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懷大局 根植大地 服務大眾
——大眾日報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大型蹲點調研報道采制手記

2020-12-18 08:15婁和軍,趙洪杰
中國記者 2020年11期
關鍵詞:大眾日報灘區黃河

2020年9月17日,大眾日報重磅刊發歷時1年采制完成的大型組合報道《山東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用5個整版4個篇章翔實講述波瀾壯闊的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故事。新媒體圍繞這一深度報道聚力打造衍生產品,陸續推出30多件新媒體產品。這組報道刊發后,引起廣泛反響。學習強國、人民網、新華網等重要客戶端和新聞網站全文轉載,大型組合報道及相關新媒體產品被300多家媒體轉發。

主題報道是黨報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載體,大型主題報道是黨報深度報道的“撒手锏”。這組報道題材重大、立意高遠、采訪扎實、布局精巧、傳播廣泛,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全媒體時代做好深度報道的認識。

唱響時代主題,反映現實脈動

無論媒體格局如何變化,內容始終是主流媒體核心競爭力。全媒體時代,辦好黨和人民滿意的新型主流媒體,必須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創新主題宣傳,壯大主流輿論。

決勝全面小康之年,灘區遷建工作涉及60萬灘區群眾,題材重大,文章成敗在立意。王夫之有云:“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白谥级ǘ摺?,重大主題報道要有高遠立意,唱響時代主題,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現實脈動。

黃河在魯奔流千里,灘區百姓困苦百年。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但受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制度制約,沿黃兩岸人民美好愿望一直難以實現。

隨著深入灘區采訪,記者發現,此次遷建共涉7個市16個縣(區),范圍之廣、人口規模之大、建設投資之多、時間安排之緊,歷史上前所未有,任務異常艱巨。在采訪中,記者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如此浩大的灘區遷建,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做到。

經反復研討,大家認為,氣壯山河的千里灘區遷建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集中力量辦大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中國共產黨煥發強大政治引領力、民心感召力、組織動員力,灘區得以換新天,百姓終圓百年夢。

“歷朝歷代沒有辦成的事,共產黨辦成了?!贝_定了這一思想立意,整組報道就有了魂魄。

與群眾同吃同住,十下灘區調查研究

這是一組散發泥土芬芳的作品。

2019年8月,大眾日報在黃河入魯第一縣東明縣,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大型蹲點調研。一年多來,在總編輯帶領下,記者多次深入灘區采訪,行走千里黃河沿岸,蹲點7市16縣(區)61個灘區村。

增強“四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的殷切期望。腳力作為“四力”之首,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基礎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睆幕鶎蛹橙○B分,報道才有活力,就像大樹根扎泥土,汲取大地的力量,向著陽光成長。

一年多來,采訪團隊十下黃河灘,走遍灘區7市,到灘區61個村莊采訪,采訪對象達300多人,記者和灘區群眾結下深厚情誼。有的采訪對象并不善談,記者就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多日在一起,終于讓他們敞開心扉。記者多次重訪,見證灘區百姓搬上村臺、住上新樓全過程。灘區生產生活發生了可喜變化,群眾都會第一時間給記者拍來圖片,分享喜悅。逢年過節時,村民給記者打來電話拜年?!靶侣動星?,方能行遠”。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百姓故事,一段段飽含深情的細節呈現,讓這組報道更有溫度,更加暖心。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正因為有了這一年深入細致的采訪,我們才挖掘了大量典型生動、有血有肉的故事。圍繞文章主題和立意,我們又對材料進行了篩選和取舍,使思想更鮮明、內容更集中,譜寫出脫貧遷建的時代贊歌。

走基層,要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這次蹲點調研,團隊堅持實事求是,不回避問題和矛盾,從灘區遷建難點痛點入手,圍繞錢、地、人等百姓最關注的方面入手,深入現場調查研究,通過翔實數據、豐富事例、縱深對比,為百年難題何以今朝解決,給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案。有說服力的報道獲得省市部門單位、基層百姓的廣泛認可。一位基層干部在報道推出后,給記者發來長長信息表達感謝之情,認為內容詳實、故事精彩,讀出了灘區脫貧遷建的真感情。

