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紫陽書院的當代價值研究

2021-01-07 10:01蘆潔媛
銅陵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徽州書院學術

蘆潔媛

(黃山學院, 安徽 黃山 245041)

書院作為封建時期,我國平行于官學、私學的一種特有的文化教育組織形式, 正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唐代初期,書院開始萌芽。松洲書院是我國目前有記載的第一所教學功能較為齊全的書院,它以士民和生徒為服務對象,自此書院完成了從服務個人到面向公眾的過渡[1]。書院成為了我國士人開展學術研究、文化傳播等活動的場所。 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書院在清朝末年被近代學堂所取代,但是“其基本的表現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層文化內涵卻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其傳承性遠遠大于變異性[2]”。

隨著我國當前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越來越多高校教師和高校管理者意識到傳統書院的價值所在,認識到傳統書院所蘊含的寶貴文化遺產。 作為中國古代教育機構之一, 傳統書院與當代高校在許多方面有著相通之處, 目前我國已有部分高校致力于挖掘傳統書院對當代高校建設發展中的積極價值。具有代表性的有九江學院的“濂溪講壇”,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曾在江西九江建濂溪書院, 九江學院傳承濂溪書院優良傳統,創辦“濂溪講壇”,開展學術講座,弘揚學術文化,內容涉及文學、藝術、法律、政治等方面。 北宋創始的岳麓書院,百年來延續教育辦學和學術研究的傳統,80 年代經由湖南大學管理和修復以來,致力于扎根中國大地,深入發展“岳麓書院模式”,推動岳麓書院的全面現代復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當前我國正處于新發展階段, 我們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中汲取新發展理念,創造新發展格局。 徽州紫陽書院的成功經驗, 對我國高校建設發展同樣具有指導價值, 本文對于徽州紫陽書院在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健全規章制度、加強教學與管理隊伍建設、增強建筑的文化內涵等方面價值進行分析, 探討其對當代我國高校建設發展可提供的啟示和借鑒。

一、徽州紫陽書院的歷史沿革

黃山市興建書院始于北宋時期, 但北宋時期所建書院的數量并不多, 最早記載于冊的書院是桂枝書院。 南宋時期,朱熹三次回徽州省墓并講學后,徽州開始廣泛興建書院, 明清時期有 “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3]”的說法,黃山市的書院至清末逐漸衰落。 據學者考證,直至明清時期徽州書院為125 所,其中宋元所建者47 所、明清所建者 78 所[4]。

朱熹的父親朱松曾在紫陽書堂就讀, 紫陽書堂位于黃山市歙縣城南的紫陽山處, 之后朱松因考取功名,赴福建為官,仍心系紫陽書堂,刻印并攜帶“紫陽書堂”的印章。 朱松逝世數年后,朱熹在居室榜刻“紫陽書堂”并開始以“紫陽”自居。 朱熹曾分別于紹興二十年(1150),淳熙三年(1176)和寧宗慶元二年(1196)回徽州省親、掃墓并講學。 朱熹第二次回鄉時,不僅贈書于當地縣學,還在友人家里講學;第三次回鄉時,講學于歙縣天寧山房,聽眾有當時徽州郡守趙師端,門人三十余人。 朱熹數次回鄉講學,收授并培養了一批著名的學者, 直接推動了朱子理學在徽州的傳播,影響黃山市的文化傳播和教育水平,間接促成了紫陽書院的創建。 朱熹卒后, 寧宗賜謚號“文公”,后理宗封其為“信國公”,又稱“徽國公”。

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 年)徽州守韓補以徽州為朱熹祖籍, 建立書院以傳朱子之學, 并祀朱熹為由,上奏建設了紫陽書院,此時書院位于徽州州府歙縣城南處,“紫陽”一名來自朱熹別號。 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徽州郡守張芹,以紫陽書院名為“紫陽”,但并未建于紫陽山為由,將紫陽書院遷到紫陽山麓。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歙縣人曹文埴會同鹽商鮑志道,在歙縣城內的紫陽書院舊址上復建了“古紫陽書院”,兩所紫陽書院并存于歙縣境內。 徽州紫陽書院曾先后三次獲得皇帝賜匾,分別是宋理宗御書“紫陽書院”匾,清康熙皇帝御賜“學達性天”匾,清乾隆皇帝御賜“百世經師”匾“道脈薪傳”匾。

