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科學技術進步對信息傳播發展的影響

2021-01-02 19:37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傳播者科學技術媒介

王 琨

(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媒介技術的革新和促進

媒介的發展史截止到今天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電子傳播時代和信息時代[1]23。相應的媒介技術也對應為五個階段:口語媒介技術、文字媒介技術、印刷媒介技術、電子媒介技術和新媒體媒介技術。

媒介這個傳播學名詞有兩個基本含義:第一,指承載信息傳遞功能的物質;第二,指從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傳媒機構[1]115?!艾F代傳播學之父”施拉姆對媒介的定義是: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媒介技術作為人類知識、思想的載體,它的發展對于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傳承至關重要,科學技術的進步幾乎可以說是決定了媒介技術的革新。

(一)口語媒介技術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在遠古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要與其他社會成員交流。在漫長的時期里,人類只能依靠動作、表情等來了解他人傳遞的信息。隨著勞動和生活中的需要,人類發明了語言。

口頭傳播技術給人類提供了將日常經驗,甚至知識是文化傳遞給下一代人的手段。它的出現也加速了宗教、文字、音樂、藝術等的出現。但口語傳播技術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口語傳播的傳播距離僅僅局限在聲音可被聽見的范圍之內,二是口語傳播技術在時空上不可靠、不穩定。

(二)文字媒介技術

口語傳播技術需要人面對面的傳播,它無法突破時空上的限制,而文字書寫媒介技術打破了這一局限。文字傳播使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傳播成為可能,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傳播的范圍并保障了傳播內容的準確度。早在史前洞穴畫時期,人類就已經為試圖可靠地保存知識并克服口頭傳播限制而努力。關于記錄并保存信息,目前最早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的埃及和古代蘇美爾。而在五千年的中國氏族社會,人們也已經使用了簡單的符號和文字,到了距今大約三千年的殷商奴隸社會,中國的文字水平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能夠較為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和描述客觀事物[2]204-206。

(三)印刷媒介技術

印刷技術可以說是大眾媒介和現代媒介的起點。在唐朝的時候,約公元7 世紀,就出現了雕版印刷術,而且這種雕版印刷術在唐中后期已普遍使用。北宋時期,約公元11 世紀,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大大縮短了印刷時間。

印刷媒介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方式,這種改變可以稱之為革命性的改變。它導致了傳播內容的變化,更多世俗的、實用的和通俗的作品,以及政治或宗教的小冊子和傳單的出現,曾對中世紀社會的轉變產生過影響。

印刷術的發展使得知識的儲存和傳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大約在15 世紀,印刷術被成功地運用在文本復制上,取代了手寫方式,把一大部分知識分子從繁重的手抄勞動中給解放了出來,知識與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得到了極大拓展。

(四)電子媒介技術

隨著19 世紀電磁學的發展,電子媒介技術迅速發展并應用了起來。電子媒介使得信息從單一的文字傳播發展成為文字、聲音、形象等多維傳播。在空間上,電子媒介大大縮短了傳播的時間,提高了傳播的效率。電話技術和電報技術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電子媒介技術,人們把所要傳播的信息嵌于電磁之中,使得傳播信息的速度和質量獲得了極大提升。

(五)新媒體媒介技術

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被廣泛應用于傳播領域,促進了新媒體媒介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傳播的一個最主要基礎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具有數字性、融合性、交互性、超時空性、無限性等特征。

如果沒有電磁學的發展,電子媒介技術就不會出現,就更不會有后來的網絡新媒體技術。也就是說,媒介技術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從媒介演變的五個階段可以清晰看出科學技術引導著媒介技術的革新,而媒介技術的改變又帶來了整個傳播方式的改變。最能證實這一結論的是從印刷媒介技術的出現開始,到后來的電子媒介技術和新媒體媒介技術(又稱網絡媒介技術)。在此期間,科學技術對于媒介技術的革新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傳播者的改變

傳播者即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主動發出者,是位于傳播起點的個人、組織、社會的混合體??茖W技術的進步推動媒介技術的革新,從而使整個傳播系統發生了巨變,這必然也會引起傳播者的改變。

