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槍印象(10)

2021-01-10 23:31曉槍老王
兵器知識 2021年12期
關鍵詞:卡扣調節器彈匣

曉槍老王

前文我們提到,63式的機匣沿用了56半的設計,在大方向上走上了歧途。但在一些細節上,63式的設計十分亮眼,體現了那個年代中國槍械設計人員的智慧,我們就按照拆解的順序講一講。

和56沖一樣,63式采用了標準的前卡后掛彈匣,但容彈量偏少——只有20發。

前卡后掛彈匣是一種非常結實的彈匣安裝方式。美國M16步槍的直插式彈匣需要較深的彈匣井,會占用一定的結構重量。而前卡后掛彈匣無需深彈匣井也可保證安裝穩定,是當年更為主流的彈匣安裝方式。63式采用前卡后掛彈匣并沒有任何的爭議。

但20發彈匣的爭議就很大了。就步槍的發展潮流看,即使在60年代,20發彈匣已經顯得有點不夠用了。比如說M16步槍一開始配備的也是20發彈匣,但迅速就推出了30發的版本。我估計,當年63式的設計人員之所以要推出20發彈匣,可能也是因為“苦香蕉久矣”。

7.62×39毫米槍彈是一種大錐度胖子槍彈,在容彈量達到30發之后,彈匣注定又長又彎曲,形狀酷似一根大香蕉。除了容易鉤掛、不便攜行外,香蕉彈匣還很容易挨地。從理論上講,射手可以在射擊時把彈匣底部撐在地面上,以便輔助穩定槍械,但彈匣的支撐并不穩定。傳統栓動、半自動槍械較為平坦的底部反而是比較便于支撐的。

早期M16步槍的20發彈匣。20發彈匣本身并不是過錯,但如果只配發20發彈匣的話,就是一個妥妥的過錯了

臥姿射擊中的AK步槍。如果圖中的射手趴得更低一些,香蕉彈匣的“翹腳腳”就一定會支地。如果是軟質地面還好說,硬質地面彈匣很難支撐穩定

相比之下,AK12步槍彈匣底部的“扁平足”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我個人希望我國新一代步槍的彈匣上也能增加類似的設計

從左到右依次是81式、56沖、63式的彈匣,63式彈匣側壁并沒有打補丁,而是以加強筋的方式增加強度,重量會略輕一些

一種最簡單的快速裝彈器,射手可以用橋夾給彈匣裝彈。圖中的快速裝彈器成本非常低,完全可以和橋夾以1比X的比例發放

63式的20發與10發彈匣,注意圖中的20發彈匣和前文中的并不完全相同。我個人不太理解10發彈匣的設計意義

81杠和56沖(右)機匣蓋的“扣眼”。槍械的復進簧是一個吸油大戶,而“扣眼”正好位于復進簧后方

20發彈匣能顯著解決香蕉彈匣的一系列BUG。也正因如此,即使在今天,20發彈匣也沒有徹底退出現役。但20發彈容量實在是偏小了。如果當年的63式步槍能同時裝備20發、30發兩種彈匣就好了。

此外,就個人手感而言,我感覺63式彈匣的重量要顯著低于56沖彈匣。一般而言,20發彈匣的質量要比30發彈匣輕三分之一左右,但感覺告訴我,63式的彈匣重量小了遠不止三分之一。以前我們講過,蘇聯人給AK47設計了人類歷史上最結實的彈匣,但彈匣重量也大到可怕。在63式上,設計人員很可能減輕了彈匣壁厚,以降低彈匣質量、減小士兵的負擔。

但我對63式彈匣的重量預估完全依賴于視覺和手感。從視覺上看,我明顯感覺63式的彈匣更薄,一些部位也沒有AK47/56沖彈匣上的補丁加強,重量輕是必然的。但遺憾的是,我并沒有親自測量過63式彈匣的重量,一切結論還要以最終測量數據為準。