二、徽州紫陽書院的成功因素

徽州州府歙縣境內的紫陽書院先后有兩所,但兩所紫陽書院都以傳承朱子學說作為治學宗旨,書院院址雖然遷址數次,不處于一處,但仍在歙縣范圍內。 基于學派傳承,書院院址等相對一致性的考慮,本文所研究的徽州紫陽書院, 包括紫陽書院與古紫陽書院, 就兩所徽州紫陽書院在以下方面的成功因素進行探析。

(一)開展講會活動

“講會”即“以講會之”,是指通過開展以講學講書,交流討論等為主要內容的活動,以此實現士人聚會集合。 “講會”概念的范圍不僅包括與書院教學、學術研究直接關聯的活動, 還包括由此形成的學術組織。 明代末年至清代中葉,講會盛行于徽州書院。 紫陽書院講會的形式,包括每月舉行一次的邑中之會;每月舉行兩次的院會,院會 “以初八、 二十三為期,已而集,申而散”[5];每季度舉行一次的坊鄉之會;每年舉行一至兩次的六邑大會,六邑大會是“以十三日開講,十五日為文公生旦,黎明釋菜,是日仍會講終日,十六日散”[5];由徽州、池州、饒州、寧國四郡輪流主盟召開的四郡大會。 由施璜原著,吳瞻淇、吳瞻泰兄弟二人補撰的《紫陽書院志》,其中記載了自順治十六年(1659 年)至雍正三年(1716 年)期間,紫陽書院舉行的45 場講會。 講會的主要內容出自經史子集中的篇章,作為講會主題的篇章有“道之不行也”章、“格物致知補傳誠意”章、“陳亢問于伯魚”章、“子絕”四章等。 紫陽書院講會既受到當地學人重視,也得到了地方官府的關注,如康熙八年(1669 年)秋會,知府曹鼎望臨會;康熙九年(1670 年)春會,曹鼎望主教。

(二)規范講會制度

徽州書院的講會規定了基本的規范,制定了詳盡的規約,明確了講會宗旨,儀式流程。其中紫陽書院講會,影響范圍較廣,學術輻射力較強。紫陽書院講會發起于宋代,由于受到戰亂等因素影響,期間講會有所中止。 清順治十六年(1659 年)閏二月,經徽州汪學圣等六人呼吁籌建,紫陽書院講會得以重振。 紫陽書院講會組織嚴密,會規嚴格,制度完善,有《紫陽講堂會約》《崇實會約》《紫陽規約》等多項會約規約?!蹲详枙褐尽肪硎鍨闀?,收《白鹿洞學規》《紫陽講堂會約》《崇實會約》《紫陽規約》,卷十六為會紀,記載了宋代至清代紫陽書院的講會記錄。明代方學漸所撰寫的《崇實會約》作為紫陽講會的章程,共有十一則,規定了會講的時間,內容,規則及注意事項。 《紫陽講堂會約》中對于參會人員提出具體要求。 《紫陽講會規約》共有六則,分別是敦倫之學、擇善之方、執禮之本、存誠之功、寡過之法、崇儉之效。設立這些規約的目的在于使士人能自我警醒,修身養性,提高德行。

(三)師資保障辦學

徽州紫陽書院在學術研究與教書育人這兩方面,是共同發展的。 書院的教授、先生等在研究學術同時,承擔著書院教學工作。 如歙縣人,洪啟蒙,講學于紫陽書院,人稱“源泉先生”;江恒,歙縣人,講學言簡意賅,有理有析,受人陳贊。 同時紫陽書院山長重視傳承學脈,注重學術研究與講學課藝并進,以書院建設發展為己任,是書院辦學成功的重要保證。 山長是指主持書院日常事務,組織書院教學研究工作,維持書院經營活動的人。 與明清時期徽州其他書院相同,紫陽書院采用公議延請的方式,推選擔任山長的人選。 紫陽書院注重所延請之人的學識、人品等,山長多為學識淵博,品行端正,并受到地方學人推崇的學者。 《紫陽書院志》記載了十二位紫陽書院山長,著重記錄了山長的生平,經歷,特別是對紫陽書院建設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和成績。 如程大年山長學術上堅持傳承程朱理學,“其學動依準繩, 惟程朱是則”,日常中極為關心學生,元至正年間徽州遭遇旱災,莊稼歉收,書院學子無法及時上交學租,程大年則“傾家以助之”。 明初唐桂芳,曾于金陵(今南京)明道書院任司訓,后于武夷山市任教諭,期間成績顯著,被贊為“天下教官,唐桂芳為第一”,而后經太守魏均祥使攝紫陽山長[5]。

