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忘卻的“懷念”
——魯迅《故鄉》的故鄉情

2020-12-28 06:55陸建華
關鍵詞:閏土二嫂虛構

陸建華

(安徽大學哲學系,安徽合肥230039)

魯迅寫于1921 年1 月的《故鄉》雖然是小說,但是,可以歸為紀實類的小說。1919年底,39歲的魯迅回故鄉搬家,攜母親、妻子朱安以及三弟周建人一家北上北京定居?!豆枢l》就是對此次回鄉搬家過程的“記錄”,“寄寓了魯迅真實的思想與情感”[1]65??梢哉f,《故鄉》雖然是以第一人稱所寫的小說,但是,其中的“我”就是魯迅,其中的“我”的“母親”就是魯迅的母親?!豆枢l》中著墨最多的人物“閏土”其實就是魯迅少年時的朋友章閏水,而小說中閏土的兒子水生就是章閏水的兒子?!豆枢l》中刻畫的唯一鄰居“楊二嫂”則是虛構的,至于小說中的“我”的侄兒“宏兒”也是虛構的。

《故鄉》所寫就是一件事、兩個人。一件事是指魯迅搬家之事,兩個人是指閏土和楊二嫂。讓我們驚訝的是,從文字的表層看,搬離故鄉的魯迅對故鄉似乎沒有多少依依惜別之情,反倒是充滿失望之情,可是,從文字的背后看,魯迅對故鄉又是依依不舍,充滿思念之情的。吊詭的是,魯迅對故鄉的文字表層的失望之情與文字背后的思念之情都是通過對故鄉的景物的描寫以及對故鄉的朋友閏土、鄰居楊二嫂的描述表達出來的。

魯迅對故鄉的景物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小說的開頭和小說的結尾部分。小說的開頭,魯迅描寫自己初見故鄉時的情景:“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盵2]50

一個離開故鄉二十余年、遠離故鄉二千余里的人,經受的是時間上二十余年的思鄉的煎熬,空間上二千余里的遙遙相望。伴隨著這種漫長而遙遠的鄉愁的是對故鄉的日日夜夜夜的思念以及對故鄉的記憶的既越來越明晰而又越來越模糊的甜蜜而又苦澀的咀嚼與回味。在這種日夜思念、牽掛中回到故鄉,心中應該只有故鄉,只有故鄉的美好。尤其是,在深冬這寒冷、蕭條的時節回到故鄉,更能感受到故鄉的溫情與溫暖。

可是,魯迅回到故鄉,在深冬這寒冷、蕭條的時節,感受到的則是同樣寒冷、蕭條的故鄉,或者說故鄉的寒冷、蕭條。因之,魯迅首先感受到的是故鄉的嚴寒、故鄉的陰晦、故鄉的冷風,接著,感受到的卻是故鄉的蕭索、故鄉的荒涼、故鄉的死氣沉沉。如果說魯迅所感受到的故鄉的嚴寒、陰晦、冷風是一種看似客觀的感受的話,那么,魯迅所感受到的故鄉的蕭索、荒涼、死氣沉沉則是一種純粹主觀的感受。而無論是看似客觀的感受,還是純粹主觀的感受,給魯迅帶來的都是失望,而不是激動與欣喜。

是故鄉變了?準確地說,是故鄉失去往日的生氣而變得這般破敗不堪?不是。故鄉還是原來的故鄉,還是像魯迅思念故鄉那樣同樣思念魯迅的故鄉。只是魯迅借助于冬天的衰敗的氣息加以發揮,將冬天的寒冷、死氣、荒涼移植到故鄉身上,不愿意承認眼前的、看到的故鄉就是自己思念中的、過去的故鄉,不愿意承認眼前的故鄉的景象就是二十余年前自己離開故鄉時的景象。

不僅不愿意承認眼前的故鄉就是過去的故鄉,魯迅還有意美化關于故鄉的記憶,以記憶中“好得多”的故鄉、“美麗”的故鄉、具有“佳處”的故鄉,否定眼前的真實的故鄉。這無疑是以故鄉過去未必有的“美”反襯故鄉現在并沒有的“丑”。