我們都知道,63式步槍設計了空倉掛機,也可以使用橋夾裝填。對于一款誕生在1960年代的步槍而言,橋夾裝填實在是太過落伍了。橋夾裝填需要在槍械的機匣上設計巨大的讓位槽,會大幅度降低槍械的封閉性和可靠性,是一種典型的得不償失的設計。

但也有一些人為63式辯解,認為63式隨槍配備了7個彈匣,彈匣內共計140發槍彈,數量并不比56沖少(4×30發),對于當年而言是足夠的。有些人認為,設計橋夾裝填的本意并不是讓射手在戰斗時用橋夾壓彈,而是在戰斗間隙,把槍械當作大號快速裝彈器使用,以便給空彈匣內壓彈。因此,63式的橋夾裝填并非罪過。

但以上的說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如果真要在戰斗間隙給空彈匣裝彈,給射手配發一個快速裝彈器就可以了??焖傺b彈器的質量很小,成本極低,甚至還可以當成耗材使用。把槍械設計成大號快速裝彈器,會極大程度犧牲封閉性,完全是得不償失的。

在講解SKS/56半時我們提到,56半的機匣蓋既是蓋子,也是負責引導槍機框的基座,走上了一條典型的設計歧路。從加工上講,56半的機匣蓋壁厚必然很大,且無法減薄,必須采用費時費力的切削加工制成,成本很高。從安裝的角度看,由于槍機框導軌的存在,56半的機匣蓋必須固定得相當牢固,拆解并不方便??傊?,56半的機匣蓋可謂又貴又不好拆裝。

63式機匣蓋上的卡扣。我個人有點懷疑卡扣的壽命,也擔心突出在外的卡扣被磕碰變形

圖中的63式步槍的防塵蓋就處于打開狀態,拋殼窗蓋上有一個小卷葉,射手前推一下即可復位、封閉拋殼窗

63式機匣蓋安裝示意,射手只需要繼續轉動并壓下機匣蓋即可完成扣合,十分省力。請注意機匣蓋的扣眼位于鼓包之內

相比之下,56沖的機匣蓋就是一個真正的“蓋子”了。它采用沖壓加工制成,生產效率高,成本也很低。但是,56沖的機匣蓋封閉性并不好。由于采用了隨動拉機柄設計,當保險/大撥片被撥動到單發/連發檔位時,一部分拉機柄槽就會暴露在外,這對槍械的封閉性、可靠性并不利。

最后,56沖的機匣蓋由復進簧尾座固定,機匣蓋正后方挖出了一個“扣眼”。如果槍械內部涂油過多,當自動機后坐到位時,多余的槍油便會像腳踩水一樣從小孔處擠出,直接噴射到射手面部。槍油噴臉雖然沒多大的危害,但體驗十分糟糕。

相比之下,63式的機匣蓋設計簡直不要太驚艷。從功能上講,63式的機匣蓋是一個純粹的蓋子,沒有任何基座的成分。從成本上講,63式的機匣蓋采用了沖壓加工,制造成本非常低。從封閉性角度上講,63式的機匣蓋設計了一個推拉門風格的防塵蓋。在射擊時,拉機柄會自動把防塵蓋推開,在射擊完畢后,射手可以手動關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封閉性。63式的機匣蓋卡筍位于機匣蓋側方,機匣蓋后方是完全封閉的,徹底杜絕了槍油噴臉的可能性。

當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于63式的機匣蓋卡扣了。除了位于右后方的機匣蓋卡筍,63式的機匣蓋上還有兩個長條形卡扣,機匣上加工出了兩個帶鼓包的扣眼。第一次接觸63式時,我像平常一樣向后推出了機匣蓋,卻怎么也無法用前推的方法把機匣蓋裝上。

當時我看了很久,終于明白了63式機匣蓋的設計初衷。63式的機匣蓋卡筍對前后方向進行限位,卡扣只對上下、左右方向進行限位。機匣蓋的大致形狀與機匣鎖合,從而限制轉動。當射手需要取下機匣蓋時,只需要按下機匣蓋卡筍(注意不是卡扣),再后拉機匣蓋即可,和其它槍械一模一樣。