(四)建筑獨具特色

宋紫陽書院建立時書院內建有“朱子殿”,專門用以祭祀朱熹。 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太守張芹將紫陽書院改建于紫陽山,并進行了重建:“遂易老子宮為堂,以祀文公。 而配享諸儒,自勉齋以下,皆如熊公制”[5]。 明末歙縣知縣張濤下令拆除仰高、崇正二坊,修建三益貽謀、 孤忠守道、 父子真儒三坊。 清康熙六年(1667 年) 徽州知府曹鼎望, 建鄒魯淵源坊于書院門外??滴跛氖辏?701 年),由徽州士紳吳瞻泰發起,施璜、汪芹、吳曰慎等士人響應,經地方衙門同意,對于徽州紫陽書院的人文景觀進行了調整改建,主要為撤除憑虛閣內的三清像,將憑虛閣改建為道原堂。 據《紫陽書院志》中所繪制,經改建后的“紫陽書院”。 書院建有鄒魯淵源坊、大門、大堂、道原堂、獻靖公祠。 大堂內懸掛清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匾額,正中供奉朱夫子神位。 道原堂內供奉祝永叔先生等人牌位,以為祭祀,“祝永叔先生”即朱熹外祖父祝確。 獻靖公祠外懸掛“舊時山月”匾額,“舊時山月”文字為臨摹朱熹之字制作而成, 祠堂內供奉朱獻靖公神位,“朱獻靖公”為朱熹父親朱松。 在歷任徽州知府、太守、徽州紫陽書院山長及徽州士紳的主導下,徽州紫陽書院逐步采取措施,增添人文景觀,并有意增強人文景觀與朱熹朱松的關系,意在鞏固儒家學說及程朱理學的地位。

三、 徽州紫陽書院文化對當代高校建設發展的啟示

(一)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大學的本質是學術共同體,尊重學術、崇尚學術是大學的應有之義。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是進行科學研究,以此引領教學、服務社會,而搭建科研平臺是學術研究工作順利進行的基本保障?;罩葑详枙旱某晒σ蛩刂槐闶且灾v會作為學術交流的平臺,形成了學術共同體,從而實現學術研討、教育宣講和對外交流的目的。高校要能集中科研力量,提升科研實力,主動對接全國性學術機構, 對所屬科研院及時進行重組、調整。能根據自身辦學方向,挖掘地方產業和人文資源的優勢,形成自然科學研究與人文社科研究并重的學術交流平臺。學術交流平臺作為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是組織科學研究、聚集和培育科學技術人才、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務和目標是以開展科學研究、獲取原始創新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為主,實現項目、基地、人才的深度融合,集中培育一批高素質的中青年學科或學術的帶頭人和優秀學術團隊,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競爭力,實現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地方應用型高校為例,其科研平臺的研究方向必須與地方和國家支撐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優先發展領域相結合,以解決地方和國家重大科技、經濟問題為己任,注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的有機結合。 同時,高校應當適應國家與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社會發展的需要建設重點學科,提高學校整體水平,體現學校定位和辦學特色,展示辦學優勢,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和社會服務功能。以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推動教學、科研的全面發展。強化學科特色, 提升學科水平,增強學科競爭力,帶動和促進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逐步形成學科群體優勢, 從而整體提升高校的學科建設水平和辦學層次。 在重視科學研究工作,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的基礎上,做好學科建設等工作,“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促進學科建設。 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學術成果, 促進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6]。