明知“故鄉本也如此”“仿佛也就如此”,記憶中的故鄉與眼前的故鄉沒有任何差別,所謂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佳處”未必都是真實的,魯迅硬要說出差別,把眼前的故鄉描寫得如此破敗不堪,并用記憶中的所謂美麗的故鄉與之作比較,意在從中感受到“悲涼”,據此表達其對于故鄉的失望。

對故鄉的景物的感受是失望的,也許是情有可原的,表面上看,故鄉只是魯迅成長的“環境”。那么,魯迅對自己的家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家是生養自己的真正的地方,有親人,有愛,乃生命中最應該留戀、最應該深愛的地方。令人意外的是,魯迅對自己的家的描寫雖然只有一處,卻同樣是失望的:“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盵2]50與對故鄉的破敗、老舊的感受一樣,魯迅眼中的家也是破敗的、老舊的,猶如寒風中的瓦楞上的瑟瑟發抖的干枯的斷草,沒有半點生機。這樣的家同樣是讓魯迅失望的。

魯迅對故鄉的景物的感受以及對自己的家的感受是失望的,但是,這種失望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層,而在文字的背后,魯迅對故鄉的景物的感受以及對自己的家的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充滿依戀,充滿依依不舍之情。這種依戀,這種依依不舍之情,在魯迅剛回到故鄉時是被壓抑在心靈深處的,是被小心翼翼地保護起來的;在魯迅再次作別故鄉,甚至有可能是永別故鄉時,卻怎么也抑制不住。我們來看魯迅的描寫:傍晚時分,“我們的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都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后梢去”[2]57;“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盵2]58

又一次遠離甚至訣別故鄉的魯迅,在與故鄉、與故鄉的“老屋”漸行漸遠的時刻,所看到的不再是故鄉的“荒村”形象、故鄉的沉沉暮氣,感覺到的不再是故鄉的嚴寒、冰冷,而是故鄉的青山綠水以及由青山所構成的“深黛顏色”。而這“深黛顏色”是生命的顏色,是盎然的生機與春意。

如果說天氣寒冷讓魯迅感受到故鄉的嚴寒以及嚴寒天氣下故鄉的“蕭索”,還有真實性的話,那么,在這天氣寒冷、萬物蕭條的隆冬季節,魯迅在離開故鄉時居然能夠看到故鄉的青山綠水。這青山綠水與其說是看到的,不如說是想象到的;與其說是眼前的,不如說是心中的。一定是對故鄉的依依不舍的感情使然。雖然魯迅并沒有直接寫出自己對故鄉的依依不舍之情,雖然魯迅還試圖用“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樣的文字來掩飾自己對故鄉的依依不舍之情。

可是,真的感情是無法掩飾的:暮色越發沉重,船外的故鄉的景色越發模糊不清、越發看不見,魯迅依然“靠著船窗”“看外面模糊的風景”[2]57。如果真的對故鄉失望、對故鄉沒有深厚的感情,真的不想再見到故鄉,魯迅為什么要在離開故鄉的時候看故鄉的風景,而且在看不清故鄉風景的情景之下依然固執地看?并且通過“看”,記下故鄉的每一片山、每一片水、每一棵樹乃至每一片落葉、每一根枯草、每一陣寒風?魯迅為什么在離開故鄉的時候,從冬天的故鄉中看出春天的故鄉?從嚴寒、死氣中感受到溫暖、春意?

故鄉有魯迅的親朋好友。魯迅回故鄉時,“去拜望親戚本家”[2]51,“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2]55魯迅;魯迅離開故鄉時,“來客也不少”[2]57。但是,這些親朋好友,魯迅都沒有寫到,而是專門寫了將近三十年前僅僅在少年時代與自己見過一面或者說交往過一次的朋友閏土,以閏土來代表故鄉的親朋好友,以對閏土的感受來代表自己對于故鄉的親朋好友的感受。這種感受在文字的層面、在表面上表現為對閏土的失望,對以閏土為代表的故鄉的親朋好友的失望,而在文字的背后、在深層次上表達的則是對閏土的“愛”、對閏土的深情,以及對以閏土為代表的故鄉的親朋好友的“愛”和深情。

