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青山教授局部“松筋調骨針法”治療頸性眩暈經驗

2020-12-28 00:33矯俊東徐立光紀青山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0年74期
關鍵詞:胸鎖頸性風池

矯俊東,徐立光,紀青山

(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臨床中心,吉林 長春)

0 引言

頸性眩暈是臨床常見的體征、癥狀或單獨的疾病,臨床常見癥狀有持續性眩暈或頸部旋轉時的一過性眩暈,可伴有頭痛、耳鳴、耳聾、頸項部僵硬不適、胸悶、心悸等,其病因尚不明確,發病機制暫無統一說法,2017年《眩暈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未能明確頸性眩暈的病因[1],說明其病理機制是復雜、多向的。

紀青山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從事針灸臨床50年,對于針灸理論和臨床有著深厚的基礎和獨特的見解,臨床中,紀師根據頸型眩暈的具體癥狀以及其成因,運用“松筋調骨針法”進行辨證施治,以解痙止痛,通絡定眩,氣血循行暢通,元神之府供血充足,眩暈則愈。

1 操作方法

1.1 穴位處方

頭部:風池、完骨、天柱、腦空、玉枕、阿是穴、百會、四神聰。

項背部:大椎、天宗、肩貞、秉風、阿是穴。

四肢部:合谷、外關、內關。

其中阿是穴包括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在枕部的止點,肩胛骨內上角、肩胛骨內側緣痛點,頸椎橫突壓痛點等。

1.2 操作

患者采取俯伏坐位,常規局部消毒,采用一次性毫針(0.25mm×40mm),百會、四神聰向后平刺,風池朝鼻尖方向予以斜刺,腦空、玉枕、完骨斜刺,局部阿是穴視其位置選擇針刺方向,外關、內關、合谷直刺。進針后,施以小幅度的提插、捻轉手法行針,得氣后,繼續施以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min,畏寒者可于頸項部照射紅外線治療儀。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因為阿是穴的位置與風池、完骨等后頭部穴位位置相近,故傍刺法、齊刺法、浮刺法等傳統針刺手法均可運用于本病的治療中。

2 病案舉隅

宋某,男,32歲,普通職員,主訴頭暈1年,加重20d,就診時癥見頭暈頭痛,尤以轉頭、起床時明顯,頸項部僵硬,伴有惡心,無嘔吐,活動后加重,情緒焦慮,易出汗,納差,眠可,二便調。血壓:138/96mmHg,查體: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活動度:前屈 15°,后伸 20°,左旋 10°,右旋 25°,左側屈 20°,右側屈 25°,頸 2-6棘突旁 0.5-1.0cm 壓痛(+),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等起止點壓痛(+),旋頸試驗(+),叩頂試驗(-),雙側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頸椎MRI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體不同程度增生,頸2-3至頸6-7間盤不同程度突出。頭CT正常。

因患者平素從事設計工作,情緒焦慮緊張,且有經常臥位看手機的習慣,故頸項部時有緊張、酸痛感,頭暈癥狀頻發,休息后緩解,此次發病后自行用藥(具體用藥情況不詳)治療未見明顯緩解,故前來就診。就診時患者頭暈明顯,舌質紅有瘀斑,苔白,脈弦,中醫診斷:眩暈,辨證為肝郁氣滯證,西醫診斷:頸性眩暈,治以舒筋行氣,通絡止眩。

穴位處方:

頭部:風池、完骨、天柱、腦空、玉枕、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等起止點壓痛點、百會、四神聰。

項背部:大椎、天宗、肩貞、秉風、阿是穴。

四肢部:合谷、外關、內關。

操作:患者采取俯伏坐位,常規局部消毒,采用一次性毫針(0.25mm×40mm),百會、四神聰以補法操作,風池、腦空、玉枕、完骨、阿是穴瀉法操作,以小幅度高頻率的手法行針,使其得氣,內關、外關、合谷平補平瀉。留針20min,當次治療后,患者自覺頸項部僵硬感明顯緩解,視物較就診前清晰,眩暈感明顯減輕,但頸項部因眩暈不能大幅度活動,故告知其多休息,勿長時間臥床看手機,減少頸項部過度勞損,經15次治療后,該患者痊愈,囑其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抗疲勞能力。

3 討論

3.1 選穴方義

方中選取的主要穴位位于后頭部,風池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腦空穴在枕肌中,《針灸甲乙經》:“腦風目瞑,頭痛,風眩,目痛,腦空主之?!庇裾碚龑φ砑?,玉主治頭痛,目眩,目痛,鼻塞,癲癇等。完骨,屬足少陽膽經。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在胸鎖乳突肌附著部上方,現代研究認為完骨穴是改善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的要穴之一,具有醒腦開竅、散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能[2]。大椎穴,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督脈“入屬于腦”,腦為“元神之府”,故大椎穴是治療神志病的要穴[3],其解剖位置正當腰背筋膜、棘上韌帶、棘間韌帶中,是治療頸項疼痛的重要穴位。