(二)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現代大學制度是指大學為順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 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 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施民主管理、全面落實作為法人實體和辦學主體所具有的權利和責任相統一的管理制度”[7]。 高校應當從自身辦學定位, 辦學目標出發制定出一系列教學、科研、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明確細節條目,操作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 進而形成規范化的學校內部管理運行機制, 逐步培育出富有特色的大學制度文化。 徽州紫陽書院不斷規范規章制度的目的在于以制度建設作為保障,開展講會活動,傳播學術思想,實現其思想建設。 同傳統書院相同的是,高校作為獨立的, 融合了學術研究、 教育教學和文化傳承的組織,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應當符合教育規律,順應學術邏輯,保障并維護高校的學術主體和學術自由,同時也要體現了政治意志,對接社會需求。

(三)加強教學與管理隊伍建設

當前我國已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 由此可見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設教學隊伍需要從多方面進行, 如當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激發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我國教育改革的趨勢, 教師要能把握教學規律與教育方針,提升教學學術水平,推動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 高校教師要能增強信息技術水平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 實現教育教學信息化、數字化。 建設科研團隊,以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為目的, 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 以團隊協作為基礎,圍繞創新性項目研究,在相對穩定的研究領域內有組織地開展學術研究、 技術創新和推廣的工作團隊,以此作為學校學術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

高校管理隊伍建設, 應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基礎上,實現教學管理隊伍專業化發展。 提升教學管理人員在高等教育知識儲備、管理水平方面的要求,優化完善管理體系,穩定教學管理隊伍。 高校應當強化管理職能部門的責任,教學管理的職能部門,要加強專業建設規劃,加強教學管理、質量監控、反饋整改提高的制度建設并組織實施, 加強對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指導,組織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統籌協調全校實踐教學工作;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規劃與實施;財務部門,加強全校教學經費的統籌、協調與管理;學生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學生工作研究與指導等, 高校其他部門根據職能范圍,加強主動為教學工作服務的意識,落實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

(四)增強建筑文化內涵

校園建筑和人文景觀,是美化校園的重要設施,是反映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 更是高校人文精神的直接映射。 “高校是創造文化的地方,而文化則是高校的精神支柱, 一所高校的凝聚力正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的。 景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景觀的靈魂, 只有具有文化內涵的景觀才能擁有真正的生命力”[8]。 當代我國高校在建設發展過程中,要能從校園建筑設計理念, 校園建筑和人文景觀的建設等多方面,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建設富有文化內涵的校園環境景觀,以此影響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給師生以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和自豪感,提高師生人文素養。 高校的樓宇道路、景觀設置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承載著歷史記憶,展示著人文精神,不僅具有標識作用,還能闡釋文化、傳遞文化,營造文化氛圍。 當前我國已有一些高校致力于推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素融入校園建筑和人文景觀建設中,如山東某科技學院,該校將“文化校園工程”列為學校內涵建設“六大工程”之一,結合所在地區文化傳統,深入挖掘“農圣文化”資源,建設富有農圣文化特色的校園建筑和人文景觀。 又如筆者所在高校, 該校地處徽州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安徽省黃山市, 學校將徽州傳統建筑風格和徽州文化元素融入校園建筑設計,打造徽文化廣場,建設校訓墻,校園道路以黃山市歷代杰出人物進行命名等, 充分發揮校園建筑與人文景觀的育人功能。

四、結語

徽州紫陽書院自南宋創建, 至清末改制為紫陽師范學堂,六百多年來致力于傳承朱子之學,數百年來文脈不絕。 徽州紫陽書院在研究朱子之學的同時舉辦講會活動,完善講會制度。 教學和管理隊伍建設方面,徽州紫陽書院注重山長品行,教學與管理隊伍能以書院建設發展為己任, 保障了書院長久穩定的發展。 徽州紫陽書院的建筑景觀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具有文化內涵。 徽州紫陽書院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高校在搭建學術平臺、 構建學術共同體、 健全管理體制、完善制度建設、加強教學與管理隊伍建設、注重特色建筑風貌、 校園建筑體現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等多方面都具有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徽州書院學術
高山仰止處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峽谷
朵云書院黃巖店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學術動態
徽州人
學術動態
江南書院
寧波大愛書院樣板間
《江陰介居書院成立祝詞》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