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尼族铓鼓舞“非遺”傳承實踐研究
——以建水縣普雄鄉普瑪尼察村為例

2021-01-16 07:51邵春艷包常青
紅河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瑪尼哈尼族非遺

邵春艷,包常青

(1.紅河學院美術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2.紅河學院圖書館,云南蒙自 661199)

哈尼族铓鼓舞主要流傳于云南建水縣普雄鄉和坡頭鄉。這兩個鄉共有哈尼族人口6400余人,占兩個鄉總人口的16.6%。這里是紅河北岸為數不多的哈尼族聚居區。他們認為,敲铓擊鼓,是人與自然彼此進行交流,是哈尼族向自然神靈傳遞的美好愿望。哈尼族铓鼓舞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建水是铓鼓舞的發祥地,它的產生、演變和發展與哈尼族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農耕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歷史長河中,它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逐漸成為哈尼族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紐帶。2014年12月,哈尼族铓鼓舞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建水有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在國家趨同發展的大環境下,深入思考如何傳承和保護哈尼族铓鼓舞傳統文化遺產、如何弘揚民族精神,避免出現模式化同質變異現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 铓鼓舞傳承內容與方式

哈尼族文化主要以口耳相傳和民俗活動傳承,如祭拜祖先、喪葬習俗、歌舞表演等。铓鼓舞因其古樸、粗狂、奔放的內在力量反映了普瑪尼察哈尼族勤勞勇敢、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從而使普瑪尼察哈尼族的名聲遠播,是目前已成為建水縣乃至紅河州的主要舞種之一,是哈尼族歷史文化的主要流傳形式和載體。

(一)傳承內容

哈尼族铓鼓舞主要傳承內容為文化隱喻、民族器樂、韻律動作、服裝服飾等。文化隱喻是民族歌舞中所隱藏的文化內涵,是舞蹈的核心和靈魂,主要包括铓鼓舞的起源傳說、舞蹈與宗教、舞蹈與服飾、道具使用等內容[1]。普瑪尼察是哈尼族南遷途中的重要驛站,民間流傳著有趣的傳說:铓鼓舞產生于哈尼族以狩獵為生的古代,人們在狩獵時進行聯絡和邀約獵手,在無意中發現打擊空心樹會發出響聲,于是他們把原木鑿空繃上牛皮,做成了鼓。鼓聲除進行聯絡和邀約獵手外,有時也可以輕輕地敲擊起到吸引獵物的作用。若是個體或人少碰到猛獸時,急風暴雨似的擊打又可以起到嚇跑野獸、防身自衛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又模仿農耕勞作,使铓鼓舞得到了豐富的發展,特別是銅的發現和利用,開始有了铓,成為名副其實的铓鼓舞[2]。铓鼓舞中的“糊田硬”“撒谷種”等充滿原始生產氣息的律動,鼓舞中的“踩肥料”“過河溝”等摹仿性動作,都通過身體的左右擺動、屈伸起伏,以及腿部的踩步、退步、搓步、拖步、跪步、跨跳步等具有獨特韻律的移動,展現出哈尼族先民遠古農耕生活的圖景,映照出遠古農業祭祀活動的蹤跡[3]。

铓鼓舞是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魂靈文化,體現著萬物有靈信仰,傳承的載體即是祭祀活動,同時也是其主要表現形式。铓鼓舞的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了哈尼族內在的主心骨:一是铓鼓舞是哈尼族最古老的舞蹈藝術之一,是哈尼族舞蹈藝術的精華,是民間舞蹈的經典代表;二是已經由單純的宗教節祭舞蹈演變成為今天民眾娛樂性的集體舞,深刻地影響著哈尼族的生產生活;三是既向自然祈福、表達和諧生活愿望,也是展示哈尼族質樸、深沉、堅忍不拔、努力奮發、向上進取的民族個性,其舞蹈剛柔并濟、粗狂奔放的藝術魅力。

(二)傳承方式

不同的歷史階段,铓鼓舞傳承方式也發生了變化。起初,铓鼓舞傳承方式主要為宗教儀式,隨著歷史的向前推移,逐漸轉變為節日慶典、演展活動、非遺進校園、傳習館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傳承方式,即從原來的祭拜祖先演變為舉辦民間文化活動等節日性舞蹈。主要傳承方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通過祭拜祖先傳承铓鼓舞。普瑪尼察村寨的“昂瑪昂”節,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第一個屬龍日舉行,節期五至七天,“昂瑪昂”期間的“昂瑪突”,意為祭寨神?!鞍含敯骸币源鍨閱挝贿M行祭祀活動,一般是在村頭寨神林里莊嚴舉行。哈尼族認為寨神樹是村寨的保護神,所以要選擇一顆四季常青挺拔俊秀的百花樹進行祭祀,由“昂瑪阿威”(咪谷)主持。第二天中午時分,全村男子抬著做好的肉、酒、染色黃飯去“昂瑪阿威”家門口接龍頭,再到村中央廣場上主持開铓儀式(長街宴),“昂瑪阿威”在開铓儀式上莊重虔誠地念誦祭詞:天地日月不會變,人不是過去的人,祖宗定下的規矩要執行,铓鼓舞不是我來敲,是昂瑪來敲。昂瑪喲!給我們帶來幸福吉祥。[1]然后用酒敬獻铓鼓,繼而敲铓三下:一響人丁興旺,二響五谷豐登,三響平安和諧?!鞍含敯⑼鳖I頭圍著長街宴持铓起舞,眾人持鼓跟龍頭一起盡情歡舞,男女老少唱著哈尼族“哈巴”歌頌美好生活。

