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鄉市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2020-12-16 07:56楊威郭蔓蔓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年20期
關鍵詞:新鄉縣域經濟對策建議

楊威 郭蔓蔓

[摘要]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力量,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通過對比分析找出了河南省新鄉市縣城經濟發展中存在綠色理念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科技型人才匱乏、融資渠道不通暢、城鄉融合發展不平衡等幾個問題提。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縣域治理“三起來”重要指示精神要求,針對新鄉市縣域經濟存在問題,就如何加快新鄉市縣域經濟發展,總結歸納出6個方面為今后新鄉市縣域經濟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鄉;縣域經濟;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1 縣域經濟內涵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縣委書記研修班座談時強調“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持續發展經濟、確保民生、保障平穩、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當前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打開了全面性建設社會主義先進國家新征程,同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后對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發展縣域經濟是響應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深化和實踐創新,作為縣域經濟中心的縣城,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扮演著連接農村和城市的重要角色??h城是籌劃鄉鎮結合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著力點。

2 研究區概況

新鄉市坐落于河南省北部,南臨黃河,北依太行山,與煤城鶴壁市、古城安陽毗鄰;西連煤城焦作,與晉東南接壤;東接油城濮陽,與省會鄭州隔河相望,轄12個縣(市、區)、1個城鄉一體化示范區、2個國家級開發區,占地面積8249平方公里,人口總數617萬,是全國性文明城市、國家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我國模范旅游城市、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是河南第三大城市,是豫北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是中原地區城市群之一。

近年來,新鄉市將新發展理念融為務實舉措,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可否認,縣域經濟強弱,直接影響全市經濟興衰??h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可以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其基礎、重點、潛力都在縣域,突破口也在縣域。然而,面對著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經濟發展版圖的重構和新一輪區域內市場競爭,縣域經濟如何掙脫路徑依賴性,從新的發展理念中找出路、想辦法、破新問題,成為我們必需思索和探究的關鍵性命題。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整理,對縣域經濟的內涵進行了闡述,總結了新鄉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整理歸納了新鄉市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對原有文獻資料中明確提出的對策與建議進行了規范整理,以期對將來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3 新鄉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第一,新鄉市平原示范區正式成立于2010年2月,2014年初被列為河南省主體功能區國家級重點項目開發區域,2016年被列為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重點區域,2017年被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評為鄭州大都市區中等城市,按照50-100萬人口數量規模來建設?,F域國土面積353平方公里,所轄五個鄉鎮一個辦事處,人口總數26萬人。平原示范區城區規劃為“一核四片”,即主城片區、產業片區、大健康產業片區及教育與農業科研片區。第二,新鄉市旅游資源豐富,以八里溝、寶泉、萬仙山等為代表的南太行自然景觀和以百泉、潞王陵、比干廟等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擁有國家4A級風景區9家,八里溝風景區已通過國家5A級風景區自然景觀質量審核。第三,長垣市被稱作“一根棉簽捻出一個衛材制造業,一把錘子敲出一個起重制造業”,如今長垣市僅省級以上研制的平臺就建設了93個,專利許可權近萬件,成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楷模。衛華企業集團自主研制主梁人工智能機器人焊接生產線等一批數控化電子設備,制造效能提升80%;駝人企業集團年開發投入達2.8億元,擁有全省唯一的國家生物醫用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第四,獲嘉縣注入產業新城,招來鄭州市百興食品有限公司清真食品、香港錦藝集團制衣服裝等新項目入駐,分別普遍存在企業和獲嘉縣身上“有項目缺地”和“有地缺項目”的問題順勢解決,互補之中實現共贏。第五,延津縣依托100萬畝優質小麥、60萬畝優質花生、40萬畝優質雜糧,吸納和培育出了50家“種、養、加”制品加工的企業,以此拉動形成了“小麥一面粉一面制品”“花生一花生油一花生制品”“雜糧一富硒雜糧一富硒保健品”發展格局,并拓展食品上下游發展路徑,構建了包裝、倉儲、物流和秸稈發電的全鏈條發展模式等。

4 新鄉市縣域經濟持發展存在的問題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自然地理空間,以縣級的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具備一定的地域特點和功能齊備的區域經濟??h域經濟是功能完整的綜合經濟體系,其活動包括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一二三產業各部門。經過多年努力,新鄉是縣域經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總體上還比較薄弱、縣域之間存在差距、產業層次低、城鎮化進程較慢、勞動力素質不高等問題需要盡快改變,其制約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新鄉市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綠色理念薄弱

目前,全國上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明顯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得到改變。但在縣域層面上,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意識依然不夠強。突出表現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宣傳教育格局還未形成;第二,企業踐行度欠缺,經常出現“知行不一”的問題;第三,公民在垃圾分類、節水節電、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面,沒有享受綠色生活帶來的方便。

4.2 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不合理,外放型經濟發展較慢。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農業產業鏈短,加工層面不高,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總數不多,且規模很小,難以形成有效的公司+農戶的一體化發展格式,農業產品得不到全面增值,利潤空間得不到拓展;第二,縣域工業企業現代化程度低,規模效益不明顯;注銷、停工企業較多,影響總產值及增速;第三,第三三產服務業所占比重較小,特色經濟發展滯后,信息、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比重小。

