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蠡學術大會專訪:水產謀發展 潛心向海洋 科技為引領 創新敢擔當

2021-01-12 07:24
中國水產 2020年12期
關鍵詞:漁業水產養殖

11月11日,2020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余位專家學者共聚盛會交流學術。圍繞此次大會突出學科綜合、突出問題導向、突出技術前瞻、突出產業主導四大特色,《中國水產》雜志前方記者對參會專家進行了現場采訪。希望通過本次專訪報道,幫助業內同行進一步把握當前漁業科技創新的最新進展,進一步深化對當前產業亟需核心技術和難點問題的認識,進一步加強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進一步認清未來一段時期漁業科技創新的前沿方向和重點領域,推動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支撐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一)水產養殖分會場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 李健

40年來,5次科技浪潮引領我國海水養殖產業不斷發展。目前,海水養殖產量已達到2千萬噸,養殖海產品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為優質蛋白提供和食物保障供給作出重要貢獻。

但我們也注意到,現有生產方式養殖生態系統結構簡單、具有高產和脆弱二重性、缺乏高效調控手段,營養物質循環利用效率不高、養殖自身污染日趨嚴重、尾水排放超標,環境脅迫導致對蝦疾病頻發,這些都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當前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資源與環境壓力加大。聯合國糧農組織倡導“藍色增長”理念,發展綠色養殖是我國由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轉變的根本途徑。建立水產養殖容量管理制度,培育環境適應能力強的養殖新品種是實現養殖業“良種良法配套、生產生態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水產養殖生產深度融合;推進多營養層次生態工程化養殖為發展生態健康養殖、轉變生產方式提供技術支撐;建立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范區,實現標準化、規?;腿a業鏈生產,是推動全國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湖州師范學院研究員 葉金云

在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去年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新形勢下,我國已在推廣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驅動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浙江省淡水肉食性魚類養殖為例,經過“十三五”期間的努力,加州鱸養殖配合飼料使用率已達到90%以上,此外,隨著鱖魚、烏鱧養殖馴食投喂技術的突破,配合飼料推廣應用步伐正在進一步加快,前景廣闊。

目前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養殖模式的推廣應用面還不夠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養殖業者的傳統養殖觀念和習慣較難改變,幼雜魚養殖效果好的觀念根深蒂固,致使大部分養殖戶不愿意改變傳統習慣和接受配合飼料養殖模式。二是缺少配套的投飼技術??茖W、精準的投喂技術(尤其是馴食技術),是飼料高效利用不可或缺的環節。三是配合飼料產品質量亟待優化。相關基礎營養需求研究以及使用配合飼料后的魚類健康問題研究亟待加強,營養全面,能夠完全替代幼雜魚的高效配合飼料開發還有很大空間。四是亟待政府層面出臺“鼓勵使用配合飼料,限制直接投喂幼雜魚,防止殘餌污染水質”的強制性規定。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陳松林

魚類養殖業是我國水產養殖業的主導產業,其養殖產量占水產養殖總產量的55%左右。但是,魚類養殖業中存在種質退化、生長減緩、抗病力下降,病害頻發等問題,每年因病害造成魚類養殖業經濟損失達百億元以上,影響了魚類養殖業的綠色發展。建立抗病分子育種技術,培育抗病高產優質新品種成為亟待攻克的重大課題?;蚪M選擇技術是培育魚類抗病高產良種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抗病育種的前沿、高效生物技術。

近10年來,黃海水產研究所團隊累計建立牙鲆家系400多個,通過病原菌感染篩選到一批抗病家系和不抗病家系,構建了基因組選擇的參考群體,通過對參考群體進行基因組重測序,獲得了1,934,475個高質量SNP位點,建立了抗遲緩愛德華氏菌病性狀基因組選擇技術,并自主研制了我國魚類首款抗病育種基因芯片,采用基因組選擇技術結合家系選育培育出牙鲆抗病高產新品種“鲆優2號”牙鲆,其抗愛德華氏菌感染能力提高30%,養殖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均提高20%左右,在山東、遼寧和天津進行了產業化推廣應用,表現出明顯的高存活率和快速生長的優勢。同時,黃海所與廣西水科院又聯合建立了羅非魚抗病性狀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培育出羅非魚新品種“壯羅1號”,該新品種抗無乳鏈球菌感染能力提高25%,養殖成活率提高19%,生長速度提高12%,不僅在國內進行了產業化推廣應用,而且還出口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由此可見,基因組選擇技術成為魚類抗病高產良種培育的加速器,在魚類突破性新品種培育和種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推廣前景。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石連玉