從魯迅的回憶來看,他和閏土雖然在短暫的相處中感情很深,分別時彼此都很痛苦,都留下了傷心的淚水,可是,分別之后不但沒有再見過面,而且也只是在剛分別那段時間通過閏土的父親保持一兩次的聯系:“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盵2]53

對這樣一位少年時代的朋友,將近三十年之后,能有清晰的記憶是可能的,但是,要說還有多少感情,是不太可能的。最多有那么一絲掛念。單從閏土的角度來看,他對于魯迅也只是掛念,并沒有多少感情。我們從魯迅母親對魯迅所說的話,可以看出這一點:“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盵2]51當然,閏土的這種掛念,還有與魯迅母親交談時的客套的成分。從后來閏土與魯迅見面時的窘況,也可以推論出這種客套。

魯迅為什么要在《故鄉》中用最多的筆墨描寫少年閏土,魯迅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魯迅記憶中的閏土是單純、活潑、勇敢的少年,承載著魯迅對于故鄉的美好的記憶。難怪魯迅寫道:“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盵2]53

記憶中的故鄉是美好的,現實中的故鄉是令人失望的。這無疑也暗示記憶中的閏土是美好的,現實中的閏土是令人失望的;對閏土的回憶越美好,對眼前的閏土越失望;對美好的回憶越詳細,對眼前的現實越失望。

果不其然,魯迅再次見到閏土是失望的。這種失望首先表現在魯迅對于閏土的巨大變化的失望,而所謂的巨大變化不僅表現在外表,更表現在內心;不僅表現在形體上,更表現在神態上、精神上:“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盵2]55

魯迅描寫閏土的外在的方面變化大,是為了說明閏土內在的方面變化也大:當年幼小的、稚嫩的閏土不是變成了成熟的、健壯的閏土,而是變成了笨拙的、蒼老的閏土;當年活潑的、天真的閏土,不是變成了開朗的、自信的閏土,而是變成了呆板的、自卑的閏土。這叫魯迅怎么不失望!

這種失望還表現在魯迅對閏土“錯誤”定位他倆關系的失望:當魯迅把他和閏土的關系定位為兄弟關系、朋友關系,按照少年時代彼此第一次見面時的稱呼,很興奮地叫閏土“閏土哥”時,閏土“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2]55-56,一開始是認同并感激魯迅對于他們之間的關系的這種認定的,并為此感到親切而喜悅,但是,繼而感到彼此再也回不到過去,流露出凄涼的神情,“態度終于恭敬起來”[2]56,恭恭敬敬地叫魯迅“老爺”,將他和魯迅的關系定位為主仆關系。心中的兄弟把自己看作老爺、主子,這叫魯迅失望之極。

如果說閏土的外形的、神情的巨大變化讓魯迅失望,魯迅還是可以理解甚至接受的,畢竟經歷歲月的長久的無情的侵蝕,這種變化是閏土個人所無法抵御的。但是,閏土對他和魯迅的關系的“錯誤”定位,更讓魯迅失望,是魯迅所不能理解、接受的。因為他和魯迅的關系的定位是他和魯迅兩個人的事,而且魯迅作為事實上的相對強勢的一方已經搶先明確對此定位了。在魯迅看來,過去的活潑可愛的少年閏土不僅變成神情麻木而又寡言少語的中年人了,而且,過去的單純天真的閏土已經變成被等級觀念所束縛的人了,過去的把自己當做朋友的閏土已經變成一個自我感覺卑賤低下的人了。這叫魯迅如何不失望!所以,魯迅在聽到閏土喊他“老爺”時“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意識到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2]56,不可能回到過去。這層“可悲的厚障壁”,在魯迅看來,不是他本人造成的,而是閏土造成的;不可能回到過去,在魯迅看來,也不是他造成的,也是閏土造成的。這更加重了魯迅對于閏土的失望。

魯迅的鄰居楊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2]58。魯迅是不相信的,因為魯迅的母親曾對魯迅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盵2]57因此,閏土沒必要這么做。而且,閏土老實本分,也因此而得到魯迅母親多年來的信任。另外,楊二嫂是個讓魯迅和母親都十分厭惡的人,她的話完全不可信。但是,魯迅在小說中描寫閏土卻寫到楊二嫂對閏土的誣陷,也還是隱含有對閏土的失望的。

