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2021-01-17 04:18高巍翔
關鍵詞:決定性以人民為中心群眾

高巍翔,余 榕

(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人民之中,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指明了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守、踐行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和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理論,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和靈魂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理論邏輯之上,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理論,成為新時代引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旗幟和行動根本遵循。

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人民觀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出發,依據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創立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旗幟鮮明地指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人民既然是社會的創造者和主體,也應當是社會各方面根本的價值尺度,利益的分配、國家的構建、社會發展的評價都要緊緊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價值度量。從人民立場出發,資產階級國家政權根本上是一個為少數人服務的機器,忽視最廣大人民的主體地位與作用,不符合人民價值取向,因而資產階級政權必然滅亡。代替資產階級政權的上層建筑也是圍繞人民主體構建起來的,這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主體力量、充分保障人民主體利益,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政而是人民民主專政、不再是異化的人民勞動而是自由自覺的人民勞動、不再是資本家占有一切利益成果而是公有制下全民共享。

(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的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條件?!盵1]馬克思對于未來社會所要建立的自由人聯合體的要點如下:其一,人要自由的發展,不能被社會壓迫所累。共產主義社會不再成為人們自由發展的束縛,反而是為人的自由發展服務。共產主義社會不再是資本世界剝削壓迫人的總機器,反而成為人自由不受壓迫剝削的保障。共產主義社會不再充滿對立和沖突、摩擦與爭端、流血與戰爭,而是和平友愛,成為人自由發展的基礎。其二,人要全面的發展,不再被社會分工束縛。從自然分工進入文明分工,人被局限于分工領域。每個人被自己的領域所禁錮,沒有辦法向其他領域延伸,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而共產主義社會則要打破舊的分工之間的種種界限,雖然還有分工,但這是自由自覺的分工,只是形式差別而不具有內容差別。在這種社會中,人可以學習一切領域的知識,獲得自身充分全面的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其三,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不再是社會部分人自由全面發展??v觀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總是統治集團獲得了發展,而真正的利益創造者飽受壓迫剝削。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要消滅這種情況,讓人民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讓每個個體真正享有自由全面發展的權利與機會,真正實現全民共享。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家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盵2]馬克思對于建立聯合體的條件進行了分析。首先是人民群眾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作為社會主體力量,他們的生產實踐能夠為步入共產主義社會積累必要的物質條件。其次共產主義社會作為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一級的社會,必然要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地揚棄。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比以往所有社會加起來總和還要多的財富,雖然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但是財富的創造者依舊是人民群眾,之所以會有比以往更多的財富,也是因為人民生產力的提高和壓迫剝削的加深。

建立人自由全面發展聯合體的構想是馬克思根據人民主體理論繪制的,建立一個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保障人民主體利益的聯合體。關于這個聯合體構想的實現馬克思也給出了基本的條件,就是充分發揮人民主體力量,讓一切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為聯合體提供物質基石。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向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演化,是一個偉大而艱難的歷史進程,必須依靠人民,發揮人民的決定性作用,才能取得勝利。

(二)唯物史觀中“人民主體”理論

人民主體理論是唯物史觀的出發點。在唯物史觀起點著作《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盵3]馬克思鮮明地與英雄史觀劃清界限,這是第一位的事情,必須摒棄少數精英主宰歷史的唯心觀念。如果不能與其劃清界限,那么關于誰對歷史進程起決定性作用、誰是國家建設的決定性力量、誰對社會變革有決定性意義的問題就會出現錯誤,就會陷入唯心史觀的泥沼。唯心史觀根本上是反人民的,企圖抹殺人民群眾的決定性作用,夸大特定階級發揮的作用,為少數人享有特權作辯護。反觀唯物史觀,揭開了為階級利益遮羞的紗布,只有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體,才應該享有社會創造的一切,特殊的階級利益者不過是盜取了人民勝利的果實并不斷壓迫剝削人民的竊賊。因而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體,必須堅決同唯心史觀劃清界限。