隨著我國水產業的快速發展,水產品總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水產養殖業也開始向綠色、生態、優質、健康方向發展。我們的鯉魚育種團隊適時向市場推出了適于大水面綠色生態養殖的新品種易捕鯉,并即將推出兩個抗病和優質的鯉魚新品種。一個魚類新品種培育成功需要20年甚至30年時間,作為一個魚類育種工作者,必須提前10年、20年甚至30年預判國家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的演化與需求,確保20年后培育出的品種適合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

改革開放之初,水產業產能有限,吃魚難是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黑龍江水產研究所育種團隊育成了松浦鯉、松浦銀鯽、德國鏡鯉選育系等速生高產品種,作為當年的主推品種在市場大面積推廣,使我國的水產養殖產量大大提高,解決了我國吃魚難的問題。這時候,育種的選育目標應向哪個方向發展的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方向如果選擇錯了,20年后選出的品種與產業需求相背離,將前功盡棄。這時我們的團隊,在堅持育種永恒不變的主題——生長速度的同時,堅定地選擇了易捕、優質、抗逆等性狀作為選育目標,經過20年~30年努力,終于于2017年育成了適于大水面不投食生態養殖的易捕鯉新品種,這時正值我國提倡大水面生態養殖理念提出,易捕鯉的誕生為生態養殖提供了一個新品種。進入“十三五”以來,在吃魚已不難和病害日趨嚴重的形勢下,優質抗逆品種成為我國水產養殖的新需求,恰在這時優質鯉,抗病鏡鯉兩個新品種已經過近20年的選育,即將在今明兩年推向市場。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曾令兵

水產養殖病害問題,不僅直接造成水產養殖業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已經影響到水環境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威脅人類健康與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水產養殖減量用藥的意義就在于保護水環境、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保護人類健康,促進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水產養殖病害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比人類醫學問題、陸生動物醫學問題簡單,甚至更為復雜。然而,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明顯滯后于人類醫學與陸生動物醫學。我們在水產動物疾病發生原因、環境對養殖動物健康的影響、營養與水產動物健康關系、疾病診療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強。只有在有效地預防疾病、準確地診斷疾病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科學用藥精準用藥,才能達到減量用藥的目的。水產養殖病害問題本質上還是養殖過程的問題。我們要大力宣傳水產養殖病害“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在養殖全過程中加強對動物的健康管理,積極預防,減少疾病發生,達到減少用藥目的。

用于水產病害防治的前沿技術很多,比如生態調控技術、免疫預防技術、疾病診斷技術、抗病育種技術、益生微生物篩選與產業化技術等等,都可以應用于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以益生微生物篩選與產業化技術為例,益生微生物在調節水質改善、宏觀生態環境、促進營養吸收、改善養殖動物腸道微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能超出了我們過去的一些認知,可以顯著地提高水產養殖動物的健康水平,減少疾病發生與藥物使用。未來應該加強益生微生物在改善環境、促進健康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優化規?;a工藝,制定產品工藝規范和標準,引導益生微生物技術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與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中的應用。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么宗利

近年來由于水域環境壓力,我國的淡水和近海養殖面積逐年壓縮。我國鹽堿水土資源豐富,鹽堿水面積達6.9億畝,在沿黃、沿海及內陸地區均有分布。但由于生態環境脆弱和復雜的水質特點,鹽堿水土資源利用率僅不足2%。

2019年農業農村部會同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把鹽堿水養殖列入重要的發展方向。發展鹽堿漁業,以鹽堿水養殖為核心,