4.3 體制機制不健全

縣域經濟發展缺乏先進經驗,發展模式還在探索過程之中,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具體措施需要進一步創新。傳統的保護環境模式轉型較慢,相關的管理機制不協調,體制不完善。稅務金融等政策性工具的指引和鼓勵作用依然薄弱,生態環境倒逼機制仍未健全,綠色發展的產業鏈和創新鏈沒能完全融合。

4.4 科技型人才匱乏

缺乏人力資源認識,忽視了人才在社會發展以及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吸引,缺少具有明顯特色的人才吸引平臺。由于認知機制及資金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域內各縣發展觀念強且執行力強的人才數目少且力量弱,突出表現在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如新能源、新材料、節能及環保產業等行業,高端人才少,很難引進,也很難留住,從而影響了縣域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進程。

4.5 融資渠道不通暢

縣域要持續發展經濟,就必須在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上進行綠色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目前,縣域經濟綠色轉型發展表現為:資金短缺,融資渠道少,獲取資金難。因為綠色發展風險比較大,導致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和規模有限,民間、外來投資不夠活躍,多元化投資格局并未還沒有形成。

4.6 城鄉融合發展不平衡

縣域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尚未實現有機融合,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沒有打破,城鄉之間經濟基本要素流通不暢,產業、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鎮化明顯落后于工業化進度,城鎮經濟對農村腹地的拉動力未得到充分發揮。在戶籍制度逐步放松的情況下,依然存在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問題,轉移人口在住房、就業、養老、高等教育、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并未公平享有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內部顯現出新的二元矛盾,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和空巢老人等問題突出,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許多隱患。目前,隨著國家有關城鎮化推動方針和精準扶貧等惠農政策的實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提升的情況下,部分地區出現了逆城鎮化現象。

5 加快新鄉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5.1 強化工業轉型

要持續把工業化作為縣域經濟振興的第一突破口。第一,改進提升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就是重點企業,當地對重點企業的依賴程度較高,對支柱產業改進提升,能讓企業更好的發展,為當地經濟做更大貢獻。第二,鼓勵科技創新。以科技技術創新推動食品、飲料、加工、印刷與造紙等原有傳統產業轉型增強,以科技創新推動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做強工業,著重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步伐,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產業增效、財政增收。

5.2 做優農業產業

第一,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擴展農業基本功能,借助于龍頭企業將產業鏈、價值鏈與當代產業發展思路和組織形式引入農業,打造出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加工引導生產、加工促進消費的格局。積極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增加農產品加工新產品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促進主食加工業和農產品精加工的發展。以“改進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為著力點,提高市場短缺和適銷對路的產品生產。在大力推廣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的同時培育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為農民返鄉創業給予先決條件。

5.3 制定人才引進政策

政府要制定符合實際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根據本地實際,培養與適量引進科技人才,努力打造創新人才隊伍。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研修及交流等方式,加快當地急需的技術人才的培養;積極引進一批適合本地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出臺相關人才引進政策,宣傳和推廣人才發展具體規劃和創業激勵政策,重點明確購房減免、租房補貼、安家費、創業貸款、交通補助、落戶政策等事項。

5.4 優化投資環境

進一步優化投資軟、硬兩種環境,為縣域資本、人才、項目的引進創造良好保障機制。吸引外商投資農業綜合開發、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產業,進而構建極強競爭能力的產業支撐體系。同時注重外資與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相結合,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經濟持續和諧發展。

5.5 優化政務環境

加快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互聯網+政務服務”,通過門戶網站、部門網站發布公共服務事項,推動實現動態管理,實現政務服務標準化、智能化、便利化。進一步提升投資項目并聯審批,簡化項目從引進到落地的各項審核程序,加速優化產業項目建設環境,打通服務產業發展、服務企業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同時,積極提煉“政策干貨”,強化服務企業的政策保障。根據企業和群眾的需求,探索在土地、稅費、融資、用電、用工、物流等方面有效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切實推動減負政策下沉到基層、服務于群眾,讓企業和群眾輕裝上陣。

5.6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成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著重支持縣域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縣級稅款增加獎勵政策按比例將稅款增加額獎勵給縣作為發展資金,整合用于相關專項資金作為支持縣域中小企業發展,降低縣級財政支出負荷。出臺配套政策解決縣以下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短板,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事業建設納入投資范圍,推動鄉村道路建設和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馓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N].學習時報,2015-01-12 (008).

[2]姜玲,榮艷秋.中國縣域經濟的研究評述[J].經濟問題探索,2012 (07).

[作者簡介]楊威(1 994-),女,河南省新鄉市人,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郭蔓蔓(1995-).女,河南省南陽市人,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猜你喜歡
新鄉縣域經濟對策建議
李艷惠、李冬冬作品
The Class Differences in the View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新鄉產業集聚區轉型問題與對策
京津冀協同發展模式下河北省縣域經濟產業集群問題研究
新鄉市游客滿意度測評及提升策略研究
我國融資租賃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研究
關于惠城區發展農業的調研報告
淺議縣域經濟在招商引資中面臨挑戰和機遇之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