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糧減損 科技當先

2020-12-24 18:50
中國糧食經濟 2020年10期
關鍵詞:減損儲糧糧食

糧食安全始終關系國計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嚴重,但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蔽覈侨丝诖髧?,糧食消費量大、人均耕地少,糧食安全更是維護政治穩定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首要戰略問題。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同時也要看到,糧食安全涉及面廣、要素多、關系復雜,隨著我國人口增加、城鎮化推進,對糧食的需求呈現剛性增長,糧食增長要趕上消費增加的速度,增產壓力很大。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國情制約著擴大糧食產能提升,氣候變化、災害天氣等對糧食生產的不確定影響仍然不容忽視。按照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2019 年全球約有6.9億人遭受饑餓,2020年,全球預計將至少新增約8300 萬饑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

習近平書記告誡我們,“要牢記歷史,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癥,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币虼?,我們的糧食安全不能輕言過關,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任依然要扛穩。歷史告訴我們,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都是能確保自己糧食安全的國家。面對糧食增產潛力逐漸縮小的情況,減少糧食產后損失,保住耕作成果,建設“無形良田”,成為成本最低、效果最明顯的“增產”方式。

而我國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應用科技創新成果,能夠有效地減少糧食損失。

以農戶儲糧作為節糧減損突破點,提高農戶儲糧質量

減少農戶儲糧損失,是保障糧食流通質量安全的第一關。我國糧食科研工作者始終高度關注農戶科學儲糧技術需求,1995 年專題研討農戶儲糧關鍵問題,梳理農戶科學儲糧技術需求?!笆濉逼陂g,通過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支持,中儲糧成都儲藏科學研究院等糧食科研機構協同創新,開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產后領域項目研發,開發了適合不同區域、不同糧種使用的10 余種新型儲糧糧倉和儲糧裝具,提出了現有農戶糧倉的技術改造方案,以及農戶儲糧防護劑、專家咨詢系統等配套技術,編輯、出版了適合三大平原的農村安全儲糧技術資料,集成了適合我國三大平原不同糧種的6 種安全儲糧技術模式,解決了糧庫玉米儲運減碎問題。不僅首次在全國11 個省大規模進行農戶儲糧損失技術集成與示范,實現了產前增產和產后減損聯動,更為后續開展的近千萬套農戶儲糧裝具建設的“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建設奠定了技術基礎。

“十一五”期間,糧食科研機構繼續圍繞農戶科學儲糧技術需求開展專題攻關,完成了豐產倉等12 種倉型的標準化圖紙設計,研制了適合我國三大平原不同糧種使用的9 種農戶儲糧新倉型,并對2 種倉型進行了完善。以1 項建設標準、2 項技術標準和6 項企業標準為基礎,基本構建起我國農戶儲糧技術標準體系,并在農戶氣調儲糧、農戶儲糧損失評估等方面進行了技術探索。

“十二五”期間,圍繞農戶儲糧干燥設備創新、通風技術優化、規?;r戶儲糧倉開發,以及無公害防蟲、霉、鼠新技術,建設了“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農戶儲糧無公害防治綜合示范基地,實現蟲害損失率降低超50%的新工藝成果。為適應農業生產模式調整后規?;r戶儲糧的技術需求,特別是在東北地區“地趴糧”導致的糧食損失問題,在“十三五”糧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中,組織糧食科研機構進一步開展科技創新,研制出鋼網折疊式方箱物流倉、蜂窩板折疊箱式物流倉、圓形柔性袋式物流倉三種農戶物流糧倉并成功進行了示范,研提了3 種規?;N植農戶稻谷儲藏技術模式、小麥儲藏技術模式和玉米儲藏技術模式,為規?;r戶安全儲糧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正確使用科學儲糧裝具的農戶儲糧損失率可以下降至2%以內。

以技術應用和倉儲設施改造作為糧食減損著力點,減少糧食倉儲物流環節損失

以機械通風、谷物冷卻、環流熏蒸、糧情測控為代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糧食儲備“四合一”新技術研究開發與集成創新已在國有糧庫廣泛應用。

“十五”期間,我國開展了二氧化碳儲藏技術應用及倉庫改造示范?!笆晃濉逼陂g開發推廣了更為經濟的氮氣儲糧技術,相關低氧儲糧技術已經在國家糧食儲備庫推廣應用。在科學管理下,國有大型糧庫可將儲糧周期內糧食綜合損耗率降至1%以內。

“十二五”以來,糧食科研機構進一步聚焦糧堆溫、濕、熱變化規律,創新應用了橫向通風技術、惰性粉氣溶膠處置等儲糧“四合一”升級新技術,以及二氧化碳、糧情監測技術等,在進一步減少糧食損失的同時,與高效糧食物流進行技術銜接,為系統減少糧食損失、提高糧食質量提供了技術保障。目前,二氧化碳儲藏技術、氮氣儲糧技術、氮氣和二氧化碳局部處理技術、局部通風技術已成熟,并廣泛應用于我國糧食儲備倉庫。太陽能發電、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空氣熱泵等降溫技術已在糧庫應用,保水通風、就倉干燥技術。為入倉糧食安全儲藏提供了有效保障。倉房隔熱材料、防護工藝、密封材料,以及糧倉頂棚設計等,為減少儲糧質量劣變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氣體傳感器、高清攝像設備和算法、專用害蟲傳感器、氣體傳感器為減少糧食損失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在糧食運輸環節,開發應用糧食內河運輸高效中轉裝卸技術與裝備等鐵水聯運接卸技術、糧食鐵路運輸專用車皮和專用散糧車、集裝散糧物流裝具、液壓糧車卸車裝置,新建火車卸糧接收系統、卸車平臺、散糧自動秤、除塵系統、糧食作業罩棚等技術,以及淺圓倉智能進倉布糧裝置和機械化出倉裝置、“北糧南運”過程高水分糧食品質劣變規律及監測控制技術,有效減少了運輸環節糧食損耗。

