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度之治的文化底蘊及“內生性”文化自信研究

2020-12-24 23:46
山東社會科學 2020年8期
關鍵詞:內生性特色價值

蔡 瑛

(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2)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強調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一重大理論創新和戰略決策,緊緊抓住了中國治理現代化的本質和關鍵。制度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內容,制度執行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根本支撐,制度之治是實現中國之治的關鍵環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多方面顯著優勢和內生性自信品質,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所反復證明,更為應對突發事件、化解公共危機的成功實踐所反復證明。我們剛剛經歷的舉國上下勠力同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壯舉,再一次雄辯證明,中國制度具有應對風險挑戰、克服艱難險阻的強大制度威力,具有動員社會力量、凝聚人民群眾的強大制度魅力,堅定不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事業無往而不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多方面顯著優勢和內生性自信,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由于這一制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厚重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賦予中國制度以堅定的立場自信;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賦予中國制度以鮮明的價值自信;人民群眾的認同擁護,賦予中國制度以強大的力量自信。正是在中國制度所特有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具有了內生性、人民性、時代性的內在邏輯和鮮明特質。

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賦予中國制度以堅定的立場自信

制度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文化,是文化的制度載體和表現形式??v觀人類社會發展史,凡是能夠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給人民帶來實際利益的社會制度,都無不深蘊著代表當時社會發展方向和人民利益要求的價值理念和觀念文化。馬克思主義,就是指導中國制度形成、完善與發展的根本價值理念。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立社會主義制度并推進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根本指導思想。正是依據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關于社會主義制度構建的基本原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和國締造者們先后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人民政協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保了新生國家政權的鞏固和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正是由于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以科學的態度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通過改革開放果斷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完善的根本基礎。正如鄧小平反復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2)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大表大會開幕詞》,載《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

作為指導人類解放的學說,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質就是它的人民性。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5日。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既是根本立場、又是科學方法。作為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人民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主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是國家制度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叭嗣袷欠裼袡鄟頌樽约航⑿碌膰抑贫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絕對肯定的,因為國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現人民的意志,那它就變成有名無實的東西了?!?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頁、316頁。作為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明確認定,人民是創建社會主義制度的主體。正如列寧指出,“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5)列寧:《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文獻》,載《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頁。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根本立場和科學方法,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內在生命力和強大自信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完善及其優勢的不斷彰顯,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結果。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在推進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上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其中最根本也是最寶貴的經驗,就是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把增進人民福祉、創造人民幸福生活作為制度建設的核心內涵,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放心不放心作為衡量制度改革成效的根本標準。我國改革開放實踐雄辯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結合中國實際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和科學方法的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顯著優勢,之所以具有堅定自信,歸根到底源自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科學方法。

作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深刻的時代內涵和堅定的立場自信,突出體現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中的根本指導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集中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觀,又是新時代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觀,對于進一步彰顯中國制度優勢、堅定中國制度自信,具有根本性指導意義。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征程新實踐中,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根本出發點,把堅決破除制度性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激發人民創造活力作為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根本著力點,把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根本落腳點,才能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更充分地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和在推進中國發展、實現中國之治中的獨特作用。

