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歌翻譯中的哲學思維

2020-12-15 06:58李慧榮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哲學思維陶淵明翻譯

李慧榮

摘要: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曾經說過“詩歌是翻譯中丟失的東西”,這句話充分說明詩歌的翻譯不可能盡善盡美。作為文學的最高表達形式,詩歌,傳達的是靈魂深處的思索。因此,詩歌的翻譯不僅僅是文字的揣摩,更是精神的重現。在現代人向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當下,陶淵明的詩歌足以慰藉繁忙而空洞的靈魂。在哲學思維的指引下,英譯陶詩是學術的追求,也是精神的調劑。

關鍵詞:陶淵明;詩歌;翻譯;哲學思維

引言:

許淵沖先生在其《文學與翻譯》一書中提及十位歐美詩人對詩歌的界定,筆者認為,其中勃朗寧所言的“詩用有限顯示無限”1最具哲學內涵。魏晉隱士陶淵明的詩歌以其清新脫俗的風格和灑脫自在的思想吸引著國內外諸多學者。英譯陶詩意味著譯者需帶著哲學的思維傳達詩歌中蘊含的玄妙意境,將詩歌中有限的文字進行無限的解讀。

一、詩歌翻譯的合一性

汪榕培先生曾經花費兩年的時間學陶,譯陶、研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正因為陶淵明的詩歌不是‘雕琢出來的,而是自然‘凝結而成的,所以英譯陶詩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否把握每首詩的自然之處,然后能否以樸素自然的譯入語表達出來,‘翻譯匠是無法創造性地再現陶詩的意境和風貌的”2 深受儒道兩家影響的五柳先生,在他看似簡單易懂的詩歌中浸潤著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在翻譯陶詩的過程中,譯者如何凸顯其“合一性”尤為重要。哲學領域和翻譯界的學者都探討過“化境”一詞。在《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一書中新儒家的杰出代表牟宗三先生提出“化境”的概念,就是“化”真善美為“一”之境。就美學意義而言,化境便是真善美的合一。3 而翻譯界的“化境”說因錢鐘書先生倡導后而著名。王宏印教授則借助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說將其分解為語言,文學和文化三種要素。4

陶淵明畢生完成了一百二十多首詩歌,《歸園田居》系列詩最能體現其與自然合為一體的愿望?!坝芰a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边@樣的詩句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將其中描繪的畫面和蘊含的情感如實再現呢?譯文真善美的合一是對譯者的考驗。在汪榕培教授的筆下,讀者看到了這樣的景象:The elm and willow cover backside eaves,while peach and plum trees shade my yard with leaves.The distant village dimly looms somewhere,with smoke from chimneys drifting in the air.譯文朗朗上口,生動形象,再現了原作的節奏感和畫面感,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即刻將讀者帶入到陶淵明的田園居所?!肮贩蜕钕镏?,雞鳴桑樹顛?!?。汪榕培先生用“In silent country lanes a stray dog barks;Amid the mulberry trees cocks crow with larks.”這樣的語句來體現五柳先生充滿活力的村居生活。silent和barks相映襯,trees和larks相照應,動靜結合,視覺聽覺相生,詩中透射的景象更加生機勃勃?!皯敉o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边@樣的生活愿景不但是魏晉時期陶淵明的追求,也是現代人的夢想?!癕y house is free from worldly moil or gloom,while ease and quiet permeate my private room.When I escape from bitter strife with men,I live a free and easy life again.”5 汪先生的譯文用詞簡潔大氣,將陶詩平淡而深厚的風格完美呈現。兩次用到“free”一詞更能表明詩人對遠離喧囂,歸隱山林的渴望;“ease”和“easy”的重復使用讀罷便讓人覺得心曠神怡?!癿y private room”中“private”的運用飽含強調之意,一種發自內心的欣喜感油然而生。他是為再次(again)擁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歌唱?!盎场笔亲g詩的絕美境界,也是人生與藝術的合一。

眾所周知,民族文學作品是通過翻譯這一途徑才超越語言文化的局限進入到世界文學的視野中的。翻譯工作既任重而道遠又功不可沒。譯詩者既是翻譯家又是詩人,譯詩的過程便是“合一”的過程。在《責子》一詩中,陶淵明描寫了他的五個兒子調皮不溫順,懶惰不勤學,但是他卻豁達而坦然地接受現狀,因為,他認為有一種無形的命運安排使然,他愿意順從天道,于是,他逍遙自在地吟唱道“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汪榕培先生很瀟灑地將其譯為“As this has been the destined fate 0f mine,Id better sit and drain the cup of the wine”。譯文本身如同一句詩,用詞簡潔,一氣呵成,尾尾押韻,一個不為現狀所困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此刻,譯者與作者合一,譯文與原作合一。

在《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坦言: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他的詩歌不為博得名利,不為取悅他人,只為直抒胸意。這樣自然而然的狀態下流露出的詩歌本身便是真善美的合一。譯作,如果能讓讀者達到與原作共同的心理感知,便是化境。元代元好問曾用“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對陶詩做出高度評價,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評價用于合一化境的英譯陶詩也不為過。

