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醫務人員壓力性損傷的現況及危險因素分析

2020-12-22 12:02楊秀秀楊妮妮
河南醫學研究 2020年33期
關鍵詞:醫務人員例數醫護人員

楊秀秀,楊妮妮

(1.三門峽市中心醫院 腫瘤內科一病區,河南 三門峽 472000;2.西安國際醫學中心 消化三科,陜西 西安 710100)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中國最先遭受沖擊,全國醫護人員不畏艱險奮斗在抗擊病毒的最前線。為抵御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和感染,醫護人員的自身防護尤為重要??挂叻雷o期間,由于防護用具疊加,加之長時間作業,局部受壓,透氣不良和潮濕等,易造成局部皮膚問題,甚至出現壓力性損傷(pressure injury,PI)。為了解醫護人員防護期間PI發生的現況及危險因素,從而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降低醫護人員PI的發生率,本研究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抗疫醫務人員PI的現況進行了調查,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參與抗疫的一線醫護人員,包括隔離病區、發熱門診、方艙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醫務人員。(2)排除標準:其他普通病區及各種原因無法完成調查的醫務人員。本研究通過問卷星共發放問卷187份,排除填寫不完整和漏填的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84份,回收率為98.39%。其中男33名,占17.93%,女151名,占82.07%;平均年齡(29.97±5.26)歲;醫生57名,占30.98%,護士122名,占66.30%,感控人員5名,占2.72%;隔離病區101名,占54.89%,發熱門診18名,占9.78%;感染性疾病病區47名,占25.54%,方艙醫院18名,占9.78%。每班工作時間(6.74±3.29)h。每人每班分管患者(21.1±16.14)例。

1.2 研究工具由研究團隊參考文獻和工作經驗自行設計,共包括6方面內容:一般人口統計學資料(年齡、性別、婚姻狀況、職業等)、每班工作時間、管理患者例數、防護用具、PI發生情況、疼痛程度。采用數字評分法對疼痛程度進行自評,經信效度檢測,Cronbach’sα系數和重測信度均>0.8。

1.3 調查方法疫情特殊時期,采用問卷星形式通過微信進行問卷調查,由研究團隊用統一指導語進行調查。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Epidata 3.0雙份獨立錄入數據,雙人核查,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學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單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數據184例,發生PI 100例,發生率高達54.35%,其中1期壓力性損傷78例,占78.00%,2期壓力性損傷22例,占22.00%。發生部位耳后56例,占56.00%,鼻根部21例,占21.00%,面頰部12例,占12.00%,前額7例,占7.00%,枕部2例,占2%,耳后、前額等2個以上部位同時存在2例,占2%。醫護人員自評由于使用防護用品出現疼痛者142例,發生率為77.17%,輕度疼痛73例,占51.40%,中度疼痛61例,占43.00%,重度疼痛8例,占5.60%。

2.2 PI的單因素分析經單因素分析可知,所在科室、工作年限、累積工作時間、每班工作時間、采取防范措施、所管患者例數、防護口罩類型是醫護人員發生PI的相關危險因素(P<0.05)。見表1。

2.3 醫護人員發生PI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醫護人員發生PI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所在科室、工作年限、累計工作時間、每班工作時間、是否采取防護措施、所管患者例數、防護口罩類型)為自變量,對醫護人員PI相關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每班工作時間、所在科室、所管患者例數、采取防護措施是進入回歸方程的因素,與PI發生呈正相關。見表2?;貧w方程為:Y=0.946+0.057X1+0.215X2+0.774X3+0.217X4。(Y為醫護人員發生壓力性損傷,X1為每班工作時間,X2為所在科室,X3為所管患者例數,X4為采取防護措施)。