二、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賦予中國制度以鮮明的價值自信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自信。價值自信是推動社會進步尤其是建立和鞏固先進社會制度不可缺少的文化因素。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頁。價值來自于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又深深地融入社會變革和社會發展實踐之中,在社會進步尤其是社會制度構建中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人類制度文明發展史表明,任何一種進步的社會制度,都深蘊著一定的制度價值,制度價值是制度的靈魂,決定著制度的發展方向,體現著制度的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國大地,具有厚重的中華文化根基,源遠流長、價值深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浸透到中國制度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有機地融入中國制度形成完善和改革創新的全部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我們黨一貫堅守的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和無產階級革命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賦予中國制度以鮮明的價值導向,也為中國制度自信奠定了厚重的價值自信。中國制度中的價值元素和價值自信,是這一制度能夠推進中國發展、實現中國之治的最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走向定型化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核心價值元素在中國制度建設中的重大作用作出精辟分析,明確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思想文化戰略,對如何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弘揚中國制度價值作出明確設計。(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頁。他深刻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薄爸腥A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8)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載《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12頁、115頁。他尤其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強調的“修齊治平”價值觀,對于今天的社會進步和制度建設具有強基固本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9)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載《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頁。這樣一種傳統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方向和價值功能是完全吻合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核心價值元素,包括許多方面,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自覺地堅定中國制度自信、推進中國制度之治,最重要的莫過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家國一體的價值情懷。在中華文化價值觀中,家國融為一體,國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國,保家和衛國內在地統一在一起,成為支撐社會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國一體的政治情懷,源于崇尚群體利益的價值取向,這是以個體利益為本位的西方文化價值觀所不可能具有的。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國家發展先于個體發展;先有國后有家,沒有國、哪有家;位卑未敢忘憂國,以身許國成大德……這就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價值認知,也是判斷一種社會制度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價值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號召力,其深層文化基因正是在于傳承了中華文化家國一體的政治情懷。舉國動員、萬眾一心、前仆后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實踐,再一次彰顯了家國一體政治情懷在制度自信中的厚重價值力量。

二是以民為本的價值理念。中華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追求人文至上,堅守“人本主義”。所謂“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與西方文化的“神本主義”、堅守人受上帝主宰的理念有著根本區別。人文至上的價值理念體現在傳統治理國家上,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是萬物之靈、也是國家之本,一切社會制度,只有堅持以民為本、堅守民惟邦本,才能夠鞏固長久。否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文至上、民惟邦本的傳統政治價值觀,深深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鞏固和不斷創新完善之中,與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價值觀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制度自信的堅定價值基礎,也成為中國制度之治的強大價值力量。

三是立德修身的價值追求。人文至上、以民為本價值理念的必然延伸,就是十分重視統治者自身的節操和道德修養,追求完美的人格。這就是孔子所強調的,“為政以德”“政者正也”;也就是孟子所主張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立德修身有機地滲透于國家制度建設和治國理政行為實踐之中,這不啻是中國制度文化的鮮明亮點?!盀樘斓亓⑿?,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傳承數千年,內在地融入今天我們推進中國制度變革和社會進步的人文價值追求之中。

三、人民群眾的認同擁護,賦予中國制度以強大的力量自信

制度作為國家秩序的載體,作為社會發展的規則,歷來圍繞人而形成、為了人而存在、為了人而發展。制度生命力的背后是廣大人民的認同和擁護,這是一種強大的制度文化力量;離開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擁護,任何制度都不可能長久,這是為古今中外朝代更迭、制度轉換的事實所反復證明的真理。社會主義制度,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重要成果,是實現和維護人民當家做主權利、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根本保障,建立在全體人民共同利益基礎之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取代一切剝削制度并充滿無限發展前景的根本原因。馬克思說:“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頁。恩格斯說:“沒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會有統一的目的,更談不上統一的行動?!?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頁。正是在實現人的利益和自由、并向“自由人聯合體”的目標不斷邁進的過程中,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得到廣大人民的理解、認同和擁護,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產生并不斷鞏固發展的深層文化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中國70年尤其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不斷奮斗中逐步形成的,是不斷造福人民、深得人民擁護的先進制度,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先進制度。在全國各族人民愈來愈自覺認同和真心擁護的基礎上,中國制度充滿堅定自信、中國制度之治充滿強大威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得到全國人民的自覺認同和真心擁護,歸根到底是因為這一先進制度給人民帶來了幸福、給國家帶來了富強、給民族帶來了希望。這一制度本質和制度優勢,體現在中國制度形成與發展的一切過程和各個方面:從中國制度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來說,就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從中國制度建設的根本功能來說,就是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基礎上逐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從中國制度建設的根本路徑來說,就是依靠人民共同參與、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從中國制度建設的根本標準來說,就是讓人民滿意、人民高興、人民放心;從中國制度建設的發展前景來說,就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消除制約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短板,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利實現,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傊?,中國制度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根本價值導向,中國制度深得人民認同和擁護的內在品質魅力,賦予中國制度以強大的力量自信。