四神聰,在《太平圣惠方》中記載:“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薄夺樉募伞吩唬骸爸黝^風目眩,風痛狂亂?!惫视墟傡o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的功效,百會穴是督脈經穴,《勝玉歌》載:“頭痛眩暈百會好?!彼纳衤斞ǔ:桶贂湮橹委熝?、頭痛等頭部疾病。

頭部穴位配伍,一方面解除了頸項部上段軟組織的緊張度,緩解了上段頸椎間的壓力,使交感神經或椎動脈走行回歸于正常,椎動脈與腦基底動脈的供血充足,頭暈癥狀得以緩解;另一方面,通過針刺后頭部穴位,使得頸項部肌群的頭端韌帶得到松解,間接地使頸項、頸肩、頸胸部的肌肉群得到整體的放松和調整,故頸椎病的癥狀群亦出現好轉。

通過肩部與頸項部的穴位合理搭配,緩解了項背部肌群的痙攣狀態,恢復肌肉力學平衡,使頸肩部的深淺層肌肉重新恢復彈性,減輕了對頸椎的壓力,同時也減輕了對交感神經和椎動脈的影響,進而增加腦供血,頸肩疼痛減輕,眩暈癥狀好轉。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原穴,《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頭、面、耳、目、鼻,頰、口、齒諸疾 ;偏正頭風?!焙瞎妊ㄓ虚_竅醒神、清瀉陽明、疏風鎮痛之功[4],紀師臨床中,將此穴作為治療頸椎病的特效穴。外關穴屬手少陽三焦經,是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陽維),針刺外關穴特異性激活右側顳葉,右側枕葉,雙側額下回、小腦,從而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感覺及視覺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5]。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一,通陰維脈,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作用[6],同時,可平肝潛陽、鎮肝熄風,治肝陽上亢之眩暈、偏頭痛[7]。

諸穴合用,可治頭暈目眩之癥,同時,三穴亦可調整五臟氣機,降逆止嘔,恢復脾胃氣機,氣血生化有源,清陽上于頭項,項痹之癥得愈,進而元神之府得氣血濡養,眩暈則止。

3.2 頸性眩暈的病因探討

關于頸性眩暈成因的一些研究表明,正常頸椎椎間盤中存在的機械感受器與本體感覺傳感器之間存在某種連接,在頸椎椎體關節產生運動、出現創傷、不穩或張力異常改變時,來自頸部的本體感受器輸入異常信號,使大腦對前庭和視覺信號分析出現異常,影響了空間的協調和軀體的平衡,從而產生眩暈癥狀。

黃素芳等[8]在研究中發現青年性頸性眩暈與椎枕肌關系密切,當椎枕肌呈現水腫、肥厚時,并伴有椎動脈第三段出口處痙攣,影響血流速度減小,引發眩暈。通過諸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頸椎內外相關的軟組織內的感受器與交感神經節之間存在雙向神經纖維聯系,軟組織急慢性疼痛,炎癥介質通過該感受器刺激交感神經興奮,進而雙側椎動脈廣泛反射性痙攣,產生眩暈。

紀青山教授認為,頸椎及周圍軟組織發生退變,出現了力學的平衡失調,導致椎動脈或交感神經的走行出現了異常,影響了大腦的供血系統、平衡系統,進而出現了眩暈;同時,紀師結合查體,臨床辨病辨證,證實了多數患者存在頸項部、肩背部經筋攣縮,關節僵硬,骨質增生,且大部分會伴有頸椎病的相關癥狀,這與目前的軟組織-交感神經-椎動脈的交互影響理論相符合。

4 小結

臨床中,紀師針對枕部、肩背部穴位進行重點施治,以松解局部肌筋,解除局部痙攣,調整關節平衡,恢復脊柱及軟組織正常走行,進而緩解疼痛刺激引發的神經-血管痙攣,增加了腦供血,減輕不良刺激對人體平衡系統的影響,眩暈情況得以緩解;同時,因為對頸肩部進行的針刺治療,松解了與頸項部、肩部相連接的肌肉,如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豎脊肌、岡上肌、大圓肌等,很好地解除了肩背部肌群的痙攣狀態,至此,通過針刺松解肌肉、肌腱,使項背部、頸肩部、頸椎系統的力學平衡重新獲得穩定,諸癥得解。

猜你喜歡
胸鎖頸性風池
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內科方案的研究
胸鎖鉤鋼板治療創傷性胸鎖關節前脫位
超聲診斷以肌肉萎縮合并胸鎖關節腫大為表現的副神經損傷1例報道*
什么是頸性眩暈
嬰幼兒肌性斜頸的家庭療法
兩步緩解頸肩痛
三種經典題型帶你玩轉勾股定理
圖解常見病刮痧療法(十八)
圖解常見病刮痧療法(十五)
應對秋季眩暈有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