以適度加工技術創新延伸糧食產業鏈為突破點,減少糧食加工環節損失

針對糧食加工過程過精過細的問題,國家科技計劃圍繞大宗面制品、米制品和油料適度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及示范,突破綠色加工、適度精煉技術、高附加值制造技術以及質量安全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助力解決我國糧油加工過程中過度加工導致的營養素流失、蛋白質功能損傷等問題。

大宗米制品適度加工研究主要研發適度加工及制品營養性、關鍵新技術成套裝備、分類評價方法,建立適度加工品質評價及在線控制指標、方法體系及技術標準,開發關鍵檢測控制儀器,開發全谷物糙米及米制食品的穩定化、營養保全及食用品質改良加工新技術與成套裝備并開發新產品,開發糙米米粉(線)、營養大米、專用米等加工關鍵技術和自動化、連續化生產成套設備,以及稻米加工副產物的食品化利用成套新技術裝備與新模式。

在大宗面制品適度加工方面,研究建立面食適度加工控制體系,開發全麥粉穩定化、營養保全及食用品質改良加工新技術與裝備,全谷物食品加工適宜性、品質評價指標與方法體系,開發半干面條、營養掛面、早餐谷物制品、掛面切斷與高效包裝等加工關鍵技術和生產設備,開展加工副產物的食品化利用新技術與新模式創新。

大宗油料的適度加工,以大豆、菜籽、花生等大宗油料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原料精選與穩定化、新型溶劑浸出、酶法生物制油、適/低溫制油、酶法脫膠脫酸、混合油精煉、工業分子蒸餾精煉、高功能性增值產品綠色制造等精準化、穩態化關鍵技術與大型智能化裝備,通過產業化示范,建立符合國情的適度加工技術模式和相應技術規程。同時,米糠、豆粕、大豆蛋白、大米蛋白利用,淀粉糖、氨基酸、檸檬酸、無水葡萄糖,以及生物基材料等技術開發和應用,開展加工副產物技術研究,構建油脂加工副產物綠色多元化利用集成模式為提高糧食利用效率開辟了新的途徑。熒光檢測、真菌刷光、毒素消減、超標稻谷消除技術的開發,為超標糧食安全合理利用提供了解決方案。

創新思路建設節約高效型的高質量糧食產業

近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出通知,要求各級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切實抓好糧食流通和消費各環節的節糧減損,把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承擔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職責任務落到實處。

節糧減損是個系統工程,涉及糧食流通過程的各個環節,因此要全鏈條布局,圍繞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的“五優聯動”,推進糧食產業“產購儲加銷”協同發力,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科技創新為減少糧食損失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手段。如持續開展農戶科學儲糧建設,推進適應當前農業生產變化的規?;r戶儲糧技術及裝具,移動烘干技術和設備;加強綠色倉儲技術應用,加強倉房保溫、隔熱、氣密、通風等硬件技術升級改造,夯實減損儲藏技術基礎;開發新型藥劑,推廣生物藥劑,應用局部處理技術,完善糧食減損技術條件;開發適度加工減損技術,推進已有技術成果廣泛應用;建立健全包括糧食倉儲管理標準、糧油適度加工標準體系,夯實減損規范化操作模式,走出過精、過細、過白的消費誤區;建立長效機制,構建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持續為農戶提供糧食整理、烘干等產后服務;鼓勵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采用先進農業設備,通過訂單農業、實用優質品種、集中收割等方式,帶動小農戶融入糧食產業集約供應鏈,通過“一條龍”的產后服務,減少浪費,帶動提質增效;在已有的基礎上,統一糧食產后損失評估方法,構建產后損失評估機制,建設糧食產后損失評估體系;構建服務糧食產后領域的技術創新平臺,促進創新要素聚焦減損增效;加強學生愛糧節糧教育,強化宣傳引導,營造“愛惜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濃厚氛圍。要以國家制定有關減損法規措施為指導,將減損工作從具體業務上升到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共識,將依法節糧依規減損變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要點之一。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耕好“無形良田”,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全方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猜你喜歡
減損儲糧糧食
合作社成了『糧保姆』每公頃地減損500斤
珍惜糧食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節糧減損,講好中國“糧”言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科學減損就等于綠色增產
2021年3月國有糧食企業糧食購銷量初步統計
糧食保管過程中的損耗因素與減損對策研究
魯糧集團山東軍糧儲備庫對綠色儲糧發展的調研總結
中儲糧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標準倉、規范庫”創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