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大多數技術創新沒有成為適應性技術

2021-01-26 05:46陳明明鄭猛
社會科學研究 2021年1期
關鍵詞:市場需求生產商消費者

陳明明 鄭猛

〔摘要〕?為什么大多數技術創新出現后迅速走向消亡,僅少數成為適應性技術?現有的研究缺少一個較為完整的關于技術創新市場選擇動態機制的經濟學分析框架。從生產商和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出發,通過演繹推導市場對技術創新需求的影響,并在借鑒演化經濟學個體群變遷理論的基礎上構建技術創新的選擇復制因子方程,發現市場中存在一個“優勝劣汰”的技術創新選擇機制,能夠自動地篩選出最符合市場需求的適應性技術。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如果一項技術創新的某個經濟屬性的特征優于技術創新競爭群的平均水平,那么該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將趨于上升,反之將趨于下降,最終具有最優經濟屬性特征的技術創新會被市場選擇并成為適應性技術。市場正是在具有異質性增速的技術創新中將適應性技術選出來的,而技術外溢性特征與產品競爭的完全程度制約著技術創新競爭群的構成及發生變遷的速率。

〔關鍵詞〕?異質性技術創新;市場選擇動態機制;適應性技術;技術外溢性;市場需求;生產商;消費者

〔中圖分類號〕F1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21)01-0105-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機制研究”(19CJL036)

〔作者簡介〕陳明明,青島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士,山東青島?266071;鄭?猛,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北京?100007。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技術創新是一個經濟體不斷發展的核心因素,技術創新能否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取決于技術創新與市場有效需求的匹配結果,也即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結果。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我們正面對一個多樣化的技術創新局面。對此,究竟市場是如何進行動態選擇的?這一問題已越來越成為政府部門和學界關注的焦點。

當諸多新技術出現后,大多數技術創新被市場淘汰,僅有少數技術創新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并成為適應性技術①,對此以失效專利壽命所衡量的技術生命周期的統計數據即可說明。②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中國有效專利年度報告(2014年)》,2014年,壽命在10年及以下(申請于2004年或之后)的國內、國外失效發明專利占各自總失效發明專利的比重分別為98.2%、81.9%,壽命在15年及以上(申請于1999年或之前)的占比分別為0.24%、6.5%;壽命在5年及以下(申請于2009年或之后)的國內、國外實用新型專利占比分別為87.3%、84.9%,壽命在5年以上的占比分別為12.7%、15.1%;壽命在5年及以下(申請于2009年或之后)的國內、國外外觀設計專利占比分別為91.5%、49.7%,壽命在5年以上的占比分別為8.5%、50.3%。至于專利壽命結束的原因大致分為未繳年費終止、放棄專利權、屆滿終止和其他四種,以前兩種為主,即專利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被自動淘汰、放棄。以2014年為例,國內因未繳年費而終止的占51.7%,放棄專利權的占11.2%,屆滿終止的占1.3%,其他占35.8%;國外因未繳年費而終止的占44.0%,放棄專利權的占3.2%,屆滿終止的占6.4%,其他占46.4%。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是,為什么大多數技術創新在面市后不久便被市場淘汰,而只有少數能幸存于市場?市場主體對技術創新的選擇機制是什么?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將有助于探索技術創新的內在規律。

