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征程上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方位與實踐舉措

2021-01-09 06:16馬麗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

馬麗

[摘 要]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新時代新征程上黨必須始終堅持的重大原則。在黨的事業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需要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方位,深入認識堅持人民至上的戰略方向,從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構建全面覆蓋的群眾工作網絡、完善黨員干部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工作制度、完善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建立健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體系等方面加快形成黨進一步站穩人民立場、貫徹群眾路線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堅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場;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6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0599(2021)06-0027-09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的百年大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2021年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系統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指導意義的十條歷史經驗,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人民至上”[1]。走過第一個百年,黨的事業正進入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也具有了新的歷史方位,需要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礎上,在新時代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為磅礴的人民力量。

一、準確把握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方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2]P14。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人民至上,同樣需要有大歷史觀,需要在把握大局大勢中統籌新挑戰與新機遇。

(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面臨新的形勢與挑戰

堅持人民至上,意味著黨要一切為了人民群眾,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站穩人民立場。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總結偉大建黨精神時,將對這一精神的概括最后落腳到“不負人民”[3]這一關鍵詞上,體現了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秉持的根本價值追求。黨成立初期,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共產黨人進入安源煤礦,向礦工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建立黨在產業工人中的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安源路礦支部,并組織發起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是黨掀起偉大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壯闊歷史畫卷中的一個片段和縮影,它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初創之時,黨就按照一大黨綱所提出的“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4]P2的要求,從反抗剝削壓迫、改善待遇、保障政治權利等方面來積極維護工人階級最為迫切的利益。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5]P1096,通過土地革命等重要舉措,培育了魚水相依的黨群親密關系,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壯大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一直沒有變,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但黨的重點工作和所處環境以及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顯然與革命戰爭時期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建立人民共和國之后,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并不存在完整的資產階級和剝削階級了,在無產階級外部實行專政的國家功能自然弱化,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將主要的職能聚焦于對內進行有效治理,對外維護國家主權、推動和平發展,國家治理成為黨在自身發展進程中必須直面和重視的核心問題,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利益也與一定時期內國家治理的情勢與任務密切關聯在一起。

時至今日,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中推進黨和國家事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污染防治攻堅戰、鄉村振興、健康中國、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等戰略措施的實施,都是黨堅持群眾路線、維護群眾利益的直接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盵6]在回答“為了誰”這個問題的話語表述和實踐行動中,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成為黨想問題、作決策的一貫依據和標準。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之時,我國處在了一個新發展階段,這一發展階段除了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也有著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征程上,黨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強國建設,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重大變化折射出人民利益訴求比以往任何歷史階段都更為復雜,“人民群眾熱切期盼高質量的家庭生活和精神追求,希望子女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能夠得到更貼心的照料”[7]等等,不勝枚舉。此外,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使得黨和政府不再是公共資源的唯一掌握者和公共服務的唯一提供者,群眾工作對象和內容比上一個發展階段進一步多元,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的公共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國家與社會、政黨與社會需要更多的雙向良性互動和協作而非單純的自上而下單向度控制和管轄。社會發展本身所要求的更精細、更專業、更全面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及黨在經濟快速增長背景下長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帶來的人民群眾預期提升,都對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新時代新征程上黨和國家事業具有更加堅實的群眾基礎

在面臨新情況、新特征、新挑戰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具有比上一個發展階段更為有利的群眾工作基礎。這主要歸功于兩大戰略的實施。

一是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重大成果和顯著成效。防止權力的異化是執政黨和國家政權機關歷來都需要高度警惕的問題。無產階級政黨是在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信任、充分支持的背景下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在革命戰爭時期,黨主要的工作是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武裝斗爭,密切聯系群眾、同群眾共甘苦成為黨員干部的常態。確立全國執政地位之后,黨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員干部手中掌握的公共權力也使黨群關系面臨著新的考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提出“作為國家政權機關的官吏的特權地位問題”[8]P11,指出國家政權如果“為了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就容易“從社會的公仆變成了社會的主人”,并且,“這種情形不但在例如世襲的君主國內可以看到,而且在民主的共和國內也可以看到”[9]P109。近年來,黨內出現的“四風”問題、貪腐問題就是部分黨員干部脫離黨的宗旨、“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所導致的結果,長期下去,勢必會扭曲黨的形象,造成群眾對黨的疏遠和不信任,甚至動搖黨的執政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眼于把黨建設好、建設強,著力防范執政黨權力異化問題。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顯著成效在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中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黨以敢于自我革命的斗爭精神向群眾昭示,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1]。這一戰略用實際行動彰顯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積聚了強大正能量,極大地改善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

