相對滯后,完整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尚未成形??茖W研究領域的分化,推動哲學的專業化進程,特別是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哲學始終承擔著對根本價值問題與理論問題的思考,為了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本學科的“終極問題”,各學科在學科內部逐漸發展起專業化的哲學。思想政治教育哲學隨即產生,是一種“以哲學的方式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知識進行批判和反思的思維活動”[1]36。但由于其發展相對較晚,在學科發展進程中未獲得應有重視。20世紀90年代始,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漸被提出,發展至今仍然缺乏足夠的自覺性建構,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根本性問題的解決與探索不足。這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我批判機制的主體缺失,使得當前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反思呈現零散、淺顯的特點。只有重視并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學,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我批判的主體,才能透過哲學思維的整體性與深刻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根本問題帶來系統深入的解答。

三、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建構

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建構應以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內涵的時代新解為起點,在繼承發揚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基因的基礎上,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批判性思維,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理性,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建構式批判”[8]。

1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內涵的時代新解。長期以來,人們對批判存在著認知誤區,批判被認為是一種否定判斷,被冠以強制、控訴、壓服的色彩,當批判與政治相聯系時,往往被認為是政治團體、派別互相攻擊、博弈的武器。同時,傳統的批判話語體系帶有的攻擊性和博弈色彩,導致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誤讀,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是一種零和博弈。要改變人們的認知習慣和傳統的批判性話語體系,形成“建構式批判”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是揚棄式的建構,而不是拋棄式的解構。

“建構式批判”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內涵的時代新解,把握其主體、對象、內容、目的是關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建構式批判的主體并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從業者,而應作為一項社會性共同事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起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因此,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建構式批判的主體可以是出于對社會和個人的深厚情意與責任意識而發聲批判的每一個人,他們出于希望社會與個人獲得更好發展的目的而進行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建構式批判對象是現實的存在而非無所指向的抽象存在,空洞的概念批判會讓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喪失話語權與生活關懷。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批判不僅要對錯誤的思想觀念進行批判,更要對錯誤思想觀念導致的現實行為進行批判,使批判落到實處。用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內容應是馬克思主義,只有“占據著真理與道義制高點”的馬克思主義,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實現科學與價值的統一,以人民立場進行科學批判。建構式批判以廓清事實和揚棄的建構為目的,一方面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還原思想觀念的本質,揭露錯誤思想實質;另一方面,用批判的方式完成個體和社會思想的改造,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2繼承與發揚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基因。思想政治教育對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基因的繼承與發揚,應在三個層面進行:方法工具層面、內容理論層面、理想信念層面。一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批判中的方法論指導地位,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重要理論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引,使批判既不成為偏激的否定、壓服,也不成為脫離實踐的主觀抽象活動,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對人與社會發展的建設性意義。在思想政治教育批判中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靈活運用,使之成為高效的理論工具。二是要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內容的基礎地位。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經受住了實踐檢驗,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適應時代變化的要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 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 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9]。思想政治教育批判要成為對社會和個人發展有益的建構式批判,必須在根本立場上保持批判的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統一,體現在內容上,就是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基礎地位,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統攝之下,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內容體系。三是要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交流、培訓、考核工作,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建立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之上,將思想政治教育批判融入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和共產主義理想實現的過程之中。

3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批判性思維。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是現實批判,通過人來實施,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為,并為社會和人的發展服務。在此過程中,人既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主體,又是對象,人的批判性思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起點,又是目標,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活動,培育受教育者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批判性思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兩類批判性思維,二者相互區別。一是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維?!八枷胝谓逃甙ㄋ枷胝谓逃芯空?、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者?!盵10]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指向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是在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過程中的反思力,對學術問題和學科建設持續不斷的思考,對既有理論和學科體系的不斷辨明和對錯誤理論的揭示,從而將批判性思維轉化為進行批判性科學研究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者的批判性思維指向教學實踐、管理實踐、育人實踐,體現為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實踐方法,增強教育效果,是形成批判性教育的基礎。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維培養,一方面,通過教育培訓來加強,通過有組織的接受職業培訓、知識學習和自我學習來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構建溝通、交流平臺,為批判性思維的表達提供基礎,增強學術、實踐經驗的對話。二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批判性思維精神,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一方面,教育對象的批判性思維形成于系統的學習,包括系統的基礎知識學習、邏輯訓練、思維方法訓練、表達自我的技能學習等,需要教育全過程的共同努力,通過完善的課程體系設置,培育教育對象的批判性思維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教育對象對知識求真、求實的價值追求,真理愈辨愈明,批判是辨明真理的方式和手段,應培養教育對象追求真理的理念,為批判性思維和批判活動提供根本動力。

4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根基。所謂理性是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情況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包括認識論理性、價值論理性和人性論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就是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備的識別、判斷、評估個人及社會的思想觀念本質、政治價值立場、行為價值導向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理性需要通過理論的形式加以確認和鞏固,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提供理性標準。因此,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形成的根本方法,是不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建設,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指導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起著根本性作用,奠定了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價值、屬性等根本問題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性的塑造,更加依賴于基礎理論的深化研究。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理論學習,將理論理性轉化為實踐理性,為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提供理性前提。

參考文獻:

[1]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的哲學沉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2]孫其昂,黃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5 ∶ 16.

[3]蔡如軍,金林南. 試論現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J]. 思想理論教育, 2018(1) ∶ 54.

[4]葉方興.現代性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服務論析[J]. 思想理論教育,2017(7) ∶ 44.

[5]Halpern, D. F.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riticalthinking Instruction[J].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1993(42) ∶ 238-254.

[6]孫其昂.論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形態[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7(4) ∶ 13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9-10.

[8]黃明理. 論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批判精神[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4) ∶ 49.

[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10]孫麗芳.論有效性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重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2) ∶ 29.

【責任編輯:張曉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