第二,通過節日慶典傳承铓鼓舞。哈尼族每個月幾乎都有不同的祭祀節日,除正月“昂瑪昂”(過春節)外,二月有“昂瑪阿然熬”節(祭小龍年),三月有“昂生生”節(黃飯節或生產節),四月有“咪摩突”節(祭天節),五月有“合虧扎”節(端午節),六月有“矻扎扎”節(六月年)等。從禮節方面看,熱情好客,尊老愛幼,相互幫助,貧富相待,和諧共存。節日期間舉行歌舞活動,最精彩當數铓鼓舞,眾舞者圍成圓圈,邊敲铓鼓邊舞,舞铓者在中心,擊鼓者在外圍。女子們則手拉手排成數行在一旁,跳著古樸深沉、剛柔相濟、氣渾力厚的集體舞蹈——“歐漏打”,即自娛自樂表演。

第三,通過文藝隊傳承铓鼓舞。普瑪尼察哈尼族從建國初期觀看露天電影和各級文藝演出,到1982年成立本村文藝演出隊,自編自演滿足村民的文化生活。翌年,文藝隊開始走出山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歌舞有《铓鼓魂》《祭鼓》《铓鼓刀》《紅河鼓》《過山龍》《阿都?!贰栋推溥_》等優秀節目,其中《铓鼓刀》為該文藝隊的“重頭戲”。普瑪尼察文藝隊還將最優秀的跳舞者推薦到云南映象楊麗萍舞蹈學校,先后在全國巡演,到美國、日本、阿根廷,馬來西亞等國演出。普瑪尼察哈尼族铓鼓舞多次搬上央視銀屏,對普瑪尼察哈尼族文化傳承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 推動铓鼓舞傳承的社會動力與多元力量

第一,政府的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創造精神財富,一定要有必要的物質財富作保障,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既要依靠政府的資金投入、政策支持,也要靠法律的保障。普瑪尼察文藝隊近些年得到蓬勃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對文藝團體的關注和支持。主要有:一是大力扶持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整體拓寬提升村中央铓鼓舞廣場,以滿足本村民族傳統節日需求、組織文藝隊到省內外乃至國外演出、建設哈尼族習俗陳列館等;二是宣傳、動員和支持符合條件的民間藝人申報命名“非遺”傳承人,讓傳承人得到社會肯定。

第二,傳承人的引領。近年來村里年青人學習铓鼓舞的越來越少,更多的人選擇外出打工,隨著傳承人的逐漸減少,哈尼族铓鼓舞以及傳統民間習俗將面臨失傳的危機??h政府采取積極措施申報命名“非遺”傳承人,現有國家級、省級和州級铓鼓舞“非遺”傳承人3人:一人為坡頭鄉普鲊村李生方,另外兩人分別是普雄鄉普瑪尼察的曹林杰—讓胡、黃文杰—蝦嘎。在各級相關文化部門的引導下,由傳承人以及文藝工作者進行傳授活動。同時,組織參加文化傳承工作項目和培訓,并加大宣傳力度。此外,一批熱衷于家鄉文化事業的縣級文藝工作者如曹福堂也為哈尼族文化傳承作出了貢獻:1993年由曹福堂等人發起,舉辦了首屆中國紅河普瑪尼察昂瑪昂節,邀請省級舞蹈專家進行交流和培訓,中日報社、新華日報等十多家媒聚集普瑪尼察;2007年,由曹福堂等人又發起,在普瑪尼察村舉辦了首屆中國紅河南北兩岸原生態哈尼文化交流會,來自普洱等地文藝隊聚集交流,云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等。

