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空間尊重體驗提升素養

2020-12-23 04:46金建春
小學時代·中旬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教學思考小學數學

金建春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注重課程的拓展,發展學生數學學習的應用空間,并且在整個學習的環境中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充滿主動性與參與性,以此來全面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素養。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體驗;教學思考

隨著教育的改革,小學數學教育逐漸施行校本化的課程拓展,這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增添了許多多元化的方式。教育主旨中加強了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空間拓展,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素養為目標,貫徹著全新的課程體系。

一、教學的應用空間拓展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學的應用空間拓展最為注重的就是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學以致用。教師要在較為靈活的應用空間下,拓展并深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理解概念和理解思維。數學本身就是一門復雜和抽象化的課程,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的意志力過于薄弱,如果教師在數學的課程教學過程當中沒有注重深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概念的認識,就會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出現一些困境。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拓展自己的應用空間,并開拓思維,將應用空間的拓展重點放在學以致用的思想上。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當中“觀察物體”一課為例,在認識正方體以及長方體時,學生會有意識地了解到長方體與正方體都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棱。隨即教師提問:“同學們,既然大家都知道長方體與正方體都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棱,你們知道這些點線面的特征是什么?具有什么意義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該階段的學生卻未必了解。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的應用空間拓展,利用一些教學片段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數學應用空間,并開拓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生運轉的大腦。

例如,教師拿出一個正方體,將這個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的6個面全部涂成黑色,然后沿著事先畫好的白線切開。緊接著,教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3面黑色的小正方體有幾塊嗎?動動你們的大腦,想一想這些方塊的位置有什么特點?而2面黑色的正方體又有幾塊呢?”問題拋出后,學生通過對黑色正方體的觀察,得出答案。在答案獲取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將學生帶入思維拓展的空間。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在與同學的交流中不斷活躍思維,全面拓展數學知識的應用空間。

二、教學的游戲課程安排

數學學科具有復雜且抽象的特點,小學階段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學習興趣和意識不強,在數學課程的思維理解上存在意識薄弱的現象。因此,數學教學應當安排一些游戲課程,通過游戲課程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也會在這種數學游戲的課程安排下,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個人的知識素養。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當中“分一分與除法”一課為例,該課程當中包括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分香蕉、飛行表演、小熊開店、運動會、快樂的動物、文具店、花園整理與復習等內容。從教材的標題來看就極具游戲趣味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抓住這一游戲趣味性,找一些實物,準備一些桃子、蘋果、糖果、香蕉,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一些小組是三個人,一些小組是四個人,還有一些小組是五個人,將這些實物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將手中的東西平均分發給小組當中的每個成員,將學生帶入到分一分的游戲情境中。

“同學們,除了平均分,我們也可以將手中的水果糖果進行交換分,比如一塊糖果等于兩個桃子,兩個蘋果……這樣應該怎么平均分呢?”

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游戲活動當中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真實性。學生有了分一分的概念,就會在實際的數學題目當中獲得更多的解題思路,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

三、教學的數學導讀設計

有人會想到閱讀也是數學教學過程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么?提到閱讀,人們會理解為只有在語文的課程學習當中才會應用到閱讀,其實不然,在數學的學習過程當中,閱讀也是一種良好的數學學習方法。這種閱讀與語文的閱讀有著一定的區別,在數學教材當中,會有很多題目和引導性的文本,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或者是在教師的導讀陪同下,有效地熟記數學教材當中所講述的知識結構。數學的閱讀教學也可以作為數學拓展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導讀是必不可缺的重要課程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數學知識結構,有效啟發數學學習。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中“生活中的數”一課為例,這一課中包括數鉛筆、數豆子、動物餐廳、小小養殖場等內容,教學的主題是讓學生在生活當中領會數字的概念,教材給出了許多關于數字的概念和對于數字的理解,教師需要展開導讀,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教材當中的例子和知識點。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通過閱讀引導的形式更加熟悉數學知識的結構,開拓自身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視野,增長自身的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數學成績。

四、教學的數學實踐效果

想要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結構當中充分理解數學知識的概念,就需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來體驗數學的奧秘。這種教學實踐效果的體驗也是學生在自我探究學習過程當中的一種方法,學生通過親自操作、感受及感悟體會知識,發展自身對于數學知識的能力。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當中“購物”一課為例,教師在放學前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同學們,放學后,與父母一起到文具店用十元錢買一支一元錢的筆,最后記錄一下文具店的老板找給了你多少元錢?!彪S后,教師在微信家長群跟家長溝通此項作業,讓家長也加入到作業的監督中。放學手,大部分學生都記得這個作業,第一時間和家長一起去超市完成此項作業。少數學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沒有聽見此作業,在家長的監督下也完成了。

在第二天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詢問了學生在文具店購物的經歷,一名學生舉手回答:“老師,我拿了一張10元錢買了一支筆花了1元錢,文具店的阿姨找給了我一張5元和四張1元?!绷硪粋€學生說:“我給了10元,買了一支1元錢的筆,營業員找給我9個一元硬幣?!?/p>

文具店購物的過程蘊含著數學知識,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中探尋著文具店購物過程的數學知識。而很多低年級的學生都是第一次自己去購買文具,付錢后,文具店的老板會找給學生剩余的錢,這正是一種學生在數學實踐過程當中的體驗效果,絕大多數學生對購物當中所存在的數學知識沒有過多的認知,這種方式讓學生體會到了購買文具所包含的數學知識,這樣的方法比課堂當中教師反復督促更有意義。并且,家長的加入也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加分。此次作業,讓很多家長意識到原來數學并不是只有在課堂上才可以學習,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知識?;诖?,家長會有意識地帶著孩子去購物,并讓孩子買單,促進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綜上所述,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空間作為拓展的核心,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的體驗效果,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素養。

【參考文獻】

[1]肖正德.“減負”背景下有效作業的設計策略探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04).

[2]羅龍英.小學數學應構建互動體驗式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2).

猜你喜歡
教學思考小學數學
新課程初中語文評價的思考與實踐
關于小學美術勞技課程的思考
關于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對語文教學目的的思考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數學錯題的自主管理與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民歌融入音樂課的教學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