人民主體理論也是唯物史觀的落腳點。在唯物史觀成熟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盵4]馬克思進一步論證了人民作為歷史主體的作用。其一,人民群眾為了生存需要必須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在這個活動過程中,為人類社會積累了物質財富,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生產領域。其二,人民群眾在滿足第一個需要基礎上引入新的需要,包括社會交往活動和精神文化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為人類社會積累了精神財富,發展了社會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其三,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社會變革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因而人民群眾代表著社會最先進的力量、代表著社會最活躍的助推器、代表著社會最終極的發展方向。因而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的主體者、未來的掌舵者。

人民主體理論使得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根本區別開,承認人民群眾對于人類歷史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承認人民群眾對于社會領域建設的決定性力量、承認人民群眾對于社會形態更迭的決定性意義。歷史上抹殺人民群眾決定性作用,宣揚少數人作用的英雄史觀必將被駁倒,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將發揮主體所具有的決定性力量,推動歷史車輪向前進。

(三)人民是衡量公平正義的根本價值尺度

人民是利益分配的根本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為全人類謀求解放。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5]這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上一切其他主義根本區別之處。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政權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政權、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政權、為消滅私有和剝削不斷奮斗的政權,那么其他主義要建立的政權是什么性質呢?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明確指出:“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機關-為首的國家政權-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從社會公仆變成社會主人?!盵6]這些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政權都是為著本階級和本利益集團而發聲,代表著一部分人的利益,是一種狹隘的利益觀。表面上他們是替國民服務,實際上是對國民的統治與掠奪。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翻身解放的哲學,無產階級是一個不解放全人類就無法解放自身的階級,代表著人民的價值尺度。馬克思清醒認識到國家再好也不過是在爭取階級統治斗爭中獲勝的無產階級所繼承的一個禍害,只有通過一步步粉碎剝削壓迫機器才能達到人民的解放和自由,這是一種人民利益為先的價值觀。

人民是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根本價值尺度?!豆伯a黨宣言》表明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就是要消滅私有制和剝削,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私有財產、雇傭勞動、資產階級家庭等等無時無刻都在剝削壓迫著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迫切地需要建立真正的共同體,而不是資本主義社會構建的虛假共同體。馬克思正是基于人民群眾的要求與呼聲,以人民群眾為價值尺度構建共產主義的宏偉藍圖,摒棄資產階級政權反人民性。這個真實共同體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它符合人民群眾最真實、最廣大、最根本的利益,必將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必將隨著社會發展成為現實。反觀資產階級社會因為它的反人民性,不符合人民群眾價值取向,必將會隨著社會發展而被推翻。

人民是社會發展評價的根本價值標準。馬克思指出:“人民歷來就是什么樣的作者‘夠資格’和什么樣的作者‘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盵7]馬克思這句話指出人民應當是價值評價的最終標準。每個階級和群體對于事物的價值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得出的評價也不相同,甚至出現兩極分化。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因而人民性的標準帶有客觀規律性和歷史必然性。人民根本利益與根本意愿應當也必然成為整個社會的最終價值尺度,成為社會各方面的最終價值標準。

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尺度,與他的歷史主體地位密不可分。人民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那么社會建構與發展也應當遵循人民群眾的要求與呼聲,人民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滿足什么、人民群眾反對什么我們就摒棄什么、人民群眾向往什么我們就追求什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二、列寧主義人民觀的理論內涵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在人民觀方面,列寧主義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人民觀。十月革命使得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了實踐,列寧領導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堅持人民就是一切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深刻認識到,必須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才能保住革命勝利果實,才能有效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人民群眾是左右革命與建設的決定性力量,那么社會主義國家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堅守密切聯系群眾執政理念,才能得到人民群眾支持,才能真正發揮人民群眾決定性力量。正是因為政黨堅守密切聯系群眾執政理念,雙向互動的良性黨群關系才有利于人民群眾決定性力量的高效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為人民群眾決定性力量的發揮提供堅強領導。兩者相輔相成,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需要人民群眾決定性力量,也需要政黨對這種決定性力量的堅強領導,才能最大限度地高效發揮。

