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分析

2020-12-29 11:55成健
大經貿 2020年7期
關鍵詞:模式分析土地整治生態型

【摘 要】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當前土地整治仍存在諸多的問題,理論支撐、技術水平、思維體系、生態材料以及新工藝等都存在諸多問題。為了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環境保護,本文根據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生態型 土地整治 規劃設計 模式分析

1引言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稀缺已經成為了我國的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了確??沙掷m發展,也為了保證我國經濟的持續上升,需要相關部門對土地整治工作引起注意,從客觀的角度看待生態型土地整治工作,采取針對性措施與手段提高我國土地整治工作的效率,為實現生態型土地整治工作不斷努力。

2生態型土地整治的含義以及研究的意義

生態型是基本的生態單位,是物種對特定環境的基因型反應的產物,是與特定棲息地相對應的基因型集群。生態型是由氣候、土壤、生物或人類活動等因素所驅動的,生態多樣性也是物種進化的基礎。

目前,在一些地區,開展土地整治工作的主要目標通常是解決耕地的平衡問題,從而制定相應的土地使用指標。在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我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做出了一定努力,由于缺乏針對性,還會導致土地出現荒漠化或植被破壞等現象[1]。因此,需要針對生態型土地整治工作進行系統的管理,防止各個地區水土流失和環境惡化等負面現象繼續出現。

3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基本模式

土地整治工作屬于農業景觀范疇,需要對景觀格局和自然演變規律進行研究,通過調查、分析及評價對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相應的方案,從而改善當前的土地使用和綠化現狀。

3.1 河渠設計模式。河渠的生態建設必須符合河流的自然分配情況,保持河流原有的垂直、彎曲和水平等多樣性形態,建立多功能和多層的給排水系統。對河流流向加強管理,確保河流水質的安全,結合不同地區的用水需要對河渠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善。自然河流生態系統建模需要結合喬灌草進行生態恢復,防止農田的營養成分進入水體,加強河流自我修復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能力。

3.2防護林設計模式。防護林設計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植被種植,同時還要注重土地的空間結構規劃、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土壤條件等等。在農田防護林建設中需要特別注意自然植被恢復現狀,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增加綠色廊道和分布式植被的種植,加強當地景觀建設,充分利用當地植物完善生態系統,從而實現生態經濟型和景觀性共存的防護林系統。

3.3道路設計模式。道路環境建設包括生態道路建設、生態防護坡建設、道路植被建設和各種道路生態網絡的優化。在這一方面的治理工作中需要選擇環保型建筑材料,從而符合保護環境的建設標準。對排水系統進行合理規劃,對路邊綠化帶與緩沖帶的植被建設需要加大力度,在保護原有植物系統的基礎上進行完善,減少道路施工建設對周圍居民區的土地環境造成影響。

3.4農田景觀設計模式?;謴妥匀恢脖换蛟谵r田邊境區種植綠色植物,如豆科植物等。在道路、河流、池塘和村莊周圍建立緩沖區,增加農業景觀的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景觀觀賞和經濟效率。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以及附屬建筑的周圍進行特殊標記,加強農田景觀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農田景觀需要注重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還要遵循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現有生態系統的基礎之上實現景觀的恢復與再造功能。由于農田處于農村地區,相關部門進行土地整治工作時需要與城市土地整治區分開來,在工作中更要強調環境建設回歸自然,根據土地的類型選擇合適的植被,從而通過植物發達的根系提高土地穩定性。

3.5土地設計模式。由于水田與旱地的含碳量有著明顯區別,就會導致土地整治工作期間也會因為土地類型的不同存在整治方面的差異,有機碳含量的不同使生態工程土地整治規劃將水田與旱地分別開來,這也是為了避免了土壤同質化,確保有機碳含量相對穩定[2]。

4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原則

4.1整體協調發展原則。土地整治工作具有系統性特征,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應遵循整體環境的協調發展原則,考慮到不同元素之間的內部聯系,建立自然環境和人為改變的有機結合的土地管理系統。同時,根據“以人為本”的土地治理概念,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要,并在舒適、健康的環境中滿足人民的發展需要。

4.2自然生態原則。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相關部門需要更加關注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的共同發展。土地整治工作必須遵循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則。自然生態原則是計劃在新時代重建生態土地整治規劃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根據這一原則,應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則下,特別注意恢復土地的自我修復功能,保護自然環境,為自然生態系統創造健康和有序的空間,優化自然系統的總體功能。

4.3立體化設計原則。我們的國家有廣闊的領土,土地資源也是非常豐富,在不同的地區和地形有著不同的地貌特征。為了強調生態型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須堅持土地空間設計原則,通過保護土地景觀,結合不同類型的植物,實現立體效果,使生態型土地實現更好的效果。

4.4文脈延續原則。土地是歷史的傳承,秉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理念在不同的土地環境中營造不同的土地文化差異。在生態型土地整治工作中遵循文化的呈現,加強土地整治的內涵,確保當地的文化可以長久的保存和延續。

5結束語

為了實現生態型土地整治工作的有序進行,需要我國相關部門對土地整治規劃的發展設計合理的整治方式,同時還要保證土地資源的安全使用。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應該以自然保護為出發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友好模式,有效地促進可持續發展。在生態型土地整治工作中需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生態文化的培養,引導企業采取正確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消費方式,最終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觀念,有效提高管理者與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

【參考文獻】

[1] 曾怡.大都市郊區“多功能導向型”農村土地整治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9.

[2] 萬婷,張淼.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土地整治綜述及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05):1-6.

作者簡介:成?。?982.06-),山東海陽,哈爾濱保源土地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土地資源管理,中級職稱,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土地工程

猜你喜歡
模式分析土地整治生態型
多元策略的生態型游客中心
Agg Hab生態型聚合棲地
番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
淺析山東省臨沂市耕地保護與利用
新形勢下丘陵山區土地整治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分析
赫山區黃脊竹蝗生長與氣象條件關系的模式分析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