而安裝機匣蓋時,63式的設計就非常出彩了??凼且粋€凸出在外的零部件,它的剛度較低,易于變形。射手可以把機匣蓋左側的卡扣勾住機匣左側的扣眼,然后轉動機匣蓋,讓右側的卡扣去接觸右側扣眼??垩蹘в泄陌?,鼓包會迫使右側卡扣變形并越過鼓包,當射手轉動機匣蓋到位時,卡扣也就在變形恢復力的作用下扣進了扣眼之中。63式機匣蓋的安裝過程類似于老式的文具盒,動作簡單且非常省力。

我接觸的槍械接近300多款,沒接觸過但研究過的槍械更是數不勝數。在這么多槍械中,63式的機匣蓋設計卻把我秀到了。這種初見時困惑不解,再見時嘆為觀止的印象實在是太棒了。63式的機匣蓋拆裝十分迅速,成本低廉,并盡可能提高了封閉性,還解決了槍油后噴的問題,功能接近于完美。機匣蓋只是槍械設計的細微末節,細微末節上卻能如此出彩,足以證明當年中國槍械設計人員的良苦用心。

63式步槍的復進機卡扣示意。圖中手指按壓的是機匣蓋/復進機卡筍,卡筍下方的是一顆鉚釘,請不要把兩者搞混

56半(下)和63式復進機特寫。在安裝復進機時,我總會錯把56半復進機的彎曲段朝前裝入槍內,而得益于63式的卡筍設計,我完全不會裝反

正在翻開取出的63式自動機。我猜測,當年的設計人員內心可能憋了一股勁,一定要搞出一款和56半/56沖不一樣的槍械,所以能不一樣的地方都盡可能設計得不一樣了

63式的槍機特寫,紅框內即是后方凸起,凸起大小和機頭相當。后方凸起上方的小凸起就是開閉鎖導柱,綠色箭頭處是槍機預轉面

SG550的槍機,采用了高度相似的后方凸起。開閉鎖導柱位于紅色箭頭處,槍機預轉面位于綠色箭頭處。人類的悲歡離合并不相同,但設計撞車的可能性還真不小

63式的復進機安裝方式也十分有趣。56沖的復進機“尾巴”卡在機匣內的“T”形槽中,而56半的復進機“尾巴”卡在機匣蓋內。63式專門在機匣尾端設計了一個卡筍,負責卡住復進機的“尾巴”(該卡筍同時兼作機匣蓋卡筍)。射手按下卡筍,才可以向前推動并取下復進簧。從使用觀感上講,63式的復進機拆裝方式十分便捷、穩妥,我個人覺得比56半、56沖的復進機拆裝方式更好。當然,三者的復進簧拆裝都很方便,只是63式更勝一籌。

至于復進機本身,和56半、56沖不同,63式的復進機采用了三層式復進簧導桿。由于機匣內空間緊湊,且槍機框長度較短,63式的復進簧的伸長/壓縮比更大,為了配合如此大的壓縮比,復進簧導桿不得不設計成三層,以盡可能減小壓縮后的長度。但作為代價,三層導桿的加工成本不可避免地提高了。

和機匣蓋一樣,63式的自動機也采用了翻蓋結構。射手把自動機拉到最后方,就可以像翻蓋手機一樣把槍機框側翻出來,安裝時反向操作即可。相比之下,射手操作56沖、56半、81式步槍時,需要把自動機拉到最后方并向上取出。向上取出和翻蓋結構的主要區別在于,向上取出的結構需要在槍機框導軌上做出雙邊讓位槽,而翻蓋結構只需要做出單側的讓位槽就可以了。

從理論上講,63式的翻蓋結構更為優秀。但從實際觀感上講,當槍械的操作便捷性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再額外的提升的優勢只會體現在紙面上,甚至顯得有些不必要了。

