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和文化”照亮語文教學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

2020-12-17 08:42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于旭蘭
小學時代 2020年8期
關鍵詞:漢字學科小學生

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于旭蘭

“和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乃至文化審美,由此可見其重要性與積極意義。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眾多一線教師越發明確“和文化”的重要意義,紛紛在教學過程中就其進行應用,其中當屬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最為矚目。下面本文就以小學階段部編版語文教材課堂教學為例探討“和文化”的融入與應用。

一、在“和文化”基點糾正教學方向

自古以來,學校教育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其中“教書”作為手段存在,而“育人”是教師在有效利用教書手段的基礎上所需獲得的目的。教學過程中將“和文化”作為基點首先要將其中的思想精髓進行充分汲取,并將其看作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根本。早在孔孟之道中就存在“以和為貴”、“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它不僅是一種理想性的人格標準,更是道德原則的美好愿景。

就語文學科而言,其學科內容與學科方法中均蘊含正義、倫理等各類道德價值觀。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明確根本任務,始終將“以和化人、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精神并最大限度探討學科知識中隱藏的育人價值,在強化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培養其道德素養與情操品質。

如在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的《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文章時,教師需要讓小學生深切感受到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并體會鄉親們對毛主席的愛戴之情。傳統的口頭講解與文字解說很難讓小學生徹底領悟文章中蘊含的情感,所以教師要首先拉近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教師可采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將自身帶入教材文本的特定場景之中。教師可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推進教學進程:“那個時候我國尚處于發展初期,挖井全靠人力,毛主席帶領戰士一點一點地挖,會不會遇到困難呢?那需要怎么解決呢?最后挖井成功了嗎?鄉親們喝著清涼甘甜的井水做何感想,會向挖井人表達什么呢?”由此既可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又可讓小學生通過想象進一步感悟文章所想表達的情感,飲水需思源、軍民一家情感熏陶的目的得以實現。

二、以“和文化”為基點凸顯學科本質

“和文化”也可將其理解為“和諧”,具體解釋為諧而有序,其中蘊藏特定的思維方式與思想方法,向我們表達世間萬事萬物的運行與存在都遵循特定的“序”與“道”。對于每個學科來說,此種“序”與“道”可看作是在學科知識中隱藏的學科思想方法,也可將其稱之是學科的本質。以“和文化”作為基點堅守住學科的本質,并最終實現學科知識和學科思想方法和諧、統一的目的,可確保學科教學始終處于本質軌道。

如教小學生認知漢字的初始階段需教師要重視漢字內部存在的各類“系統”來科學識字,使小學生可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對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提高有積極意義。如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的《日月明》一課中“會意字”的教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就此種漢字的組成規律進行應用,引導小學生通過圖片了解漢字的構成方法,繼而可明確會意字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獨字體組合而成,其釋義也是組合之前獨體字的意義,然后利用信息技術以圖片或者動畫的形式將“林、尖”字出示,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回答這些字由哪些獨體字組成,由這些獨體字的意思推測組合之后新漢字的具體釋義。最后,教師將漢字圖片或者動畫撤掉,大膽放手讓小學生結合會意字的組成特征推測“休、淚、歪、眾”等字的具體含義。此種教學方式在凸顯語文學科的本質的同時又能保證不會喪失漢字教學原本的魅力,而且可培養小學生的獨自識字能力,與素質教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以“和文化”為基點推進教學改革

以“和文化”為基點推進教學改革,此處教學特指要立足學生學習的教學立場,將“和”作為基礎的同時利用“和文化”所蘊含的深刻哲理看待學生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直至滿足學生成長與發展所需。首先,教師要明確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存在“和”而不同的基本特征,是教師開展日常教學的邏輯理念。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到寬容對待學生群體存在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并認識到無論是“師生”還是“生生”的本質關系均為“學習共同體”。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通過自身努力將眾多鮮活的個體匯集起來,并引導個體通過經驗、思想的交流實現自我提升的目的。

如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下冊中《大象的耳朵》這一篇課文時,教師為了引導小學生探索并感悟文章中蘊含的哲理可制定帶有彈性特征的問題:“最后,大象又把耳朵放了下來,你認為大象這個決定正確嗎?為什么呢?”以此類開放性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與探索興趣,使其積極敞開心扉結合現實生活與文本內容展開討論,學生個體之間在不同的思維與理念相互碰撞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并認識到“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深刻哲理。

此外,教師要完成完整的教學過程并幫助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儒家學說認為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幾個組分組成學生完整的學習過程。這種學說的基礎是孔子理念中的學思行相結合思想,“和”是其中折射出的核心理念,學習中既包含醇和的物理積累又囊括化合的質變因素。教師為了順應學生的學路要不斷調整甚至重構教路,同時需要時刻以教路糾正學路,避免學生學習出現偏差,在“和”的過程中互相成長。

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有眾多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和文化”隸屬其中并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國眾多學者歷來奉行的為人處世之道,由此可見其重要性。近些年來,我國社會處于高速發展過程之中,正是社會的發展使得廣大民眾越發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并逐漸明確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受此社會背景的影響,眾多一線教師開始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論述了“和文化”在教學過程的融入與應用,希望可為更多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參考或者幫助。

猜你喜歡
漢字學科小學生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超學科”來啦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我是小學生
借問學科哪家強?盡言洄服有良方
非常小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