檢索文獻,目前有關技術創新選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從宏觀視角研究國家層面的技術創新選擇。不同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具有差異性,同樣要素組合比例的技術創新在不同的國家其生產的成本會不相同。③部分學者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和新結構主義經濟學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應選擇與自身要素稟賦優勢相符的技術創新④,這些技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等途徑或促進該國經濟發展⑤,或導致資源錯配,阻礙經濟的長期增長。⑥二是從微觀視角研究企業的技術創新選擇。企業在選擇技術創新時不僅需要考慮技術創新的類型及其演化規律⑦,而且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狀況。⑧基于此,部分學者認為,由于不同的技術創新對消費者欲望的滿足程度不同,且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要服從正反饋、網絡外部性及規模經濟等演化規律⑨,因此企業應在順應技術創新自身演化規律的條件下選擇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大效用的創新項目。另有部分學者認為,企業是一個自適應性經濟組織,其生產經營活動遵循著適應性主體行為的一般模式,因此在選擇技術創新時應考慮企業主體復雜性、發育程度、環境變遷等因素。⑩三是從實證角度定量研究不同主體的技術創新。林毅夫(2002)利用技術創新選擇適宜度指標測算了全球40多個國家制造業的技術選擇與適宜性程度,并利用有關國家的數據檢驗了選擇適宜性技術到底是否有利于經濟增長。B11康志勇(2013)在適宜性技術理論框架下,利用我國制造業大樣本企業數據,對企業技術創新選擇是否越先進越好這一問題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忽視自身比較優勢,過度追求先進技術反而會降低企業自身的創新績效。B12陳雯、苗雙有(2016)在異質性企業的分析框架下,通過采用2000-2006年中國制造業企業數據,驗證了中間品貿易自由化對企業技術創新選擇的影響,發現中間品貿易自由化促使企業選擇了高水平的技術。B13

盡管現有研究從不同視角對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進行了分析,但仍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一是大部分研究僅強調政府和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選擇中的作用,忽視了來自最終選擇主體的消費者的影響。二是由于在與市場需求相匹配中,最優的技術創新是通過逐漸被消費者認可和生產者采用進而成為適應性技術的,因此技術創新市場選擇本質上是一種動態過程,但是現有文獻主要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在靜態分析視角下對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進行分析,難以揭示技術創新的市場動態選擇過程。鑒于此,本文基于演化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借鑒生物學中的進化算法原理構建技術創新的選擇復制因子方程,揭示市場選擇技術創新的動態過程及其機理。顯然,該研究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從選擇行為主體的維度看,一項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生產商對技術創新的直接選擇,二是消費者通過選擇產品對相應技術創新做出的間接選擇。因此從微觀視角,可以分別從生產商和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出發,推導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動態,進而得出由供需雙側共同決定的技術創新需求;再借鑒演化經濟學個體群變遷理論,通過構建技術創新選擇復制因子方程揭示市場到底是如何在具有異質性增速的技術創新中將適應性技術選出來的。

1.生產商對技術創新的選擇及其對技術創新市場需求增長的影響

不同的技術創新具有不同的自然物理屬性特征,首先需要利用經濟學概念將技術創新的物理屬性差別抽象地概括為經濟屬性差異,在此基礎上運用經濟學分析范式對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機理進行闡釋。對于生產商而言,相互競爭中的不同技術創新在三個經濟屬性方面存在異質性。第一,不同技術創新具有不同的要素偏向性。假設生產一種產品需要投入生產要素A和B,當一項技術創新在生產過程中使生產要素A的邊際生產力提高的水平大于生產要素B時,該技術創新是要素B節約型技術,同時是偏向于要素A的;反之,該技術創新是要素A節約型技術,同時是偏向于要素B的。技術創新的有偏性導致不同技術創新在生產同類產品時需要投入的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和土地等)的組合比例不同。與此同時,生產要素的價格是由當地的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即使相同的生產要素也會因其所在地區的豐裕程度不同而價格各異。因此具有不同要素偏向性的不同技術創新,其邊際成本因地區要素稟賦結構不同而具有差異性。第二,不同技術創新具有不同的營利性。一項技術創新的市場競爭力取決于盈利能力,盈利與否將決定生產商是淘汰當前所采用的技術創新還是繼續使用并擴大其規模;而產品的售價與生產成本是影響技術創新營利性的重要因素。由于生產商對其生產的產品擁有定價權,不同企業將根據各自的生產成本以及競爭對手的行為策略(定價策略、進入或退出市場策略)制定產品價格,因此不同技術創新下生產的產品的價格會隨生產商的不同而不同;加之不同技術創新因要素有偏性導致生產成本不同,因此不同的技術創新是具有不同盈利能力的。第三,不同技術創新具有不同的外溢性。潛在生產者獲取一項新技術的難易程度與該技術創新的外溢性特征有密切關聯性,而技術創新保護、生產分工程度及技術專用性等是影響技術創新外溢性的關鍵因素。首先,生產商是否采取行動保護所擁有的技術創新取決于該技術創新帶來的預期收益與保護成本之間的關系:當預期收益高于保護成本時,該技術創新被潛在生產者獲取的壁壘會高;反之,該技術創新的溢出壁壘便低。其次,當一項技術創新的生產環節向外延伸越廣、越深,或者由于其生產規律決定需要與其他生產主體合作,該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便越大,也越容易被潛在生產者獲取;反之,該技術創新的外溢效應越弱。最后,不同技術創新載有不同層次的知識體系,當技術創新所屬的知識體系層次越高,其技術的專用性越強,技術創新向外擴散的能力越差;反之,技術創新的通用性越高,外溢能力越強。