在講解56沖時我們提到,受制于特殊的槍機框形狀,以及槍機導柱的布局,56沖的節套只有左右下三部分,上方被全部切掉,輪廓非常不完整,剛度也很不好。對于槍械而言,節套剛度過低會直接影響節套閉鎖齒壽命,也會影響槍械閉鎖時的貼合一致性,進而影響槍械的精度。

很顯然,63式步槍的設計人員已經注意到了56沖的一些缺點。63式槍機機頭后方額外設計了一個后方凸起,開閉鎖導柱位于后方凸起之上,遠離閉鎖齒,避免了閉鎖時導柱伸進節套內運動并割裂節套,從而盡可能保留了節套完整和剛度。

非常有趣的是,63式的設計并沒有延續下來,后來的81式步槍、95式步槍都沒有采用后方凸起,倒是瑞士的SG550槍族采取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設計。不知道是SIG公司的設計人員從63式上得到了靈感,還是人類的奇思妙想再次相撞了。

由于采用了短活塞導氣式自動方式,63式的槍機框沒有類似于56沖的超大探桿,但依然擁有一個小號短探桿,開閉鎖螺旋槽就加工在探桿之內。短探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去節套上半部,但63式的短探桿位置較高,節套的完整性得到了盡可能的保留。

63式(上)的節套特寫。綠色箭頭處是兩個閉鎖凸筍,紅框內是我推測的槍機框復進到位撞擊點。偏心撞擊點的設計就不夠優秀了

56沖和81式的節套預轉面。預轉面位于犄角旮旯的地方,不僅加工難度很大,相關檢驗工作也會變得相當麻煩,甚至肉眼觀察都難以實現

63式的調節器銷特寫,注意護木內開有和彈性片配合的槽??üS只能向下(圖中順時針)轉動

拆下來的調節器銷和氣體調節器。導氣系統是一個典型的“火熱”場所,對材料的要求本就很高,而彈性片又實在是有些太過單薄了

客觀來說,63式的自動機設計確實有出彩之處,但總體設計卻走上了歧途——“土肥圓”的槍機框本身實在是太過另類了。至于細節設計,63式雖然有一些設計亮點,但完善程度顯著低于同時期的SVD狙擊步槍,也遠遠比不上后來的81式。等到講解SVD時,我們會詳細比較這幾支槍。

平面帶動機構是MG34-M1伽蘭德-AK47步槍上的靈魂機構,它可以徹底解決槍械的楔緊問題,從而增加槍械可靠性,并降低對槍械加工精度的要求,被多款槍械沿用。我原本以為,63式會沿用56沖/AK47步槍的平面帶動機構,畢竟這套機構非常成熟。然而讓我意外的是,63式也對平面帶動機構做出了創新。

63式的平面帶動機構和56沖一樣,位于槍機導柱和槍機框開閉鎖螺旋槽內,但槍機預轉面位于后方凸起,節套預轉面位于左側閉鎖齒后方(以槍口為前)。56沖的節套預轉面位于節套左側閉鎖凸筍的前方,藏在一個犄角旮旯的地方,設計十分隱晦,加工起來也費時費力。相比之下,63式的一對預轉面都位于開放空間,加工、檢驗的難度要小得多。

在拆下自動機后,下一步就是拆下導氣箍了。在分解時,射手要按壓調節器銷上的彈性片并轉動調節器銷,使彈性片脫離護木限制,再拔出調節器銷,進而取出活塞和活塞簧。

63式的氣體調節器上加工有大小兩個導氣孔,導氣孔相差角度為180°。射手可以拔出調節器銷,再旋轉氣體調節器到對應位置,再插入調節器銷完成調節。為了方便調節,63式氣體調節器的前方探桿上還加工出了防滑紋。

但是,63式的氣體調節器只能完成冷調節,而無法完成熱調節——當槍械打熱之后,氣體調節器就會變得燙手,射手根本無法完成調節工作。如果強行熱調節還會有一定的危險——一旦拆下調節器銷,63式滾燙的活塞和氣體調節器就會在活塞簧的推動下向前飛出,很有可能會燙到人。