(一)“人民就是一切”的人民觀

經過革命和內戰的洗禮,列寧深刻認識到人民就是一切,他指出:“全人類的首要生產力就是工人,勞動者。如果他們能活下去,我們就能拯救一切,恢復一切?!盵8]這句話包含著對于“人民群眾創造一切”決定性作用的充分肯定,也包含著對于俄國政權“一切為人民群眾服務”宗旨原則的深刻認知。

其一,人民群眾創造一切。列寧反復強調;“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機勃勃的人民創造力量源泉中去的人,才能獲得勝利并且保持政權?!盵9]列寧繼承發展馬恩的人民主體理論,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主體,只要有人民群眾,我們就能創造一切。在百廢待興的蘇維埃俄國,只有人民群眾,才能推動生產力進步、才能推動戰后俄國的復興、才能保持無產階級專政政權。沒有了人民群眾,蘇維埃俄國就會失去執政基礎、失去生產力、失去發展的動力。因而列寧高度尊重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中決定性的地位,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中決定性意義,高度發揮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中決定性作用。

其二,一切為人民群眾服務。這與人民群眾創造一切一脈相承,既然人民在革命建設中發揮出決定性作用,相應的人民也應該享有他們所創造的一切,蘇維埃俄國的政權也應該秉持一切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列寧在建設時期提出的很多政策都體現了一切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人民觀,例如在新經濟政策期間,列寧主張用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列寧建立商品經濟,鼓勵商品經濟和小農經濟相結合,改善農民生活,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在俄國這樣一個小農國家,列寧的政策理念都是將人民群眾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一切都為人民需要服務、為人民利益服務、為人民幸福服務。

“人民就是一切”的人民觀是列寧繼承了馬克思人民主體理論,也是在社會主義俄國革命建設經驗教訓發展基礎上形成的正確的人民觀。這個人民觀的產生是具有實踐基礎的,經過了實踐的考驗而成為真理,這代表它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實踐的指導原則。我們既要樹立“人民群眾就是一切”的人民觀,尊重人民群眾決定性的主體地位,又要將理念轉化為工作方法,更好地把握人民群眾決定性的意義、更好地發揮人民群眾決定性力量、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二)密切聯系群眾的執政理念

列寧在十月革命后,就深入思考黨與人民的關系,如何執政、如何更好執政、如何長久執政這些重大問題。列寧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群眾史觀和群眾觀點,指出蘇維埃俄國的領導干部和黨員必須密切與群眾的聯系,并將其作為蘇維埃俄國的執政理念。

首先,必須嚴密防范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列寧指出:“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盵10]在奪取政權后,黨內出現了官僚主義、脫離群眾的傾向,列寧高度重視并且把官僚主義視為黨最可惡的敵人,對此列寧提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不斷提高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重視人民決定性作用,密切和人民群眾聯系。在組織隊伍建設中,列寧要求黨員不斷提高管理俄國的能力水平,使得蘇維埃俄國的發展更好地為人民需要服務,堅定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在人民政治參與中,列寧重視知識分子作用,知識分子作為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他們參與國家治理反映民意民生,有助于克服脫離群眾的危險。在監督體系中,列寧建立人民監督機制,列寧指出:“正是蘇維埃同勞動人民的親密關系,造成了一些特殊的罷免形式與另一種自上而下的監督,這些現在應該大力發展?!盵11]列寧構建了一整套完備的監督機制,包括建立黨內的監察委員會、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法律監督等。蘇維埃俄國政治體制機制創新創造就是為了嚴防官僚主義、為了密切黨群關系、為了發揮人民群眾決定性力量建設社會主義。