基于以上分析,假設市場存在l種因生產同一類產品而相互競爭的異質性技術創新,并由此構成一個技術創新的競爭群,那么借鑒梅特卡夫的研究方法B14可將生產商對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模型設定為:

其中,gsit為t期生產商對i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增速,pit為t期i技術創新生產的產品售價,ci為i技術創新的邊際成本,ct—為t期技術創新競爭群的加權平均邊際成本,λ取值0-1。ct—-ci表示不同技術創新的要素有偏性特征。相對于競爭群中的其他技術創新,當i技術創新具有更低邊際生產成本(ct—-ci>0)時,越來越多的潛在生產商將傾向于采用該技術創新,因此有利于提高其市場需求的增速;反之,則不利。pit-ci表示不同技術創新的營利性特征。當i技術創新能夠帶來正的邊際利潤(pit-ci>0)時,生產商越傾向于繼續使用該技術創新,并且會利用該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利潤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需求增速;反之,生產商將淘汰該技術創新,降低其市場需求增速。參數λ表示技術創新的外溢性特征。當技術創新具有較強的外溢性(λ越大)時,潛在生產商獲取該技術創新的難度越小,技術創新在市場中的擴散和普及能力越強,市場需求增速越大;反之,技術創新的市場擴散普及能力越弱,市場需求增速越小。

2.消費者對技術創新的選擇及其對技術創新市場需求增長的影響

在消費者看來,不同技術創新的異質性主要體現在所生產的產品的功能和價格兩個方面。由于假設不同技術創新生產的是同一類產品,且產品質量無差異,都具有類似的功能,并能夠滿足消費者相同的需求,因此不同技術創新在其產品功能方面對消費者而言是相同的。但是現實中不同的技術創新存在不同的邊際成本且生產商對各自產品的定價策略也不同,因此不同的技術創新在產品價格方面對消費者而言是有差異性的。為了最大化效用,當面對能夠滿足同樣需求且價格各異的不同產品時,消費者會選擇價格最低的產品,進而間接選出邊際成本低而產品價格便宜的技術創新。

同時,不同產品之間的競爭完全程度也是制約消費者自由選擇不同技術創新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費者在決定是否選擇某一種產品時通常需要獲取和比較其他同類產品的相關信息,比如價格、質量及功能等,在完全競爭狀態下消費者可以毫無障礙地獲得這些信息,而當存在市場分割程度、行政壟斷保護等非競爭中性問題時,被歧視的產品會因市場進入壁壘無法同被保護產品進行完全競爭,使得相關產品的信息傳播途徑不通暢,導致消費者不能充分地比較市場上所有的異質性技術創新產品,難以做出最佳選擇,最終制約了消費者對不同技術創新的間接選擇。

