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拙政園植物造景歷史演變研究

2020-12-18 07:17徐一書云嘉燕
園林 2020年12期
關鍵詞:拙政園王氏山林

徐一書 云嘉燕

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景觀占有園林較大的空間比重,其造景方式與景觀風貌均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較大變化。拙政園以花木取勝,時間跨度較長,由于園林多次興廢,植物景觀前后差異顯著,故有較大研究價值。本研究通過文獻考察與圖像資料的分析比對,推斷拙政園各個時期植物景觀相關信息并歸納其特征,厘清其發展脈絡,通過比較研究分析植物景觀前后變化并透析變化背后的影響因素,為探析明清時期蘇州士人園林植物景觀發展研究提供考據。

風景園林;拙政園;植物造景;設計流變;江南園林

1. 拙政園秋景(曹緒榮 攝)

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屢次興廢,植物景觀頻頻發生改變。其植物景觀的前后巨大差異折射出園主造園思想的轉變與背后的社會變遷。拙政園植物景觀的相關研究較多,主要從文化、結構、生態等方面出發,如徐德嘉在《古典園林植物景觀》中對拙政園植物景觀的文化內涵與配置意匠的闡述[1];李雄對拙政園植物景觀多元結構的分析[2];姜麗麗等從生態學視角對拙政園植物景觀群落的研究[3],等等。但其研究大多局限于拙政園當代植物景觀,對明清時期拙政園植物景觀缺乏重視。在拙政園的各個歷史時期中,明中期王氏拙政園的關注度較高。較多學者從文徵明畫作入手,研究王氏拙政園的園林景觀與文化意蘊[4]。但該類研究往往從藝術史與創作手法出發,對園林景觀的研究不夠深入。唐堃的《淺析王氏拙政園》從文獻出發,考證王氏拙政園平面關系,對王氏拙政園植物景觀的平面分布與空間創設有較為深入的研究[5]。其后毛祎月與康紅濤分別對歸田園居的理水與補園的建筑進行了研究[6-7],但缺少對植物景觀的具體論述。而書園復園與王永寧占有時期拙政園的研究資料均較少,其植物景觀研究尤甚。文獻資料缺乏對明清時期拙政園植物景觀的研究以及綜合對拙政園各個時期植物景觀研究的景觀整體流變分析。本研究針對上述不足,對拙政園各階段加以劃分,研究各個時期拙政園植物景觀,從整體上研究拙政園植物景觀的歷史變遷。

本研究從文獻考察出發,將《王氏拙政園記》《歸田園居記》《復園記》等拙政園相關文獻資料中植物景觀內容進行提取匯總。鑒于拙政園在不同園主占有時期植物景觀的差異性,本文依據歷史分期,將拙政園植物景觀流變分為明中期、明末清初、清中期、晚清、20世紀50年代至今5個時期,利用相應的文獻與圖像資料研究各個階段拙政園植物景觀風貌,歸納分析其景觀特征,厘清流變歷程。通過不同時段植物景觀(圖1)的特征,總結出拙政園植物景觀嬗變,分析其演變原因及其影響因素。

1 拙政園植物造景研究

1.1 明中期植物景觀

明正德四年,御史王獻臣返鄉在大弘寺址上新修園林,即為王氏拙政園[8],“廣袤二百余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9]。園中“凡為堂一,樓一,為亭六,軒檻池臺塢澗之屬二十有三”[10],建筑面積遠小于植物分布區域,建筑分布較疏朗(圖2),園林整體呈現山林郊野情景,植物景觀以群植營造自然的曠奧之感[5],呈現出質樸天然的特點。此時期王氏拙政園中植物種類豐富,僅《王氏拙政園記》中就記有植物14種[10],如木芙蓉、竹、柳、蓮等,觀賞種類豐富,觀賞期長。此時期植物有一處留存至今,即紫藤,攀援成架,富有文人氣息。