魯迅對閏土是失望的,如果魯迅將自己與閏土的交往僅僅定格在第二次相見,這失望就是真實的,可是,魯迅對少年時期的閏土、對他和閏土第一次見面的情景的充滿深情的回憶以及非常詳細而清晰的描述,實際上沖淡了魯迅對閏土的失望,甚至隱含有對閏土失望本身的歉意。這是文本背后的深意。

還有,魯迅對閏土是失望的,如果魯迅將自己與閏土的交往僅僅局限于他們兩個人之間,這失望也許是真實的,可是,魯迅將他和閏土的交往延續到他們的后輩的身上,并且描寫了他們的后輩之間的純潔友誼。這是通過對他們的后輩的純潔友誼的描寫暗示乃至表達魯迅自己內心深處對于閏土的濃濃的兄弟之情,對于自己與閏土別離的不舍。這是文字背后所蘊含的真實感受。

魯迅回故鄉,閏土帶著自己的兒子水生來見魯迅,水生很害羞、膽怯,魯迅的侄兒“宏兒”“便來招水生,水生卻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2]56。這情形同少年時期的閏土與魯迅的相見是何其相似。宏兒在別離故鄉時心里癡癡地想著什么時候可以回故鄉,原因竟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2]58。這情形同少年時期的魯迅與閏土分別時的想法又是何其相似。這里,宏兒對水生的思念、對水生的濃情何嘗不是魯迅對閏土的思念、對閏土的濃情的化身,何嘗不是魯迅因為對閏土失望而產生的愧疚。

因為心中想著閏土、惦記著閏土,因為希望通過他們的后輩的純潔友誼接續他們的友誼,“扮演”他們的未來。魯迅通過對他們的后輩的未來關系的展望,表達了此意:“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盵2]58這里,魯迅希望水生與宏兒的關系永遠是“兄弟”關系、朋友關系,而不要重蹈他和閏土的覆轍、重演他和閏土的悲劇——從少年時代的兄弟、朋友扭曲為中年時期的主仆。這不僅給魯迅與閏土的未來寄托了新的希望,也曲折地表達了魯迅對閏土的歉意——既然水生與宏兒是兄弟、朋友,他和閏土還能是主仆嗎?

這里,需要注意到的是,由于魯迅與妻子朱安的婚姻是名存實亡的,他們之間不可能有孩子,于是,魯迅不得不虛構出侄兒“宏兒”,從而使得他和閏土有年紀相仿的“后輩”。這樣,就能以宏兒與水生的友誼來接續他和閏土的友誼,以宏兒對水生的“想念”表達他對閏土的看似失望的“想念”。這里,之所以說“宏兒”是虛構的,是因為當時魯迅三弟的兒子周沛(又名豐二)還不到一歲。

由上可知,魯迅對故鄉的親朋好友的失望,是借助于對比自己與閏土的兩次見面、兩次交往,“發現”閏土因為歲月的流逝而發生的外貌與內心、語言與行為的巨大變化,以及“埋怨”閏土對于他和自己的朋友關系的錯誤定位,表達自己對中年時期的閏土的失望,由此擴展到對故鄉的親友的失望。不過,魯迅對少年時代的閏土給予了濃彩重抹,而對于中年時期的閏土未作過多的描述。同時,魯迅還通過宏兒與水生的友誼,設法接續他和閏土的友誼。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對閏土的失望是表層的,而對閏土的深厚情誼、對閏土的思念是深層的。由此,我們可以說,魯迅對故鄉的親朋好友的失望是表面的,而對故鄉的親朋好友的深情厚誼、對故鄉的親朋好友的深深思念是深層的。

事實上,閏土從來就不是魯迅的“朋友”,魯迅也從來就不是閏土的“朋友”,他們少年時期的“朋友”關系的定位緣于他們的單純、天真,至少在雙方的父母那里就沒有獲得過認可。少年閏土只是魯迅家的“忙月”的兒子,與魯迅的關系是其父親與魯迅父親的主仆關系的延續。成年時期的閏土果然像他的父親一樣成了魯迅家的“忙月”,其與魯迅是直接的主仆關系,所以,閏土叫魯迅“老爺”是對這種關系的確切定位,而魯迅固執地認為自己與閏土依然是朋友關系,是不現實的。

