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樣腺癌的18F-FDG PET/CT及病理特征分析

2020-12-30 08:21梁子威李培杰王國林王華濤諸歡顏
中國醫學裝備 2020年12期
關鍵詞:胃竇腺癌免疫組化

梁子威 李培杰 趙 葵* 王國林 王華濤 顏 晶 諸歡顏

肝樣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是一種罕見的發生于肝臟以外器官的特殊類型腺癌,在病理學和免疫組織化學上與肝細胞癌相似,具有高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的特點[1-3]。胃肝樣腺癌具有侵襲性強、預后差、易發生肝臟及淋巴結轉移等特點,目前已知最容易受累器官為胃,還可分布于肺、腸道、子宮和膀胱[1,4]。

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multi 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最常用的常規影像學檢查手段,但HAC因其病例數量稀少,目前國內外關于HAC的影像學的報道尚不多見。為此,本研究對經術后病理及活檢病理證實為HAC的患者術前行18F氟代脫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CT(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其PET/CT表現,旨在探討HAC的生物學及影像學征象,提高影像學及核醫學醫師對特殊類型疾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7年9月至2020年5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8例經術后病理及活檢病理證實為HAC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齡32~80歲,平均年齡(60±3.1)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行手術治療且具有完整的臨床及病理信息資料;②術前行全身PET/CT檢查,且PET/CT檢查和手術時間間隔≤2周;③術后病理和免疫組織證實為HAC。

(2)排除標準:①未行PET/CT檢查;②僅術后行PET/CT檢查;③肝臟為原發的可疑HAC。

1.3 掃描設備與藥物

采用德國Siemens Biograph 16型PET/CT。18F-FDG由德國Siemens公司Eclipse加速器FDG4模塊合成,放射化學純度>98%。

1.4 檢查方法

患者檢查前空腹>6 h,檢查時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3.0~11.0 mmol/L),按3.7~4.44 MBq/kg體重靜脈注射18F-FDG顯像劑,60~90 min后采用18F-FDG PET/CT進行數據采集,掃描前5 min飲溫水500~800 ml充盈胃腔。CT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50 mA,層厚5 mm;PET掃描采集時間為每個床位1.5~2 min,螺距為1.375,工作站進行處理后最終獲得CT、PET及18F-FDG PET/CT融合圖像。

1.5 圖像分析

分別由兩位有5年以上PET/CT診斷經驗的醫師單獨閱片,根據18F-FDG PET/CT三維圖像確定18F-FDG異常攝取灶的位置,在病灶18F-FDG攝取最高的橫斷面上勾畫感興趣區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獲得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作為分析數據。

2 結果

2.1 臨床病理信息

8例胃HAC患者術前有7例患者的血清AFP升高(41.9~5330.2 ng/ml),其中3例>500 ng/ml,僅有1例患者的血清AFP在正常范圍(5.9 ng/ml)。術前18F-FDG PET/CT檢查提示病灶分布為:胃5例,肺2例(其中1例為肺及胃同時累及),直腸1例,小腸1例,可疑腦轉移1例(無病理證實)。所有患者均行相應部位病灶切除,術后病理示6例提示存在淋巴結轉移,2例提示網膜及腹膜轉移,2例提示脈管癌栓,1例提示神經侵犯。8例患者臨床信息見表1。

2.2 18F-FDG PET/CT表現

在8例HAC的患者18F-FDG PET/CT表現中,病灶分布以胃為主(5例),其中3例位于胃竇,1例位于胃體小彎,1例位于賁門及胃底,臨床分期均為Ⅰ期;2例為肺內,均為上肺,其中1例合并小腸累及;直腸1例。病灶SUVmax范圍在4.3~25.2,其中1例患者為小腸鏡檢提示多灶性HAC,18F-FDG PET/CT測量小腸SUVmax為2.7。

8例HAC患者肺內18F-FDG PET/CT表現中患者左肺下葉肝樣腺癌18F-FDG PET/CT影像,SUVmax為25,見圖1。

圖1 患者左肺下葉肝樣腺癌18F-FDG PET/CT影像

8例HAC患者胃竇肝樣腺癌18F-FDG PET/CT表現,SUVmax為5.2,見圖2。

圖2 患者胃竇肝樣腺癌18F-FDG PET/CT影像

表1 8例肝樣腺癌患者臨床資料及18F-FDG PET/CT表現

2.3 病理及免疫組化表現

2.3.1 鏡檢

8例HAC患者部分大體病理及高倍鏡病理。①5例胃HAC中,4例為潰瘍型癌,1例為隆起型癌(位于胃竇);②組織學分類為中-低或低分化LAUREN型,部分伴印戒細胞癌;③浸潤深度中,3例為黏膜下層,2例為漿膜下層;④2例提示網膜及腹膜轉移,2例提示脈管癌栓,1例提示神經侵犯;⑤2例肺HAC均為低分化腺癌為主,其中小部分鱗樣分化,部分HAC樣分化部分表達為HAC;⑥直腸病例1例,表現為灶性HAC分化。

在左肺下葉HAC中,SUVmax為25.2,腫瘤組織呈器官樣排列,以實性、巢狀為主,含有血竇結構,細胞胞漿較豐富,略呈嗜酸性,伴空泡樣變,細胞核異型、核膜皺褶,可見假包涵體。在胃竇HAC中,SUVmax為5.2,腫瘤組織呈片狀、粗條索狀、巢狀排列,區域見類似血竇結構,局灶呈腺樣,胞漿較少、略嗜酸性,細胞核異型、可見核仁,見圖3。

