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工作參與改善城市社區居民鄰里關系研究

2020-12-29 11:55何若菡
大經貿 2020年7期
關鍵詞:鄰里關系城市社區社會工作

【摘 要】 本文以合肥市B社區為案例進行分析,通過社會工作者介入B社區實地調研,應用問卷調查法和個案訪談法,結合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找出現行城市社區居民鄰里關系變化的問題、原因并提出優化路徑。研究發現,城市社區居民鄰里關系主要面臨信任度低,戒備心理強、關系冷漠,互助意識差、彼此了解不足和交往訴求強的問題。為此,應在了解地區文化和社會交往現狀的原因基礎上,轉變基層治理理念,加強社工合作,進而消解居民鄰里關系問題。

【關鍵詞】 社會工作 城市社區 鄰里關系

一、以合肥市B社區為例探尋城市社區居民鄰里關系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對于居住環境的主觀性要求不斷提升,在這種情況中城市社區居民的溝通交流卻逐漸降低,居民對于社區活動的參與度也不高。睦鄰友好的和諧鄰里關系,為人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環境和個體身心的安頓棲息之地,既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也有益于社區的穩定與社會的和諧。對于未來社會的各方面發展來說,社區應該說是社會中最為基礎的單位,營造有持續發展活力、高使命感的居民參與自治的現代化社區,就顯得尤為關鍵[1]。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地點為合肥市的B社區,以B社區為個案,社會工作者進入社區,通過問卷調查以及結構式訪談等多種方式,重點以社區中十歲至八十歲的男性和女性居民為調查對象。同時,對于社區工作人員等服務提供者進行訪談,并且通過實地調查,獲得了大量有效的實際資料。本次調查內容為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及社區居民的日?;顒?,訪談了三十位社區居民,參考社區活動情況和自身狀況,結論體現出來的異質性使得訪談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調查者根據對B社區的觀察和訪問,結合當下社會環境和大眾社會心理,分析出目前城市社區居民鄰里關系的主要問題。

(二)合肥市B社區居民活動中心簡介

B社區位于合肥市位于新城區的東部,面積達267068平方米,2365戶居民,總人口5600人。社區中建有社區黨委委員會,直管黨員234人,社區干群38人,社區“一門式”服務站,專干6人。社區兩委成員7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員5人。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總面積達到900平方米,設有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健身休閑場所、老年活動室、少年文化館等,社區相關工作者定期更新服務站、活動室和文化館的主題。

(三)城市社區居民之間存在的問題

1、鄰里之間信任度不高,戒備心理強

社會轉型期往往會伴隨著社會“失范”現象的出現,進而導致嚴重的社會公眾信任危機,正處社會轉型發展的我國便面臨著這樣的社會問題[2]。通過對B社區居民的訪談發現,由于社會上越來越多碰瓷現象和各種刑事案件的出現,人們的自我保護欲望不斷增強,不再冒險去結交陌生的鄰居,加之很多本地人對外來人口,特別是流動性外來人口都抱有警惕和排斥的態度,有的是看不起外來人口,有的則表現為懶得去與他們建立關系,認為他們并不會長期生活在這個社區之中,出現拒絕與之交往的情況,所以給居民彼此間互動造成嚴重阻礙的是缺乏信任。

2、社區居民之間關系冷漠,互助意識弱

在對B社區調研觀察中筆者發現,社區居民大多互不相識,即使居住距離很近也很少打招呼,形同陌路。工作者還發現,在居民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不自主求助,很少有其他居民主動施以援手。舉例來說,根據三十位社區居民訪談者之一王女士回憶,有一次她帶著四歲的孩子在社區公園玩,孩子的手指不小心被花壇的瓷磚碎片劃破了哇哇大哭,王女士一手推著兒童車一手抱著大哭的孩子,路過的居民也并沒有停下腳步詢問王女士母女是否需要幫助,王女士對此表示心情很失落。這說明社區居民之間的關系比較淡漠,很少有人能夠主動對需要者伸出援手,居民之間互幫互助的意識較為薄弱。

3、居民之間的了解程度較低

鄰里之間互相了解是深層次社會互動的重要基礎,了解是展開交往的前提條件。工作者調查發現,合肥市B社區被調查的居民近三成者不知道鄰居家有幾口人,近四成者甚至都不知道鄰居的名字,近七成者不了解鄰居的職業,超過九成者不了解鄰居的性格特點,換句話說,這部分居民之間雖然居住在一起,但本質上和陌生人并沒有區別。這說明B社區鄰里之間的了解處于表面淺層次,缺乏深度溝通交往,在這種情況之下,居民很難有進一步深層次的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居民之間就很難再去有互相了解的欲望了。

4、鄰里交往的渴望度高,受現實情況限制較多

在對社區居民進行訪問時筆者發現,大多數居民對于鄰里關系的緩和表現出期待,有不少居民希望鄰里之間有深層次的溝通交流,也渴望遠親不如近鄰這樣的和諧局面,對于以往那種互相關愛的和諧鄰里關系也表現出憧憬,但礙于居民的年齡、時間和職業等多方面的原因,居民之間出門、回家及閑暇時間都不盡相同,很難有聚在一起的機會,加之難以有讓居民之間互相熟悉的契機出現,這種憧憬很難得以實現,鄰里之間更多的友善則表現為公共道德規范下的點頭之交。