以利用鹽堿水土資源和修復脆弱生態環境為目標,通過“挖塘降鹽、以漁降堿”的水土一體化工程,可以將白色鹽堿荒地變為上可種植,下可養殖的“魚米綠洲”。鹽堿漁業產業的日趨成熟和發展,對于拓展我國漁業發展空間,修復鹽堿生態環境和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鹽堿水土分布地區大多經濟條件比較落后,鹽堿漁業天生就有促進脫貧致富的基因。因此,鹽堿漁業產業發展也將對鄉村振興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

全文請掃二維碼

(二)資源養護分會場

大連海洋大學原副校長 陳勇

現代化海洋牧場是新型現代海洋漁業生產方式,是海洋里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茖W、有序、規范地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可有效修復和優化海洋生態環境、養護和增殖漁業資源,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近些年,我國海洋牧場建設事業發展迅速,已建成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就有100多處,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今后,在國家政策的引導扶持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撐下,現代化海洋牧場將引領帶動海洋漁業向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方向高質量發展,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浙江海洋學院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副所長 周永東

海洋生物(漁業)資源是海洋漁業生產(養殖、捕撈、育種、休閑等)的物質基礎。漁業資源養護是發展漁業生產的前提,是保護生產力,也是貫徹和落實中央十九屆五次全會精神和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重要舉措之一。漁業資源是人類重要的優質蛋白質來源,被稱為國家“藍色糧倉”,是構建我國糧食安全的藍色屏障。在2020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上,很多專家學者報告中闡明了水產品的安全性、藥用性、生命健康保障性、與“新冠病毒”無關聯性等。

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一直受到國際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并被列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FAO《2020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中顯示,2018年海洋捕撈產量8440萬噸,涉及到數千萬就業人群,但其中約1/3的漁業資源被過度利用,處于“生物可持續利用水平”的魚類種群數量比上世紀70年代下降了近25個百分點。因此,海洋漁業資源的保護及可持續利用關系到我們的未來。

為深入謀劃“十四五”漁業高效發展,將中央十九屆五次全會精神落到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處,建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總綱)”,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切實做好海洋漁業(漁船)的供給側改革,有效推進“漁港經濟區”建設。具體來說要以漁港管理、限額捕撈和漁獲物可追溯等措施促進資源總量管理;以智慧漁業,漁業信息化、智能化、機械化等科技創新促進鄉(漁)村振興;以海洋牧場建設、沿岸漁場修復振興等促進漁業資源養護和水域生態修復;以長江禁漁、多樣性保護、珍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等促進江海統籌下的關鍵物種保護;以綠色海釣技術促進休閑漁業和漁業綠色發展。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王俊

開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合理利用和水域生態修復,是《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根本要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生生物及其生態環境受到了如水域污染、水利工程、涉海工程、過度捕撈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出現了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如產卵場、索餌場受到擠壓,生態功能退化甚至喪失,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資源密度大幅下降,小型化、低質化嚴重等一系列的環境、資源問題。因此,實施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合理利用和水域生態修復,是保證水生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域生態安全的一項重要、迫切的任務。

自《綱要》頒布以來,我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合理利用和水域生態修復受到普遍的關注,農業農村部發布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延長伏季休漁時間、實行捕撈網具準入制度、實行海洋捕撈總量控制、實施限額捕撈試點等,同時采取加強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建設、海藻(草)場重建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水生生物資源的養護與合理利用和水域生態修復涉及生物、生態、資源、捕撈、工程等多專業、學科,為取得更好的實際效果,應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重要棲息地修復;增殖漁業的生態容量、風險防控研究;資源量及可捕量、負責任捕撈等資源養護和生態修復的基礎研究與多學科交叉研究,創建以生態安全為基礎的綜合性資源養護與生態修復新模式。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 秦傳新

長江禁捕對于恢復和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棲息地破壞等原因,長江流域很多物種尤其是珍稀物種資源衰退明顯,很多物種已經瀕臨滅絕或者功能性滅絕,開展十年禁捕是當前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的時代選擇。

根據目前世界資源預測模型可以預測,通過十年禁捕,長江流域的漁業資源肯定會呈現明顯恢復態勢。但對部分有特定棲息地需求的物種來說,如果沒有開展棲息地修復工作,其資源恢復趨勢可能不會特別顯著。長江十年禁捕將會成為我國漁業資源恢復、保護的一個樣板,也會為其他水域開展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提供一種思路。