(一)傳播主體的改變

在電子媒介時代之前,傳播的主體主要是統治者或統治階級,這種傳播基本上是單向的、自上而下。隨著電子媒介和新媒體媒介技術的普及,傳播的主體新增了媒介機構、社會團體和個人,這時傳播就出現了雙向性、交互性等特點。傳播主體的增加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大眾成為傳播者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信息生產力的解放

在過去的傳播時代,一條信息的傳遞可能需要龐雜的機構或團體去制作、傳播,這中間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信息生產力極為低下。作為普通百姓的個人,很難把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實現大眾傳播。在當時,大眾信息傳播是統治階級的私有,即使在媒介技術發展相對較快的19 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印刷時代,信息的傳播主動權也被掌握在官方和極少數傳媒大亨的手中。然而,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傳播的渠道發生了改變,傳播主體也就發生了改變。無論利用什么樣的終端設備,只要能接入網絡,你就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這就使得整個社會的傳播者變多,信息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

(三)傳播者主體的參差不齊

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雖然信息生產者(即傳播者)的數量極大增加,信息生產力得到解放,但由于人人都能夠成為傳播者,傳播者的素養、傳播信息的真實性不能夠得到保證。以前的傳播時代,傳播主體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也經受過專業的技能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素養,所傳播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真實性,能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如今,除了真實的、正確的信息,網絡上還有詐騙、假信息以及語言網絡暴力,造成了很多不良社會影響,人們對于網絡上信息的真實性存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降低,這足以見得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一柄雙刃劍,人們在運用新技術時應審慎選擇,揚長避短。

三、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受眾的改變

受眾指信息的接收方,科學技術對于受眾的改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知識背景的改變

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近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之前,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多帶有神秘主義和宗教色彩,他們對世界事物的認知總是要依靠在今天看起來并沒有什么聯系的超自然主義解釋。工業革命以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自身的需求被正視,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受眾也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和一定的批判性,他們不再盲目信從傳播者所說,而是逐漸有了自己對于事物的判斷。

(二)信息接收的機會更加平等

在印刷媒介傳播技術普及之前,信息是由高等階級第一時間所獨享的,普通百姓可能要很久之后才能獲得信息,或者到最后都不能得知這些信息。在中國古代,普通百姓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是坊間傳聞,然而這些坊間傳聞的時效性不強,真實性難以保證。

在印刷媒介技術成熟之后,大眾傳播才真正發展起來,尤其是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信息的時效性、真實性得到保證,使人們接收信息的機會更加平等。

(三)信源的增多使得受眾更加理智

新媒體時代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人們獲取同一條消息的渠道增多。對于同一條消息,不同的渠道有著不同的維度,這樣有助于受眾對于信息的全方位、多維度把握。這種多渠道、全方位、多維度的把握使得受眾對消息的判斷更為準確和理智。

(四)“容器人”

“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3]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表達了對電視和網絡媒介的擔憂。中野收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用“容器人”這一形象的說法描述了媒介技術發展到今天的現代人的行為特點?!叭萜魅恕笔且环N依賴媒介而生存的病癥現象。他們沉溺于大眾媒介所營造的擬態環境之中不能自拔,忽視客觀現實的社會互動,具有孤獨、封閉的社會性格。

不得不說,“容器人”的出現是現代媒介技術的發展給大眾傳播的受眾帶來的負面影響。媒介技術的革新,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受眾帶來了地位的提升和成為傳播者的機會,但是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和理性規避新媒體技術的負面影響。

四、科學技術進步對傳播內容的改變

(一)偽科學的內容減少

在科學技術獲得長足發展的近代,隨著媒介技術的革新,科學的傳播也獲得了發展。自從科學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主題之后,科普的風潮逐漸覆蓋了整個人類社會。人們對于科學的向往和追求,使得占星術之類的偽科學的生存空間很大程度上被壓縮了。人們愿意了解科學、親近科學,甚至科學成了事物是否具有正確性、真理性的代名詞。