王氏拙政園植物景觀具有多種配置方式,其主要配置方式為群植與叢植,以“法天象地”的自然手法創設出自然山野景象[1]。園中亦有少量植物孤植,在文徵明所繪《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第二十五景《槐雨亭》(圖3)中有“一松孤植,峙于水邊”[11]的描述。王氏拙政園從多感官角度進行植物造景,如出夢隱樓后的聽松風處,“長松數植,風至泠然有聲”[10],營造出聲景。得益于園主王獻臣的士人身份與學識功底,王氏拙政園植物景觀營造富有文化意蘊[12],如有詩格與比德兼具的得真亭,將4棵正在生長的檜樹上部捆扎,形成覆蓋空間[13]。同時,王氏拙政園亦有圃的功能,植物景觀具有一定農業生產屬性,如待霜亭處柑橘林產柑橘。園主亦會于園中“灌園鬻蔬”[10],明其歸隱田園之志。

1.2 明末清初植物景觀

明崇禎四年,王氏拙政園外東側荒地被侍郎王心一購得,在其上新修園亭,至崇禎八年落成,即歸田園居[14]。據王心一《歸田園居記》記載,歸田園居占地約十余畝,中有景致52處,其中包括園林建筑10余處,建筑之間有廊相連??梢姎w田園居在建筑和景觀分布密度上遠遠超過明中期的王氏拙政園,且由于廊的出現,建筑間的聯系增強,園林內部空間相較王氏拙政園顯得更為靈活,產生了更多小空間的植物組景[6](圖4)?!稓w田園居記》中提及各類植物20余種,出現眾多園主手植花灌木,且在建筑分布較為密集或視線焦點處植物種類較為豐富,多為觀花植物。

歸田園居植物仍有大量群植、叢植的配置方式。園林西部“連林靡間、林木蓊郁”[10],模擬自然山林之景;有植物圍繞建筑進行叢植,如想香徑處“竹梅夾道,香韻悠然”[10];亦有大量花灌木叢植做主景,如涵青池南園主種植大量芙蓉、海棠、桃李等花灌木,成為涵青池北蘭雪堂的主景。據《歸田園居記》記載,“每至春月,山茶如火,玉蘭如雪”[10],可見園主已經有意識地利用植物花色營造富有色彩對比關系的植物景觀。

拙政園在明末清初幾經易手,逐漸荒廢,陳之遴得園后稍加修葺。此時期拙政園與舊時差異較小[12],植物景觀的布局類型等也大同小異。與王氏拙政園相比,該時期拙政園植物景觀主要有2點差異:(1)多年荒廢導致植物景觀未得到有效管理,花草殘破,植物景觀面貌產生一定變化,如清代陳維崧在《拙政園連理山茶歌》中云“吳宮花草今蕭瑟,略記相公全盛日”[15];(2)此時期拙政園相較舊園新增了珍奇植物景觀,如寶珠連理山茶,是為當時拙政園中較為著名景觀,陳維崧、吳偉業等人均有詠花詩作[15]。

1.3 清中期植物景觀

2. 王氏拙政園種植示意圖[5]

3. 槐雨亭[11]

4. 歸田園居植物分布示意圖(改繪自參考文獻[6])

5. 吳?《拙政園圖》局部[12]

6《.八旗奉直會館圖》局部[12]

清康熙年間,拙政園被吳三桂婿王永寧買入,此時拙政園面積小于王獻臣舊園[12]。王永寧購入后大興土木,園亭面貌與舊時文徵明的記述大不相同。吳騫《尖陽叢筆》記載,拙政園“益大事結構以侈游”[10],可以推測王永寧時期的拙政園植物景觀應與園亭整體風貌一致,呈現出精細奢麗的特點??滴跏?,王氏沒落,園林沒入官府,拙政園再度殘破??滴跏四?,拙政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再次被修葺一新。此時期植物景觀亦不可考?!堕L洲縣志》中記載,“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致矣”[9],王永寧窮極奢華的造園思想對于原本王氏拙政園與拙政園山林悠遠的植物景觀風貌產生了巨大改變??滴醵?,蘇松常道裁撤。此后拙政園再度殘破。