根據上述分析,借鑒現有研究方法B15,可構建消費者對i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模型:

其中,gdit為t期消費者對i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增速;p—t為t期技術創新競爭群的加權平均產品價格;g—dt為t期消費者對技術創新競爭群的平均市場需求增速,g—dt=∑lj=1vjtgdjt,η取值0-1。p—t-pit表示不同技術創新產品的價格差異性,而產品價格水平代表著該技術創新在市場中的一種競爭力:相對于競爭群中的其他技術創新,當i技術創新所生產的產品價格比較低(p—t-pit>0)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傾向選擇該產品,市場對該技術創新的間接需求越來越旺盛,進而有利于提高其市場需求增速;反之,如果越來越少的消費者選擇該產品,其市場需求增速將隨之降低。參數η表示不同技術創新的產品競爭完全程度。當市場越接近于完全競爭狀態(η越?。r,消費者獲得的不同產品的相關信息越完全,越能快速地選出價格最優的產品,從而有利于提高市場對技術創新需求的增速;反之,將抑制。

3.供需雙側市場對技術創新需求增長的影響

雖然技術創新存在生產商和消費者雙側的市場需求增長問題,但在市場中卻通通呈現為一種均衡增長速度。根據局部均衡理論,市場競爭機制會使得供給與需求趨于平衡,而在均衡狀態下并不存在任何動力或激勵改變這一現狀,即使該狀態出現某種偏離也終將通過價格機制自動恢復初始位置。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一項技術創新所生產的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也會趨于均衡,而在市場出清下,產品價格能夠使得該技術創新的供需雙側實現均衡式增長。

4.技術創新的均衡市場與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復制因子

既然不同技術創新的均衡增長因其經濟屬性的差異而各異,那么這些異質性的技術創新是如何動態競爭的?市場又是如何選出適應性技術的?英國現代進化論生物學家費希爾(1999)認為,在生物種群的競爭演化過程中存在一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能夠適應競爭環境生存下來的物種通常具有較快的繁衍速度,而被淘汰物種的繁衍速度則較為緩慢。B16基于費希爾法則,梅特卡夫(2007)提出了一種關于企業之間相互競爭的演化經濟學理論,該理論認為那些較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企業能夠憑借更快的擴張速度不斷地擴大市場份額,而那些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企業因擴張速度緩慢其市場份額受到不斷壓縮,以此完成企業的“優勝劣汰”市場選擇過程。B17鑒于生產同類產品的不同技術創新之間也存在競爭,可借鑒費希爾法則揭示和闡釋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動態機制。如果市場上存在一簇相互競爭的技術創新,那么這些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便構成類似于生物種群的競爭種群。根據費希爾法則,競爭個體的擴張速度決定其在競爭群中的比重變化。當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有不同市場需求的增長率時,各自在市場中的占有率將呈現不同的變遷趨勢,即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增速決定其市場占有率的變遷。種群中的競爭個體的增長一般遵循指數式和Logistic式兩種形式,指數式增長因資源無約束而不存在增長的上限,Logistic式增長因資源約束而存在增長的極限。一方面,相對于供給而言,人的需求具有無限大特點,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有限資源對需求的約束將得到一定緩解;另一方面,受正反饋和網絡外部性影響,技術創新的擴散是呈現為幾何級滲透式的?;诖?,假設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是以指數式增長B18,xi0、X0分別為初始期i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規模和技術創新競爭總群的市場需求規模(X0=∑lj=1xi0),t期的xit、Xt則可分別表達為:

由于技術創新之間的競爭以及市場占有率變動在時間上是連續的,當假設公式(8)中的時間間隔無限趨于零時,便可推導出連續時間條件下i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變動:

等式(9)也稱為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復制因子方程,是費希爾法則在演化經濟學中的一個應用,揭示了市場在一簇技術創新中選擇適應性競爭個體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增速與技術創新競爭群平均市場需求增速共同決定該技術創新市場占有率的變化方向。當t期i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增速大于技術創新競爭群的平均水平時,該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變動為正,說明其市場份額是不斷擴大的;反之,該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變動為零或為負,表明其市場份額沒變或逐漸縮小。

