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出兵朝鮮決策動機

2020-12-29 11:55田佳琪
大經貿 2020年7期
關鍵詞:朝鮮戰爭斯大林毛澤東

【摘 要】 朝鮮戰爭自1950年爆發至1953年,歷時三年。從朝鮮人民軍大規模向南躍過三八線到中國出兵歷時4個月,從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出兵朝鮮到板門店停戰協議的簽訂卻歷時33個月。七十年前中國的參戰無疑扭轉了朝鮮戰場的局勢,對其結局產生重大影響。然而一個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歷經戰爭的洗劫,百廢待興,毛澤東是如何做出的出兵決策,從而在朝鮮與資本主義頭號經濟軍事強國美國進行角斗。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困擾著學術界。隨著檔案的不斷解密,研究者們也大體了解了這一歷史過程。諸多學者并據此對毛澤東的出兵朝鮮決策動機進行推斷。中國決定出兵的過程是曲折和復雜的,決策的動機也必然是隨著內外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因此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筆者綜合前輩的論述,對其決策動機進行梳理。

【關鍵詞】 朝鮮戰爭 三八線 毛澤東 斯大林

中國出兵朝鮮決策曲折的歷史過程

在朝鮮戰爭爆發前,金日成與5月13日抵達北京,告知毛澤東朝鮮人民軍將發動朝鮮戰爭武力統一朝鮮,并稱該決策已經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毛澤東支持武力統一朝鮮,但毛澤東希望等中國解放臺灣后朝鮮方面再發動統一戰爭,到此時中國可以給予朝鮮充分的支援。毛澤東問是否需要中國方面的幫助,金日成對此表示感謝但并沒有接受。最后毛澤東提醒金日成要留意美國與日本發兵干預的可能。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美國隨即出兵干涉,并在聯合國的批準下組織了多國部隊。中國方面表示如果朝鮮同意,中國愿意出兵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周恩來對前往平壤的柴成文一行人曾說:“現在朝鮮人民處于戰斗的一線,要向朝鮮通知表示支援,看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們做,請他們提出來,我們一定盡力去做。[1]” 7月2日,周恩來召見羅申強調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中國方面可以衣著人民軍的衣服與美軍作戰。7月7日中國國防會議也做出了建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2]然而金日成就此事向蘇聯方面爭取意見時并沒有得到斯大林的同意。

9月15日,美軍在仁川順利登陸,人民軍的后路被割斷,人民軍主力被聯合國軍包圍。中國方面反應迅速,并再次向蘇聯提出出兵援助的建議。蘇聯回應:朝鮮人民軍主力應該迅速北撤在漢城建立防線。但是未對中國的出兵問題作出回應。9月29日,什特科夫報告稱,朝鮮人民軍兩個軍團的后路已經都被切斷,人民軍斗志全無,紀律渙散,已無法有效組織行動。漢城防線也被突破,三八線一帶也無人民軍防守,敵軍若越過三八線將不會遇到有效抵抗。[3]10月1日,斯大林向北京發出電報,希望中國方面能夠提供軍事援助,以志愿軍的名義立即向三八線開進。

但此時美軍已跨過三八線,而朝鮮人民軍已無法組織有效防御,從軍事角度來看此時是不利于中國出兵的。正是基于此,麥克阿瑟向杜魯門保證中國軍隊絕對不會出現在朝鮮戰場。即便此時毛澤東仍有出兵的意向但是國內許多領導人都主張此時再出兵問題上要慎重考慮。毛澤東為了統一領導層內部認識,召開多次高層會議。在10月5日的政治局會議中,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做出了發兵朝鮮的正式決定,出兵時間初步預定10月15日[4]。但是中國需要蘇聯給予相應的武器裝備以及空中支援。毛澤東派周恩來和林彪前往蘇聯與斯大林就此事進行協商。

此時聯合國軍已經越過了三八線,并且在美軍越過三八線的第二天,兩架美軍飛機攻擊了蘇聯濱海地區的一個機場,這被斯大林視為美國對蘇聯的警告。[5]而此時中國在出兵這一問題上表現的猶豫不決,更使得斯大林產生動搖,提出中國先出兵的要求,兩個月以后蘇聯的空軍將視情況而動。由于中國決定出兵的重要條件無法得到蘇聯方面的保證,于是周恩來與斯大林的談判結果為中蘇均暫不出兵,要求朝鮮政府迅速撤離。但是最終的決定權仍在毛澤東手中。毛澤東在得到周恩來發來的電報后,停止了入朝計劃,東北各部隊原地整訓。要求彭德懷,高崗立即回京商談。[6]10月13日毛澤東召開緊急會議,對出兵問題再次進行商討,會議最終決定在美國大舉北進的情況下,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要立即出兵援朝。[7]

