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及對策

2021-01-12 03:01李彥靜
黑河學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兒童孩子教育

李彥靜

(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530000)

傳統概念里,把農村貧困地區的勞動人口離鄉勞務,將其子女留在家中的現象稱之為“留守現象”。事實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留守兒童不再是只存在于貧困落后的農村地區,在許多經濟發達的城市中也出現了“留守兒童”—“城市隱性留守兒童”。這些兒童相比較農村的留守兒童,有著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跟父母不存在地域上的遙遠距離,但由于父母工作的忙碌以及長期因公出差,疏于對孩子的陪伴,使得孩子很多心里話留在心里,無從對父母傾訴,從而形成了“心理留守”的現象。無論是農村的“地域留守”,還是城市的“心理留守”,兩者從本質上都給不了孩子足夠的成長陪伴。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留下的“時代胎記”,四十年的時光流轉,曾經在家中盼望父母早日歸來的小小少年,如今長大成人、為人父母,“留守二代”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傲羰匾淮迸c“留守二代”二者雖然在時代遭遇、經濟環境上存在差異,但本質上都有著留守經歷。吳霓等人在調研時發現,留守兒童因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其心理、性格等方面產生不良變化[1]。周宗奎等人在對多所農村中小學進行調研時發現,一些缺少父母監護的留守兒童,容易表現出上課開小差,學習不認真、學習成績差等缺點[2]。于慎鴻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對留守兒童的實地實時觀察發現,處于道德教育“真空”狀態的留守兒童在行為表現和思想認識上會產生偏頗[3]。田錄梅等對吉林省琿春市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進行了比較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幸福感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在自我評價方面也低于非留守兒童,而在身心負擔方面高于非留守兒童[4]。在對廣西幾所農村中學進行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發現留守兒童內向、膽怯、不愿意跟人溝通等現象居多,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表示與父母溝通較少,只是偶爾會通電話,在詢問班主任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發現成績居后的占大多數。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數量達到了2443萬,2005年國家統計局數據推算全國留守兒童數量達到了5861萬[5],五年的時間增長了3418萬人,增幅為139.91%。據2010年開展的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數量增長到6102.55萬[1],相比2005年增長了4.12%。2016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統計數據為902萬人[6],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7],相比2016年的數據下降了22.7%。隨著2020年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順利開展,2020年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即將揭開謎底。從近20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在社會經濟轉型的前期過程中,留守兒童的數量處于迅猛增加的態勢,但隨著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問題,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上做出了重大決策部署和政策支持,解決留守兒童的進度不斷加快推進。但在部分勞務輸出較多的省份,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依然是塊“硬骨頭”,而這些兒童的心理問題也成了工作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只有通過“切脈把脈”,明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親子分離狀態,弱化了家長對留守兒童心理的教育影響力

由于地域以及經濟條件的限制,留守家庭的大團圓往往只能在春節才能上演。長期聚少離多、兩地分離的家庭狀況,無形之中增加了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距離感與不熟悉感。父母在外工作無法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無法給與孩子有質量的家庭教育,無法給與孩子足夠的親情陪伴,使得留守兒童在原有的經濟貧困的基礎上,又多了一份心理貧困。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父母的“離場”讓他們失去了建構良性親子關系的天然優勢,“離場”不僅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還會在兒童心里留下一生的遺憾符號,這種遺憾一旦留痕,往往是任何經濟補償都消除不了的。

(二)隔代撫養存在“重養輕教”的現象,“隔輩親”容易成為教育“殺手”

留守兒童一般是由家中的老人撫養長大,老一輩人的教育觀念已經與時代脫節,他們對孩子的撫養觀念還停留在吃飽穿暖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上,根本不會關注兒童的心理感受與需求,因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常常淪為家中“擺設”。在一些經濟落后、交通閉塞的地區,老一輩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老人們對男孩的過度溺愛會導致其出現放縱任性等不良心理特點,對女孩的冷淡態度會導致其出現自卑沮喪等不良心理特點,這些都會影響留守兒童心理的良性建構。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受天性的驅使,常常沉浸在童年游戲帶來的樂趣里,再加上兒童自身還未形成足夠的自我約束能力,久而久之便出現了貪玩厭學的現象,家中老人不以為然的態度使得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這種不科學、不規范的教養方式無論對孩子的學業成績還是道德教育,亦或是對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三)學校教育人文關懷不足,沒有建立起針對留守兒童的成長關懷體系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們常常提到要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如果說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那么教師就是孩子的“第二父母”。留守兒童因缺少陪伴、內心敏感脆弱等特點,很容易出現寡言、內向、自卑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現象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加以關注、疏導,及時糾正其不良的心理傾向。但由于我國城鄉教育資源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落后的農村地區還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一身兼數科的現象,導致老師沒有多余的時間甚至沒有主觀意識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其次,在老師的崗位安排上,很多農村地區的學校沒有配備專門的具有心理學知識的老師,導致學校方面不能夠及時發現、監測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更談不上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人文關懷。留守兒童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得不到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及陪伴,老師作為留守兒童的“第二父母”,倘若不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母愛”關懷,學校方面倘若不摒棄只有高度沒有溫度的“寒性教育”,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就缺少了保障。