其次,必須不斷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組織建設中,列寧告誡廣大黨員干部,不接近群眾就會一事無成。黨員必須要深入群眾,熟悉群眾生活、了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困難,才能辦成實事。在政治參與中,列寧十分注意民意的暢通反映渠道,例如信訪制度、工會制度、民主集中制等,上下相通,使得民意能夠暢通表達,使得中央決策具有科學性、針對性、人民性。

列寧采取的制度措施深刻體現了黨始終堅守著為人類謀解放的理想信念,體現了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的政治立場,體現了黨“密切黨群關系”的人民執政理念。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才能得到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的支持,這種支持外化就表現為人民群眾決定性力量的發揮,能夠成為社會進步發展的決定性推動力量。

密切聯系群眾執政理念,不僅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而且是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基礎,因而密切聯系群眾就必須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理念,因而必須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密切聯系群眾,把群眾需求落在實處,落在執政的全過程中。

三、中國共產黨人民觀對馬列主義人民觀中國化的豐富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根本問題和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有所不同,但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始終保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動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覺將自己做為實現人民利益的工具,團結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為根本,團結帶領人民通過社會主義改造,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初步改變了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富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人民觀

“為人民服務”是反映中國共產黨性質的根本宗旨?!盀槿嗣穹铡逼鸪跏菫槲乃嚬ぷ髡咧该鲃撟鞣较蚝头諏ο筇岢鰜淼?。1942年5月,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里,給了改造,加進了新內容,也就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了?!盵12]后來,毛澤東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講演,進一步闡發了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他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盵13]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毛澤東將“為人民服務”上升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宗旨的高度。他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14]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熬o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宗旨?!盵15]

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觀貫穿于毛澤東思想的各個方面,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原則與立場,在革命和建設時期,不斷從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馬克思主義人民理論。

關于人民與革命的關系,就是革命是人民的革命,人民群眾對革命起著決定性作用、貢獻決定性力量、發揮決定性意義。早在1927年《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毛澤東就批評一些人:“嘴里天天說‘喚起民眾’,民眾起來了又害怕的要死,這和葉公好龍有什么兩樣!?!盵16]毛澤東看到了人民群眾對于革命的決定性作用,不喚起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我們的國民革命就不能成功,嚴肅批評害怕群眾、脫離群眾的錯誤思想。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毛澤東再次強調:“因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盵17]毛澤東看到革命主體力量是人民群眾、依靠力量是人民群眾、決定力量也是人民群眾,只要我們為人民利益服務,我們就能取得勝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也指出,我們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要妄想單純政府抗戰就可以戰勝日寇,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戰才能徹底戰勝日寇[18]。單個人或者政黨的力量是無法取得戰爭勝利,對于抗日戰爭起著決定性意義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正是動員了人民群眾,抗日戰爭才能轉敗為勝、中華民族才能由衰轉盛。

關于人民與建設的關系,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尊重人民創造活力。在進入社會主義探索的開山之作《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指出其中心思想:“圍繞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盵19]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對于國家而言,人民群眾就是一切,一切的積極因素都蘊含在人民群眾身上。因而必須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讓他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之中,發揮他們的決定性力量。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毛澤東指出,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矛盾,人民內部是非對抗性的矛盾。[20]之所以要區分兩類矛盾,是因為不同性質矛盾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人民的矛盾用民主的方式,敵我矛盾用專政方法。如果混淆這兩類矛盾,對待人民內部矛盾不能妥善處理,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擁護,人民群眾就不會發揮全部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缺少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社會主義事業就會停滯不前。