漁業資源修復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不僅包含特定物種棲息地修復,也包含物種增殖放流等現在所采用的資源增殖手段。漁業資源修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其修復首先是要基于生態系統平衡,不能為了一個物種的資源提升而損害到其他物種的生態地位;其次,要提高對物種棲息地修復工作的意識,棲息地是物種生息的場所,保護或者修復棲息地將會有效地提高資源恢復效率。作為專家,首先要圍繞我國的資源養護戰略需求開展基礎和應用研究,其次要能夠根據自身專業提出可借鑒的漁業資源保護建議。

禁捕期間的資源環境監測尤其重要,開展長期的、可持續的禁捕期漁業資源環境調查評估,對于掌握禁捕后資源環境變動趨勢與保護效果有著重要意義。個人建議應設定專門的長期性調查經費支持此項工作,同時,應通過特許捕撈等方式允許科研單位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工作。

(三)綜合領域分會場

河南省水產學會理事長、河南師范大學教授 聶國興

休閑漁業是旅游業和漁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這種新業態不僅為現代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也豐富了旅游業的發展形式,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全國休閑漁業產值已經突破1000億元。

今年,休閑漁業的發展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在客流減少,效益萎縮的情況下,休閑漁業應該在困局中謀大局,認真梳理休閑漁業的功能,在堅守經濟功能和休閑功能的同時,補足短板,認真思考休閑漁業的生態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開展相應的硬件和軟件建設,為疫后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休閑漁業活動自古有之,但作為中國現代漁業的一種產業形態,其發展時間并不長。國家在“九五”期間把鼓勵休閑娛樂型漁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十二五”期間正式納入漁業發展規劃,內容日臻豐富,發展明顯加快;“十三五”期間,休閑漁業在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推進漁業轉型升級、促進漁民轉產轉業、助力脫貧攻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休閑漁業今后的發展,一是要緊密面向國家戰略。產業內容的設置與調整應該踐行“兩山”理論,有助于進一步優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有助于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二是要實現內涵式發展。我國的休閑漁業雖然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產業的質量和運行水平不高,具體表現是區域發展不平衡、運營方式同質化、經營理念淺表化。今后,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以區域特色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產業發展賦能,實現休閑漁業業態的“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中國具有歷史悠久的漁文化,它與漁業從業者的生活緊密結合,并全面滲透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力弘揚漁文化,不僅可以增進民族的文化自信,還可以促進文化浸潤漁業,滋養漁業,實現漁業的高水平發展。做好漁文化傳播,首先要進行漁文化研究。鼓勵專家學者深入開展文化思考,開辟“漁業+文、史、哲、政、管、法、藝術、教育”的交叉研究領域,從琳瑯滿目的文化元素中,提煉其蘊含的科學精神、家國情懷和法治意識。其次要進行漁文化專門人才的培養:一是有關高??稍谒a類本科生的培養方案中開設漁文化課程,培養其從事漁文化研究的興趣,同時增進水產類學子的專業認同感和行業歸屬感;二是在碩士和博士階段,部分培養單位可設立漁文化研究方向,為漁文化專門人才的培養搭設平臺;三是充分發揮學術團體的推廣作用,中國水產學會及其專業委員會,特別是漁文化分會,應擔負起漁文化研究成果交流和普及的重任,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受眾面;四是及時將漁文化研究成果與漁業實踐相結合,例如,可將漁文化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集成在休閑漁業等業態中,在提升新業態附加值的同時,檢驗漁文化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姜俊

中國水產業正處于朝陽期,大有希望,對國家糧食安全、人民膳食結構改善和健康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為健康中國行動作出了巨大貢獻。水產養殖是現今能量轉換率最高的優質動物蛋白生產方式。水產養殖中,苗種可以做到投喂1斤左右飼料長2斤魚,成魚可以做到投喂0.8斤~1斤飼料養1斤魚,這是其它動物養殖生產方式做不到的。并且中國有50%的水產品生產過程不需要使用人工飼料。