二、詩歌翻譯的詮釋性

汪榕培先生在“譯可譯,非常譯——英譯《老子》縱橫談”一文中這樣寫道:“原始語的文本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其內容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乃至因地而異的不同理解,從而產生不同的譯入語文本;譯入語所采用的形式和措辭也會因人、因時、因地而做出不同的選擇;至于原文的言外之意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這足以說明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詮釋的過程,譯詩更是如此。

陶淵明深受儒道思想的浸潤,因此,其詩歌頗具孔夫子與老莊哲學的風范,因此,陶詩譯者本身需要具備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這樣,才可能讓譯入語讀者身臨其境地體會到陶淵明質樸、悠然、超脫的境界。在“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歸園田居(其一)》)中,“塵網”一詞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底色,在佛教或道教中該詞指與理想世界相對存在的世俗世界。Watson因缺乏相應的知識內涵,故而將其直譯為“dusty snare”,這樣會造成目標語讀者理解的偏差。而許淵沖先生和汪榕培先生不約而同地用到了“mundane”這個詞,恰到好處地突出了陶淵明對險惡官場的厭惡,進而襯托出其對歸隱山林的渴望。由此可見,譯者的格局決定著譯文的格局,譯者精準的詮釋導向讀者合理的認知。

陶淵明詩歌的魅力還在于那“虛無縹緲”的文字傳達出其豁達的人生觀和生死觀。這樣的詩句對讀者而言是享受,對譯者而言卻是挑戰。汪榕培先生認為翻譯的原則是“傳神地達意”7“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出自《歸園田居(其四)》的這句話初讀似乎有些消極悲涼之感,但細思卻讓人敬佩陶淵明對人生的透徹參悟。汪先生的翻譯確實做到了“傳神地達意”:The human life is like a fading show;to nothingness it will eventually go.8譯文流暢自然,無需修飾,渾然天成,與原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敖K當歸空無”譯為“to nothingness it will eventually go”而非“it will eventually go to nothingness”,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語序調整既強調了“無”又有“道法自然”之感。佛的“空”與道的“無”融匯在“nothingness”一詞中,萬物始于“無”且終于“無”,如此這般,淋漓盡致地再現了道家思想??梢?,對源語言文化的詮釋是重現原詩意蘊的法寶。

由于文化認知等方面的差異,對語言要求近似于苛刻的詩歌翻譯必然會遇到不能透徹表達原意的情形,但是,通過注釋的方式便可以使譯詩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在陶淵明的《乞食》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如果翻譯成英文,目的語讀者會因為不了解“韓才”而對詩句的理解大打折扣。楊憲益先生巧妙地在譯文后加注:I feel you are kind as the washerwoman of the old,Though I,alas,am no hero General Han.(A washerwoman gave a bowl to the General Han Xin when he was poor and hungry.when he later became the Prince of Chu he remembered her and rewarded her with gold)。無獨有偶,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一詩中,楊先生再次做了同樣的處理?!跋葞熡羞z訓,憂道不憂貧?!眹鴥鹊淖x者會將“先師”和孔子聯系起來,然而,對于譯入語讀者而言,把一個名詞和一個人物立刻建立聯系是件有些難度的事情。但是,讀罷楊先生的譯文,有心的讀者一定會繼續探究查閱有關Confucius的文化知識。The Teachers of old*had a lesson to give to the world:he cared for his works and not for his poverty.(*Confucius)楊先生簡潔明了的注釋讓讀者豁然開朗,既通過譯文傳播了中華文化,又易于讀者理解,可謂一石二鳥。

詩人是靈魂的智者,詩歌是蒼勁的存在;譯者是包羅萬象的知者,譯詩是“戴著鐐銬的舞蹈”。這四者如同陶淵明的所思所想,有無相生,虛實相存,合一化境。

結語:

汪榕培先生曾經為蔡新樂博士的著作《文學翻譯的藝術哲學》作序,其題頭為“文學翻譯呼喚哲學的思考”。9在國家大力倡導跨學科研究的今天,翻譯與哲學的聯姻勢必會帶來累累碩果。承載著讓中國文學走出去這一使命的翻譯在哲學的滋養下定會燦爛無比。

參考文獻:

[1]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03

[2]汪榕培.陶淵明詩歌英譯比較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5

[3]吳興文主編.牟宗三文集--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M].長春:吉林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13:70

[4]王宏印.文學翻譯批評論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25

[5]汪榕培.陶淵明詩歌英譯比較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12-113

[6]汪榕培.譯可譯,非常譯——英譯《老子》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2(1):26

[7]汪榕培.《詩經》的英譯——寫在《大中華文庫》版《詩經》即將出版之際[J].中國翻譯,2007(6):33

[8]汪榕培.陶淵明詩歌英譯比較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216

[9]蔡新樂.文學翻譯的藝術哲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1

該論文是2019年度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教育研究項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本土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MTIJZW201910

猜你喜歡
哲學思維陶淵明翻譯
你好,陶淵明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哲學思維與治國理政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宋元時期繪畫題材的思維方式比較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不為五斗米折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