(二)內容碎片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有機會接收到這個星球上任何一個地方所發生的新聞。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但人們往往沒有充足的時間去仔細地了解每條新聞的具體內容。因此,信息就會呈現碎片化的特征,這也是新媒體的特點之一。當下的人們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擁有的時間被分割,很難抽出整塊的時間接受長篇大論的信息,信息也在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實現碎片化。

(三)對傳媒“議程設置論”的沖擊

“議程設置”是指大眾媒介對某些事件或問題的強調程度,同受眾對其重視程度構成了強烈的正比關系[2]353。新媒體媒介技術的出現使得傳播內容豐富多彩,尤其是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個性化推薦,使得每個人所認為的新聞頭條都有所不同,對傳媒的議程設置的功能產生了相當大的沖擊。

五、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傳播效果的改變

(一)從子彈論到雙向互動

對于早期媒介的傳播效果,傳播效果的研究史中通常用子彈論來描述。施拉姆曾對子彈論做過如下概述:“傳播似乎可以把某些東西注入人的頭腦,就像電流使電燈發出光亮一樣直截了當?!保?]20 世紀初至20 世紀30 年代末是傳播效果研究的初級階段,也是大眾報刊、電影、廣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人們對大眾媒介的影響力既給予厚望又深深擔憂,認為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傳播的信息就像子彈一樣擊入受眾的身體,而受眾沒有辦法拒絕,也不能完全按照傳播者所期待的那樣產生相應的效果。

隨著新媒體媒介技術的發展,人人都能成為傳播者,所以現在的傳播活動已經不能認為是傳統媒體對受眾的單方面傳播了。受眾在一段傳播活動中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有機會主動去反饋、評論,在此過程中受眾也完成了角色轉換,成為傳播者。這種允許受眾去質疑的傳播效果,雖然在權威性上不如傳統媒體,但是可以聆聽不同的聲音,匯集萬千人的智慧,這對于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

(二)突破時空的枷鎖

基于網絡技術的新媒體傳播技術,它的傳播速度和保存時間必定要比傳統媒體強得多。信息傳播,最關鍵的就是速度和廣度。如今,有任何一條社會新聞需要傳播給大眾,可以說這邊剛發生,千里之外的受眾就可以通過新媒體接收到消息,這種速度和廣度是傳統媒體無法達到的。如傳統的紙媒大眾報刊,從制作到發行,起碼也要到第二天。

再說保存時間。古時候,人們為了把一些信息長久保存下去,將其雕刻在青銅器或動物的甲殼之上,這種方法雖然能保存較長的時間,但費時又費力。到了近現代,無論人們怎么妥善地保管書籍,也抵不過漫長時間的侵襲,最終書籍還是發黃變脆甚至腐敗損壞。但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為人們提供了新的保存方法——光盤技術,正是光盤技術的應用使得信息得以長時效、高質量保存。

這種方式打破了時空界限,為人類文明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技術支持。

(三)新聞有效時間縮短

在傳統的傳播媒介時代,人們接收到的信息非常有限,這使得人們對于一則重要信息的記憶會非常持久。如今,信息以指數級別爆炸式增長,人們每天都要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這就導致一條信息很難在人們的腦海中存在太久,一條信息的效用比之前的傳播媒介時代縮短很多。海量信息鋪天蓋地的傳播使得當下的人們很難專注于一則或幾則信息,人們往往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則信息,這樣傳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結語

雖然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信息傳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人類社會獲得了進步和發展,但我們也不應忽視科學技術給信息傳播的各個方面帶來的許多負面影響。在將來,如何克服這些負面影響,使媒介技術更好地為信息傳播作貢獻,不僅應成為一個技術命題,更應是一個哲學命題。

猜你喜歡
傳播者科學技術媒介
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你也是傳播者嗎?
時傳祥紀念館:做好三種精神的記錄者和傳播者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2)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引導者 傳播者 擔當者——新年寄語《人大建設》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書,最優雅的媒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