此時蘇聯又得到情報,美軍極有可能會再一次實施兩棲登陸作戰,此時朝鮮已完全失去抵抗能力,而且如果中國軍隊不能抵抗美軍的進攻,蘇聯空軍的參戰無異于引火上身。于是斯大林再次回復周恩來蘇聯只能派空軍到中國境內駐防,即便兩個月或那兩個半月后,也不準備入朝作戰。毛澤東在得到消息后,再次急電彭德懷,高崗來京,并延遲發兵時間,經過18日會議的討論決定,仍于19日出兵朝鮮。毛澤東最終決斷說:“現在敵軍已經圍攻了平壤,再過幾天就到鴨綠江了。我們無論有天大的困難,志愿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8]”志愿軍于19日晚開始秘密渡江,夜行晝止,隱蔽前進。10月25日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仗。

毛澤東出兵決策的考慮角度

根據前文可知,出兵朝鮮是一個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那么,決策者在決策的過程中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條件也不會一味地只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進行決斷。決策者必然要審時度勢,根據局面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決策的目標。因此領導層在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中一定會從多個角度的思考,并且在不同環境下考慮的重點不同。

第一、中國的主權安全受到外部力量的威脅。一方面來自臺灣,另一方面來自朝鮮。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決策層并沒有明確北朝鮮進攻南朝鮮的意圖是什么,美國誤以為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資本主義世界進攻的前奏。[9]于是美國迅速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并表示臺灣的地位尚未確定。這無疑激怒了中國的領導人。美國阻礙中國解放臺灣,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主權的侵犯。在毛澤東看來,美國對臺灣的行動,就等于是對中國的宣戰。[10]

在朝鮮戰場,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軍在仁川順利登陸,朝鮮人民軍主力被聯合國軍包圍。在九月下旬,聯合國軍不斷向北推進,若美國越過三八線繼續北進已至侵占整個朝鮮半島,對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定將構成巨大威脅。9月25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對印度大使潘尼迦明確表示:“中國對美國突破三八線絕不會置之不理?!薄安幌魏未鷥r制止美國的侵略行徑?!盵11]毛澤東又親自決定,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2]。而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對中國一次次發出的警告置若罔聞。

綜上,有三點可以確定:第一,無論是朝鮮方面還是臺灣方面的挑戰都是來自美國的。第二,毛澤東已經決心應戰美國的挑戰。第三,根據毛澤東“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戰略思想。最終毛澤東決定在朝鮮戰場與美國一決高下。[13]

除了美國對中國明顯的主權威脅外,毛澤東對中國的主權做了更深層次的憂慮。按照黑海會議,北朝鮮將于東北建立流亡政府,殘余的朝鮮人民軍也將于東北進行休整。如果戰火因此燒到中國邊境,甚至中國境內,斯大林很大可能會根據中蘇同盟條約派大批蘇聯遠東軍進入東北地區。要知道斯大林就是借口對日作戰,出兵東北,迫使蔣介石簽訂了損害中國主權的城下之盟。因此一旦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蘇聯必定派兵進駐東北,那么此時無論戰爭結局如何,中國都不能保證中國在東北的主權不受損害。[14]因此就必須要把戰爭推至國門之外。

第二,承擔作為社會主義陣營成員和亞洲革命負責人的責任。1949年初隨著中國革命正逐步走向勝利的路上,蘇聯也改變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在1949年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秘密到達莫斯科,在雙方幾次的會談中,斯大林多次高度評價了中國共產黨。并把領導亞洲革命的重任交給毛澤東。[15]希望中國能夠給予殖民地半殖民地一些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方面的幫助。

中共中央也認為援助亞洲革命不僅僅是責任,也是自身安全的需要。正如劉少奇所說:“我們革命勝利后,用一切可能的辦法去援助亞洲被壓迫民族中的共產黨和人民爭取他們的解放,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不可推卸的國際責任,也是在國際范圍內鞏固中國革命勝利的最重要辦法之一?!盵16]而如今朝鮮半島局勢已經十分危急,朝鮮方面正急需中國派兵支援,中國作為亞洲革命的負責人理應出兵支援。而如果聯合國軍占領整個朝鮮半島,朝鮮則會成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橋頭堡不但對于中國邊境安全是一個威脅,還會助長資本主義陣營帝國主義囂張氣焰。顯然中國如果對北朝鮮政權的消亡袖手旁觀,不出兵進行實質性的援助,那么這必定會有損新中國在亞洲革命領導人的形象,而且在社會主義陣營的地位,甚至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政黨的形象也會受到破壞??梢哉f,在決策者眼里中國出兵援朝,已不單單是防止和反擊中國安全主權受到侵犯的問題。