關于人民與黨的關系,毛澤東強調這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依靠和被依靠的血肉聯系,并且人民群眾在這種關系中處于決定性地位,共產黨處于重要地位。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指出:“黨的各級領導機關也應增加工人和貧農的成分?!盵21]毛澤東在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就已經在探討人民與黨的組織關系,必須讓人民參與黨的組織建設,這對保持黨組織的純潔性與科學性起著決定性影響。而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刻,毛澤東反復強調,人民民主專政需要工人階級的領導。[22]人民群眾是有著決定性的強大力量,但是能否全部發揮出來、能否高效地發揮出來就取決于什么人來領導人民群眾。在資本主義社會,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國家政權是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領導權,也就無法發揮人民群眾真正的力量。而在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能夠得到人民認可的領導權,通過共產黨科學高效的領導,人民群眾才能夠發揮出全部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

(二)“以是否合乎人民意愿為一切工作標準”的鄧小平人民觀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鄧小平面臨著發展社會主義以及撥亂反正的艱巨任務。這個任務是否能順利展開和實施,關鍵取決于我們的工作標準是否能夠扭轉過來。鄧小平強調,我們必須摒棄“兩個凡是”錯誤標準,必須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錯誤方針,將人民意愿作為一切工作的標準。以往的工作標準從階級性質、個人意愿、主觀判斷出發,忽視工作中存在的客觀標準,造成主觀與客觀不符合,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不利影響。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客觀標準,不以個人的意愿為轉移,而是落腳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意愿。人民意愿具有廣泛性,在生產領域表現為是否發展了生產力,在經濟領域表現為是否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分配領域表現為是否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所以中國共產黨必須廣泛了解不同領域的人民意愿,并且把人民意愿作為根本工作標準,貫徹執行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之中。

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講到:“當前最迫切的是擴大廠礦企業和生產隊的自主權,使每一個工廠和生產隊能夠千方百計發揮主動創造精神?!盵23]擴大自主權的實質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決定性力量,不能讓陳舊落后的制度體系成為人民群眾的桎梏,事實也證明這是正確的。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領域體制機制遵循人民意愿標準,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使得整個社會活力增強,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熱情空前高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實踐證明改革發展和繁榮的果實要歸功于人民群眾,未來改革的動力和支柱也依靠于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的排頭兵和助推器。

尊重人民意愿,謀求人民利益的價值取向。自古以來對于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就沒有停止過,雖然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但這一美好愿景依舊沒有實現。鄧小平著眼于人民群眾對于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24]共同富裕符合人民意愿和價值追求,代表著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實現,它應該成為中國共產黨工作的價值取向。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取向,確立了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先富帶動后富”的發展路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從多維度、寬領域、全方位視角謀求人民利益最大化,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以“三個有利于”作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標準?!对谖洳?、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指出:“判斷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盵25]三大標準有機統一,促進人民、生產力、國家的協調發展。其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和最關鍵的力量,以往我們忽視生產力客觀標準,導致建設過程走了彎路。鄧小平強調生產力標準,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質基礎。其二,綜合國力標準是各國公認的客觀標準,近代的落后挨打的教訓讓我們更加深刻明白只有國家富強,才能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堅實的社會保障。其三,人民生活水平標準是“三個有利于”的歸宿與落腳點。生產力發展和國力提升都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和社會保障,同時只有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力和國力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才具有社會主義的底色與本質。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和國力的提升是為資本家服務的,資本主義越是發展,人民群眾就越是悲慘,最終必然會被社會主義取代。