二是黨領導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消除貧困是被列入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全球性挑戰,同時更是一項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要求的艱巨任務。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黨的十九大以來把精準脫貧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以史無前例的決心作出系統部署和安排,最終“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10]P22?;赝h領導脫貧攻堅戰的歷程,消除絕對貧困任務的如期完成使廣大脫貧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提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黨的領導的優勢得到了集中凸顯。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脫貧攻堅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時一共歸納了五個方面,其中專門提到的一個方面即是“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10]P8。在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過程中,大量黨員干部深入基層、走村入戶,以優良的作風扎扎實實奮斗在群眾工作一線,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重新建立了緊密的聯系,黨員干部的人民立場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得到極大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軟弱渙散問題得到整體改善,戰斗堡壘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顯著成效和脫貧攻堅戰取得的全面勝利分別從黨的自身建設和國家事業建設兩個方面為凝聚人民群眾共識、取得人民群眾認同提供了保障,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具有了良好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

二、深刻認識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人民至上的戰略方向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全黨必須……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1]。這一系列要求深刻把握了黨和國家事業形勢與任務的發展變化,構成了理解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維度。

(一)路線與方法: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工作路線是政黨貫穿于全部政黨活動和事務中的重要戰略保障問題。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黨對待人民群眾、處理黨群關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群眾路線成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中國共產黨是將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相結合的政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黨的階段性奮斗目標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一直以來都緊緊圍繞每個歷史階段的具體目標和任務而展開。建黨初期,面對“中國的革命如何革法”這個問題,黨的領導人也尚未形成明確答案,“共產主義在中國怎樣進行還要摸索”[11]P387,但重視發動工人運動、積極組織工人階級的工作重心使中國共產黨把工人群眾作為黨的事業緊緊依靠的力量。黨“要使群眾認定我們黨、我們的同志是他們的領袖,并自愿地跟隨我們去進行決死的斗爭”,就必須“經過一個長期艱苦和正確地爭取群眾的工作過程”[12]P59。因此,在革命戰爭年代,群眾路線作為契合黨的工作任務的工作方法順理成章地應時而生。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正式提出群眾路線概念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中,黨中央指出,“關于籌款工作,亦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盵13]P97“經過群眾路線”的表述突出顯示了共產黨人在事業發展中充分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把人民群眾視為推動社會歷史不斷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

新時代新征程上,群眾工作對象和內容多元化、群眾工作環境復雜化等情況與黨的第一個百年發展歷程有了巨大差異。一是從群眾工作對象上看,群眾構成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大量員工在個體經濟、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就業,群眾工作的對象更加廣泛、更加多樣化;二是從群眾工作內容上看,群眾利益訴求呈現差異化和多樣化特征,利益矛盾日漸突出,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形成社會共識的難度增大;三是從群眾工作組織網絡上看,整個社會的開放性、流動性大大增強,傳統“單位體制”發生重大變化,呼喚群眾工作的新機制;四是從群眾工作大環境上看,境外因素與境內因素相互交織、網上互動與社會互動相互交織。[14]P177-179上述挑戰應當說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都將繼續存在。

群眾路線既然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就需要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始終堅持和貫徹。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越是復雜多元,就越要“從群眾中來”,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避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等弊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集中解決“四風”問題、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切入點,就是用黨的作風建設為重要抓手來消除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以此來進一步保障黨性和人民性的相統一。

(二)過程與機制: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認識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這一思想反映在黨的群眾路線中,可以集中表述為“一切依靠群眾”。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發展,所探索的人民民主道路體現了黨堅持人民至上的精神實質。當今社會,大多數國家不可能完全采取直接民主的方式來實現國家治理。在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中,掌握較多資源和財富的資產階級或利益集團,將商品交換原則運用在政治過程中,通過爭取執掌公共權力以實現保護自身利益、增加自身財富的目的,不充分占有生產資料的廣大勞動者很難實現真正的政治參與。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具有根本不同,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要使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其內涵和要義就是在一切治國理政的活動中都充分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鄧小平同志曾在黨的八大上對群眾路線進行了全面闡釋,他認為黨的群眾路線包含兩方面的意義,第一點就是“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他對黨和人民群眾的根本關系進行了深刻論述:“共產黨……它之所以成為先進部隊,它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币虼?,“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15]P218在鄧小平同志的論述中,中國共產黨必須以堅定的人民立場擺正黨和群眾的關系,確立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在“一切依靠群眾”中去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是像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那樣去維護部分人的利益。

從理論上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人民民主涉及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方方面面。落實到實踐中,人民民主尤其需要制度化的保障,形成與我國當代政治運行過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否則就容易產生空而不實的弊端。近年來,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堅持通過電視問政、網絡問政的形式了解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自覺接受群眾監督。諸多實踐彰顯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廣泛、真實和有效,體現了人民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參與是貫穿在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個環節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夠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就在于其將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了具體的治國理政事務之中,而不是口號式地泛泛而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的全新戰略體現,是保障全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重要機制安排。