婁和軍大眾日報總編室副主任兼新媒體研究院院長

趙洪杰大眾日報記者部副主任

掃碼閱讀《山東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

布局精巧,文筆動人

清代曾國藩言:“謀篇布勢,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須有千巖萬壑、重巒復嶂之觀,不可一覽而盡?!惫湃嗽疲骸敖痴吖び诰?,師者著于局”。文章體式繁多,佳作勝在不拘一格。這組大型報道的布局精巧別致。

這一組大型蹲點報道,總體大約1.8萬字。大眾日報當天全文推出。如何讓這組大型報道的整體感更強,吸引讀者閱讀,是擺在采寫者面前的難題。

采制團隊經多次商討構思,最終確定采用黃河灘區意象作為統領。報道選取了灘區常見的四種物件——斷頭柳、堿蓬、抓地虎、黃河魚和水,來統領各個報道。

斷頭柳是黃河灘區常見的柳樹,常用于護堤搶險,進入新時代柳枝鮮見“斷頭”,寓意著灘區巨變;黃須菜耐貧瘠、耐鹽堿、耐旱澇,寓意著為了灘區脫貧遷建共產黨人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特質;抓地虎凝土聚沙、護佑千里,寓意著基層干部為大遷建作出的巨大貢獻;黃河魚和水寓意著灘區遷建展現出來的“魚水深情”。

這四個意象,每一個章節都寫作題記,其特點與本章節內容契合,讀來耐人尋味。

同時,報道還選取一位與新中國同齡的灘區老人毛吉志,作為稿件的一條隱線。這位老人,生于黃河灘長于黃河灘,斷文識字,畫了幾十年黃河。他從第一篇章出現,到最后一個篇章收尾,若隱若現,讓整組報道更有韻味。

“義雖深,理雖當,詞不工者不成文?!眻蟮赖纳疃刃耘c可讀性需要好文筆的支撐。團隊對這組報道進行了十多次修改,1.8萬字長文,準確凝練,生動傳神,文字富有力量,令人回味悠長。

融合發力,全媒傳播

全媒體時代,讓重大主題報道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不僅要做強內容,更要圍繞核心產品進行一系列融媒體產品創制,取得“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效。

2020年改版以來,大眾日報統籌好全媒傳播,整體發力,系統打造,策采編發一體,報端微一體,建設核心產品項目,強化移動端傳播能力,打造適應互聯網傳播新格局的新媒體產品。這次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的全媒體傳播,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編輯部提前謀劃,反復研討。早在開啟此次大型蹲點報道之初,大眾日報即在新媒體推出黃河灘區遷建蹲點影記系列,以短視頻和短文字組合形式,帶著用戶共同見證記者灘區行走之路。

在推出此大型專題之時,如何吸引更多用戶的眼光和興趣,又如何幫助用戶便捷抓住閱讀的重點?編輯部選擇以小博大、由厚到薄,推出系列衍生產品。從1.8萬字到寥寥幾百字,從數個整版報紙版面到短小精悍新媒體產品,從不同角度不同切面透視報道。

這些新媒體作品,或以視頻形式,由記者出鏡講述背后的扶貧故事;或以長圖形式解讀灘區遷建歷程,讓讀者一圖讀懂;或抓取紀實里面的一類人物或一些村莊故事,整合為新產品……角度新穎、富有創意的新媒體產品,讓深度報道“長翅膀”,實現了“一次性采集、多媒體呈現、多渠道發布”,讓傳播更廣更快更精準,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猜你喜歡
大眾日報灘區黃河
清代黃河灘區治理與區域社會研究
關于抗戰時期《大眾日報》刊登美術作品的初步觀察[*]
探源《大眾日報》紅色基因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托起灘區群眾穩穩的幸福
『黃河』
《大眾日報》區域觀察報道特色淺析
山東投資260億元遷建黃河灘區60多萬人
論抗戰時期《大眾日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驗與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