5.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復制因子與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動態機制

為了從微觀視角揭示市場選擇技術創新的動態過程,現將i技術創新的均衡增長率表達式(5)代入等式(9),得到該技術創新的t期市場占有率變動的復制因子表達式:

根據式(10),影響一項技術創新市場占有率變動的最終因素是該技術創新的邊際成本、外溢性以及產品競爭完全程度。第一,邊際成本低的技術創新在市場中的占有率趨于上升。當一項技術創新的邊際成本具有優勢(ct—-ci>0)時,生產商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對其生產的產品的定價相對較低,不同技術創新下生產的不同產品具有相同效用時,消費者將選擇低價格產品;隨著消費者對低價格產品需求的增加,該技術創新為生產者帶來的利潤也不斷上升,引致在位企業不斷擴大該創新技術的使用,并吸引潛在生產者紛紛采用,而市場需求增加會提高該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水平,尤其在競爭群中處于邊際成本最低的技術創新,其在市場中的占有率將持續提高,直至獲得全部市場份額,成長為適應性技術。第二,邊際成本高的技術創新在市場中的占有率趨于下降。當一項技術創新的邊際成本具有劣勢(ct—-ci<0)時,采用該技術創新的生產商為了彌補生產成本,對所生產的產品的定價會相對較高。面對市場上價格不一但功能相同的產品,消費者將不會選擇且會淘汰高價格的產品。隨著越來越少的消費者選擇高價格產品,生產者將逐漸淘汰生產成本較高的技術創新,重新尋找邊際成本低的技術創新,使邊際成本較高的技術創新在市場中的占有率不斷下降,直至完全退出市場。第三,技術創新的外溢性及產品市場競爭的完全程度影響其市場占有率的變動速度。首先,當技術創新的外溢性越高(λ越大),被潛在生產商選擇獲取的障礙越小,越容易在市場中擴散和滲透,市場占有率變動越迅速;反之,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變動速度越緩慢。其次,當技術創新產品的市場競爭越完全(η越?。?,產品的相關信息在市場中的傳播速度越快、越完整,消費者越能迅速根據差異性價格信號選出收益更高的產品,淘汰收益低的產品,進而加速技術創新在市場中的占有率變動速度;反之,則抑制技術創新在市場中的占有率變動速度。

根據上述演繹推理,提出以下命題假說:

命題1:市場中存在一個自發的、內生的“優勝劣汰”技術創新選擇機制,能篩選出最符合市場需求的適應性技術

命題2:當一項技術創新的某種經濟屬性的特征水平優于技術創新競爭群的平均水平時,該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將趨于上升,且經濟屬性特征最優的技術創新將占領全部市場,成為適應性技術;反之,該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趨于下降,直至完全退出市場

在不同的技術創新溢出性特征下,雖然技術創新競爭群的構成所發生的變遷趨勢相同,但是技術創新在市場中的占有率變遷速度相差甚遠。相對于技術創新溢出效應較低的狀態2和3,技術創新競爭群的構成所發生的變遷速率在溢出效應最高的狀態1中表現得更迅速。在狀態1-3中,新興技術完全占領全部市場的時間分別在第25個、第40個、第50個季度;中間技術的市場占有率達到最高的時間分別為第4個、第6個、第10個季度,而完全退出市場的時間分別是第25個、第40個、第50個季度;傳統技術完全退出市場的時間分別為第15個、第22個、第28個季度。這說明技術創新外溢性降低將延緩技術創新競爭群構成者的變遷速率。原因在于雖然消費者對生產低價格產品的技術創新具有更強烈的間接需求,但是生產者會因溢出效應降低而受到制約,使該技術創新的難度大增,從而使得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變遷速率被降低。由此命題3得以驗證。