中國每年有近6500萬噸的養殖水產品,相當于每200斤糧食相匹配的水產品就有20.12斤。水產品對于一個14億人口大國的貢獻是巨大的,水產品提供了中國人膳食1/3的優質動物蛋白。隨著中國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已成大趨勢,水產品因其易消化、有利于健康長壽而備受歡迎。研究發現,魚類的優質蛋白在所有動物肉類中最易消化吸收,牛肉在人的胃中5個小時方能被消化,而魚肉僅需2小時~3小時;魚肉中83%~90%的蛋白可被人體吸收,而禽肉制品僅為75%。魚肉蛋白含量高,富含氨基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常吃水產品能有效降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此外,魚類、甲殼類、貝類等水產品含有的必需氨基酸較為均衡,符合人類基本需求,其富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EPA、DHA)具有促進智力發育及其他保健作用。

浙江海洋大學教授鄧尚貴

隨著健康中國建設的不斷深入,國民營養與健康水平的提升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力發展營養食品產業既是健康中國的客觀需求,也是改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的必要基礎。海洋生物體內廣泛存在著海洋生物活性肽,可為人類提供大量營養均衡、易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質;另外,海洋生物體內還富含含有EPA和DH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高品質魚油。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9415億元,比上年增長6.2%,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9.0%。2018年我國海洋功能性食品產值約61.1億元,同比2017年的55.1億元增長了10.89%,市場態勢整體強勁。

隨著近年來海洋活性物質研究的蓬勃發展和研究技術的不斷提升,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高技術含量、高品質并且具有活性物質的海洋營養健康產品。目前,我國研制開發出的營養健康海洋食品(如牡蠣肽等)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強免疫力、輔助降血脂、美容等8個方面。

總體上來看,我國海洋營養健康食品行業發展時間較短,海洋功能性食品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不足0.1%。國務院出臺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指出:要著力發展營養食品、營養強化食品、雙蛋白食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營養食品產業作為健康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將享受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紅利,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在2020年將進入以營養健康為主要目標的發展新階段,伴隨著我國人民膳食結構的改變,我國的海洋營養健康食品產業也將迎來高速發展。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 沈建忠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休閑漁業將受到持續影響,但亦可有所作為。舉例而言,可通過自媒體宣傳推廣休閑漁業,介紹休閑漁業發展理念、模式和典型,讓更多人了解休閑漁業產業,以吸引更多單位和個人從事休閑漁業行業,提升休閑漁業發展水平,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休閑需求。

此外,在長江禁捕退捕形勢下,休閑漁業也可順勢而為。休閑漁業作為體育和娛樂相結合的休閑活動之一,無法被取代,其發展前景廣闊,理應加強,不能弱化。除在養殖水體開展休閑漁業外,有序開放天然公共水域休閑漁業也勢在必行。我國可參考發達國家管理方式,研究、規劃實施方案,制定相關管理法規,在開放水域、開放期、釣捕種類、規格和數量上作好科學合理的規定,同時在漁業資源和環境保護上提出相應對策和制定相應措施。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常耀光

水產品加工與綜合利用技術日新月異。目前,技術前沿主要分布在生物加工、營養健康加工、新型物理加工、機械化智能化加工、船上加工、冷鏈保藏與運輸等方面。這些技術不斷拓展著水產加工制品的種類,提升著水產加工制品的品質,持續推動了水產加工產業的迭代升級。水產品的生物加工以高效、清潔、連續、低碳的方式,將水產原料轉為功能食品、發酵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保鮮劑、食品酶制劑甚至藥物等,顯著提高了水產資源利用效率與產品價值。在“科技創新工作要面向經濟主戰場”的科學指引下,相信未來必將形成更加高效的“產、學、研”結合機制與模式,使水產品加工與綜合利用的前沿技術能夠進一步推廣,并實現技術攻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猜你喜歡
漁業水產養殖
青山綠水 健康養殖
湖南省2021年漁業經濟形勢
2022第十六屆上海國際漁業博覽會
開發林下養殖吃上瓢雞“產業飯”
紅螯螯蝦的養殖技術
當代水產 騰氏水產商務網
搞養殖,我們都看《當代水產》
搞養殖,我們都看《當代水產》
黃顙魚養殖,不變不通
山西進行漁業養殖“三區”劃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