這么說,閏土并不能算是魯迅真正意義上的故鄉的親朋好友,以對閏土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親朋好友的失望即便不能說是不合格的,至少不具有代表性。而魯迅之所以要選擇閏土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親朋好友的失望,是因為魯迅在內心深處對故鄉的親朋好友是滿懷深情的,對真正的故鄉的個別親朋好友即便有失望之處,也是不可以寫出來的。更何況此次離鄉很有可能就是與故鄉的親友的永別。而閏土的父親以及閏土本人都只是魯迅家的傭人,以傭人代表故鄉的親友,作適度的“貶低”,以表達對故鄉的親友的其實并不真正存在的失望,則是比較方便的。但是,即便這樣,魯迅的內心也是不安的。

還有,所謂閏土“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2]52。這不是真的。閏土并不叫閏土,而叫“閏水”。閏水,農歷閏三月出生,五行缺“水”,而不是缺“土”[3]3。是魯迅永別故鄉,從此后缺少“故土”,而把“閏水”改名“閏土”,寄托自己的鄉思。

故鄉有許許多多善良、樸實的鄰居,魯迅都沒有提及更沒有具體描寫其中的任何一個人,而是借母親之口表達了自己對于少數愛占便宜的鄰居的厭惡之情:“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盵2]53從“母親站起身,出去了。門外有幾個女人的聲音”[2]53來看,這些愛占便宜的人也就是幾個家庭婦女。這些家庭婦女在還算比較富裕的魯迅家搬離故鄉時想占點便宜,買點并順手拿點東西也算是人之常情,用不著大驚小怪,但是,魯迅對此很失望,并且以這些人為代表,表達其對于故鄉的鄰居的失望。為此,魯迅特意在這些人中選擇了一個典型性人物——楊二嫂加以細致入微的刻畫,具體表達其對于故鄉的鄰居的失望之情。

楊二嫂是魯迅家斜對門的豆腐店里賣豆腐的一個婦女,比魯迅年長十歲左右,在魯迅年幼的時候還“抱過”魯迅,可以說是魯迅小時候很熟悉的一個人,對于魯迅也是有感情的。魯迅對于她的第一眼的感覺卻是:“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盵2]54這種對于作為長者的楊二嫂的描述,不能說是客觀的,不能說是禮貌的,更不能說是感恩的。這說明魯迅對楊二嫂的失望讓魯迅失去了應有的冷靜。但是,不管怎么說,楊二嫂“抱過”魯迅,對幼小的魯迅是疼愛的。從楊二嫂見到魯迅所說的第一句話“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2]54來看,楊二嫂也是不拿自己當外人,還是很關愛魯迅的。當然,這其中也不排除楊二嫂有意與魯迅套近乎,從而占點便宜的意圖。僅僅因為楊二嫂想在魯迅搬家時占點便宜,就對楊二嫂作這般刻畫,也說明魯迅要么心胸太小,要么是自己低落的情緒影響了自己對楊二嫂的看法。應該說,屬于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楊二嫂對于魯迅來說是熟悉的,尤其是,楊二嫂還不是一般的家庭婦女,而是“豆腐西施”,在故鄉也算是有點特別、有點名氣的人。魯迅無論如何健忘,也是不會忘記這樣一位熟悉而又特別的人??墒?,魯迅不僅在不該忘記這個人的時候選擇了“忘記”,而且還把這種忘記以“愕然”的表情表現出來。這讓楊二嫂感到意外、失望。但是,是真的忘記了嗎?當楊二嫂說:“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盵2]54想讓魯迅找回記憶,魯迅卻“愈加愕然”,顯示自己真的忘記了;魯迅母親也印證魯迅是真的忘記了,說道:“他多年出門,統忘卻了?!盵2]54不用說,魯迅的忘記是假的。失望之余,楊二嫂“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冷笑道:“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2]54還是想讓魯迅記起她。魯迅之所以假裝忘記楊二嫂,原因是對楊二嫂失望,想盡量與之疏遠。