乾隆初年,拙政園被分為中部復園與西部書園兩部分。復園為蔣啟所有,據沈德潛《復園記》記載:“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10]。拙政園植物景觀在經歷了王永寧時期的華麗后,再度轉回對清幽山林隱逸景致的追求。此時復園面積遠小于王獻臣舊園,其中“有廊、榭、亭、臺、碕、沜、邨、柴之屬”[10],植物山林之景的創設與王獻臣舊園不同,其占地面積更小,突顯“咫尺山林”之意[16]。書園新建諸多建筑,其植物景觀與舊時有較大變化。此時期植物景觀存留至今不多,古樹僅有兩棵圓柏,位于繡綺亭前與雪香云蔚亭北。

清中期東部歸田園居為王心一后裔所有且未荒廢。據沈德潛《蘭雪堂圖記》記載,歸田園居“古藤奇木,名葩異草……種種備焉”[10],可見當時植物景觀之盛,與舊時相差無幾。此后歸田園居日趨破敗,植物景觀逐漸衰敗。

1.4 晚清植物景觀

晚清時期,復園幾經易主,植物景觀數次修繕但最終難逃衰敗,園林保持了“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12]的特點,但園址僅為舊園三分之一,園景已與康熙時迥異[12]。咸豐十年,復園歸入太平天國忠王府,此后又成為江蘇巡撫衙門一部分,期間“事物已頹損十之五”[12]。以上階段復園植物景觀具體風貌已難以考證,但可知此時復園植物景觀逐漸殘破,不復往日盛景。

同治十年,江蘇巡撫張之萬修葺復園。同治十一年,復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恢復故園名“拙政園”。吳?在同治年間繪《拙政園圖》(圖5),圖中拙政園景致與現今已相差無幾。大面積的植物群植在園中已經較為少見,取而代之以大量的孤植與對植,如峙于水邊的柳樹,立于石旁的松樹等。如在吳?圖中可見,兩松依托假山石對植突出廳堂主體地位,又有兩松夾持小徑,伴有灌木的孤植與少量對植。從中可以看出拙政園植物造景在營造山林景致上,從對自然山林的具象模仿向抽象提煉的轉變。且此時期植物景觀與假山、建筑等其他園林要素的融合性上升。在繪制于光緒二十七年的《八旗奉直會館圖》(圖6)中,建筑集中分布于西南,建筑與建筑之間回廊相連形成整體,其中分割出眾多小空間來營造植物景觀。隨著建筑空間的復雜性增強,植物景觀從原先單純的植物包圍建筑產生了新的建筑包圍植物,為小空間植物組景創造出更多可能。園北洲上采用植物群植,亭閣隱約期間,宛若山林。

西部書園在晚清同樣多次易主,植物景觀殘破,且相關記載幾無。太平天國運動后書園為汪氏所有,其后售與張履謙,易名為“補園”。張履謙得園后大加修整,重現勝景[17],其在園中營造諸多建筑,追求奢麗[7],過多的建筑嚴重擠占了植物景觀面積,拙政園疏朗閑適的特點被破壞,園中植物景觀也少有郊野山林之景致和隱逸山林之意境。

拙政園內現存古樹名木大多栽種于該時期,其植物景觀得到較好的保存。如復園中的拓樹,臨亭而植;小滄浪邊的榔榆,峙于水邊;補園卅六鴛鴦館旁亦有孤植古樹白皮松。此外,拙政園中還現存楓楊、圓柏等,分布較為分散,且大多位于點景之處,可見此時孤植在園林中已經較為常見。

1.5 20世紀50年代重修后植物景觀

辛亥革命后,拙政園中部花園再度易主,歷經戰火,園亭頹敗,但總體布局尚存。而西部花園最終仍歸張氏后人所有。1951年,人民政府對拙政園中西部花園進行整修,復其原貌。1954-1960年間先后在東部花園新建諸多建筑,進行大規模整修。至此,拙政園三園再度合而為一。此后小規模整修[15],其植物景觀自重修后保留至今,無較大變化。

