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研究
——以《格丹格言》為例

2021-01-02 19:37陳秋如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譯語格言譯者

陳秋如 李 虎

(西南石油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少數民族典籍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多年來,學者開始廣泛研究其外譯本,但對象多為民歌、史詩和神話。格言詩是藏族文學作品的典范,其英譯研究卻十分有限,并且都集中于流傳最廣的《薩迦格言》,而對于藏族四大格言詩集之一《格丹格言》的研究卻寥寥無幾。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讓民族文化走出國門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在生態翻譯學指導下,從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分析《格丹格言》英譯中的適應與選擇問題。

一、生態翻譯學概述

21 世紀初期,胡庚申在達爾文提出的“優勝劣汰”的基礎上,汲取東方的生態智慧,提出生態翻譯學。這是中國首次由本土學者提出的原創性翻譯理論,既有全球的因素,又體現出中國特色,對翻譯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作為一種新興的翻譯研究范式,“生態翻譯學是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進行綜觀的整體性研究”[1]。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翻譯過程是譯者的適應和選擇:適應是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包括原文、原語和譯語;選擇包括對翻譯生態環境適應程度與對譯本最終行文的“選擇”[2]234。翻譯方法為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三個維度融會貫通,最終實現原文和譯文的平衡[2]235。

二、基于生態翻譯學的《格丹格言》英譯研究

《格丹格言》被譽為警世格言,作者是藏族著名的哲學家班欽·索南扎巴。每首詩分為兩句,句式排列對仗工整。第一句概括現實生活場景,表達全詩中心思想,體現出一定的抽象性和哲理性;后一句借用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作比,形象生動地再現全詩的中心思想,便于讀者理解。首版為藏語,漢譯本1986 年出版。譯者李正栓2013 年根據漢語譯本將其翻譯成英文,收錄進《藏族格言詩英譯》,成為少數民族典籍外譯的重要一例。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兩者在語法、語音和文字等方面各不相同,譯者不宜追求與原文的嚴格對應,而應該做出適應和選擇。例如:

原文:愚者所得不從正道,不合法理哪能美妙。

請看狐貍騙取王位,獸王獅子把它殺掉。

譯 文:Fools’ gain is from an illegal way. How can they be good and gay?

Pray mark the fox got the throne by cheating And was killed by the lion, the animals’ king.[3]134

《格丹格言》句式排列工整對仗,作者善用押韻,具有音律美,譯者要從語言維考慮如何適應并傳遞原文的音律美。在本詩中,作者采用/aaba/的押韻模式,即第一、二、四句押尾韻/ao/,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節奏感。李正栓以/aabb/的押韻形式翻譯這一段,前兩句押/ei/韻,后兩句押/??/韻,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由于漢語與英語存在差距,雖然原文和譯文的押韻模式并不完全對等,但譯者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詩的音律,在符合譯語生態的情況下,傳達出原文的音律美,保護原語生態的同時,實現了譯語生態平衡。

原文:請看珍貴檀香勝于黃金,竟有愚人把它燒成木炭。

譯文:Pray mark the precious gold-like sandalwood Which fools burn it to charcoals as wood.[3]125

在《格丹格言》中,作者運用了大量修辭手法,如比喻和類比等。在本節詩中,作者將檀香與黃金對比,凸顯檀香的珍貴,但并未使用明顯的比喻標志詞,如“像”“好比”“如同”等。在譯文中,李正栓將這種隱含的比喻關系明示出來,將“檀香勝于黃金”譯為gold-like sandalwood,便于讀者理解,同時達到了譯語生態的平衡。在句法方面,中文句法注重意合,英語句法注重形合。本句由兩個分句構成,小句之間用逗號隔開,表示并列關系。李正栓將兩個分句進行整合,處理成一個定語從句,修飾先行詞sandalwood,譯文的結構更加緊湊,符合譯語生態環境的要求。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翻譯是跨文化的交流,譯者要具備文化意識,注意由于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努力保護兩種文化生態的和諧[4]?!陡竦じ裱浴分械奈幕撦d詞承載了藏族或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反映當地人民的精神生活。例如:

原文:愚者如果一次窮困,就象酥油小燈燃盡。

譯文:If the fool is for once down and out, He is like the buttered light burning out.[3]135

人類的思維存在共性,文化負載詞雖然代表特有的文化,但不同的文化也有共通之處,這是文化偶合現象。譯者可以利用目的語文化中的對等概念翻譯[5]。酥油是具有高原地區特色的食物,除了可以食用,還可用來點燈照明。在譯語文化中,雖然沒有與“酥油”完全對等的概念,但是黃油(butter)是從牛奶中提煉出的一種脂肪,其主要成分和“酥油”十分相似,并且在英語國家中使用十分廣泛。李正栓將“酥油”譯為目的語環境中人們經常食用的黃油,便于讀者產生文化共鳴,有利于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的傳播。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與選擇應明確全文的交際目的,注意把握語言及文化層面形式和內涵的交際目的,盡可能維護兩種語言的交際生態[2]237。例如:

原文:請看閻王露出笑臉,就是準備奪人性命。

譯文:When Yama shows his smiling face, He will take people to Death’s place.[3]144

在佛教文化中,人和動物的生老病死都由閻王操控,生靈死后,肉身留在凡間,魂魄便由“黑白無?!睅У疥庨g。李正栓將“閻王”譯為Yama,來自梵語“Yamaraia”的音譯。譯者考慮到譯語讀者可能對梵語或佛教文化不夠熟悉,于是還將“奪人性命”轉化為“將人帶到死亡之地”(take people to Death’s place),而不是直譯為kill people。譯者兼顧格言詩的內容和形式,使兩者實現有機統一。格言詩有篇幅限制,因此譯文把最后一句的翻譯與“閻王”的翻譯有機結合,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保留原語文化特色的同時,考慮格言詩形式的限制,以維護譯語的交際生態。

原文:六面童子殺羅漢阿爸,自己也因而罪孽無窮。

譯文:The six-faced child killed the arhat his father, Thus falling into endless sins in continuance.[3]127

賴斯根據語言功能把文本分為信息類、表情類和操作類三種類型[6]?!陡竦じ裱浴繁蛔u為警世格言,教人明辨智與愚,采用詩歌的形式,語言具有一定的審美性,屬于操作類和表情類文本。翻譯《格丹格言》是為了促進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同時溝通各民族人民,包括世界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促進文明間的溝通和理解,讓少數民族文學走向世界。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兼顧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能力,否則將不利于譯文的傳播。在佛教文化中,六面童子是八大天之一,由文殊童子化現,有六面二臂。李正栓將其譯為six-faced child,“六面童子”的形象躍然紙上,生動地顯現在眼前,激發了目標語讀者的想象,達到了交際目的,有利于保護原語生態,又適應了譯語生態。

結語

本文以生態翻譯理論為指導,探討譯者在翻譯《格丹格言》時如何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的問題。在語言維,譯者巧用押韻,保留了原文的音律美,同時對原文的修辭手法及句法做出了靈活處理;在文化維,譯者根據文化偶合現象,借用譯語文化中的詞匯翻譯文化負載詞;在交際維,譯者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兼顧格言詩形式,激發讀者的想象,照顧了讀者的理解能力。

猜你喜歡
譯語格言譯者
格言·語錄
格言
格言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關于卡特福德翻譯理論的思考
關于量詞的日中機器翻譯規則的研究
淺談“說”的翻譯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