(三)“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江澤民人民觀

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盵26]這一重要思想始終以人民利益作為出發點與落腳點,無論是代表生產力,還是代表先進文化,歸根結底是因為生產力能為人民群眾創造物質產品、先進文化能為人民群眾創造精神文化產品,這一切都是落腳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所有的一切都要為人民群眾服務。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縮影,中國共產黨不僅在社會兩大基本領域要始終代表人民利益,同時在政治、環境、安全等社會多方領域也要始終代表人民利益。歸根結底,“三個代表”人民觀就是對人民有利的我們都要代表堅持,對人民不利的我們都要反對摒棄。其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江澤民指出:“黨從始至終堅持人民的利益比什么都重要?!盵27]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私利,我們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解放。在執政時期更要堅守初心,為人民謀利益。其二,堅持“三個一致性”原則。江澤民指出:“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盵28]社會發展的方向與規律就是掌握在人民群眾手中,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就是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共產主義理想需要依靠人民群眾來實現,離開人民群眾就會一事無成陷入空想。社會主義建設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利益展開,離開人民群眾就會失去社會主義本色,就會走上歧路?!叭齻€一致性”繼承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基本思想,又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發展豐富,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主體利益、主體力量,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決定性作用。這三個一致性就是指導全黨工作的基本原則,體現了整體性,將社會發展規律、黨的最高目標、黨的實際工作與人民利益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始終代表人民利益。

(四)“以人為本”的胡錦濤人民觀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正式提出“科學發展觀”,并且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不僅是繼承以往的經驗智慧,也是繼往開來深入發展的原則宗旨。進入21世紀,中國面臨著更大的國內國外壓力考驗,也有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成為重中之重。中國共產黨提出發展戰略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利益,使命是為人民群眾謀幸福,21世紀的發展不論環境條件再怎么變化,這個初心和使命不能變。

“以人為本”人民觀就是以人民為國之根本所在,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主體地位,發揮其決定性作用,我們堅信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能夠成為21世紀繼續向前開拓的決定性力量。其一,堅持“三為民”思想。2002年胡錦濤在西柏坡考察時提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盵29]這個思想有著對于權力從何而來、為誰而用的深刻回答、對于黨和人民群眾血肉情感的深刻領悟、對于人民群眾利益自覺維護的深刻認知。胡錦濤強調我們黨一定要關注民情、民意、民生,加強服務意識,最終才能得到民心。其二,堅持為人民謀利益的發展觀。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盵30]樹立正確發展觀就是要把“人民答不答應、人民贊不贊成、人民高不高興”作為根本出發點落腳點,發展要朝著有利于人民而不是有害于人民的方向前進。

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深刻內涵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和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理論,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論,成為新時代引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旗幟和行動綱領。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第一次提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盵31]此后習近平在多次場合與會議中,不斷豐富“以人民為中心”理論內涵,也熔鑄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偉大實踐之中。

(一)以人民為中心經濟建設思想

2015年習近平在十八屆政治局集體學習中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完善與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問題上,習近平要求各級干部要著力踐行,做到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32]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指引了經濟建設中“五大發展理念”。其一,人民是創新的第一推動力?;仡櫄v史,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了一系列技術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因而習近平強調要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培養。創新的關鍵還是要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民群眾在創新發展中就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其二,人民是協調中的根本環節。我們要協調產業關系、分配關系、城鄉關系,歸根結底是要協調人與人的關系,始終把人作為協調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協調好人民群眾各類復雜關系,才能最大效能發揮其決定性力量。其三,人民是綠色理念的主體。綠色理念就是一句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實現綠水青山,人民群眾必須要在環保工作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人民群眾必將成為生態福祉的最大受益者。其四,人民是開放理念的出發點,我們之所以對外開放,出發點和初心就是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現在我們站在兩個百年歷史交匯期,必須擴大開放,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對中國夢能否實現有著決定性意義。其五,人民是共享理念的根本取向。共享理念包含著對于人民群眾為發展做出的決定性貢獻的充分肯定、對于人民群眾享受發展成果的充分保障,我們要努力做到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讓人民得到更多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