表1 醫務人員發生PI相關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表2 醫護人員PI相關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醫護人員奮戰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第一線,為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阻擊戰,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嚴格的防護措施必不可少。在防護過程中,防護用具長時間作用于頭面部,不透氣,加劇了PI的發生。有研究表明,PI的形成可能與缺血性損傷、微循環及代謝障礙、再灌注損傷等機制有關[1]。研究顯示,PI的發生是由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三者與機體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但以上多局限于探索PI發生的可能相關因素。近年來,局部皮膚微環境變化在PI發生中的作用為國內外研究者重視。研究認為將醫療器械長期置于皮膚表面,改變了局部的溫濕度,嚴重者局部浸漬及酸堿度改變,進而削弱皮膚的屏障功能,導致PI發生[3]。本研究結果顯示,參加一線抗疫醫護人員PI發生率為54.35%,疼痛發生率為77.17%。夏杰等[4]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皮膚護理鼻面部PI發生率為46.67%,高于相關研究報道的住院患者醫療器械相關性PI發生率(0.25%~27.90%)和重癥監護病房住院患者醫療器械相關性PI發生率(1.65%~34.00%)[5-8]。馮春等[9]通過對寧波市第二醫院40名參與抗擊疫情的一線醫護人員調查發現,PI發生率為89.9%(40/45);佩戴醫療防護用具時間為4.0~4.5 h,其中醫療防護口罩引起 31例,護目鏡引起9例;發生2處損傷者15例。疫情初期由于醫護人員人力嚴重不足,加之防護用品短缺,醫護人員為節省防護用品,延長工作時間,也為了避免感染,不能隨意更換受壓部位。在防護用具長時間的壓力下,再加上防護服透氣性不佳,皮膚容易被汗液浸漬,從而導致PI的發生。本研究中醫護人員使用的防護口罩多為掛耳式防護口罩,占88.00%,頭戴式N95防護口罩占12.00%,因此,受壓部位多在耳后,其次為鼻根和面頰部。這提示在做好防護的同時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醫療器械相關性PI的發生,減輕醫護人員的疼痛。

本研究經單因素分析得出,所在科室、工作年限、累積工作時間、每班工作時間、采取防范措施、所管患者例數、防護口罩類型是醫護人員發生PI的相關危險因素;經logistic回歸分析后,進入回歸方程的因素是每班工作時間、所在科室、所管患者例數、采取防護措施。本研究中每班工作時間最短為6 h,最長為13 h。醫護人員由于長時間佩戴護目鏡、防護口罩、防護面屏等防護用具,面部皮膚組織受壓和表皮水分丟失造成皮膚屏障功能減弱,加之汗液浸漬等原因導致皮膚抗壓能力減弱,常出現壓痕、皮膚破損,疼痛明顯。黃文等[10]指出常見部位有與口罩綁帶接觸的顴骨、臉頰部、耳后,與口罩塑形處接觸的鼻梁部,護目鏡邊緣,帽沿線,與“尿不濕”接觸的腹股溝區,防護衣腰帶緊束部等。研究指出,在佩戴防護用具過程中,在不影響醫療防護效果的前提下,可對醫療器械進行適當的微移動,使局部壓力重新分布[11]。本研究醫務人員54.89%來自隔離病區,25.54%來自感染性疾病科,9.78%來自方艙醫院,9.78%來自發熱門診。由于收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各部門排班模式、防護級別不一致,導致PI發生率不一致。本研究中每班每名護士所管患者最多63例,最少8例,PI發生率與所管患者例數呈正相關。每名護士每個班次管理患者越多,各項護理操作越多。防護服透氣差,出汗較多,容易引起皮膚浸漬從而造成皮膚損傷。因此,管理者應盡量合理調配人力資源,避免超負荷工作。本研究使用防護用具前,采取頭面、耳后部位降壓措施的醫務人員占42.86%,但使用專用新型敷料進行預防的只占21.71%,多數使用紗布、創可貼、棉球對受壓部位降壓,甚至少數醫務人員使用衛生紙進行降壓。耳掛式口罩過松易漏氣,造成污染,過緊易壓傷耳后皮膚。夏杰等[4]研究表明,使用液體敷料配合水膠體敷料進行局部皮膚護理,能有效降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中護理人員鼻面部PI的發生率和減輕嚴重程度,操作方便快捷,在保證隔離防護效果的同時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舒適度。

綜上所述,每班工作時間、抗疫所在科室、每班每名護士所管患者例數、是否提前采取防護措施是抗疫醫護人員發生PI的高危因素,是醫療單位改進的重要指標。建議醫療單位根據人力、物力資源情況合理安排班次時間,加大對醫務人員預防PI的投入,三級防護病區醫務人員采用超薄型泡沫敷料、透明貼等裁剪合適形狀保護耳后、鼻根部、面頰部;改進防護用品的材料、硬度、固定方式、透氣性、大小等,使用可調節式防護用品,提高舒適性和安全性。

猜你喜歡
醫務人員例數醫護人員
如何提高醫務人員對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措施執行率
醫務人員如何預防針刺傷
二維超聲與四維超聲聯合診斷產前胎兒畸形的臨床價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體培養及藥敏結果探討
人工膝關節翻修例數太少的醫院會增加再翻修率:一項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法國用免費拳擊課感謝醫護人員
《海峽姐妹》志愿者為醫護人員送溫暖
南平市婦聯關愛援鄂醫護人員家屬
抗疫中殉職的醫務人員
等疫情過去,你要記得這四件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