據《拙政園重修記》記載,拙政園中部西部花園“山、水、橋、亭、廳、堂、墻、門務按原樣修復”[15],故重修后植物景觀所占面積與晚清相差較小,景觀風貌也較為相似。拙政園在20世紀50年代新建或重修了諸多建筑,豐富了植物景觀類型,其中較為著名的包括“海棠春塢”之景。運用海棠、竹等植物材料進行小空間組景,與林木蓊郁之景風格迥異。大喬木往往孤植營造植物景觀,其群植方式僅兩三處可見且較為疏朗。與陳玉寅1952年所繪拙政園圖(圖7)相比,現代拙政園中西部花園采用了部分植物的對植與列植起到烘托建筑的作用。

東部花園重建前荒廢已久,其原先植物景觀風貌已經蕩然無存,拙政園重修時重新營造東園植物景觀。東園面積較大,其中園林建筑僅不到十座,建筑分布重回王氏拙政園時期的疏朗。其中營造了大量的林地,建筑隱于林間,頗有舊時風貌。在秫香館附近亦有樹木列植,在蘭雪堂前有植物對植,均起到烘托建筑的作用(圖8)。為適應休息游覽與集體活動需求,東部花園布置了大塊的平崗草地,這在江南私家園林中較為少見,可見園林在當今社會使用功能之轉變。

7. 陳玉寅《拙政園圖》[12]

8. 拙政園現代植物造景(曹緒榮 攝)

9. 拙政園植物景觀流變圖

10. 拙政園豐富的植物景觀(曹緒榮 攝)

2 拙政園植物造景流變分析

2.1 各時期植物景觀的比較

拙政園建園初期植物景觀大多為大尺度山林景色,其后小尺度植物組景逐漸增多,植物景觀精細化程度逐漸提高。據《王氏拙政園記》記載,王氏拙政園中樹木蔥郁,種類繁多,建筑疏朗分布其間,一派山林景象。此時植物景觀尺度較大且整體性較強,建筑被植物環繞,植物景觀以真實描摹自然山野風光為營造目的。隨著建筑的逐步增多,建筑空間逐漸復雜。廊的出現尤其加強了建筑之間的聯系,原本疏朗的建筑布局被疏朗與聚集相結合的建筑布局所取代,建筑空間的復雜還催生出部分園中園。原本植物包圍建筑的情況依舊存在,同時復雜的建筑空間創設出建筑包圍植物的全新空間形式,為小尺度植物組景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栋似旆钪睍^圖》中已經出現建筑庭院內植樹的場景。此后小尺度植物組景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海棠春塢”、聽雨軒等著名景點。與此同時,大尺度的山林之景面積不斷壓縮,從對自然山林的真實刻畫轉變為抽象提煉??傮w而言,拙政園植物景觀的尺度不斷縮小,尺度層次不斷豐富,由粗放質樸的大尺度植物景觀向精致簡練的寫意化較小尺度植物景觀發展。

2.2 意境創設手法的變化

中國園林起源于對山野的向往與追求。在私家花園中創設出山林野趣是園主亙古不變的追求。王氏拙政園建園之初占地二百余畝,且其中建筑較少,分布疏朗,有著大量的土地可以興造山林,園中廣植樹木,將整個園林打造出自然山林的風貌。王氏拙政園殘破后,其后興建的園林面積均大幅縮減,加之園中建筑面積增加,可供營造植物景觀的面積儼然不似過去那般廣大,如清末補園,其綠地面積與建筑面積已經相差無幾,園中具象描繪山林景致的造景法式已經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故植物景觀對于山林的模擬由寫實轉變為寫意。在大尺度植物景觀營造上,園主較少采用廣植樹木的群植方式,取而代之以更有點景意義的孤植與襯托建筑的對植。即使群植,樹木也較之前變得疏朗通透,沒有了自然山林的直觀景色,反而增添了自然山林的意蘊感受。而在小尺度植物景觀中,植物與其他景觀,如水潭、山石等相結合,植物材料運用簡練,追求國畫中的“留白”效果與植物景觀的深遠意境。山石、水體、植物三要素在江南私家園林中全部實現寫意化,整體更加協調統一。