第三,鞏固中蘇同盟關系以推動國內建設,鞏固政權。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中國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對外戰爭和國內戰爭,歷經戰爭洗劫。通貨膨脹嚴重,失業猛增,企業的開工不足,農業災情嚴重,運輸系統也在很大程度遭到破壞。工業產量是戰前最好記錄的30%,輕工業和農業不超過70%。[17]1950年4月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在最近的三個月中,新失業工人將近12萬人。失業工人生活極為困難,同時出現了不滿情緒。美蔣特務分子也乘機造謠煽惑。一旦處理不好,中共在城市中的工作就會陷入極大的困難?!吧踔量梢詣訐u到城市人民政權的基礎?!盵18]

可見此時中共要鞏固新生的政權,必須大力發展經濟,推動國內發展建設,擺脫國內經濟困境。而中國共產黨缺乏城市建設和經濟建設的經驗,因此必須依靠蘇聯向中國提供相關的資金,技術和專家等支援。1950年2月,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大陸上下一片歡騰,對中蘇條約贊不絕口。[19]然而在中蘇的談判中,斯大林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下被迫做出讓步,放棄了中蘇同盟條約中關于東北問題的主張。這使得斯大林對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是否能真正為社會主義陣營盡力產生懷疑。正如1958年7月毛澤東曾對尤金說,斯大林一直懷疑中國人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只是到朝鮮戰爭時才改變他的看法,也改變了東歐和其他各國兄弟黨對我們的懷疑[20]”如今朝鮮面臨著嚴峻的局勢,斯大林又由于美國的挑釁和示威以及對中國共產黨的不信任而拒絕出動空軍配合志愿軍的地面作戰。但是斯大林仍然希望中國能夠出兵援助朝鮮,維持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并交代最后出兵與否的決定權掌握在毛澤東手中。此時毛澤東必須要揣摩斯大林的意圖,并為新中國的國家利益做長遠考慮。

中共要發展經濟,穩定社會,開展國際斗爭,現在只能依靠蘇聯的幫助,只能依賴中蘇同盟條約。而此前中蘇在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過程中,毛澤東對斯大林的頂撞使得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產生誤解。而要消除斯大林此前的誤解并實現保持革命成果,保存新生政權的目的,其前提就是要通過出兵朝鮮、決心與美國單獨作戰來取得斯大林的信任。[21]

結 語

中國出兵朝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參與并解決國際事務、處理重大危機。在外部條件的不斷變化下,中國出兵決策過程曲折復雜。但是中國領導人在決策過程中審時度勢,冷靜分析局勢,始終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原則。冷靜處理分析美國軍方的叫囂和蘇聯方面的壓力,最終做出了抗美援朝這一歷史性決策。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憑借頑強的斗志和出色的戰斗本領,迫使資本主義的頭號軍事強國美國不得不進行停戰談判。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同時也贏得了莫斯科方面的信任,給予中國大量經濟建設的支援。今年是中國出兵朝鮮的七十周年,隨著歷史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我們更應該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當國家的核心利益受到侵害時,要堅決地聲明自己的立場,擺出自己的底線,對侵犯中國主權安全的行為絕不姑息。

【參考文獻】

[1] 《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第51頁。

[2] 《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第158-159頁。

[3] 什特科夫致葛羅米柯電,1950年9月29日。

[4] 王焰等編:《彭德懷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403頁。

[5]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M]第三版。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第307頁。

[6] 《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第247、248頁。

[7] 王焰等編:《彭德懷傳》[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405-406頁。

[8] 王焰等編:《彭德懷傳》[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47頁。

[9] 《艾奇遜回憶錄》上冊,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第265頁。

[10] 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伍修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發言。

[11] 韓國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朝鮮戰爭》第一卷 第28頁。

[12] 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報》

[13] 沈志華著:《冷戰在亞洲》2015年 第298頁。

[14]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M]第三版。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第326頁。

[15]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第419-429頁。

[16] 《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第245頁。

[17] 彭敏主編:《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5頁。

[18] 沈志華著:《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M]第三版。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第286頁。

[19] 《人民日報》1950年2月16日-25日。

[20] 《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252、326頁。

[21]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M]第三版。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第327頁。

作者簡介:田佳琪(2001.10.28),男,漢族,籍貫:河北省石家莊市,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學2019級

猜你喜歡
朝鮮戰爭斯大林毛澤東
抗美援朝,毛澤東立國之戰
1949,毛澤東點將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吳自立“鬧事”與毛澤東復信
朝鮮戰爭的結局為什么停在三八線
關于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朝鮮戰爭的思考
斯大林猝死之謎
朝鮮戰爭
鐵托和斯大林的一場生死沖突
關于朝鮮戰爭的若干史實考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