圖3 患者肺腫瘤病理及免疫組化圖

2.3.2 免疫組化

8例HAC患者部分大體病理及高倍鏡病理中,5例胃HAC中,4例為潰瘍型癌,1例為隆起型癌(位于胃竇);組織學分類為中-低或低分化LAUREN型,部分伴印戒細胞癌;浸潤深度:3例為黏膜下層,2例為漿膜下層;2例提示網膜及腹膜轉移,2例提示脈管癌栓,1例提示神經侵犯。2例肺HAC均為低分化腺癌為主,其中小部分鱗樣分化,部分HAC樣分化部分表達為HAC;直腸病例1例,表現為灶性HAC分化。

在左肺下葉HAC患者中,免疫組化Hepatocyte(+)、AFP(+)提示具有肝細胞分化,免疫組化CDX2(+)提示具有消化道腺體分化。在胃竇肝樣腺癌患者中,免疫組化Hepatocyte(部分+),GPC-3(散在+)提示具有肝細胞分化,該腫瘤其他區域可見經典胃管狀腺癌。此例為混合型胃癌,部分為肝樣腺癌,見圖4。

圖4 患者胃腫瘤病理及免疫組化圖

3 討論

HAC最初于1970年被shikura等[5-6]報道,描述為促癌胎蛋白(AFP)產生的一類腫瘤。Arora等[7]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將一類MRNA和AFP(+),Heppar1(-)的胃腺癌分為三型,Ⅰ型為HAC,Ⅱ型為胎兒型胃腸道腺癌,Ⅲ型為傳統的胃腺癌。

HAC無明顯特征性臨床表現,胃HAC患者臨床表現與傳統胃腺癌相似,主要癥狀為腹痛,肺內HAC患者可表現為胸痛,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僅在體檢中發現血清AFP升高。本研究8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的術前血清AFP升高(41.9~5330.2 ng/ml),其中3例>500 ng/ml,僅有1例患者的血清AFP在正常范圍(5.9 ng/ml),這與Motoyama等[1]報道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在2例血清AFP較高的患者同時伴有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升高,分別為AFP 916.5 ng/ml,CEA 29.7 ng/mL和AFP 5330.2 ng/ml,CEA 9.8 ng/ml,這2例患者免疫組化均提示部分(CEA+),而在其他未表達(CEA+)的患者中未見血CEA升高。

HAC多見于老年患者,中位年齡為63歲,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為2.3∶1[8]。本研究的患者男女比例為7∶1,與文獻報道相差較大。腺癌可原發于胃、膽囊、結腸、子宮、肺、膀胱、食管等部位,而以原發于胃(83.9%)的胃HAC最常見[9]。本研究中患者由于病例數相對較少,后續研究中會進一步分析統計。

在18F-FDG PET/CT表現及鑒別診斷中,有文獻[10-13]報道胃腺癌的Ⅰ期SUVmax為3.28±1.22和4.6±2.9,而本研究患者Ⅰ期SUVmax為4.7~9.2,高于文獻報道的胃非粘液性腺癌,提示有診斷差異。18F-FDG PET/CT檢查由于18F-FDG能夠顯示腫瘤細胞代謝,HAC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較低,具有葡萄糖高代謝的特點,SUVmax普遍較非粘液性胃癌高,并存著顯著性差異,與Seo等[14]和鄭紅娜等[15]報道相似。肺內HAC較罕見,相關18F-FDG PET/CT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2例患者SUVmax為9.1和25.2,相差較大。肺內HAC主要表現為腫瘤組織呈器官樣排列,以實性、巢狀為主,含有血竇結構;細胞胞漿較豐富,略呈嗜酸性,伴空泡樣變;細胞核異型、核膜皺褶,可見假包涵體;形似肝細胞性肝癌。免疫組化Hepatocyte(+)、AFP(+)提示具有肝細胞分化,CDX2(+)提示具有消化道腺體分化。

HAC惡性程度很高,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進展迅速,本研究大部分病例發現時即伴隨淋巴結轉移。肺內病灶以縱膈和肺門淋巴結為主,胃HAC以胃周、后腹膜及腸系膜淋巴結為主,直腸病灶累及盆壁和雙側腹股溝淋巴結,不論是否發生轉移,手術切除仍是HAC主要根治性治療方式。根據Wang等[16]報道,根治性切除可以延長患者生存時間,Nagai等[17]報道,HAC患者生存期為4~27個月,本研究8例患者均接受手術切除聯合術后化療,目前已有4人死亡,尚需繼續隨訪其他患者。

4 結論

HAC是一種少見的特殊類型癌,預后差、分布廣泛,特征是血清AFP升高。18F-FDG PET/CT檢查提示可疑胃癌、肺癌、結腸癌等伴有較高SUVmax攝取,結合血清學AFP檢查及臨床相關資料,排除肝原發肝細胞癌可能性后,均要考慮HAS的可能性,提示臨床要盡早進行活檢明確病理,因原發于胃的HAS最常見,故應立即行胃鏡檢查。核醫學醫師應利用好18F-FDG PET/CT檢查的優勢,提高對HAC的認識,做到早期發現、早診斷。

猜你喜歡
胃竇腺癌免疫組化
云南地區多結節肺腺癌EGFR突變及其臨床意義
十二指腸腺癌88例臨床特征及相關預后因素
超聲引導下針刺足三里穴對胃竇收縮功能的影響:隨機對照研究
免疫組化病理技術及質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夏枯草水提液對實驗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治療作用及機制研究
經腹胃充盈超聲造影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動力障礙的價值探討
胃腺癌組織eIF3a 和MMP-12 表達的研究
嬰幼兒原始黏液樣間葉性腫瘤一例及文獻復習
結直腸癌組織中SOX9與RUNX1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超聲診斷中晚期胃竇癌的價值與影像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