第三,展演的影響力。2001年,由曹福堂創編的《铓鼓舞》在中華鼓舞大賽榮獲最高獎——山花獎;2005年在CCTV舞蹈大賽上,由黃文杰創編的《螳螂》《祭鼓》獲得三等獎;《铓鼓刀》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體育舞蹈比賽中獲一等獎等;2005年,在中國少數民族民間博覽會上,《紅河鼓》《阿都?!窐s獲優秀組織獎和特殊貢獻獎。此外,普瑪尼察早在2002年就將最優秀的12個跳舞者推薦到云南映象楊麗萍舞蹈學校進行學習培訓和展演。近年來铓鼓舞展演不斷:2016年,在普瑪尼察進行“非遺”展演,在實地田野展現了鄉村旅游文化,來自省、州、縣“非遺”專家觀看演出并進行交流;2018年,群舞《山之子》代表云南參加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優秀舞蹈節目展(春城劇院上演),使哈尼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铓鼓舞”走進大眾的視野;2019年,铓鼓舞作為主要節目參加“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活動……哈尼族铓鼓舞已走出村寨,成為一道優美的民族風景線。

第四,主體村民的文化自覺。這里的主體是指普瑪尼察哈尼族村民和參與跳铓鼓舞的哈尼族。在近十年文化產業發展的帶動下,縣政府和村寨文藝工作者對村民進行廣泛動員,以激發他們參與文化傳承的熱情。2014年11月在申報铓鼓舞國家“非遺”成功之時,整個哈尼族山寨一片沸騰歡慶,此時的村民受到主體文化自覺的激勵,在他們的心目中铓鼓舞受到空前重視,點燃了普瑪尼察村民心中對自身文化的驕傲。媒體、旅游從業人員、學者等共同組成了對铓鼓舞進行欣賞、參與、審視、體驗的巨大群體,哈尼族铓鼓舞知名度與影響力得到極大提高。

三 铓鼓舞傳承和展演過程中的文化變遷

社會文化總是不斷地變遷,铓鼓舞也發生了變遷。起初的铓鼓舞只能在“昂瑪昂”第二三天跳,他們認為如果違反祖宗所傳禁忌亂敲響铓鼓,會給村寨帶來災難。如今的铓鼓舞打破了很多傳統規矩,成為一種哈尼族文化的盛宴,每個人都可以跳,這種娛神娛人的文化形態導致铓鼓舞信仰、結構和功能的變異。此外,還包括舞蹈動作的變化、展演與傳承方式的變化、象征意義的變化。

(一)舞蹈韻律及動作組合的變化

農耕生產是哈尼族生活最根本的內容,無論是生老病死、心理結構、民族精神、人生哲學、歷法體系、梯田稻作、音樂舞蹈等對其一整套傳統文化體系的影響極為深遠且透徹[4]。隨著社會的發展,梯田農業文化日趨成熟,賦予了铓鼓舞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蘊,铓鼓舞韻律及動作組合隨之更迭,如與農耕勞作直接相關的舞铓步伐有蹲走步、弓步繞手、步伐一、小退步、踩步、胸前橫8字運鼓、胸前畫立圓運鼓、跑動過場步等,與農耕勞作間接相關的舞铓步伐有蹬腳步、蹲崴步、前拖步、跨跳步等,這些舞蹈動作的展現均源于農耕勞作時的動作。這些舞蹈韻律及動作組合的變化并未改變铓鼓舞自身的內在意蘊,但通過這一外化形式的改造,豐富和拓展了铓鼓舞。

(二)展演與傳承方式的變異

普瑪尼察村民,不僅參加村內各種節慶表演和祭祀活動,還須不定期參加省內外、乃至國外演出,每次活動排練常常持續十多天。商業展演雖然宣傳了哈尼族文化,給普瑪尼察帶來了游客,但經濟收入少之又少,普瑪尼察文藝隊共有30余人,組織一臺演出需近200個村民,政府只能按場次給予一定的誤工費補助,許多演員出于對铓鼓舞的喜愛而參加演出,但傳承經費緊張,铓鼓舞展演與傳承之間是矛盾的。如果文藝隊僅僅依賴政府的扶持作為經費支撐,維持日常的費用開支,這并非長遠之計。普瑪尼察文藝隊目前并不能夠自給自足,激情揚抑的展演僅僅是披在“非遺”傳承身上一件時尚的外衣。但是,不可否認,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哈尼族文化的傳承與村民的文化自覺正在逐漸樹立。

(三)铓鼓舞象征意義

哈尼族铓鼓舞是一個文化整體,由宗教、信仰、儀式、服飾、樂器、舞蹈等民俗要素組成,有其緊密的傳統性與整體性[4]。如跳铓鼓前須給铓和鼓奠酒,然后敬天地,經“昂瑪阿威”敲铓三下方可跳舞等種種之舉,把铓鼓實物作為天神的象征,這種質樸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反映出舞蹈與宗教的相互關系,铓鼓舞成為哈尼族祭祀“昂瑪”儀式中的主要活動,如果沒有铓鼓舞的存在就失去了光彩。這些整合在一起的要素成為一個整體的結構,支撐著哈尼族文化的淵源流傳。如今,哈尼族铓鼓舞在保護或是傳承性展演時,均是從現存的文化整體中分割出部分瀕危的民俗片斷,來彰顯其文化的獨特性,同時也體現出差異性文化,通過這樣的改編、重組、包裝、策劃等,完成其在文化結構上的變異。