四、中國制度之治中的“內生性”文化自信

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文化自信內在地融入中國制度功能實現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為推進中國發展、實現中國之治提供了根本支撐和最大底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2)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求是》2019年第12期。。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歷史傳承和文明演進的重要結晶。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1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94頁。世界各國文化發展史表明,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一般有兩種生成類型。一種是外發性文化,即是在外民族入侵或殖民統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明顯外民族特點與價值取向的文化形態,這種外發性文化,在與本民族文化交融過程中將會產生種種矛盾和沖突,甚至會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產生阻滯或破壞作用。另一種是內生性文化,即是在本民族人民長期奮斗創造和歷史傳承中逐步積淀而成的文化形態,這種內生性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民族文化特質,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是維護民族獨立性和自主性、堅定民族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文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自然是一種內生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

中國制度之治中的內生性文化自信,根源于歷史悠久、內涵厚重的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歷史穿透力。正如習近平深刻指出,“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強國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1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19年第12期。。今天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治,一個基礎性工程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中華文化厚土中挖掘和培育中國制度之治的文明因素,不斷釋放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標識的時代價值,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在凝心聚力、強基固本中的當代功能。

對于植根于中華文化厚土的內生性文化自信在中國之治中的重要功能,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梳理和闡釋。

從中國道路選擇的維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深蘊文明基因之路,是建立在內生性文化自信基礎之上的成功之路。習近平曾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皵登陙?,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薄蔼毺氐奈幕瘋鹘y,獨特的歷史使命,獨特的國情,注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我們走出了這樣一條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15)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人民日報》2014年4月2日。正是由于中國道路具有厚重的內生性文化自信基因,因而這條道路具有了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和精神凝聚力,是實現中國之治、推進中國發展的根本道路選擇,引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實現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并昂首闊步走向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從深化改革開放的維度。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厚重的文化根基,內生性的民族文化自信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強大動力,是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推進制度完善創新的強大動力。中華民族歷來是勤勞勇敢、不懈進取的民族,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貫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新時期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升華,是中華民族所固有的變革精神和開放精神的時代彰顯。習近平精辟指出,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革故鼎新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耙詳登甏髿v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16)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頁。正是這種內生性的民族文化自信,支撐著新時期改革開放歷盡曲折而不衰、排除萬難而輝煌,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

從優化治國理政的維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有利于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有利于解決當代人類面臨共同性難題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推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政治觀、社會觀,成為內生性民族文化自信元素的最集中體現。近3000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共同探討如何治國理政的思想解放,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盛況,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管子等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究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真諦,提出了絢麗多彩、博大精深的關于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思想。比如,以民為本、本固邦寧,為政以德、政者正也,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知行合一、實事求是,經世致用、躬行實踐,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清廉從政、勤勉為公,儉約自守、力戒奢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绱说鹊??!爸袊鴥炐銈鹘y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17)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

從構建核心價值觀的維度。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價值觀自信是最本質、最重要的文化自信。在數千年社會變革和文明傳承中,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這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是保持民族精神自主性和獨立性的重要支撐,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和靈魂。習近平深刻指出:“價值觀是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產生和發揮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由于其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歷程不同,產生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也各有特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18)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頁。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富有獨特而崇高價值追求的民族?!叭省眮硭茉焐鐣?、以“仁”來教化人生,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中華傳統文化賦予“仁”以十分豐富的價值內涵:“仁”是國家層面核心價值目標,所謂“克己復禮為仁”;“仁”是崇高人生價值追求,所謂“不成功便成仁”;“仁”是調理人與人關系基本準則,所謂“仁者愛人”……正是這樣一種以“仁”為核心內涵的封建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中國社會得以維系、變革和發展,形成至今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價值標準和價值規范,可以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積極吸納與借鑒。

猜你喜歡
內生性特色價值
特色種植促增收
一粒米的價值
比較優勢內生結構變動與政策干預
基于內生性視角的大股東掏空與公司績效關系研究
高管與職工薪酬差距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高管與職工薪酬差距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給”的價值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FDI與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內生性研究
小黑羊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