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可行性建議

(一)“離場”不離愛,用愛架起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教育橋梁

父母在兒童成長期間的“離場”,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教育遺憾。但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留守兒童的家庭因為經濟水平較差,父母外出打工是他們在現實面前作出的無奈妥協。雖然父母不能陪在孩子的身邊,但是無論面對多遠的距離,無論面對多久的分離,骨肉親情永遠是抵御時間和距離的最好藥方。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父母可以借助網絡和自己的孩子搭建起一座“親情彩虹橋”,跟孩子約定通話時間,每周定時定點、保質保量的與孩子進行交流。在交談的過程中,父母要化身孩子的“小伙伴”,放下家長的架子,以一種更為親和的方式與孩子進行對話,在化解距離感的同時,及時詢問孩子的情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護與牽掛,引導孩子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看待父母的這種暫時“離場”。在親情的潤色下,留守兒童必然會在這架教育橋梁上走出燦爛人生。

(二)放寬留守兒童異地入學的條件,為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搭建綠色通道

每一位兒童都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相關部門要加快研究異地求學、異地落戶、異地高考等民生問題,最大限度的簡化、放寬異地求學的流程和條件,讓兒童無論身居何處,都可以不受限制的享受國家的教育資源,共享國家前沿的教學技術與科研成果。其次,要充分發揮人道主義精神,積極開展系統的調研,了解留守兒童內心的真實訴求,為留守兒童多做一些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實事,同時為留守兒童開通綠色通道,讓家長不用東奔西跑就可以為孩子辦理入學手續。此外,有關部門要積極開展規劃建設,在外出打工集中的省市為留守兒童建立專門學校,解決入學升學問題,為留守兒童早日在異地實現全家團圓貢獻力量。

(三)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做到有的放矢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中共中央歷年頒布的第一號文件都是關于農業農村農民的文件,黨和國家一直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面貌大有改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工作成效明顯,而這些地區過去往往是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在深化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要根據這些地區的實際情況鞏固精準脫貧的成果。從發展經濟的角度上,可以結合當地的特色,大力引導相關企業在這些地方建廠,增加就業崗位,使得青壯勞動力得以回歸故土,獲得就業機會,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從發展教育的角度上,經濟落后地區的師資數量和質量與城市還有一定差距,可以采用定向培養、公費培養師范生等相關政策,統籌協調師資分配不均的問題。從人才流動的角度上,可以積極引導大學生畢業后扎根基層,提高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增加農村一線教師的幸福感與榮譽感。

(四)鼓勵用工單位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對留守兒童家庭給予人文關懷

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主體,在享受社會為企業提供的穩定的經濟環境以及種種利好政策時,也要積極的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企業因為用工需要,到偏遠地區招工。在吸引了外地的務工者前來就業后,公司人事部門要積極了解員工的家庭情況,對家中還有留守兒童的員工加以關照,為其制定特殊的福利制度,例如為員工安排探親假、補貼探親車費、發放慰問金等一系列舉措,做一個有溫度、有擔當、有情懷的企業,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企業的力量。

四、結語

家庭教育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任何一種形式的教育都取代不了家庭教育的作用。缺位的家庭教育或多或少的會給留守兒童的心靈帶來創傷,嚴重的還會出現一些性質惡劣的行為。一部分人會覺得留守兒童“缺少管教”,從而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甚至把他們當作“問題少年”,但是,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都不是骨子里的“壞”,他們所表現出的放縱任性等不良心理現象,只是他們對缺少陪伴、想要引起他人關注的一種情感宣泄。留守兒童問題不是單單依靠一方力量就可以解決的,需要依靠社會各方的力量來合力解決。只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問題,對留守兒童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感受到濃濃的關愛、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被拋棄、引導他們積極樂觀的思考問題,用真情驅散他們內心的陰霾,就可以幫助他們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心理品格。

留守兒童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條件雖然不是理想狀態,但這也不代表著在這種狀態下一定會產生不利影響。只要我們對留守兒童的身心成長給予足夠的關注與重視,為留守兒童建立起完備的成長關懷體系,加強基層兒童工作隊伍建設,充分調動各方的能動性,身體力行地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形成對留守兒童發展的保護性力量,必定會幫助留守兒童擺脫心理貧困,讓每一位兒童都可以在同一片的天空下,在同一片大地上,一同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猜你喜歡
兒童孩子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