因為對楊二嫂失望,魯迅在母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2]54等的提醒下,假裝尋找過去的記憶時,選擇性失憶或者說選擇性記憶,記得的僅僅是自己:“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系,我卻并未蒙著一毫感化?!盵2]54這是對楊二嫂的極其負面的記憶,這記憶中含有對楊二嫂的嘲弄、厭惡,掩蓋了楊二嫂作為一個普通的鄰居、一個普通人所具有的樸素的美德。

如上所述,魯迅對鄰居的失望,是通過對斜對門的鄰居楊二嫂的描述表達出來的。楊二嫂本來就是魯迅家的鄰居,不像閏土,硬是被魯迅拿來作為故鄉的親朋好友,所以,魯迅通過對楊二嫂的描述來表達自己對鄰居的失望,是合理的。但是,魯迅通過對楊二嫂的描述來表達自己對鄰居的失望,不具有代表性,因為在魯迅家的鄰居中這樣的鄰居是少見的,在傳統的男性社會里家庭婦女不具有主導地位。再說,像楊二嫂這樣的家庭婦女在家庭婦女中也是少數。

相比于對于閏土的失望的有節制的描寫,魯迅對楊二嫂的失望的描寫是不惜筆墨的。在魯迅的筆下,楊二嫂從長相到內心、從語言到行為、從年輕到晚年,一無是處,是個典型的市井小人。把鄰居寫得如此丑惡,不明白魯迅用心的人,會覺得魯迅“對于楊二嫂的惡感讓讀者覺得有些突?!盵4]49,會誤以為魯迅也不免有點極端、狹隘了。

不過,細心的讀者可以從魯迅記起自己“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2]54,看出楊二嫂這個人物是虛構的。因為魯迅的家不可能坐落在大街上,不可能位于菜市場,所以,魯迅家的斜對門不可能有“豆腐店”;豆腐作坊可以在家里,但是,“豆腐店”只能位于大街上、菜市場,所以,不可能位于魯迅家的“斜對門”。正因為楊二嫂是虛構的人物,在現實中沒有直接的“原型”,魯迅對于楊二嫂才毫無顧忌的宣泄自己的不滿。這么看,魯迅對楊二嫂的種種丑惡言行的描繪沒有心胸狹窄的原因。

魯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非??蓯旱呐脏従訔疃﹣肀磉_其對于故鄉的鄰居的失望,而不選擇更具代表性的、真實的男性鄰居來表達其對于故鄉的鄰居的失望呢?那是因為故鄉絕大多數的鄰居都是善良的、樸實的,令魯迅所喜愛的,如果要從中選擇出代表性人物加以描寫,是寫不出多少缺點,更寫不出自己的失望的,除非歪曲事實,虛構鄰居的缺點,而這又是魯迅所不可能做到的。故鄉的鄰居的缺點不可以虛構,只得虛構鄰居,并虛構其缺點,達到對故鄉的鄰居的失望的目的。

從文字的表層看,楊二嫂有許多令魯迅無法容忍的缺點,致使魯迅對其厭惡、失望,魯迅借此表達出對故鄉的鄰居的失望。從文字的背后看,楊二嫂是虛構的人物,其身上的諸多缺點當然也是虛構的,魯迅對楊二嫂的失望同樣是虛構的,魯迅以楊二嫂為代表,表達其對于故鄉的鄰居的失望同樣是虛構的。既然是虛構的,那么,事實上就是不存在的。反過來看,魯迅對于故鄉的真正的鄰居是敬重的、愛著的,魯迅眼中的故鄉的真正的鄰居是可敬可愛的。

魯迅明明對故鄉、對故鄉的親友和鄰居充滿深厚的感情,為什么要在文字的表層抒寫自己對故鄉、對故鄉的親友和鄰居充滿失望。對此,魯迅是有自己的解釋的。

在表達對于故鄉的景物的失望時,魯迅解釋道:故鄉“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2]50。原來,魯迅的故鄉還是睡夢中都牽掛的故鄉、還是記憶中美麗的故鄉,對于故鄉的景物的失望并不是因為故鄉改變了,變得差了,而是由于自己心情不好。以糟糕的心情看故鄉,故鄉都失去了魅力,成了令人失望的存在。以此類推,魯迅對故鄉的親友和鄰居充滿失望,也是緣于心情不好。魯迅的這種解釋看似合理,其實也只是表面的。難道僅僅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就會對故鄉產生失望之情?