(三)成果與表征:突出強調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馬克思曾深刻揭示了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社會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在經濟上受勞動資料即生活源泉的壟斷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的基礎,是一切社會貧困、精神沉淪和政治依附的基礎”[9]P226。資本主義生產力關系中的勞動異化導致了人的片面發展,剝削的存在致使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社會的發展是以大量個體被犧牲作為代價的。社會主義作為與資本主義的相對立的制度安排,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追求的價值目標,“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6]P330。社會主義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充足的條件,與此同時,人的全面發展是和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的改善互為支撐的。人的全面發展越是充分,就越是能提高社會生產力,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從而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社會不僅要通過人的真正解放、人的發展程度的提高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還要讓全體社會成員在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能共同享受到這些社會財富。

可以看到,馬克思恩格斯盡管沒有明確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內在要求和基本目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價值追求,也成為黨堅定人民立場、貫徹群眾路線的必然戰略路徑。在多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盵17]P364因此,在改革開放后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黨的領導人旗幟鮮明地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改革開放必須要遵循的目標。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我國經濟發展時曾明確指出,“我們的發展規劃,第一步,讓沿海地區先發展;第二步,沿海地區幫助內地發展,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不能動搖的原則?!盵18]P4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至今,共同富裕有了更為充分的物質文化基礎和更為迫切的社會需求。黨的十九大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平衡發展、充分發展的追求,反映了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6]P45。進入新的征程,中國共產黨不僅僅是在方向上朝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努力奮斗,還要推動這項事業“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3],以如期達到在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標準和突出表征,將在長時期內成為中國共產黨政策制定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加快形成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人民至上的具體路徑

(一)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為人民利益的實現提供堅實保障

人民當家作主和黨的領導并不矛盾,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也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越是緊迫和繁重,中國共產黨就更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加快完善黨的領導體制,“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19]P138,把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和領導群眾、組織群眾進行更加緊密的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20]P8,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供了遵循。應不斷完善黨領導人大、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各級黨委(黨組)工作制度,明確議事決策機制,通過流程化的規范確保黨委(黨組)及時研究和人民群眾利益相關的各種重大事項,在各類組織中切實發揮領導作用;進一步推進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具體制度在黨委(黨組)工作中的落實,將地方和部門主要領導干部是否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納入干部考核和黨建工作考核體系中,提高黨委(黨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層治理中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積極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居)民委員會主任、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用制度化措施保障基層治理的重要事項和重大問題需由黨組織研究討論后再按照程序進行決策。

(二)構建縱橫結合、全面覆蓋的群眾工作網絡

基層黨組織的廣泛建設為做好群眾工作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網絡,但是,組織覆蓋不等同于工作覆蓋,組織覆蓋是基礎,工作覆蓋見實效。隨著群眾構成情況、職業分布和就業方式發生的重大變化,群眾工作涉及到更多的新業態、新模式,一些領域雖然已經建立黨組織,但如果其設置方式、活動方式和職能發揮不能適應群眾工作的新要求,就反而會成為群眾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的“短板”。應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細化整頓措施辦法,用建立臺賬、整改銷號、跟蹤檢查的模式嚴格確保整頓效果;推動“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在基層支部形成制度化成果,用標準、具體的工作流程保障黨支部切實發揮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黨組織規范化建設,規范組織設置,明確功能職責,創新活動方式;高度重視新興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對新興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著力探索城鄉接合部、城中村、工礦企業所在地、新建住宅區、流動人口聚居地的社區黨組織建設以及農村社區、農民合作組織和產業鏈上黨組織建設的有效路徑。

(三)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和服務群眾的工作制度

堅持和完善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是黨的十八大對黨員干部提出的明確要求。當前,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有著多元的制度化平臺,黨員干部并不缺乏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然而,粗淺地了解群眾訴求與深刻地理解群眾訴求有著不小的差距。群眾密切關注的買房難、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食品安全等問題,往往由于領導干部自身沒遇到太多的相關難題而了解不全面、體會不深刻,無法感同身受,最終影響涉及群眾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直接聯系群眾能夠促進領導干部近距離感受群眾訴求的迫切、體會訴求背后的痛點難點,增進對群眾的情感認同,為更好服務群眾提供基礎。應加強建設領導干部基層聯系點制度、到基層調查研究制度、定期接待群眾來訪和下訪制度、基層辦公制度等,把直接聯系群眾、更好服務群眾作為領導干部的重要工作職責。