二、導致社區居民鄰里關系淡漠的內在邏輯分析

城市社區居民鄰里關系與以往相比變化較大,并出現了逐漸淡漠的局勢,根據筆者對相關資料文獻的查閱和對合肥市B社區的走訪調查,總結出個人、社會和社區三大方面的原因。

(一)個人方面的原因

1、人們生活節奏逐步加快,無暇顧及鄰里關系

人們生活節奏慢、社會活動圈較小造就了傳統的和諧鄰里關系圈,居民之間的交往有很多可能性。然而在現代社會中,緊張忙碌的學習和生活使人們之間許多交流感情的機會與時間大幅度減少,人們要經常加班、學習,經常感到身心疲憊,特別是很多年輕人,生活壓力大,要面臨租房、買房、還貸款等困境。各種壓力和局限性讓居民已經自身自顧不暇,導致社區居民缺乏交流的時間和欲望,因此無暇顧及鄰里關系。

2、人們對群居生活的心理需求產生變化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原本需要依賴他人幫助來完成的事或獲得利益的必要性降低,例如以往鄰居之間互相串門送點自家種植的蔬果,家里做飯缺食材時互相之間借一借,但現在市場交換注重等價交換,促使了他們獨立和平等意識的形成,進而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維持獨立的自我,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生活質量的提升,致使很多年輕人對于隱私的要求不斷提高,他們更渴望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有屬于自己的空間,鄰里關系并不是他們考慮的首要方面。這種情況就導致了居民間的互動越來越少,鄰里間的關系不再像以往那樣親近。

(二)社會方面的原因

1、互聯網等通訊網絡的發展

隨著當前通訊技術和網絡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變得便利化,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多的是借助通訊工具來完成,不需要面對面也能互通有無。通訊技術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交往范圍,使人際互動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也實現了許多以往不可能做到的遠距離的交流[3]。在這種背景下,社區居民可以通過網絡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供人們打發閑余時光的軟件也層出不窮,人們不一定將自己局限于以往狹窄的生活圈子,甚至很多人在網絡游戲里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也是導致鄰里關系的逐漸疏離的重要原因之一。

2、住房模式和居住環境的變化

現在的住宅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以前那種大院子式的居住環境給人們提供了互相了解溝通的條件。而現在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很多老居民區都被拆遷,開發商在面對寸土寸金的土地時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無限度的壓縮居住密度和提高居民樓層的高度[4]。另一方面,人們買房時更加注重環境的隱私性,很多高樓層一梯一戶式的電梯房更受歡迎,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頻率降低,鄰里關系逐漸淡漠。

(三)社區方面的原因

1、社區居民異質性較為明顯,居民互相了解程度低

現代社會的結構越來越細化,人口流動性大,同一社區的居民在社會等各方面可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不利于居民間的相互交往和互動。在工作者調查的過程中發現,B社區外來租戶大約占整個社區住戶的35%,其余居民還有白領階層、個體戶經營者和拆遷戶等,與當地各行各業的人們共同形成了一個新的地緣綜合體,加之彼此之間收入、文化水平、價值觀和生活觀念等存在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最易使居民間的心理距離拉大,導致社區淡薄人際關系的局面出現。

2、社區組織的活動較少,居民主人翁意識淺薄

社會互動主要指的是社會當中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個人和群體間的相互交流、傳遞信息等社交活動。社區工作者較少組織社區公共活動,是導致居民間關系淡漠缺乏互動的重要原因[5]。合肥市B社區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據調查者觀察,社區內的公共空間主要以長廊和座椅為主,而且數量不多,公共娛樂設施較為缺乏,居民缺少共同休閑娛樂的契機,這也導致了該社區鄰里關系的冷淡。調查者還發現B社區的組織活動的頻率為一年二至三次,滿足不了居民互動的需求。此外,居委會等社區管理者的以往的多元功能,轉變為如今相對單一的功能組織,致使居民對于社區缺乏歸屬感。

三、社會工作參與改善社區鄰里關系的路徑探尋

長期處于低頻率互動的社區居民,對于個人和社會都會產生很嚴重的影響。淡漠的鄰里關系容易激起鄰里之間的矛盾,并且可能導致或增加鄰里之間發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同時也會阻礙信息與情感的溝通,增加社區居民的孤獨感與不安心理,不利于居民之間的和諧相處,甚至導致自閉、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發生[6]。社會工作者作為助人自助的專業群體,有必要運用專業知識,幫助社區改善這種局面,營造出睦鄰友好的和諧社區環境。