再說,遠離故鄉的游子回到故鄉應該是充滿激動與喜悅之情的。為什么魯迅回故鄉心情不好呢?因為“歸鄉的目的是專為別鄉”[5]32,魯迅此次回故鄉,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探親”,而是賣掉在故鄉所有的東西,包括世代居住的祖屋,徹底地離開故鄉,搬遷到距離故鄉兩千里之外的北京。此次回故鄉對于魯迅來說很可能是最后一次見故鄉,是與故鄉的訣別。從此以后,魯迅就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就是一個永遠“流浪”在外的游子;從此以后,故鄉只在記憶中,只在思鄉的夢中。

這說明,魯迅回故鄉心情不好,這種心情不好不是與故鄉無關,而是緣于與故鄉的很有可能的訣別。這么看,表面上是心情不好導致魯迅對故鄉的失望,實質上卻是與故鄉的很有可能的訣別導致魯迅心情不好,并對故鄉失望。

與故鄉的很有可能的訣別導致魯迅心情不好,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思鄉之情,人皆有之。魯迅剛到家時,“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2]50,就是寫魯迅母親見到魯迅雖然高興,但是,想到即將到來的別離故鄉,不禁神情凄涼。那么,為什么與故鄉的很有可能的訣別導致魯迅對故鄉的失望?這似乎不容易理解,至少從表面上看。深層的、真正的原因在于魯迅為了減輕濃濃的鄉情、濃濃的鄉思,為了不讓自己的思鄉的苦痛流露出來,為了能夠至少在表面上“忘卻”故鄉,故意用對故鄉、對故鄉的人和事的失望來掩飾。這么說,這才是魯迅描寫對故鄉、對故鄉的親友和鄰居充滿失望的真正的、深層的原因。

也正是這個原因,魯迅雖然在文字的表層不寫故鄉的美麗,不寫親朋好友的親情、友情,不寫鄉鄰的友善、美德,不寫與親朋好友、故舊鄰居分別時的動人場景,而是極盡筆墨寫自己對故鄉的失望,對故鄉的親朋好友、鄰居的失望,但是,透過文字的表層,透過魯迅對故鄉的表面的失望,我們看到的卻是魯迅對故鄉的山山水水、對故鄉的人和事的濃烈的感情和無盡的思念??梢哉f,魯迅對故鄉的感情,“是暗寓的,是隱藏在文字背后的”[6]4;可以說,魯迅表面上對故鄉有多失望,內心里對故鄉就有多熱愛;表面上對故鄉有多不在意,內心里對故鄉就有多留戀;表面上多想“忘卻”故鄉,內心里就多么“懷念”故鄉。

故鄉真的可以“忘卻”嗎?回故鄉,很可能是生命中最后一次回故鄉,魯迅選擇“清早晨”到了故鄉,到了自己家的門口,為的是多看一眼故鄉,多看一眼故鄉的家,而把故鄉的一切盡收眼底,珍藏于記憶中;選擇“傍晚”離開故鄉,離開已經賣給了別人家的“老屋”,為的是不想看著故鄉離自己越來越遠,不想讓別離的淚水被故鄉所看見,而把一切的離愁別恨埋在心底,也埋在黑夜。

回故鄉,很可能是生命中最后一次回故鄉,“冷風吹進船艙中”[2]50;離開故鄉,永別故鄉,“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2]57。這船,載得動萬千物,載不動許多愁?!按卒乃暋盵2]58,分明是故鄉送別游子的哭泣的聲音,故鄉對游子的呼喚。

猜你喜歡
閏土二嫂虛構
虛構
京東商城圖書銷售排行榜
虛構的鑰匙
老伴
關于《故鄉》的閏土人物形象分析
魯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鄉》的吶喊
聞香搶錢
店里不知身是客
鄉土知識分子的“歸鄉”情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