(3)產品競爭完全程度對市場選擇的影響

我們在對參數η賦予不同的數值后構建了三種差異性的產品競爭狀態:產品競爭完全程度1(η=0.2)、產品競爭完全程度2(η=0.5)、產品競爭完全程度3(η=0.6),三種狀態依次表示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不完全。不同產品競爭完全程度下技術創新競爭群的構成所發生的變遷結果如圖3。

根據圖3,無論產品競爭程度最高的狀態1,還是產品競爭程度較低的狀態2和3,技術創新競爭群構成所發生的變遷趨勢與結果均相同:由多樣性不斷向單一性收斂。盡管如此,在不同產品競爭完全程度狀態下,技術創新在市場中的占有率的變遷速率具有明顯差異性:相對于競爭程度較為不完全的狀態2和3,技術創新競爭群構成所發生的變遷速率在競爭程度較高的狀態1中表現得更迅速,新興技術完全占領全部市場的時間在狀態1比在狀態2和3分別節約大約17個季度和22個季度;中間技術市場占有率達到最高的時間分別節約大約2個季度和5個季度,而完全退出市場的時間分別節約大約17個季度和22個季度;傳統技術完全退出市場的時間分別節約大約8個季度和12個季度。由此說明,產品競爭不完全延緩了技術創新競爭群構成所發生的變遷速度。這是因為當產品競爭越不完全,消費者越難以快速地根據價格信息對不同技術創新下生產的產品做出選擇,進而導致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過程延緩。由此命題4得以驗證。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大多數技術創新在出現后迅速走向消亡,只有少數技術創新能夠幸存于市場并成為適應性技術,原因是什么?通過構建技術創新市場選擇復制因子方程,從生產商和消費者的微觀視角出發,揭示市場對技術創新的動態選擇機制,我們發現:第一,市場中存在一個“優勝劣汰”的技術創新選擇機制。第二,相對于競爭群的平均水平,當一項技術創新的某種經濟屬性特征更優時,該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將不斷趨于上升;反之,市場占有率將不斷下降,最終擁有最優經濟屬性特征的技術創新將被市場選擇,成為適應性技術創新,而其他技術創新則全部被市場淘汰。第三,技術創新外溢性特征和產品競爭完全程度將影響技術創新在市場中占有率的變遷速度,即當技術的外溢性越大、產品競爭越完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占有率變遷越快;反之,其市場占有率變遷越慢。

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有以下幾點政策啟示:

1.鼓勵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政府應著眼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圍繞影響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沿戰略性技術創新,以產業升級需要為導向,建立和完善關于技術創新的競爭機制和體制,鼓勵不同類型的前沿新興技術創新參與市場的競爭,通過市場機制選出適應性技術,努力做好技術創新市場中的“守夜人”角色,避免過度地直接地參與對未來應用前景不明確的技術創新的選擇。

2.深化市場分工合作,提高新興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技術創新的外溢性是影響技術創新競爭群的構成、變遷及其速度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應以具有關鍵性作用的高新技術為重點,以產學研為著力點,以協同創新為把手,充分利用國內本土市場規模優勢,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工范圍,延長迂回生產過程,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分工深化,加強關鍵性高新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擴大其市場應用及影響;另一方面,應通過引進外資、中外合資以及并購海外先進企業等國際合作方式,不斷加強與發達國家在新興產業創新方面的國際分工與協作,持續拓寬西方國家先進技術對我國技術發展的外溢效應,對適合我國國情需求的海外高新技術繼續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使之服務于國內發展需要。