(二)人民當家作主政治建設思想

2019年習近平主持十九屆四中全會,在《決定(討論稿)》中指出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人民當家作主思想是新中國政治建設的基本思想,是新中國制度體系大廈的精神實質與精髓所在。其一,領導制度堅持民主執政。共產黨要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民主執政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面臨著兩大問題“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中國共產黨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堅守人民利益的價值標準,保證制度體系是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好制度,才能發揮人民群眾決定性力量的最大效率。其二,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我國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等,發揚廣泛的民主。同時堅持協商民主,讓老百姓有真實可靠的民主參與渠道,真正做到人民當家作主。其三,服務人民的行政體制理念。我國近年的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就是建立讓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要完成這個目標,行政人員要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黨和政府都要高度重視人民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建設的基本思想,人民性和道義性根植在其中。它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制度,看到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的決定性作用,必將取代反人民的資本主義制度而獲得勝利。

(三)以人民為創作導向文化建設思想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與經濟效益相統一。[33]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在文化中決定性作用,堅持從人民對于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出發開展文化工作。其一,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能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滋養,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在當代優秀傳統文化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出發點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其落腳點是人民群眾對于文化創造的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既是文化創作的受益者,也是文化創作的主體。其二,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兩開花。新時代我們必須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力度,提高文化建設覆蓋面。同時我們要加強文化產業發展,提高文化建設創造力。無論是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都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社會大眾服務。

以人民為創作導向,既是文化的出路,也是文化的歸宿。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出路,離開人民群眾的文化創作只能是鏡花水月,禁不住歷史與人民的檢驗。人民群眾也是文化創作的歸宿,文化如果背離人民、不為人民群眾服務,它就會走向反動,曇花一現很快被摒棄。

(四)增進民生福祉社會建設思想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提到“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盵34]社會建設既要兜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需要,又要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社會建設做得好,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不至于空喊口號。其一,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消滅絕對貧困人口,是共產黨在新時代面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是立足于以人民為中心價值觀做出的戰略決策。如果不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們就不能實現全面小康、就不能實現民族復興、就不能實現人民幸福。因而脫貧攻堅對于兩個百年實現具有重大意義,必須打贏打好。其二,改善民生,解決重大民生問題。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必須抓好教育、就業、醫療、社保、健康等多方面問題,不能有一絲漏洞。主要矛盾提醒我們,現在不是以物質生活滿足為工作導向,而是以美好生活為工作導向。只有緊緊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真正抓住主要民生問題,才能真正解決主要民生問題,才能真正使人民獲得實惠。

(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思想

習近平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盵35]建設美麗中國就是和諧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既是人類社會發展基礎,又蘊含著危機與兇險。和諧的生態關系,既能使自然為人民群眾服務,又能讓人尊重自然規避危機。其一,走綠色發展道路。如果我們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即使經濟發展了,人民依舊不會感到幸福,我們的工作依舊得不到人民的認可。犧牲自然得到的利益,最終大自然會以更加猛烈的態度奉還給人類,人民群眾就會遭受巨大的災害,人民幸福就無從談起。因而我們必須走一條綠色發展道路,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發展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經濟,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增長點。其二,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以往的粗放式發展給環境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人民群眾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嚴重損害人民利益。十八大以來,共產黨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出臺了最嚴環境保護法,用立法手段為其提供堅強保障。同時要求在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都要取得成效,打贏這場環境保護戰,守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家園。

五、結語

新時代習近平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理論的繼承與超越。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列寧主義人民觀、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繼承,都包含著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規律的正確認識,指明了為了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的人間正道。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內容,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

新時代人民觀精確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誰來評、誰是真正主人的重大時代課題。我們的發展是為了人民,這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我們的發展是依靠人民,離開人民,一切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36]我們的發展由人民評價,習近平多次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37]我們的發展由人民做主,人民是價值主體、實踐主體、評價主體,我們要自覺與人民一道前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發揮人民群眾決定性作用,中國共產黨才能更好地帶領人民群眾奪取“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勝利。

猜你喜歡
決定性以人民為中心群眾
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確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決定性意義
砥礪奮進 輝煌百年
多讓群眾咧嘴笑
新聞業的決定性角色:編輯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布列松與決定性瞬間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科學的理論指導
淺議在黨建中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