1、政府轉變社區治理方式,重視和鼓勵社工的介入

社區工作者要積極關注社區人際關系的發展,通過制定各種措施來引導各方注重社區環境和社區鄰里關系的改善。目前社會上有一些志愿者組織進入到社區進行一些志愿服務活動,如關愛老年人身體健康測試血壓,組織社區兒童做游戲等,這對改善淡漠的社區鄰里關系也是很有幫助的[7]。社會工作者由于其特殊性,在改善社區人際關系方面比普通的志愿者更加專業、有效。要積極呼吁社會工作者更多地投身到社區志愿服務中,以有效緩解社區人際的冷漠現狀,讓社會工作者能夠在和諧社區人際關系中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2、居民提升社區參與的能力,促進自我角色的轉變

社區居民是社區的主人,社區事務就是居民自己的事務,社工扮演的角色是倡導者、教育者、組織者和資源整合者。因此,在開展社區服務的過程中,社工在讓讓居民參加服務、協助開展服務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社區居民提供個案成長輔導、團隊溝通能力與技巧、義工崗位、團隊集體精神等培訓。社工通過引導和協助居民整合社區的各項資源,發展居民進行自助互助組織,嘗試讓居民實現能夠自主的策劃、組織和實施服務,全方位提高居民個人能力,使其有能力、有意愿的參與到長期社區服務中來[8]。通過對居民各方面能力的大力培養,提升居民擁有自助互助的參與能力,促進居民從“受助者”到“自助者”最終為“助人者”的轉變,從而增強社區居民個人和組織在社區中的存在感和獲得感。

社會工作者參與社區治理時要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積極促進一切可利用的平臺和資源為開展社區工作協同發力;促進居民了解社區活動的相關信息,提升居民的社區融入度和歸屬感;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居民閑暇時間開展個案咨詢和小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增進居民的情感交流,從而讓社區居民將自身角色由參與者轉變為組織者,實現高度自治的目標[9]。

3、社區開展豐富的活動,構建宜居環境

社會工作的角色是不斷豐富的過程,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角色側重點,需要根據社區的實際情況對角色進行扮演與轉換。社工組織開展居民互幫互助活動,樹立居民間的信任度與親切度,社區居民之間在困難時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10]。組織發動居民自行舉辦聯歡會促進社區融合,根據居民興趣愛好等, 組建社區組織,比如歌唱藝術團、書畫社和社區環境維護自治隊等。社區內增加供居民使用的娛樂設施,體育鍛煉場所和兒童游戲場所,增強居民之間的互動的可能性,定期更換公示欄里的海報,積極宣傳社區居民一家親等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這種和諧有愛的鄰里氛圍。

線上溝通交流也同樣重要。社工還可以依托社區家園網平臺,綜合運用互聯網新型技術發布社區相關信息,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提供更為便捷的途徑,提高社區居民獲取社區資訊的實效性,增強居民社區事物的參與感。鄰里之間可以在網上社區里進行各種互動,比如分享各種生活經驗,共同探討改善社區環境的策略,還可以將網絡社區平臺分成各種板塊,如“育兒版”、“廚藝版”等,讓志同道合的居民相互交流分享,這樣居民之間溝通交流的頻率就大大提高了。

四、總結

在現代社會各種迅速發展的科技環境下,人們對于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斷提高,僅僅依靠生硬的網絡等現代化科技人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因此人與周圍環境的良好融合越來越被人們需要并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論什么時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社區居民之間的和諧相處,既滿足了人們對于睦鄰友好的生活環境和豐富的精神世界的要求,又可以提供維護治安和穩定秩序的社會發展條件,是推動國家和時代發展的重要條件[11]。要破解社區居民鄰里間關系淡漠的難題,社工可以在專業能力的支持下,幫助社區改善現狀,協助社區居民實現角色的轉變和能力的提升,引導和推動居民有途徑、有意愿、有能力、有秩序、有組織的共同參與社區事務,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感、存在感和獲得感,以達到睦鄰友好的居民鄰里關系和諧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田友麗.社區鄰里關系改善的社會工作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8(05):119-123.

[2] 邢靜.論社會轉型期和諧社區的建設[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07):39-41.

[3] 吳昭挺.西安市H社區和諧鄰里關系營造研究[D].西北大學,2018.

[4] 楊君,徐選國,徐永祥.邁向服務型社區治理:整體性治理與社會再組織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03):95-105.

[5] 劉遠.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營造的社會工作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6] 張丹.居住方式變遷下的鄰里關系重塑[D].蘇州大學,2016.

[7] 李柔.社會工作助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和諧鄰里關系建設[D].貴州大學,2019.

[8] 趙聚軍,張凱婷. 城市社區異質性與居民社區服務評價——基于天津市三個小區的調查[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02):59-66.

[9] 李紅梅.社會工作參與“多方聯動”城市社區治理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10] 葉繼紅.集中居住區移民社會網絡的變遷與重構[J].社會科學,2012(11):67-75.

[11] 陳偉東,馬濤.居委會角色與功能再造:社區治理能力的生成路徑與價值取向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03):78-84.

作者簡介:何若菡(1996—),女,漢族,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單位: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

猜你喜歡
鄰里關系城市社區社會工作
社區退休老人的老有所為與社會工作介入
以社會工作視角解決四大國有控股銀行服務質量提高困境
溫州卷
城市社區異質性與社區凝聚力——以社區鄰里關系為研究對象
基于鄰里關系傳播與模式合并的譜聚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