完善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機制。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得越是充分,群眾對黨組織的認同就越高,黨和群眾的關系就越密切。應加強黨員管理制度,結合不同群體黨員實際情況,通過設立黨員示范崗、開展黨員履職承諾等措施鼓勵和引導黨員更好地聯系服務群眾;在執法部門、監管部門、窗口單位、服務行業等服務群眾的重點領域持續開展黨的作風建設,采取隨機抽查等方式對黨員服務群眾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因地制宜進一步探索黨員志愿服務制度,健全志愿服務規范,提高志愿服務的專業性和精準度,完善考核體系,激發黨員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應拓寬和鞏固互聯網、網格化管理手機管理系統、電視電話等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確保群眾訴求能方便快捷地及時表達;借鑒一些地區出臺網上群眾工作實施方案的做法,建立訴求受理、分類交辦、跟蹤督辦、限時反饋、群眾評價的工作流程,切實保障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的流程和效能;加強對網絡輿情的搜集和分析,運用大數據手段精準識別群眾意見,并加強反饋;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培育群眾良好的網絡法治意識,引導群眾合理合法表達利益訴求,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四)完善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

新時代新征程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落實到具體實踐中,需要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通過更為科學的法律和制度安排,進一步完善反映群眾訴求、維護群眾利益的決策機制、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在治國理政的各個重大環節推動尊重民意、廣集民智不斷走向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通過完善制度保證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礎框架和基本內容。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歸根結底是要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即是我國體現人民當家作主價值追求的根本政治制度?!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在實踐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自建立以來,已經形成了一系列內涵豐富的制度體系,顯示了突出優勢和巨大功效。應加大力度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支持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健全人大組織制度、選舉制度和議事規則,著重加強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強化人大代表工作,健全代表聯絡機制,推動人大代表更好反映群眾訴求、接受群眾監督。

除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外,黨領導人民創立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應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拓寬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人民群眾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渠道,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中完善聽證會、意見征詢會、評議會等制度,規范工作流程,避免形式主義,建立健全體現群眾意愿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進一步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動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廣泛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在企事業單位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有效參與管理;加強民主黨派監督職能,健全對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實施專項監督等機制;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人民群眾進行監督的系統方法,完善群眾監督與黨內監督的銜接機制,強化來信來訪、政府門戶網站、紀檢監察部門投訴平臺、舉報熱線、領導熱線和信箱、新聞輿論監督等監督渠道,創新群眾監督方式,維護群眾的批評監督權益。

(五)建立健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了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初步制度成果和實踐成果,為進一步的制度建設和實踐行動提供了重要基礎。

第一,加強共同富裕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共同富裕的制度體系建設是一項內容豐富、立體多元的系統工程。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意味著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必須要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進行充分認識,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制度框架和制度目標進行中長期的階段性規劃。2021年6月,黨中央選取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并印發了具體意見,開始在一個省域對推動共同富裕進行全面試點,應及時總結示范區經驗,鼓勵其他地區進行有效探索,并在不同的經濟社會條件下進行不同的政策性指導。

第二,完善兜底保障的社會政策體系。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是黨和政府履行?;?、保底線、保民生兜底責任的集中成果顯示,在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兜底保障的社會政策仍應不斷堅持和完善,為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提供底線保障。應保持農村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統籌發展城鄉社會救助制度,適度拓展社會救助范圍;以養老和醫療保障、兜底救助、住房供應和保障等領域為重點,推動相關政策體系健全完善;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上,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設。

第三,全面建設符合本階段實際情況的共同富裕多元政策體系。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上看,共同富裕政策體系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共同富裕是“五位一體”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社會狀態;從改進不平衡的發展上看,共同富裕政策體系主要涉及區域協調、城鄉協調、行業協調、收入分配等多個方面,要通過公共政策制定逐步消除上述領域的兩極分化和貧富不均;從政策手段上看,共同富裕的政策體系囊括了法制手段、行政命令、轉移支付、稅收、資金補貼、宣傳教育等等,不同政策手段的適用條件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選擇、精準施策;從建設主體上看,共同富裕不僅僅需要黨和政府著力推動,還需要“一切依靠群眾”,做到人人參與、共創共建,要通過政策引導和宣傳教育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普惠公平的發展環境和更加強大的創新致富能力,讓廣大群眾在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積極投身到走向共同富裕的征途中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14).

[4]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共產黨黨章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8]列寧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中國社科院現代史研究室,等.“一大”前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周恩來軍事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7]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0]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Abstract:“People firs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PC’s century-old struggle,and also a major principle that the Party must always adhere to on its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As the Party’s cause moves towards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CPC’s insisting on the “people first” principle,deeply understand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the Party’s insisting on the “people first” principle,and further speed up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rete path for the Party’s holding the people’s stance and carrying out the mass lin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system,building a mass work network with complete coverage,improving the working system for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contacting and serving the masses,improving the system of whole-process democracy,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etc.

Key words:people first;people’s stance;mass line;CPC

(責任編輯:朱文鴻)

猜你喜歡
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作品選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名單
堅持群眾路線是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王道”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名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