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交通規劃探究

2020-12-29 11:55劉云偉
大經貿 2020年7期
關鍵詞:交通規劃

【摘 要】 現今大學校園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出現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大學校園,大校園雖利于教學的開展與校園整體形象的塑造,卻也使得校園交通問題十分突出。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不斷擴大的活動區域增加了校園交通壓力,給師生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因此大校園也對校內交通規劃、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紹了有關的校園規劃理論,挖掘校內學生出行中產生的種種問題,針對性的給出了改善建議。

【關鍵詞】 校內交通 出行特征 交通規劃

前 言

大學校園交通規劃理論與設計方法是大學校園總體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大學校園不斷擴大,在規模上已與部分城鎮相當,但相應的大學校園交通規劃理論與設計方法的研究進展相對滯后,目前大學校園的交通規劃基本參照城市交通規劃的理論與設計方法,而城市的交通特性與大學校園的交通特性又有所不同,因此按這種方法設計出來的大學校園難免會“水土不服”。

1 校園交通規劃與校園總體規劃的關系

大學校園交通規劃與大學校園總體規劃的關系,可以參照城鎮交通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的關系得出,將大學校園交通規劃視為大學校園總體規劃的一部分,為大學校園各區域的功能分區、空間布局、綠化及景觀服務,在做大學校園規劃的時候做好相應交通評估,對校內道路的通行能力進行評價,通過對校內交通進行合理的交通組織,并配置好完善的交通設施,實現校內交通安全、便捷、有序的目的。大學校園總體規劃要以服務各區域的功能為核心,而大學校園交通規劃制定各分區的道路形式和交通組織方式,將各功能區有機連接,形成大學校園交通干道體系,滿足師生的日常生活需要。

2 校園交通優化策略制定原則

校園交通優化策略的制定應基于以下原則:首先,以人為本,優先保證校園內集中、大規模教學活動的交通需求。根據校園規模、布局,選擇合理有效的交通系統,實現各種交通類型的相互協調。其次,根據校園空間容量的限制,實施交通需求管理,確保步行、非機動車的優先地位,有條件地發展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避免機動車的過度使用。再次,校園交通不是孤立的,必須將校園交通置于城市環境中,與城市道路、公交等緊密聯系,促進校園與城市交通的銜接與流動。最后,校園交通優化策略應相互協調,要在內部交通組織、交通管理、交通空間設計三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做好交通協調聯動。

3 校園交通現狀分析

近年來大學錄取人數不斷攀升,與之對應的是校園的新建和改擴建工作不斷展開,大學校園面積越來越大,在校師生人數不斷增多,因為大學校園在規模和人數上與城鎮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參照城鎮的道路設計規范對大學校園進行交通規劃。同時,在進行相應規劃與設計的時候必須注意到大學校園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每一所大學都有相應的文化傳承與精神內涵,作為其精神與文化的載體,大學校園的規劃建設不能不考慮到相關因素。

從大學校園內出行者的角度分析,大學校園內人們的出行規律性較強,即由于大學校園使用相同的作息表,老師和學生在統一的一個較短的時間段內集中出行,短時間內產生出行的高峰現象,并且該出行高峰出現的地點又集中在一個較小的區域內,在短時間內給校內道路帶來巨大的交通壓力。

從校內出行者的社會身份來分析,大學校園中的出行人群相對單一,主要包括有教職工、學生以及一部分的社會人群。相對于一般的城鎮社區,大學生和高校教職工由于受教育程度較高,個人的自覺性較好,交通安全意識較強,可以較為容易的進行交通組織。這一特點意味著假如對大學校園進行更為合理的交通組織,其交通秩序的改善將產生更為顯著的效果。

從大學校園內出入的車輛來看,大學校園內車輛行駛速度較慢,這與城市道路中的車輛行駛速度具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對校內主干道橫斷面設計以及輔道長寬、材料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相關的道路交通標志的設置等需要重新考慮。校內可以利用道路將校園劃分成若干功能區,其一是校內主干道不穿插到各功能區內部,從而使得各個功能區相對獨立和完整,其二是利用完善的校內路網串聯各個功能區,達到各功能區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目的。

從大學校園內布設的道路來看,目前大學校園整體規劃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分區,對于功能分區所對應的交通規劃則是以合理的路網結構對大學校園各區域進行不同功能的界定,以此實現功能的合理分區,并起到分割各功能區的作用。例如讓機動車在功能分區外圍活動,行人和非機動車在功能區域內活動,并對聯系各功能區之間的道路形式進行合理設置,方便師生在各功能區之間進行空間交往活動,即實現了人車分流,也方便了師生的出行。

