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天授三年武曌異體字戎州碑考釋

2021-01-01 02:12陳安艷
雨露風 2021年10期
關鍵詞:李莊石碑

摘要:宜賓市博物院藏有唐天授武曌異體字戎州碑一通,出土地點在李莊。該碑中出現異體字“則天文字”?!叭种輬觥眲t證明:李莊在武周王朝時為重要的“蕃漢互市”貿易地。

關鍵詞:石碑;則天文字;李莊;戎州場

宜賓市博物院藏有唐天授武曌異體字戎州碑一通。碑為不規則長方形,高73厘米、寬34厘米、厚8厘米,砂石質。碑石風化嚴重,正面邊緣磕損,左上部殘缺一小塊,下部碑文已殘佚;背面凹凸不平。碑文楷書,豎書三行,每字約8厘米見方,碑文內容為“維天授三年太歲壬辰一月丁卯三月十二日戎州……”

該碑為羅伯希捐贈給宜賓地區文化館。羅伯希(1900—1953),南溪縣李莊人,開明紳士,書法人士,收藏愛好者。1940年,與李莊其他開明士紳一道,對積極促成同濟大學及中央研究院等機構遷至李莊,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1941年,中央研究院遷至李莊,他便與董作賓、王獻唐、劉師德等金石家過從甚密,并參與研究院的考古工作。

碑文中“天”“授”“年”為異體字。這是該碑刻的一大發現,為研究“則天文字”這一重要文化現象提供了珍貴資料?!疤焓凇笔俏鋭t天稱帝后的第一個年號,“天授三年”即公元692年,“卯月”,為二月。這塊碑刻文字以楷體方折筆畫為主?!疤臁弊中谓咏岸弊?,左右兩邊是彎曲的線條;從筆形來看,新造字“天”基本就是《吳禪國山碑》中的形體,是“天”字的金文、篆文字形,是“依于古體”的復古字?!笆凇弊中斡伞昂?、久、天、王”四個部件組成,其中“天”為省寫,施安昌認為其寓意是“天賜嘉禾,久為君王”?!澳辍弊质乔f萬,意為江山社稷萬年永固。

像這樣的則天文字共有多少個,目前學術界主流的看法是故宮博物院施安昌的18字說,其中包括兩次對“月”字的改寫。即“從載初元年(689)到長安四年(704)為期15年,前后5次修改(分為五期)共制18字”。本碑刻中“天”“年”為第一期造字,“授”為第二期造字。

則天文字的出現是武則天時期政治、文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帝王造字現象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例。在武則天稱帝期間的十五年(690—705)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很多石刻、碑帖、佛經等都有則天文字的身影。則天文字在西南地區的流行,說明唐代漢文化在西南地區的廣泛傳播?,F存的這塊西南邊疆武周時期的碑刻充分證明了這些。

這塊碑刻的發現地點在李莊,李莊位于宜賓市東郊下游19公里的長江南岸,是水陸交通要道?!拔宄叩馈薄澳弦牡馈薄安桉R古道”途經此地。自古為川南通往滇、黔的驛道,是川南商貿、文化、經濟重地。李莊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400余年?!独钋f鎮志》記載:“古時為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僰人聚居之地。南北朝時,大同六年(540),置南廣縣和六同郡,郡縣同治李莊驛。隋朝因避隋煬帝名諱,改南廣縣為南溪縣。唐初,武帝元年至貞觀中(618—632),南溪縣屬戎州,為州、縣治所。至太宗貞觀六年(633)遷州僰道(今宜賓城)?!痹谖渲芡醭瘯r期,李莊,西邊有西域各國,南邊有南詔(云南及越南、老撾北部等地)等邊疆王朝和少數民族部落。當時作為縣治所在地的李莊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

這塊碑刻為研究唐代西南戎州的社會經濟貿易活動情況提供了珍貴的佐證資料。此碑刻載“戎州場”,所謂“場”,含義較多,本身即有“集”“市集”的意思?!短屏洹酚涊d:“武周時期……茶馬互市、茶絹互市應運而生,許多邊疆胡漢結合部成為著名的榷場、互市,胡漢商貿活動繁榮。武周政權對其也極為重視,光宅中(684年),改為通市監,后復歸,為互市監。諸互市監各掌諸蕃交易之事,丞為之貳?!蹦敲?,當時的“戎州場”是榷場還是互市場呢?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馮金忠在《榷場的歷史考察》中指出:“榷場的概念在唐代出現。但此時的榷場,存在時間很短,且與后世一般意義上的榷場概念也是不同的,指的是征榷專賣機構(或場所)?!倍ナ凶鳛樽怨乓詠碇性嗯c周邊各民族(或政權)進行商業貿易的重要形式,出現很早,始于西漢初開設的“關市”。隋唐時,在京師設四方館,名隸鴻臚寺,“掌其方國及互市事”,而在邊地設立互市監,掌管互市事宜。武周王朝時的邊疆政策是降則撫之,叛則討之,堅決反對各民族之間的侵擾。因此當時西南邊疆民族關系是比較融合的,吐蕃、南詔等少數民族部落(或政權),皆臣屬于武周。李莊的“戎州場”,可能當時也稱“榷場”,應是官府主導控制的征榷專賣場所,為中原內地與周邊各民族(或政權)進行商業貿易的場。其本質認定為“互市場”比較確切。

這塊碑刻為蕃漢互市貿易的實物證明?!短屏洹肪矶疲骸皾h、魏已降,緣邊郡國皆有互市,與夷狄交易,致其物產也。并郡縣主之,而不別置官吏?!蓖瑫r《唐六典》記載:“武周時期,中原地區與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類型有差異,中原的農耕經濟盛產農產品,但缺乏畜產品,特別是作戰所需之良馬勁駒;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游牧經濟類型決定其畜產品豐富,但其他生產、生活資料匱乏,其迫切需要漢地的茶葉、絲綢、瓷器、鐵器等生產、生活資料?!庇衫钋f所處便利地理位置和其悠久的歷史足以證明:李莊具備成為中原農副產品與邊疆畜產品及各地特產物資中轉集散地。

“戎州場”的設立在客觀上對邊區交換的發展起了保護和促進作用,使落后的蕃族地區與相對發展的內地之間,在生產、生活諸方面相互交流、互相補充。這種商品經濟的刺激和滲透,直接推動了武周朝邊疆民族的演化過程和民族融合的發展,溝通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

總之,這塊唐天授三年戎州碑,值得武周史和西南史愛好者和研究者進一步探討。

作者簡介:陳安艷(1983—),女,陜西旬陽人,本科,助理館員(初級)。

參考文獻:

〔1〕宜賓市翠屏區李莊鎮人民政府.李莊鎮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2〕王維坤.武則天造字的分期[J].文博,1998(04).

〔3〕蔣愛花,安劭凡.“武周新字”研究情況概述[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

〔4〕藍勇.西南歷史文化地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6〕劉海霞.武則天時期唐朝的封授失誤與邊疆危機[J].文山學院學報,2016(08).

猜你喜歡
李莊石碑
文獻紀錄片《中國李莊》開機
消失的亞特人之黃金山谷
李莊抗戰文化與旅游開發
悠久又多樣的碑
淺析刑事辯護律師調查取證權
李莊抗戰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路徑研究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在李莊
忘記墳
雷公奇遇記之石碑說話
“李莊案”全程大揭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