同時期的SVD步槍則可以利用彈殼/槍彈的底緣完成熱調節,不僅結構更簡單,調節也更為方便。至于63式的調節器銷,我個人也很懷疑彈性片的壽命和強度,畢竟它實在是太薄了。此外,在日常維護中,63式過于細小的零部件也易于丟失。

81式步槍的氣體調節器特寫,和SVD大致相同。當槍械打熱了之后,射手可以把彈殼底緣卡入方“C”形槽內,實現熱調節

63式和SKS的活塞組件對比??梢?3式的活塞的細桿部位明顯更粗,且是我見過的短活塞步槍中最粗的

63式(上)與56半的上護木特寫。56半的上護木設計了泄氣孔,盡可能避免了火藥燃氣“深入”槍內,而63式則沒有對應的設計

81式(上)與56沖的上護木對比。81式的上護木采用了木頭包鋼設計,木頭只是裝飾,金屬才是框架,設計明顯更為合理

63式(下)和56半的下護木內部對比,56半的護木內部更為光滑

比較有趣的是,63式的調節器銷似乎沒有正反概念,無論從左側還是右側都可以插入調節器內,上護木的左右兩邊均加工有限位。在一些63式槍械的老照片里,調節器銷也是有的在左邊,有的在右邊。

63式活塞組件可以細分為活塞、活塞簧兩個零部件?;钊捎昧说湫偷拇箢^細桿結構,活塞簧套在活塞上?;钊^部加工有閉氣環,并進行了鍍鉻處理,這幾乎是全世界短活塞步槍的共同設計。

但讓我感到好奇的是,63式的活塞的細桿部位,似乎是我見過的短活塞導氣式步槍中最粗的。一般而言,活塞本質上是就是一個頂桿,并不需要太過結實,即使導桿發生了小幅度彎曲,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別和活塞筒發生干涉就可以了。

從能量分配的角度看,活塞本質上是一個傳遞能量的搬運工,活塞的質量應該越小越好。比如FNSCAR、95式、HK433都采用了超小活塞。而63式的細桿部位卻異常的粗,活塞的質量必然不小,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慮。

在取下調節器銷、調節器、活塞、活塞簧后,我們就可以推動上護木向前并取出上護木。56半的上護木為圓筒形,而63式的上護木則是半片圓筒形,和81式步槍很相似。半片圓筒形的上護木更便于加工,但缺點在于封閉性較差??傆幸恍┗鹚幦細鈺@過活塞頭跑進護木中,把護木噴臟、噴黑。

值得一提的是,我接觸的那支63式采用了木制下護木,上護木卻是塑料制成的。不過上護木的塑料肉眼預測壁厚不超過3毫米,實在是薄得過份,我個人很擔心在高強度射擊后,上護木因高溫而融化掉。相比之下,81式的上護木結構采用了木頭包鋼設計,而不是63式的塑料-鋼前后拼接設計,設計明顯更為合理。

總體而言,63式的下護木過于寬大且強度不足,無法滿足使用需要。但在一些具體設計上,63式的下護木也有進步之處。比如說63式提高了槍托高度,以盡可能減小槍管軸線距離射手抵肩位置的距離,以及射擊時的槍口上跳力臂。

根據我的觀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63式的下護木內壁較為粗糙,至少我接觸的那支63式步槍就是如此。對于63式這樣的步槍而言,木頭護木本身就像是包裹了槍械金屬部分的保溫保濕層,木頭的內表面越粗糙,就越容易吸收濕氣,也會進一步加劇槍械內部的生銹。相比之下,56半的下護木內部就要光滑很多了。

(未完待續)

[編輯/何懿]

猜你喜歡
卡扣調節器彈匣
世界名槍印象(8)
可躺課桌椅
“匣”路相逢:雷明頓B70DM PK莫斯伯格6BOM
隨身警報器
新型游梁式抽油機平衡塊調節器
電廠自動控制系統調節器應用概述
基于CAD/CAE的卡扣模具快速設計與優化
新型彈匣聯接系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