3.打破市場分割與行政壟斷,以競爭中性原則允許不同技術創新下的產品進行公平競爭。產品競爭完全程度同樣是影響技術創新市場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市場分割與行政壟斷是影響產品進行完全競爭的重要障礙。一方面,應打破市場分割,形成統一完整的市場,讓不同地區、不同技術創新下的產品充分流動,以便消費者能夠全面比較異質性技術創新所生產的產品,加速符合市場需求的適應性技術的出現;另一方面,應破除行業行政壟斷,降低市場進入壁壘,以競爭中性為原則,實現公平競爭,允許不同所有制的經濟主體以不同的技術創新所生產的產品同臺競爭,讓消費者用腳投票,決定哪一種技術創新應該成為適應性技術。

① 借鑒演化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中競爭個體“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適應性概念,適應性技術是指那些能夠憑借良好的設計或機會滿足特定市場需求,并經過經濟主體采用不同技術選擇后所形成并留存于市場之中的技術。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年修正版)第五章關于“專利權的期限、終止和無效”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專利權人應當自被授予專利權的當年開始繳納年費以維持專利權,否則專利權會在期限屆滿前失效。

③ Ziman J. M.,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p.75-87.

④ Atkinson A. B., Stiglitz J. E.,“A New View of Technological Change,”Economic Journal,vol.79,no.315(September 1969),pp.573-578;Lin, J. Y.,“Prohibition of Factor Market Ex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Choice in Chinese Agriculture,”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27,no.4(November 1991),pp.1-15;Acemoglu D., Zilibotti F.,“Productivity Differenc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6,no.2(May 2001),pp.563-606;張平、李秀芬:《產業技術選擇與要素稟賦耦合效應研究》,《工業技術經濟》2017年第2期。

⑤ 余泳澤、張先軫:《要素稟賦、適宜性創新模式選擇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管理世界》2015年第9期;邢楠、袁禮、國勝鐵:《后發國家的適宜性技術進步路徑——基于近代中國絲織業發展史的分析》,《管理世界》2017年第6期;李飛躍:《技術選擇與經濟發展》,《世界經濟》2012年第2期。

⑥ Basu S.,Weil D. N.,“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3,no.4(November 2000),pp.1025-1054.

⑦ 許巖、尹希果:《技術選擇:“因勢利導”還是“適度趕超”?》,《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7年第8期。

⑧ 安同良:《中國企業的技術選擇》,《經濟研究》2003年第7期。

⑨ Arthur W. B.,“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Ltaxis Preceedings of Aiia Conventionwashington Dc American Industrial Arts Association,vol.1,no.1(2010), pp.329-344;Shapiro C.,Carl S.,Varian H. R.,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8,pp.176-196;陳明明、張國勝、張文鋮:《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技術創新的市場選擇機制研究》,《當代經濟科學》2019年第6期。

⑩ 李思慧、周天宇:《企業技術選擇:模仿創新還是自主創新?》,《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8年第1期;王慶金、王強、周鍵:《社會資本、創業拼湊與新創企業績效——雙重關系嵌入的調節作用》,《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年第20期。

B11 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經濟學(季刊)》2002年第1期。

B12 康志勇:《技術選擇、投入強度與企業創新績效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6期。

B13 陳雯、苗雙有:《中間品貿易自由化與中國制造業企業生產技術選擇》,《經濟研究》2016年第8期。

B14 B15 B17〔英〕斯坦利·J·梅特卡夫:《演化經濟學與創造性毀滅》,馮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6-59頁。

B16 Fisher R. A.,The Genetical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A Complete Variorum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23-31.

B18 Hofbauer J.,Sigmund K.,Evolutionary Game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p.3-10.

B19 董志強、魏下海、李偉成:《再論公平偏好的演化起源:改進的仿真模型》,《經濟評論》2015年第1期。

(責任編輯:張?琦)

猜你喜歡
市場需求生產商消費者
A Private Practice
2018年一季度中國理財市場需求潛力地區排名
知識付費消費者
面向市場需求的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限定轉售最低價格縱向壟斷的博弈分析
獨立學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15打假
美國新奧爾良將舉辦2016年國際合成橡膠生產商會議
二則
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政府投資7 300萬歐元援助香蕉和西紅柿生產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