3 嬗變原因探究

3.1 園林頻繁興廢導致植物景觀繼承的斷裂

拙政園自王獻臣建園以來,先后拆分為多個園林,易主十余次(圖9)。每逢園林衰敗,植物景觀缺乏管理,植物景觀與原生植物快速生長,原有植物景觀風貌發生巨大改變[18]。如聽雨軒在清末疏于管理,有一臭椿從潭邊長出,現被認定為古樹,聽雨軒景觀風貌受到很大破壞[1]。當園林再度興建,原植物景觀處植物材料可能尚存,但其在自身徒長與原生植物干擾下,植物景觀產生變化,園主或將其當做荒地,重新營造景觀;或稍加修整,利用原有植物營造景觀。與建筑不同,植物景觀難以通過文字進行客觀具體的記載,故對前代植物景觀的復刻較為困難,重造新景成為大多數園主的選擇。因此拙政園每一次毀佚,均致使其植物景觀繼承的斷裂,頻繁毀佚更是加劇了這一現象。

3.2 社會因素帶來的園林建筑復雜化與園林面積縮小

在拙政園歷次興廢過程中,其園林面積由最初王氏拙政園的二百余畝到現代的七十八畝,總體呈縮小趨勢。而園林建筑從最初的11處到現代的29處,數量增多且建筑復雜程度加深。園林包含山、水、植物、建筑4個要素,在園林總面積縮小而建筑面積增大的情況下,植物面積會相應縮小。相對較小的面積影響了植物景觀的創設方式,以山林為主的景觀風貌難以適應狹小的植物面積,促使植物景觀逐漸寫意化。古人追求園林建筑之間的整體和諧,用“廊”來聯系建筑。廊的出現進一步擴大了建筑面積,而回轉曲折的廊道使得建筑空間靈活多變,形成了尺度不一變化豐富的建筑中庭空間[15]。為在此類中庭創設景觀,小尺度的植物造景應運而生。此類植物景觀與建筑關系密切,往往以建筑白墻為背景,營造畫意。

園林面積與園林建筑的變化,本質上是社會因素對于園林的影響。明清時期經濟富盈刺激了人口增長,“棄農從商”等重商觀念的流行促使城市人口增多[19],具體表現包括民居的增多。拙政園數次興廢,其損失的園林面積很大一部分被民房擠占。該現象同樣發生在園中,園主為了維持家族生活而新建建筑,緩解人地矛盾,必然會對植物面積造成擠占。明清時期奢侈之風興起,且拙政園清代大多為商人造園,多追求奢侈華麗,營建大量建筑以顯示其園亭之精美,資本之雄厚。其營造的園林院落層疊,環境幽雅,創造出復雜多變清幽深邃的建筑空間,促生了與其環境氛圍相一致的小尺度植物景觀(圖10)。

4 結語

拙政園傳承五百余年,歷經封建社會的極盛而衰,植物景觀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發生從寫實到寫意的演變。從王獻臣時期的“篁竹陰翳,榆槐蔽虧”到復園時期的“秾柯蔽日,低枝寫鏡”,植物景觀的景觀尺度與創設手法均產生變化,由質樸粗獷變為典雅詩意。植物景觀變化的背后,有園林多次興廢,園林建筑與面積變化等影響,亦有人地矛盾與重奢風氣的體現。植物景觀變化的同時,其對于自然山林刻畫描摹的內核從未改變。本研究進一步厘清拙政園植物景觀的變遷過程,分析植物景觀變化,從建筑與植物關系出發探究拙政園植物景觀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對蘇州士人園林植物景觀的文獻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拙政園王氏山林
蘇州拙政園歷史沿革與分期考據
無問西東,看風過山林月掠海
蘇州—拙政園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城市山林
書 畫
荷花節
夢里夢外
如果相愛
夢里夢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