從高校建設的歷史因素分析,國內大部分高校建設時間較早,建校時即沒有預料到今天的發展,也沒有如今的財力物力和科技水平進行校園建設,校內設施無法滿足日常教學與科研的需要,這是現在高校普遍規劃建設新校區的主要原因。當前高校內機動車數量劇增,這既有內因也有外因,首先高校與校外的合作更頻繁,來往人員劇增,其次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我國汽車工業的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校內外人員擁有了汽車、電動車等代步工具,直接導致大學校園機動車數量迅速增加,因為大學校園面積大,校內管理不嚴格,很多校外人員因此將大學校園當成停車場,這些情況下直接導致大學校園內車行流量急劇上升。一開始建設時對車輛增長的預計不足,導致現在大學校園內各區域的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停車設施不足,特別是在校內舉行大型活動時,本就緊缺的停車位變得更加稀缺,車輛在活動地點周邊區域的路旁隨意停放,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秩序,也損害了學校的外在形象。

大學校園內自行車亂停亂放現象嚴重。大學校園內自行車的保有量非常高,雖然大部分大學校園對于自行車的停車需求都做了相應的需求預測,并且制定了對應的停車指標和管理制度,但在校內的一些宿舍樓以及辦公樓可以發現,自行車隨意停放的現象依然常見,各功能區域的自行車停車位還是出現時而飽和時而又不足的現象。

4、改進建議

針對大學校園內存在的交通問題,在校園建設時主要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提高校內道路的疏解能力,對路網進行分級設置。足夠的道路通行能力是解決校園交通擁擠的核心問題,校園原則上不支持快速行駛來保證交通暢通,相反,校園應注重在交通組織環節,設立明確的三級路網系統,提高校園交通的通行效率。通常在規模較大的新建大學校園中,須明確由主要道路、一般道路、支道三部分組成的路網結構。

對道路斷面進行合理布置?,F階段大學校園的道路斷面設計多沿用城市斷面的形式,機動車和非機動交通混合通行于道路斷面上,在斷面上進行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的獨立劃分成了必然選擇。校內道路路面空間的布置應根據不同功能區的交通特點和要求進行設計,教學區與生活區之間要考慮自行車和步行高峰,可以考慮對非機動車道適當加寬,如清華大學生活區規劃的5m寬自行車道。

大學校園的停車宜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布局方式:利用校內的不同環境分別采用集中停車布局和分散停車布局。停車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方式分為學校統一建設管理、分區域建設管理等,可以根據其屬性與主要目的地劃分三類車輛的停放區域:校內下屬各學院的停車區域、校內集中的停車場地和沿路停車。

對于使用中的校園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交通管理;①完善校園道路各類交通標志變線,必要時設置限速帶,減速提示牌等交通設施,在限制車輛通行路段設置隔離墩和隔離欄;②加強對校外車輛進入校園控制,實行外來車輛登記準入制度;③加強師生交通安全知識教學,提高師生的交通安全意識;④安排學生課程時考慮教學區位置,盡量避免在一個時段內教室距離過長;⑤在綜合考慮運營效益的情況下,按實際情況評估是否運營校內公共交通。

5 總結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交通規劃設計和建設實施效果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整個校園功能布局的效用發揮以及校園內文化氛圍的營造的優劣。大學的日常運作離不開交通活動,交通在整個校園規劃中承擔著“骨架”與“動脈”的作用。在校園規劃時對校內道路的通行能力進行評估測算,投入使用后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討論并針對性的制定管理辦法。好的規劃是道路安全暢通的前提,科學合理的交通組織與交通管理同樣是保證校園交通安全暢通的重要措施。新建校園時停車場的規劃建設不容忽視,要在保證校園美觀的同時兼顧到師生停車的便捷,停車位的設計除了要滿足當下的使用,還要留出一定的富余以滿足日后的停車需求??傊?,在大學校園面積與師生人數體量越來越大的趨勢下,探究校園規劃顯得十分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濤. 大學校園交通組織的探索[J].建筑學報, 2000,(06) .

[2] 羅丙軍,李淑慶.? 大學校園道路交通系統布局優化研究[J].中國水運,2009年4月

[3] 冷杰,晏克非. 同濟大學校園停車改善方案[J].交通與運輸.2003.05: 2-3.

[4] 尚華艷,林文繼,黃海軍.? 校內停車問題的實證研究[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 2007,5: 2-3.

[5] 黃平,郁朝鳴,馬立,劉俊.? 大學校園交通規劃與設計方法研究[J].交通與運輸. 2006,2: 1-3.

[6] 孫建軍,顏昌文. 淺析同濟大學校園交通[J].山西建筑. 2008,8: 2-3.

作者簡介:劉云偉(1994—),男,漢族,江西,研究生在讀,西南林業大學,研究方向: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

猜你喜歡
交通規劃
淺析城市交通規劃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
我國城市交通規劃的行政法問題
交通規劃課程考試改革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