四 铓鼓舞與普瑪尼察“非遺”文化傳承

普瑪尼察為哈尼族村落,在如今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時期,不論從地理位置、交通狀況、教育資源等方面來說均處于劣勢,只有把豐富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本,哈尼族文化的保護才能得到實現。這一過程包含了對自身文化繼承與摒棄的選擇、保護與開發的思考、取舍與整合的調整。政府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铓鼓舞文化產業化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積極作用,包括铓鼓舞文化的宣傳和交流、文化自信的培養、文化項目的落實、傳承人的努力。但要使其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僅靠國家資助扶持輸血方式,并不能調動自身發展的創造力,我們更需要去幫助尋找一種活態的傳承方式來傳承民族文化,如果不能在其內部形成良好的造血供血機制,其發展速度的根基就不牢[3]。普瑪尼察铓鼓舞得到縣政府的支持,激活了村民們對自身文化的自覺,為其文化保護和傳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為保護好地方民族傳統文化,建水縣政府每年安排30至50萬元補助,讓普瑪尼察辦好一年一度的“昂瑪昂”節。此外,每年安排專項經費10萬元作為铓鼓舞傳承人傳承經費,對其傳承活動給予保護和支持,專項用于铓鼓舞的傳承、開發、展演[6];在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多樣化方式中,將铓鼓舞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并倡導鼓勵傳承人進校園施教不失為重要舉措。筆者所訪問的村民認為,跳铓鼓舞能夠自娛自樂、強身健體,并且通過商演的方式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只要有時間都樂意參與其中。铓鼓舞文化活動一般都在铓鼓舞廣場上排練、表演,自國家申遺成功以來,就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在不同地方進行表演。如“昂瑪昂”“車施扎”“矻扎扎”等都有文藝表演,每次均有幾十個村民參與演出活動,并且有其他村民前來觀賞。

為增加村民經濟收入,政府實施了一些重要的文化項目。但如果后期沒有了政府的資助,铓鼓舞的展演是否還能維持火熱的場面呢?筆者詢問了在建水縣城工作的干部說:原先每年祭祀時才跳,現在高興就跳,大伙在一起很開心,這是村民們的心聲,普瑪尼察村民無論在祭祀活動或節慶活動而參與铓鼓舞表演,均能感受到铓鼓舞所帶來的愉悅。這說明許多節慶本來就帶有休閑活動,包括哈尼族铓鼓舞傳承表演,民族節慶與休閑生活具有天然的聯系。因而“非遺”铓鼓舞傳承和保護不能過份依賴政府支持,更重要的是哈尼族文化自覺、自我傳承方式的循環機制和現實功能。

五 哈尼族铓鼓舞“非遺”傳承與發展建議

政府在引導“非遺”傳承與發展中,首先堅守文化價值取向,在推動文化可持續發展和多樣性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努力實現文化、社會和經濟效益兼顧發展;其次投資、協調、完善“非遺”文化傳承過程中所需要的基礎設施。除此,制定和實施符合比較優勢戰略的產業政策。就普瑪尼察哈尼族铓鼓舞“非遺”而言,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建立統一的“非遺”產業領導指導工作機構。由鄉鎮政府分管文化的主要領導為第一負責人,并親自抓,文化部門積極支持配合,統一管理鄉鎮“非遺”項目,逐步形成產業化。加強調查研究,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指導和幫助解決铓鼓舞在傳承“非遺”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第二,除專項扶持資金外政府對“非遺”加大扶持力度。解決铓鼓舞在傳承和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困難:一是對“非遺”項目的推廣宣傳交流活動中鄉鎮政府給予經費上的支持;二是有條件的學校開辦專題班,選派熱愛“非遺”事業并掌握“非遺”技能的專業人才,以解決“非遺”項目后繼乏人的問題;三是鄉鎮文化站應加大“非遺”產業的宣傳,多搭建推廣交流的平臺,使傳承人視野更開闊,逐步融入市場等。

第三,加強對“非遺”傳承人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使之自覺抵制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讓“非遺”產業不斷發揚光大。

猜你喜歡
瑪尼哈尼族非遺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單核苷酸位點多態性與哈尼族人群痛風的關系
長街古宴 宴宴熱鬧 哈尼族長街宴
維生素D輔助治療云南哈尼族兒童肺結核的療效觀察
小海盜瑪尼卡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瑪尼石
哈尼族“老關工”白文達二三事
我和梅加一見鐘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